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一直是商家的心头肉,可是有些商家、品牌会对消费者表现出一定的傲慢感,除了传统意义上自我定位为奢侈品的商品外,因为奢侈品商品不求着你买,反而要你求着它买,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不吃这老一套了,就比如之前的“钟薛高的糕”事件。
但是刚刚火烤钟薛高的闹剧才刚消停,拍蒜张小泉的戏码又上演了。事件的缘由还是得要从广州市民王女士做饭时说起,当时王女士拿起自己买了三个月的张小泉菜刀,正准备朝案板上的小蒜头拍去的时候,谁知“吧唧”一声,蒜没事,刀断了。
“一刀两断”从未如此形象,也从未如此冒犯。
王女士立马找上客服,带着中国人的骄傲,大呼离奇:
这刀怎这么离谱?不能拍蒜?
原以为对方会立马跪地求饶,万没想到他理直气壮:
不建议拍蒜,刀不能拍蒜。
这实在有违国人的朴素认知——菜刀不能拍蒜,那还能叫菜刀吗?
但是好戏还在后头。
本来这事也没多大,王女士人微言轻,拿着过了保修期的断刀,跟客服掰扯不出公道。
谁成想几天后张小泉冒出个总经理,人叫夏乾良。
这哥们一副精英派头,对着镜头一顿侃:
中国人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是错的,人家米其林厨师才不这么切呢……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张小泉连夜冲上热搜,全网难得一致地开启嘲讽模式:“原以为是菜刀断了,没想到是脊梁断了”、“拍不了蒜,装蒜倒挺厉害”、“中国人拿菜刀做饭的时候,米其林厨师还没从树上下来呢!”
张小泉火了之后,我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品牌的回应解释乃至专家的分析说明都看了一遍,讶然发现:张小泉,不就是第二个钟薛高嘛!
在钟薛高因“雪糕刺客”话题发酵而被愤怒网友抬上舆论刑场时,先说怎么冤枉——让钟薛高被骂得狗血淋头的,是其高昂的定价以及两个雪糕实验,
一个是钟薛高在31℃高温下放置一小时不化,另一个是有人拿打火机烧烤钟薛高,雪糕也不融。尤其是后面这两个有违常识的试验,彻底让钟薛高“臭名远扬”,负面霸屏。
首先,高价不应该是一个商品的“原罪”:
在自由交易的市场里,商家拥有定价权,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卖贵卖廉,定价多少,是他们的自由;相对地,消费者拥有购买权,买或不买,买多买少,也是他们的自由。
如果觉得钟薛高贵,消费者不买便是。只要商家没有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自然没有指责的立场。
而那两个让钟薛高名誉扫地的所谓实验,更是一场反智闹剧。这样的反科学实验,其实是利用了大众的惯性认知——火能化冰,遇火不化的冰定有问题。可雪糕不是水,完全无视科学原理的实验和结论,简直是践踏消费者尊严。
张小泉的问题,其实也很相似。
在大众的认知里,刀应该是锋利的,坚硬的,菜刀能拿来切肉砍骨,拍个蒜更不在话下。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大部分时候,一把刀的“锋利”跟“坚硬”,其实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刀具如果要保证锋利,就要让淬火钢变硬,刀刃硬度越高就越锋利。
但是,硬度高,刀就会变脆,横拍的时候就容易造成断裂。
大众商品一般强调健康绿色环保亲民,四平八稳。传统奢侈品却追求够刺激,反政确,在刀尖上跳舞。
就像我们开玩笑说,买奢侈品导购杂志的人,很多买不起奢侈品——但这些是看客,是奢侈品品牌不可缺少的那一部分存在。就是这种“看看但是买不起”的人们,构成了奢侈品的价值。
因为不止一个牌子,明明在本地不是奢侈品,但却利用信息差,在其他地方摆出奢侈品样子的。因为如此便可以不必顺着消费者,能溢价,能摆酷,还能让人求着买,说不定还能就此炒高价。
根据张小泉的官网介绍,品牌始创于1628年,至今已经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消费者公认的中华老字号。据统计,我国百年老字号品牌有1千多个,但是能做到4个百年的品牌可以说少之又少。张小泉之所以可以经受住400年刀具行业的大浪淘沙,也是因为人们对品牌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消费情感,这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商业资源之一。
但是这次的断刀事件,也让张小泉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有了点“一刀两断”的意味。其实,偶发的菜刀质量问题未必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但张小泉品牌方对消费者的迷之傲慢,甚至是对我国传统厨师技艺的轻视,如此种种,张小泉和老字号这三个字形成了强烈反差,被大众批评也不足为怪了。
用刀要顺手,卖刀更要顺心。从“不能拍蒜”到“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张小泉的商业策略跟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面合心不合”。人们对“中国菜刀到底能不能拍蒜”的激烈讨论,实际上也是老字号刀剪品牌能否跟中国人烹饪习惯和生活理念适配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在我国这样高度社交化、高度依靠互联网的商场上,商品理该朴素地做好自己,别作妖,别摆谱,让消费者满意。连一向高冷傲慢靠稀缺性来摆谱的奢侈品牌子,在我们这里,都纷纷争取社交打法、全渠道联动这种铺开式了。
何况某些根本不是奢侈品,只试图伪装成奢侈品,来争取溢价的牌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