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矛盾影响下的交往心理的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交往需要最强烈的时期,交往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与防御心理、自卑心理、交往恐惧、以自我为中心等,从而导致在现实中交往的失败,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在网络上的交往具备了人际交往的所有条件与特征,又由于是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和网上传呼等手段进行联系与交流,这就使交往双方逃避了在现实交流中必须要面对面的压力,而且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的身份、年龄甚至性别,以一个“虚拟”的“我”来与对方进行交往,这就使这部分青少年觉得这种交往方式更随意、没有压力,既避免了现实中交往的紧张、不适应心理,又满足了交往需要,于是逐渐地乐此不疲。根据国外的研究,“网络成瘾综合征”的患者多为有不同程度的躁狂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的人,从个性特点上看,他们具有敏感、喜欢独处、缺乏社会交往等特点。这些正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2 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的作用
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且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另一方面,又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不坚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在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会有一种强烈的性好奇心理。而在互联网上,却充斥着各种与情色、暴力有关的内容。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的与娱乐有关的内容中,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并且与其他媒体的有关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上的这类内容几乎是对任何对象都不加限制的。这就会使得青少年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有关信息后而不能自拔,成为“网络色情成瘾症”的患者。这不仅不利于这部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可能诱发性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3 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影响下的“信息占有”心理与探索心理的作用
青少年个体求知欲旺盛,获得和占有信息的欲望较强烈。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直观,形式丰富多样,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这种心态作用下的“网络成瘾综合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每天从网上收集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或下载和学习使用尽可能多的而实际并不急需的软件,登记注册大量的免费信箱,尝试从网上购买商品和获得服务,参加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等,严重者甚至表现出一种类似强迫的症状。另一种类型是对网络技术与安全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并以攻击和破坏网站、非法进入机密网站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成为网络“黑客”。这种类型的“网络成瘾综合征”也可能会导致网络犯罪的发生。
4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心理的作用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容易脱离现实,看不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从而沉湎于幻想不能自拔。网络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湎于网络游戏,是因为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像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再加上电子游戏中多媒体和三维技术的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疲,达到痴迷的程度。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获得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联机”,从传统的网络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
“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类型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色情成瘾,指上网者迷恋网上的色情音乐、色情图片、色情影视、色情笑话以及网络作品等。二是网络交际成瘾,指上网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网站的聊天室或专门交友网站进行人际虚拟交流,甚至发生网恋、网络黑交易、发表反动或愚昧言论、网络欺诈与愚弄等错误行为甚至诱发犯罪。三是信息超载成瘾,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大量垃圾信息。四是游戏成瘾,这在许多大、中、小学生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五是视听成瘾,这在青少年学生中仍然是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在网络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光顾“音乐在线”网站和“在线影院”网站,沉溺于网络音乐和电影资料的阅览。
网络作为传递与交流信息的工具,本身并不具有使人产生“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特点。这种心理行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青少年总体来看,与处在青少年期的个体普遍的心理矛盾和心理特点有关,即上述的心理原因;二是从患“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青少年个体来看,与单个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如内向、敏感、缺乏社会交往、兴趣单一等;三是从外部因素来看,与缺乏网络使用方面的教育引导有关。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青少年中迅速普及,与之有关的问题也随即出现,而教育工件者却还没有来得及研究并找到一种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对“网络成瘾综合征”进行矫正的有效方法。
5 心理治疗
针对上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形成的心理机制,为避免它的发生,从学校和社会上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1 社会和学校方面
5.1.1 树立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许多学校因条件有限都未设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各类学校的教师,应自觉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主动学习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间思想感情的交流,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心灵成长的关注,使教育产生一种巨大的魅力。如果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学生是因为学习困难、成绩不佳而丧失信心,沉溺于电脑和网络,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指导。而在人际关系上有障碍的学生,就需给予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多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获得成功和满足,促使他们逐渐减少上网的次数和时间。
5.1.2 确定“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引导措施 如上所述,“网络成瘾综合征”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点有一定关系。根据国外的有关调查,“网络成瘾综合征”患者一般有喜欢独处、敏感、偏执、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特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应为:年龄在15~27岁之间,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有条件经常接触网络,且在个性上较内向、敏感的个体。从身份上看,主要以大中专院校学生和中学生为主。
5.1.3 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互联网,消除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 避免“网络成瘾综合征”的有效方式绝不是简单禁止,那样不仅效果不佳,更不能发挥互联网作为传阅交流信息的工具的作用,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正确的措施不仅不是简单禁止,而且是更进一步的普及。因为普及网络的使用和有关知识,能使青少年消除对网络的神秘感,了解互联网作为工具的实质,“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5.1.4 丰富积极健康、适合青少年的互联网页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 单从当前互联网上的与青少年生活有关的中文综合类网站看,存在着数量少、内容不丰富的问题,从形式上看,多数仅是传统媒体的简单的翻版,交互性不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另一类针对青少年的网站为学习网站,则多数是教学内容、习题、试题等在网页上的简单再现,沦为“互联网上的应试教育”。而且这两类网站多数并非是教育部门或青少年研究机构所办。
5.2 家庭方法
5.2.1 制定家庭公约 公约要建立在尊重、真诚、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要求家庭成员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公约应要求家长强化鼓励孩子的长处,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务劳动,并长期坚持;经常与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采纳合理的建议;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协助孩子调整负性的心理状态。
5.2.2 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将其关在家里,不能出门。一旦孩子网络成瘾,便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事实上,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
5.2.3 家长要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0%的家长根本不了解电脑。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63%的家长表示“很无奈”,因为现在很多家长自己是“网盲”,根本无法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掌握、使用网络。所以,父母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其次,父母要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影响孩子正确认识、使用网络。
5.2.4 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治疗知识 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网络成瘾,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哭诉,最终又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面对,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
只有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培养好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之能早日回归社会,适应社会。
声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走出网恋?的文章仅供您参考和学习,部分图片、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