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情”的确是薛宝钗的典型标签,在第六十三回她抽到的花签就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2. “无情”不是自私冷漠的意思,而是克制感情;她的 “无情”也并非天生,而是有意为之。
3. 这么说是因为第七回作者给了宝钗一个设定,写她“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所以从小就要服用“冷香丸”,这其实是隐喻——脂批说:“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4. 宝钗对俗世、男女之情的向往,无时无刻不在被理智压制,正好和黛玉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照。
所以读者片面地说黛玉真实不做作,宝钗无情还“装”,是并不严谨的。
5. 宝钗的“无情”不是不近人情,相反,她其实是一个很有同理心的人。
比如她知道湘云在家里做不得主,并主动替她做东道,举行螃蟹宴;当夏金桂和薛蟠矛盾激化,拿香菱出气时,她主动出面阻止把香菱卖给人贩子。
6. 宝钗的一大污点是“滴翠亭事件”,她意外偷听到了小红、坠儿在滴翠亭里的私密对话,要被发现时急忙喊了一句“顰儿,我看你往那里藏”。有不少读者觉得,这是宝钗故意陷害黛玉,但我不太同意。
7. 事实上,宝钗虽然有城府,但从未用在害人上,我提醒你不要忽略滴翠亭事件的前情:
当天众姊妹在园中送花神,独缺了黛玉,宝钗就要去潇湘馆找她,结果在路上听到了对话。这个情况下,如果要第一反应想个人,自然下意识就会说出黛玉来。
8. 而且小红、坠儿地位偏低,只是小丫头,甚至都不是平儿、袭人这种得宠的大丫鬟,也完全没办法对黛玉造成什么损害。原书也写了,她们知道被偷听之后,也只能自己干着急,做不了什么。
9. 滴翠亭事件之后,书中也并没有小红私情被揭发的情况,说明宝钗虽然听到了把柄,但并没有害人的行动。
10. 宝钗的另一个污点是:金钏被撵跳井后,她在王夫人面前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有不少读者觉得这是漠视人命。
但我要提醒你,古代大家族中从来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贵族看不起底层人是当时正常的事,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念去评价宝钗这样的古人。
11. 而且这是安慰王夫人的话,不见得就是宝钗的真实想法。实际上,行为比言语更能反映内心:
宝钗对待下人恰恰是非常体贴的,还把自己的几件衣服送给金钏家做丧事。这也恰恰体现了宝钗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
12. 宝钗的结局比较明确——完成“金玉良缘”,和宝玉成婚,但宝玉心心念念的却是黛玉。
在前八十回就有一个暗示:元春省亲后的元宵节,宝钗作了一个谜语: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 ,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是用来计时的更香。其中“琴边衾里总无缘”,是说宝钗和宝玉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只能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说明宝钗在宝玉出家后守了活寡。
13. 近些年对宝钗的结局还有一个新的说法:猜测在宝玉出嫁后,宝钗可能改嫁了贾雨村,理由是一句贾雨村的诗“钗于奁内待时飞”,“时飞”是贾雨村的字。
14. 但我认为,这个推测是对文本的过度解读,完全不符合宝钗的身份和性格:
书中不难看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四大家族这样的家庭,寡妇再嫁几乎不可能,李纨长期守寡就是证明。更何况宝钗本身严格恪守礼教,不可能在守寡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