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有时是一些诱人的福利,有时是一些鱼龙混杂的人...
还有一年,追星女孩叶某就要结束5年的监狱生活出狱了。
2018年8月,一个追星女孩叶某因诈骗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而她诈骗的,是一个叫小胡的18岁姑娘。
彼时正在读高三的小胡被检查出患有脑干肿瘤,她被迫休学在家,情绪很低落。
唯一的精神支撑,就是自己的爱豆(偶像明星),母亲为了让女儿的心情平复下来,默许她去追星。
从此小胡就开始了毫无顾虑的追星活动,并且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叶某。
叶某告诉小胡,自己有偶像见面会的内场票,能和爱豆握手,还能合影,小胡激动地直呼叶某为亲人。
但叶某告诉她,这个票很贵,小胡豪气地说,为了爱豆花再多钱也值得。她筹了18万元交给了叶某。
谁知叶某拿到18万,立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胡见不到爱豆,又弄丢了治病的钱,不敢告诉妈妈,只能偷偷崩溃。
她吞了几十粒安眠药,想一死了事,所幸抢救及时,捡回了一条命。
当记者问叶某为什么要骗小胡的钱时,她坦白说,自己也因为追星,欠了一屁股债,现在连生活开销都没有,只能出此下策。
为了追星,一个豁出命去,一个进了监狱。
钱花光,命搭上,还是与偶像没有缘。
“我粉他已经好几年了,是一路陪着他走到今天的。”
“他说他感激我、要报答我,我就信了。”
“但我没想到那是个骗子。”
面对默默垂泪的双亲,小胡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
这样的遭遇,对于一个勉强小康的家庭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但像小胡这样被骗的孩子,其实有很多。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促使青少年们成为了网上冲浪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一些专门给未成年人量身打造的网络骗局在我们身边疯狂生长。
在层出不穷的未成年骗局中,最常见也最好骗的。
就是像小胡这样的“追星少年”。
说起追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
就算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们也曾为自己的偶像而疯狂。
在那个年代,能买一盘偶像的新歌磁带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了。
但时光飞逝,这样纯真的追星方式早就是过去式了。
想要在现在追星,没点真本事可不行。
不仅要在平日里要控评、反黑、打榜、送花、刷热度;还要花大价钱买爱豆的杂志、专辑、代言产品。
那么追星的心理动因是什么呢?
1、心理投射:“我爱ta就像爱自己”
对于很多粉丝来说,追星就像在追逐理想中的自己。偶像高光的时刻特别像理想中的自我,在人群中发光。ta很优秀,有很多优点,但是自己并没有达到那个程度,ta就像梦中的我。
合理的自我投射有助于提升自我,但部分粉丝群体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认知,由于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晕轮效应”很可能让粉丝们忽略甚至美化偶像的品行或人格上的不足,将自己的偶像无限抬高、无限理想化,试图通过定义偶像的“完美”来印证自己的判断、行为绝对正确。偶像越红,自己的判断越正确,行为越正当,完美偶像即完美自我。
2、补偿作用:“爱ta,让我找到自己”
补偿作用作为一种心理作用机制,其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的需要。对于粉丝来说,追星便发挥了娱乐解压、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多种补偿作用,也成为满足个体心理需求的文化实践方式之一。在生活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下,我们需要寻求宜泄、解脱和释放,偶像可能就成了一个精神支柱。
3、社会学习:“我想成为像ta一样的人
粉丝对偶像的追捧可以理解为这一群体对其所认同的个体之行为、思想等的模仿与学习,是粉丝在不断进行着的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内在强化的需要。在偶像的激励下,粉丝容易形成更加强烈的自我效能知觉,即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作为被学习的对象,偶像自身是否具备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付诸实践的态度与能力,便成为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那家长们要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追星?
1、花时间去了解孩子们的偶像
喜欢娱乐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追星实际上是一种想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探索式追寻。父母在发现孩子追星时,先不用着急阻拦或大发脾气,否则,双方会很容易陷入到各自的主观辩驳漩涡中出不来,到最后也达不到引导孩子的积极效果。各位家长们与其直接加以阻拦,不如花一些时间和心思去了解一下孩子所追逐的这个明星(偶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他。父母只有了解了这些,才可以和孩子谈“星”、评价“星”、正确引导他们追星,孩子们也不会以“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为借口来逃避你们之间的对话。
2、让“追星”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家长可以注意多观察孩子, 了解孩子到底喜欢明星的哪个方面。因为在追星的过程中,孩子常伴有自我投射和认同感寻求,对明星的崇拜常常是由于其身上有着孩子感兴趣的优点或长处。家长可以适时引导他们的兴趣发展, 把这种崇拜转化为激励, 把优秀的明星当做他们发展的榜样、让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和成功的自我激励。“大禹治水, 疏而不堵”, 正确引导是关键。其实孩子追的“星”不是固定不变的, 由他自己一次次推翻自己的偶像, 才是孩子成长的体现。
3、作为父母可以帮孩子选择偶像
孩子所喜欢的明星、偶像到底具不具有真正的追逐意义,到底能不能给孩子带来正确导向,家长其实是有一个判断和预期的。当孩子的偶像并不具有真正的“偶像”意义时,家长可以通过限制手段,引导和规劝孩子们转换目标,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选择真正优秀、努力的人作为自己的偶像。比如:一些明星都有非常艰辛的奋斗史, 或者成功之后在慈善和公益方面成就显著等等,引导孩子选择这样的偶像去追, 才能最大程度上汲取正能量, 发挥榜样的力量。
不得不承认,在预防孩子被骗这项工作中,父母的责任是最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