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第七十八回中曾提到大凡士人出处,不可苟且,须审时度势,必可以得行其志,方可一出。那么审时度势是什么意思?它能让我们取得成功吗?
一、审时度势是什么意思?
shěn shí duó shì 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审时度势的意思是指: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二、审时度势的意思出处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乡试遇水火灾》:“刘欲毕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和洪仁玕《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
1、 明 张居正 《与李太仆渐庵论治体》:“然审时度势,政固宜尔,且受恩深重,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
2、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师古》:“漫言法古,而不审时度势以图之,鲜有不败者也。”
3、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他对中央文件又信又不全信,再根据谣言、猜测、小道消息和自己的丰富想象,审时度势,决定自己的工作态度。
三、审时度势的意思相关故事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虽然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也严重削弱了中央的力量,地方割据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了起来。
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消灭占据兖、豫二州的曹操。东汉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率精兵十万南下,进攻已经进驻官渡的曹操。两军在官渡一时难分胜负,相持了数月之久。双方相持的时间越长,对袁绍便越有利,他深知曹操军粮不足,一定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到时,自己便可以不战而胜了。曹操也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曾经想过要退回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正在曹操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帮助了他,这个人就是他少年时代的同学许攸。许攸本是袁绍军中的谋士,曾多次建议袁绍趁曹军主力在官渡时,派出一队兵马,绕过官渡,偷袭许昌,以便断了曹操的后路,可是袁绍对于他的建议并未予以采纳。许攸见袁绍刚愎自用,面对大好的时机也不肯好孬菇磊”裢蝱石吴萎三去O—恰好这时,有人从邺城送给袁绍一封信,说许攸家里的人在那里犯了法,已经被当地官员逮了起来。袁绍看了信,把许攸狠狠地骂了一通。许攸见自己也有被株连的可能,便趁机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许攸来到曹营的时候,曹操已经躺下要睡了,听到卫兵报告说“许攸来访”,高兴得鞋子也顾不上穿,赤脚便去相迎。曹操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个老同学,是因为他知道许攸是袁绍军营中的谋士,对于袁军的情况了如指掌,此时到来,必定可以帮自己的大忙。两人叙了一番旧后,曹操情不自禁地问: “子卿(即许攸)远道而来,看来此战我军必可大胜。”
许攸听了曹操的话,便不再拐弯抹角,直接问曹操: “袁军人多势众、粮草 充足,你打算怎么办?不知你目前军中还有多少粮草?”曹操撒谎说: “军中的粮草,大概还可以支撑一年的时间。”说罢,见许攸不相信,便又说: “大概可以支撑半年。”
许攸仍然是一副不相信的表情,曹操不得不实话实说: “其实只够一个月的时间了。”许攸见曹操说了真话,这才将袁军的情况大致跟曹操说了一下,而且告诉曹操袁军在鸟巢存粮的情况,建议说: “此时的状况,是曹军以弱敌强,若在这个时候退后,必会被袁军乘胜追击。我们应该出奇制胜,可以命轻骑去偷袭鸟巢,断了袁军的后路,来他个‘釜底抽薪’。”此计正中曹操的下怀,他也一直有此想法,无奈对于袁军的粮草集结地始终无法得知,如今许攸前来,正是“天助我也”,曹操的大计可成。
于是,曹操立即命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己则亲自带五千精锐轻骑,化装成袁军的样子,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中拿着一把干柴,连夜起程,从小道直奔袁军的粮草集结地鸟巢。曹军途中曾遇到袁军的巡哨,但因曹操的部下个个都是袁军的打扮,巡哨也没放在心上。经过了重重关卡后,曹操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鸟巢。
曹操的五千轻骑奋勇杀敌,在袁绍的援军赶到之前,便将鸟巢的守军打了个落花流水,退回曹军的大营去了。袁绍收到消息,知道自己的粮草被烧了个精光,捶胸顿足,气愤不已。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人心惶惶,纷纷为自己想后路,军心涣散。曹操乘此时机,全线出击,歼灭了袁军七万多人。
《鬼谷子》说: “于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解决问题,要参验过往,参验将来,参验现今,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就做出决断。曹操听取了许攸的建议,当机立断。官渡之战以曹军大获全胜告终,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认清形势,是成功的基石。古代的政治家,在政治角逐中,无未在掌握天下形势上下工夫。量权揣势,统观全局,正确的分析局势,才能制定正确的策略与对手一决高下。审时度势,才会知道轻重缓急。然后在机会来临时,当机立断,胜利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