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的幸福,离不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努力,想要提升家庭幸福感,人们要做的,可能就是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
近日,安徽淮南。张女士回乡下过年。车刚到村口,就发现村口被被12个人团团围住!她好不容易才看清那12个人的脸,眼前的一幕却让她感动的泪流满面!
因为春运路上车子多,所以造成了大堵车,导致原计划晚上十点左右能到家,
直到凌晨一点多车才到村口。这时,张女士发现村口围了一群人。目测大概有十来个的样子。张女士顿感不妙,凌晨一点多还在村口,不会是哪家遇到白事了吧?
随后,张女士只好下车打算步行回家。这时,身后突然有人叫住她,张女士转过身,眼前的一幕顿时令她泪流满面!原来,站在村口的那12个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亲戚。他们全都来了。包括公公婆婆叔叔婶婶姑姑等,大家都在自家门口默默等候。
张女士表示,当时她看到这么多家人没有休息,全在路边等她非常感动。张女士啊,没说你感动,全网的朋友们都被你家亲戚感动到了啊,真好,整个大家庭都牵挂着你。就是那么一瞬间,
觉得路途的辛苦、在外拼搏的艰辛都值了。
想到以前读书的时候,回乡下过年是这样的,小时候回乡下外婆家过年,外公到车站接,外婆站在家门口等,这种经历,即使是自己为人父母了,回想起来依然能体会到小时候满满的幸福感。
其实家就是有人等你,有人惦记着你,有一盏灯在黑暗中亮着温暖的光照耀进家的门。每次回家老爸老妈都是会等在家附近,心里暖暖的。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温暖的体验,临近过年了,大家有条件的最好都回去看看父母,看看亲人吧。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曾在书中写道: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让我们切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国外有一位爸爸,15年来,他每年都会和女儿在纽约街头的同一个地方摆同一个姿势拍照。
从小婴儿到快抱不动的大姑娘,15张照片,见证了女儿的成长。
而爸爸头上的白发,也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爸爸的坚持让女儿感受到满满的宠爱:
“爸爸抱着我拍照时,幸福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这就是仪式感的魅力,把平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仪式感虽然看起来只是表面的形式,但在无形中给了一个家庭许多珍贵的回忆。
拿过节来说,从前,孩子们最期待的除了生日就是过年,新衣服、压岁钱,体现的不仅是亲情的温暖,也代表着自己在家中是被重视、被爱着的。
但是现在我们一提过年,往往都会加一句:
年味越来越淡了。
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再重视仪式了,有的人嫌路远,过年干脆不回家;有的人嫌办年货麻烦,干脆一切从简;有的人觉得准备年夜饭太累,干脆在饭店搓一顿......
仪式感少了,年味就淡了,幸福感也不如以前来得浓烈。
其实一个家庭的幸福,从感知对方的心理需求开始
如果丈夫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理解。如果妻子说:“你怎么总是玩手机不理我”,实际反映了她希望得到对方的关注。
如果直接说出需要,对方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但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对方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于是冲突就产生了。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不按时做作业,我们可能会指责孩子不听话;如果丈夫没有做家务,我们会抱怨他太懒了。
而指责往往会使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不断升级。
比如,我们可能会忍不住跟家人抱怨:“这个事情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能出去!”其实这是我们因安全感不足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如果这时的家人一脸不耐烦地回复:“你怎么总是怕这怕那的,该结束时会结束,你瞎操心什么!”
这样回答不仅没有满足我们安全感的需求,反而伤及了我们的归属感和爱以及尊重的需求,导致原本无助不安的情绪,又衍生出了愤怒、伤心等负面情绪,促使冲突升级。
相反地,如果家人的回应是:“我特别理解你的心情,想要困难快点结束,但可能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我们在家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缓解焦虑吧。”这类理解和安慰的话语会让不安的家人感受到需求得到了满足,避免冲突的升级。
家是一个整体,只有每一个成员都幸福,才能被称之为幸福的家庭。
把你自己的日子过好,活得健康又快乐,对你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深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