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站,如果在这段期间内,父母没有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就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养出生气易怒的小孩。这些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比如说尖叫、打滚、摔东西、打人等。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孩子,基本可以初步断定他的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概率会成为人们口中的“熊孩子”,整天作妖惹人心烦。
3岁小男孩幼儿园强抢玩具失败,生气摔东西还打人,被园方劝退
小刘妈妈是一名宝妈,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就一直在家里照顾孩子,如今孩子三岁,到了可以上幼儿园的年纪,她终于有一口喘息的机会,准备自己的求职了。
但是,孩子才刚上幼儿园没几天,正准备面试的小刘妈妈就被幼儿园老师的一通电话叫走了,错失了自己的宝贵机会。
来到了幼儿园之后,小刘妈妈这才了解到自己的儿子在幼儿园里经常惹是生非,而且特别爱生气。
这一次叫家长是因为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非要强抢被人的玩具,但是另一个小朋友拒绝了这个无理的要求。
孩子强抢玩具失败,立马就生气了,不仅动手打人,还把那些带着棱角的积木扔向对方。有一块积木的棱角比较锋利,砸破了小朋友的额头。
现在,被砸额头小朋友的父母,正在要个说法,一是要小刘妈妈赔偿道歉,二是追究幼儿园老师照顾不力的责任。
为了让那个对方家长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幼儿园决定劝退小刘妈妈的儿子,让她把自己自己的孩子带回家里教育好了再送来幼儿园。当然,是其他幼儿园。
如果每一个小孩一生气就打人,脾气暴躁,这对幼儿园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和压力,毕竟小孩子下手没轻没重,最后追责自己也难逃连带责任。
小刘妈妈一听自己的儿子被劝退,立马生气了,当着园方的面撒泼:“我家儿子做出这种事情还不是因为你们学校老师照顾不好!要是老师多注意孩子,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这种泼妇行径不难让人理解,为什么小刘女士的儿子会抢不过就动手了。
在幼儿园和对方家长的一再质问与要求之下,叉着腰叫嚣的小刘妈妈最终还是败下阵了,同意让自己的孩子退园,接回家里。
分析:
小刘妈妈的儿子在学校里的种种行为表现,都是因为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没有给予孩子优良的家庭教育,反而现在家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
这就导致孩子在学校里与人交往的时候,弊端显现了出来。
孩子不仅占有欲强,脾气还大,遇事就生气,还动手打人。再后来刘女士的来学校后的一番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之中,孩子已经学习到了她身上的缺点。
但是小刘女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任由孩子自然发展,这才会出现在幼儿园里发脾气、打人的恶劣行为。
其实,像小刘妈妈的儿子一样,一发脾气就出现摔东西、打人、尖叫等行为的孩子,不在少数。
而他们脾气暴躁的原因,则需要各位父母多多了解,这样才能够根据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一发脾气就摔东西、打人、尖叫等行为?
·没有其他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通常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等到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如果没有受到父母的合理引导和教育,无法用其他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种方式就会变本加厉。
孩子不仅会哭闹,还会升级自己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摔东西、打人、尖叫等等,这些行为能够让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却会让孩子的性格与行为因此改变,孩子变得歇斯底里起来。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产生模仿行为
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启蒙导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再加上孩子年纪大一些之后,模仿能力极强,如果父母没有发挥好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让孩子学习到了“无能狂怒”的处理方式,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发脾气就打人、摔东西的行为。
这都是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妥协满足自己
有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无法处理孩子哭闹的情况,每当这个时候,都会利用满足孩子的需求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错误的认知,那就是“闹脾气就能够让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有一些孩子心知肚明这种方式能够获得好处,于是经常利用发脾气、打人、尖叫的方式让父母求饶,以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目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教育易怒的孩子?
·父母要发挥榜样作用
想要培养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孩子而不是易怒的孩子,需要父母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发挥榜样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与人沟通时也不要大呼小叫,处理问题时更不要“无能狂怒”,否则只会让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
成为一个知书达理、说话温声细语的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培养孩子的“情绪控制力”
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爱摔东西、打人、尖叫等,都是难以控制负面情绪的表现。我们作为父母,想要解决孩子易怒的问题,要帮助孩子培养“情绪控制力”。
也就是说,父母要让孩子培养分辨情绪的能力,以及帮助孩子寻找到合理释放内心负面情绪的渠道,这样才不会让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