本文字数1149,预计阅读2分钟。
01
五月天有一首歌名叫《伤心的人别听慢歌》,其中的歌词写道:
“你哭得太累了,你伤得太深了,你爱得太傻了,你哭得就像是末日要来了,所以你听很慢很慢的歌,听得心如刀割。”
为什么伤心的人会更喜欢听慢歌?又为什么会越听越伤心?因为我们在通过听歌,寻求一种“情绪共鸣”——例如,我好难过啊,这首歌的调子和歌词都很符合我现在的心境,它懂我。
发现了吗,情绪共鸣的关键字,就在于“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绪共鸣是指,在外界的刺激下,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能够影响和感染其他人,使他们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应。我们之所以在看小说、看电影、看展览、听歌曲时,会随着当中展现的内容感到动容,也是因为表面上看起来是作品打动了我们,实际上确实作品背后的制作团队集结体现的“内心世界”,使我们产生了“同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被人们吐槽演技差的艺人们,正是由于在作品本来需要体现的“情感传达”上做得不够到位,无法让受众产生和剧情相符的情绪反应,才导致了人们普遍的诟病和“无感”——“我没搞懂啊,这里你为什么要这么演?”显然,让人搞不“懂”,就是最大的问题。
02
情绪共鸣的力量有多强大呢?“四面楚歌”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展开了生死之战。刘邦的军队把项羽的军队包围了,为了削弱楚军的抵抗力,谋臣张良想了一个办法:在彭城山上用萧吹奏悲伤的楚国歌曲,同时让汉军士兵中的楚国降兵跟着节奏一起唱。
当山谷歌曲的回声传到楚军的军营,战士们听到了缠绵悲伤的歌曲,顿时涌起了思乡之情。大家的斗志瞬间松懈下来,毕竟本来就没有人喜欢战争,大部分在战场厮杀的士兵,无一不想快点回家,与亲人见面团聚。更何况,在四面楚歌悲伤的环绕下,似乎败局已定,谁愿意为了一个注定失败的结局,白白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众所周知,战争是最需要士气的,在军营里回荡的楚歌,让楚军的战斗力锐减,士兵们在这首歌的感染下,逃的逃,跑的跑,有的斗志松懈,只想投降保命。结果,在后来的两军对战中,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得了天下,张良利用情绪共鸣的心理策略,帮助刘邦完成了一场颇有“兵不血刃”意味的绝杀。
03
从情绪共鸣出发,心理学家们联想到,既然人的情绪可以被另一种情绪感染,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利用情绪共鸣,来达到治疗某些心理疾病的目的?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比如音乐疗法就是心理治疗的一种,面对不同的心理疾病患者,治疗师会分别采用不同的音乐来影响患者的情绪,以达到一种平衡。而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其实也在有意无意地充当自己的治疗师——最常见的像“这个作品太棒了,我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难过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允许自己“听慢歌”来满足自己对于“共鸣感”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要明白一味地沉湎于悲伤中无济于事,为自己寻找“药引”才是通向未来的钥匙。
“笑容戴上泪珠总是最鲜艳、最娇美的。”——苏珊·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