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的那个视频吗?
女子刚刚摆好摄像头,丈夫的拳脚就如雨点般落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拳头的狠厉无情。
整个视频让人最难过的地方在于,一个幼小的孩子站在角落里目睹了一切,撕心裂肺、惊惧万状的哭喊声贯穿始终。
也许他还不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这种恐惧很可能就此深深埋入他的记忆。
据最高法院2018年发布的"离婚纠纷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以"家庭暴力"为由向法院申请解除婚姻关系的,位列离婚原因的第二位,占比14.86%,仅次于"感情不和"。
这些不幸的家庭里,受伤最深的往往都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孩子。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
父亲,是向孩子指向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亲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家庭暴力的阴影之下,一个本应幸福美满的家庭,也会变得支离破碎。
更残忍的是,外国也好,国内也罢,家庭暴力总是无处不在。
全国妇联曾做过两次大型抽样调查。
2000年的结果显示,全国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
2010年调查显示,婚姻生活中,24.7%的女性遭受过各种形式的家暴,有5.5%涉及明确的肢体暴力。
家暴根植于亲密关系中,带来的危害不比其他暴力轻。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曾对数百名受暴力的女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很多经受家暴的妇女会因为习得性无助,变得难以离开施暴的人,这种特殊的心理与行为模式被称为“受虐妇女综合症”。
这一症状出现的根源是,家庭双方常常处于关系循环周期,在暴力爆发后,会进入平静期甚至是甜蜜期。
可随着关系逐渐紧张,暴力又会再次爆发。
这样的关系里,总是掺杂着暴力、悔恨、原谅、希望等各种复杂的因素。
这种综合症和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无关。
谭敏作为一名高知女性,孩子出生后就进家暴收容所,几十年的暴力虐待,仍然没能让她下定离开的决心。
甚至连控告丈夫轻罪都做不到,可见她陷入这种综合症之久。
而大谭小谭这样的孩子,被称为“
家暴目睹儿童”。
目睹父母互相撕扯的孩子,就像在“战区里生活”一样。
看着淤青和血迹反复出现在自己最依赖的人的身体上,日子是否正常过,完全取决于施暴者的发作频率。
当暴力留下的痕迹变成日常中的一部分,这个孩子的内心要如何正常生长?
越来越多研究指出,目睹家暴带来的童年创伤,与直接遭受虐待无异。
虐待妈妈,等同于虐待孩子。
孩子内心最需要保护的时候,却备受摧残,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如影随从。
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问题,也会慢慢在孩子身上显现。
有研究表明,目睹家暴儿童的大脑皮层部分区域对外部刺激异常敏感。
攻击性强、自闭、吸食毒品、早孕、犯罪等不良行为,都和目睹家暴这一危险因素相关。
更可怕的是,孩子还会从身边的施暴者中习得施暴的习惯,这些问题很可能在成年才显现。
在暴力中耳濡目染,会扭曲他们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放大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伴侣的吸引力。
目睹家暴的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施暴者,也可能会被施暴者吸引,变成下一个受害者。
以此循环,代代相传。
人这一辈子很短,选择一个把你当作平等的人共度余生,更靠谱。
对于那些已经处于危险中的人,可以寻求朋友、家人、以及法律的帮助,离开这段关系,是你能帮助到自己的最重要的一步。
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都只属于你自己,而不属于别人;不要让你的沉默成为施暴者的保护伞。
如果你正目睹一场家暴,不要将它看成“家务事”,也请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的“袖手旁观”很可能推动受害者走向绝望。
更不要去指责那些受害者,她们经历的痛苦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家应是温暖的避风港,而不是一个充满暴力、想拥抱却又不敢回的地方。
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比不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
再好的老师,也不比不上一个善良的、爱妈妈、爱这个家的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