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态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是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写的。
一、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态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因此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二、俄狄浦斯情结的概述
俄底浦斯情结的说法, 缘自古希腊, 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关于Oedipus情结的理解一直是有大量争议的。Freud提出Oedipus的概念时是在父亲去世后进行自我分析时想到的。他是这么描述一个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的, 男孩希望取代父亲在母亲床上的位置, 但是拥有这样的希望同时唤醒了被强有力的父亲阉割的恐惧, 而终极的惩罚—失去阴茎就被象征性的结合到这种竞争的情境中了。而且阉割的事实会被男孩子对性的好奇所证实, 当他发现女孩子是没有他有的那个东西的时候, 在他的意识里,他相信那一定是被阉割过了的,而且这种观点似乎可以被女孩子的月经中流的血所证实。
三、心态学研究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有关电影很多。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