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是在一些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中,涉事者因未达到法定年龄而免于承担刑事责任。有舆论认为,有的人明知自己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表现得非常猖狂;有的人犯罪手段极端残忍,犯罪之后毫无悔意,法律如果不对这样的未成年人作出处罚规定很不公平。
这两天,一条骇人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甘肃省永昌县,一名21岁男子被殴打并活埋。作案的,竟是8个未成年的孩子......
8月9日,永昌公安发布了一条警情通报。这条看似常规的通报,却瞬间引爆全网。
事情大体是这样的:14岁的男孩小郭,有一个女朋友,21岁的小毛通过同学介绍,认识了小郭的女友,并疑似跟踪了她。
小郭发现后,非常不满,产生了报复念头。
7月29日,14岁的小郭召集了7个“小伙伴”(都是未成年人),殴打和折磨了小毛整整两天。
小毛被打昏迷后,这8个人竟然把他活埋了。
另一边,小毛的爸爸发现儿子失联后,报了警。
警方也很快抓到了小郭一伙人,得到小毛被活埋的线索。
可是连夜挖出来时,之前生龙活虎的小毛,已经成为一具尸体。
图片来源:永昌县公安局微博号
这几个人在殴打小毛时,有女生在旁边录了视频。
事后还发到网上炫耀。
流出的部分视频,就算进行了模糊处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
图片来源:网络
视频中,一名男子被迫脱掉身上的衣服,跪在地上。
旁边的几个男孩把他打倒,轮番过来拳打脚踢。
被打男子不断发出的哀嚎与求救声,听得人心颤。
据知情人透露,打人者中有6人是当地某中学的学生,平时就属于长期不服管教的混混。
目前,具体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但整个事情,真是惊得人一身冷汗。
一群14岁的孩子,因为情感纠纷,活埋了一个21岁的成年人。
幼稚的作案动机,残忍的作案手法。
正如网友所说,这条新闻的信息点,每一条都让人震惊。
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原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内部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氛围都可以影响未成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会导致自律性差,并且在成长过程中,生理机能的发育会让其有精力过剩的表现,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好胜心理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外部环境
1、学校
学校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导向标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有些学校在对待学生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当前,学校虽大多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工作缺乏系统性,开展不够深入。缺少健康课程专业专职教师,师资力量(数量和质量)不够,课时也很难保证,健康教育质量堪忧。在考试及升学的压力“指挥棒”下,健康教育面临单一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内容,工作室功能不健全,难以取得明显效果,缺少及时有效的心理梳导,没有真正起到预防教育的作用。
2、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在目前快节奏、高风险、大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成绩,而很少从孩子的心理角度予以重视;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如有的单亲家庭缺少父(母)爱,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自卑嬴弱,性格比较孤僻;有的家庭条件好,父母百依百顺,容易造成孩子娇生惯养,害怕困难;有的处于青春期敏感而躁动的未成年人时,会出现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留守儿童容易成为心理孤儿,隔代长辈教育更是有心无力,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沟通能力,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往往加剧矛盾,适得其反。
3、社会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拜金主义思潮、贪污腐败、嫖娼宿妓、生活腐化、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等等,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
随着家庭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到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在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上,各种文化信息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网络游戏的暴力、色情化,电视节目娱乐化,对未成年人成长、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诱导,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内部因素
1、生理
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因此,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中。
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2、心理
逆反心理的畸形。逆反心理是每一个渴望独立的未成年人都具有的一个心理,发展严重的时候,他们就会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并刻意与父母、老师的规定、纪律对着干。这种心理常趋势未成年人出走、自杀、犯罪。
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好胜心理是未成年人普遍的心理特点,引导的恰当,会成为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心理就会演变为意气心理和报复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下,他们喜欢模仿电影电视里的情节,甘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常常为哥们儿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行凶杀人。他们视打架斗殴为“英雄”,视冒险亡命为“快乐”。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一大因素。
文章总结:如今孩子们成长的优良条件似乎前所未有,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观念让未成年人成为特别缺乏锻炼和社会实践的一代,尤其是缺乏抗挫折训练和教育,导致孩子出现一点点心理危机就不能承受,常常因一时受到挫折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出现对人生和生命的错误看法,遇事太过偏激,抗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