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干预。当今社会有很多年轻人,老年人因为种种原因想要自杀,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情感的困扰,自尊心的伤害,朋友的背叛,亲情的冷落,满腔心事无人述,这写东西让许多人轻生,想到了死亡,活着的意义对他们这些弱势群体已经不再清晰了,有一群人在关心着他们的存在,在让他们从死亡线上回到正途,一般为心态帮助或疏导。
2、自杀情绪的形成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物、心态、文化及环境因素,根据精神医学研究报告,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机率更高达20%。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的脱序现象---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以及个别情况因素中的家庭问题、婚变、失落、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它自杀事件的影响与暗示等,都是影响自杀的成因。研究显示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之充分条件,只有当它们和其它重要因素合并发生时才发生。
3、自杀心态干预的特征
在认知上错误地觉知或解释外界的刺激,在思考上有不合逻辑的推论形式,而令个人形成负向的感受、较低的自尊、甚至形成罪恶感或无助感,最后即可能造成忧郁。
在自杀行为发生前,于脑海中围绕着对死亡的看法,是不会动了、是不会回来了、是愉快的、不愉快的、是可逆的、不可逆的等,影响对自己、对未来、对社会的判断,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是有希望的、无希望的等,并会以文字、语言、或行为来表达「想死」的企图。
二、什么是儿童心态干预
1、儿童心态干预又称为儿童行为心态干预,主要涉及儿童行为障碍的康复和儿童行为发展促进。
2、儿童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学习障碍、注意力障碍、语言障碍、异常行为、孤独症等;儿童行为发展促进主要涉及儿童环境适应性行为的发展促进,如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3、结合儿童心态干预的基本心态学原理认为,单纯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有其局限性,忽略了儿童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个体最为重要、关键的两个面:心态的需要与主动性的环境适应,因而主张应更多关注儿童心态需要,让儿童的心态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体验到良好的正性情绪,从而激发儿童自主适应环境的天赋潜能。所以,综合观点更倾向于应用对儿童充满关怀的亲子互动游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进行干预,譬如系统性感知觉统合训练、家庭因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