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熊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家长的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就想让多少人的愤怒堵住于心口,大多数小孩子调皮捣蛋都是一种过程,但其根本还是和父母亲的教育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而不选择纠正,而是想要选择逃避责任。在现实生活汇总,时常就会发现孩子还小,不该承担错误后果的新闻,近期上海电影院的新闻又引起了网民对于“熊孩子”、“熊父母”的议论......
8月22日,坐标上海某电影院内。
性格开朗的女孩小王,每天工作辛苦,过着996的高压生活。闲暇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追剧,看电影。
听说新电影《新神榜:杨戬》上映了,于是就网上订了一张票,趁着休息日下午去影院观看。
可是,电影开场没多久,她感受到后背座椅上被人踢了一脚。
小王当即回头,就看见坐在她后面的小男孩,翘着二郎腿,得意洋洋地看着她。
一看是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犯不着跟他一般见识,小王心想算了,就转过头继续看电影。
图片来源:网络
可过了不到两秒,椅背又被小男孩踢了几脚。
小王终于忍不住了,转头制止小男孩的行为。
谁知小男孩压根不停劝告,我行我素,他的父亲就坐在一旁,看见了也没有要阻止的意思。
就这样,这种骚扰行为,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
最终,她忍无可忍再次转身怒吼小男孩。
听到小王的怒吼声,小男孩旁边的父亲也怒了。
但他的怒火不是对自家孩子,而是对准了小王。
他用了极大力气猛踹小王的座椅,椅背受到冲击,狠狠地磕在了小王后脑勺上。
并大声呵斥道:“你对一个孩子吼啥?有事冲我来!”
图片来源:网络
这猛烈的一下,敲得小王眼冒金星,本能的从椅子上弹跳了起来。
“可能你们从视频上看不出什么,但实际是真的非常疼!非常非常疼!”
小王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又懵又慌又委屈,站起来想要和男孩父亲对峙。
可是男孩父亲压根就不在乎。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不影响其他观众,她只好换了一个座位,忍痛看完了整场电影。
散场后,男孩一家四口大摇大摆地往外走。
小王想要一个道歉,于是追赶了上去。
万万没想到,男孩父亲不但没有愧疚之意,还扬起手作势要打人。
他嘴里骂骂咧咧的,大概意思为:
“孩子那么小懂什么,信不信我一巴掌打死你?”
图片来源:网络
男孩母亲也在旁边辱骂小王,气焰十分嚣张。
多亏了工作人员上前阻拦,小王这才幸免于难。
又气又怕的小王,当即选择报警。
报警后,她又去了医院诊断伤情。
诊断结果:
头部外伤,软组织挫伤,脑震荡可能
图片来源:网络
起初,警方对小王说,情况不是太严重,还是和解吧。
男孩父亲一听,心里更得意了,表示给小王200元算了
但在小王的心中,丝毫没感觉到男孩儿父亲的歉意,她觉得打完自己又用200元羞辱自己,越想越气。
直接拒绝了和解,然后将自己的遭遇发到了网上。
“我不要道歉也不要赔偿医药费,我只要孩子父亲被行政拘留。”
小王是幸运的。
短短几个小时,事件就上了热门,被许许多多的网友看到。
明明自己孩子犯了错,非但没有道歉外加管束自己的孩子,反而成为孩子错误的帮凶,网友纷纷为小王鸣不平。
这次,键盘侠的键盘终于用对了地方。
舆论之下,8月25日,上海警方对甘某(男孩父亲)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
如此,小王的愤懑终于得以平息,男孩父亲也为自己的纵容和野蛮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图片来源:网络
一句“孩子还小”揭露的不仅是一个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更多的是父母不懂得教育,或者是不会教育。现实中,我们面对“熊孩子”的时候,总是绕道着走,选择忍气吞声,我们知道在孩子“熊”的背后必定有位“熊”家长。
一个孩子“熊”的程度,也在揭示着父母的教育底线。
父母通过一言一行向孩子暗示,因为你还是个孩子,所以你就可以肆意妄为,可以公共场合吵闹、可以不遵守规则。
从小在庇护中长大的孩子会怎么样?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脑海中浮现......
2016年10月18日,朱晓东在家中与妻子杨萍发生争吵,过程中朱晓东用双手扼住杨萍颈部致其机械性窒息而死亡。之后,朱晓东将杨萍的尸体进行冷藏长达三个月。
2017年2月1日,朱晓东在父母的陪同下,向公安机关自首,并供述了杀害妻子杨萍的事实。公诉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朱晓东提起公诉。
朱晓东的母亲在采访中是这么为儿子洗白的:“我就这一个儿子,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千错万错是我儿子的错,他是无意的,他只是失手了。”
她还说:
“这个事情确实是我儿子不对,下手了马上报警抢救,他是害怕呀,他也是小孩,也没经历过什么事情。”
一个29岁的大男人,进入社会工作多年,结婚2年,在他妈妈眼里,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
作为母亲,儿子犯下了这样的恶行,没有丝毫的歉疚,没有任何的反省,只想洗白推卸责任。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说的一段话:
“成人的犯罪行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就能找到原因。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
朱晓东有这般下场,和他的母亲从小庇护,脱不了干系。
那么要培养有教养的孩子,父母需要怎么做?
1、纠正和引导,是正确教养的保证
孩子成长的路上,大多数孩子都会犯错,孩子行为出现偏差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出现了不文明行为或过错时,及时纠正和引导。
江苏一7岁男孩趁妈妈不注意,将墨水从7楼泼下,墙面和楼下住户晾在阳台的衣服被染色。
妈妈发现情况后,并没有推脱责任,而是和孩子一一向邻居道歉,将衣物拿回家与儿子手洗,洗不干净的就赔钱给邻居,随后还请来了专业人员清洗墙面。
全部处理完成后,妈妈和男孩进行了一场对话,通过对这件事的复盘,男孩清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面对孩子的错误,这位妈妈提供了教科书式教养方式。
第一步,带孩子向邻居一一道歉,这是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要有认错的态度。
第二步,让孩子陪着一起洗衣物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尽力弥补。
第三步,分析这件事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总结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2、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大部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孩子犯错后,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先把犯错的孩子吼骂一顿。
犯错后,原本就瑟瑟发抖的孩子,在父母的打骂声中更是陷入孤立无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做错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惧和后悔的心理,这种恐惧感主要是担心由于犯错所引起的对自己的不利后果。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他最亲密的人,是他的全世界,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
父母情绪失去控制的行为,将会破坏亲子关系,父母也将失去孩子的信任。
未来,孩子对父母报喜不报忧,即便是犯了错也是以隐藏的方式,因为在他心里,父母不理解他,和他处于对立面。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第一时间要做的是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去处理问题。
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说清楚,不要先入为主给孩子定罪,更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孩子先打骂一顿。
古语有“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养,即是父母自身的修养。教养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孩子的未来,最终拼的是人品和教养。每个家庭,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他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立足于世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