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态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服务心态学研究和心态学工作者,特别是社会心态服务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
心态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每一个人的幸福安康、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心态服务体系建设是改善公众心态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不过,在现实中,涉及此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众多,而服务心态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却显不足。
社会心态服务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心态学。这与社会学或者普通心态学都是不同的视角。社会心态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态因素。社会心态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态和行为、群体心态。比如,在繁华的马路上,及个人对一位女士拳打脚踢,很多人围观却少有人制止,一些人认为是社会道德堕落,其实背后有社会心态规律;比如一些什么样的人在怎样的情境下会加入到各种掩人耳目的传销中;比如为什么很多被视为最幸福的地区和人群,并不是最发达、最奢侈、最富有的地区和人群。
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我们真正从社会心态需要出发,指导和改善个体、群体、社会的行为,有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促进公共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都是社会成员之一,我们的心态和行为总是会受到环境、情景和所在人群的影响,那么你自己了解这些影响吗?那些包围着我们的因素对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呢?你是否需要和可以依赖社会心态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