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听起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人人都不愿提及也不愿发生。但现今性侵案与日俱增,在究其原因的时候,人们往往秉承“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原则,受害者似乎变成了施暴者。事情发生后,有些网友发出了恶意的言语。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她这么骚、衣着又这么暴露,活该被强奸等等。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条犯罪学证实女性的衣着暴露,年轻貌美等因素和遭到性侵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这些,不过都是性侵者的借口。
杨蓉曾经以第三人称
“她”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她是一位四岁女童,某天她欣然前往叔叔家玩。叔叔让她躺在床上做游戏,她听话照做;叔叔让她两腿分开,她听话照做,叔叔爬到她身上动作幅度越来越大……小女孩开始恐惧、害怕。
她对父母说起那个叔叔的所作所为,大人觉得不光彩把她看护得更严实。时光荏苒多年后,那天空气的味道、温度、她的焦虑、恐惧好像伸手就能抓到,原来秘密没有消失反而因为埋在心里愈加深刻。
女童长大后终于明白:选择沉默,就是变相纵容那一双双伸向孩子的手。
杨蓉接受《人物》专访时说:写那篇关于性侵的文章,是我唯一一次比较深入地谈论自己的私生活。一切不言而喻。但那个小女孩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她是「她」也是「他」,她可以是任何一个受伤后隐没在人群中的孩子。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经历的阴影,在往后的人生中要出现多少阳光,才能让阴霾散尽。
就像《明星大侦探》这期节目中的标语一样:
女孩的天真弱小虽然成为了恶魔的温床,但是穿裙子的她们却不是原罪,最该谴责的是罪恶本身。
素媛被强暴并出院后,妈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依然要让素媛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送女儿上学的过程中,路过的一位家长说了句:“为什么要把一个不正常的孩子送到学校来?难道就不害臊吗?”可素媛又有什么错呢,她不过是因为善良才被坏人糟蹋了,但是身边的人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指责她。
孟非曾经针对被性侵的受害者说过:“
如果你做不到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请不要随意评价他人。”她们本就受过一次伤害,我们不该再带着有色眼镜去评头论足,这种受害者有罪论,无异于对她们的二次强暴。
儿童防性侵教育,你了解多少?常见的性侵手段有哪些?
1、借故接近
陌生人,一般会以问路或求助为由,以金钱/零食/礼物等引诱,冒充友好身份等方式接近孩子。
若是熟人作案,则更容易利用天然的便利条件接近儿童。或是利用权威身份,或是以提供帮助的好人姿态,又或是以照顾为名。家长要留意那些想方设法地想要单独接近孩子的人,要对那些对孩子“过分示好”的人,保持警惕。
2、破坏界限
侵犯者可能会破坏孩子的“身体界限意识”,淡化孩子对于性接触的警觉。例如总是在孩子面前不经意地暴露隐私部位,或者在孩子上厕所、换衣服、洗澡时装作不经意地闯入,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正常的事,压根意识不到自己正在遭受性侵犯。
因此,家长一定要相信自己和孩子的直觉。如果孩子有说对某人或某事觉得奇怪,或者孩子的身体界限意识薄弱,甚至突然对性好奇,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3、威胁教唆
侵犯者可能会教唆孩子“你说出去也不会有人相信,只会影响你自己和家庭的名誉”。甚至暴力威胁要伤害你的家人,迫使孩子接受性侵犯行为,并答应与其合作保守秘密。
4、心理操控
侵犯者会对孩子进行心理操控,让孩子感到内疚、自责、羞耻、恐惧,同时利用各种说辞使性侵犯行为正常化、合理化,干扰孩子的判断能力,甚至对侵犯者产生情感依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合作、保密,使性侵犯持续发生。
如何预防儿童性侵?
1. 认识隐私部位及身体的差异
儿童防性侵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从普及性知识开始,家长们可以结合一些有趣的绘本,用正确、科学的生理器官名词给孩子做隐私部位的科普,讲解男女身体的差异,帮助孩子建立性别意识及保护隐私的概念。让孩子从小就正视性,对性有正确的认知。
2.建立身体自主权和身体界限意识
家长要告诉孩子,当遇到任何人对你做出令你不舒服的触摸、接触时,就是在侵犯你的权利。身体自主权是儿童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建立身体自主权让孩子知道“我的身体我做主”,不仅仅是隐私部位,对于任何让你感觉到不舒服的接触你都可以大胆地拒绝!
3. 识别安全和不安全的身体接触与关注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帮助孩子明确安全与不安全的判断方法。可以和孩子设计一些场景互动式的身体接触来判断是不是性侵者。以此给孩子建立安全警报:
1)“言语警报”当有人在你面前无缘无故谈论隐私部位,这就是“言语警报”。
2)“视觉警报”当有人要看你的或者让你看他的隐私部位时,这就是“视觉警报”。
3)“触摸警报”当有人要摸你的或者让你摸他的隐私部位时,这就是“触摸警报”。
4. 学会说“不”!
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思考和判断,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坚定有主见的人,敢于对侵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