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几乎是家长的通病,因为“爱”与“溺爱”界线模糊,家长又都本能地爱孩子,所以一不留神就踏进了溺爱的误区......
看到热搜榜上的一个话题,被吸引点了进去:“父母把孩子的《火影忍者》手办送人,孩子把父亲的茅台倒掉,父子二人反目成仇,如何看待这件事?”
孩子是名中学生,喜欢《火影忍者》,攒了很长时间的零花钱和压岁钱买齐了一整套手办。
本来还沉浸在拥有宝贝的喜悦当中,不久却发现,28个手办有10多个不见了。
怎么回事?
一问,才知道全被父母拿去送人了。
孩子火急火燎质问父母,却得到妈妈一句轻飘飘地回复:
“你都这么大了,还玩什么玩具。”
这个回答说服不了孩子,反倒把孩子激怒了:
为了逼他学习,竟然使用这种“阴招”,既然不尊重他喜欢的东西,那他也要把父母的宝贝毁掉。
于是,孩子把爸爸珍藏的几瓶茅台酒全倒了,以示报复。
以牙还牙了,看似大快孩子的心,可不难想象,这样的“拉锯战”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孩子始终放不下被父母狠心冷漠对待的心结,爸爸痛心自己的藏品被儿子毁于一旦。
从此,父子间关系有了裂痕,难以修复。
生儿育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明明是至亲的父母,却成了孩子心中的“仇人”。
明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却粉碎了孩子的心,逼孩子走上极端。
心理专家李玫瑾说过:
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每一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可以在其所受的教育中找到原因。
把孩子养成仇人,跟父母这三种教育有关。
强行逼迫,带给孩子最毒的伤害
有一期的《超级育儿师》来了位“虎妈”。
女儿雨宸患有眼疾,她铁了心要训练女儿的视力。比如,要求女儿把小珠子穿成一串,没完成就不准吃饭。
这项任务对于看不清东西的女儿来说,太难了。可她放下的狠话,女儿唯有服从。
只是,结果并不理想。到了规定时间,女儿任务没完成,还弄撒了盘子里的珠子。
这时她更严了,一边用“不给你吃饭”威胁命令女儿捡珠子,一边倒数。
越逼迫,孩子越做不好。
一看到妈妈果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把饭菜全部倒掉,孩子崩溃极了。
坦白说,看到雨宸哭得撕心裂肺的样子,我心如刀割。
明明雨宸做不到,妈妈还要逼她、惩罚她,这样的“爱”,真的很可怕!
即便崩溃过后,母女俩情绪都恢复平静,雨宸也保证下次会遵循承诺。
可那份被妈妈强行逼迫的阴影,一定深藏在她的心里,挥之不去。
很多父母,总习惯用自己认知的标尺,去衡量孩子所做的一切。
一旦觉得孩子的所作所为与自己的期待不符,就本能地用自己的权威来控制和命令。
也许在孩子尚且年幼时还能“被动”唯命是从,然而等孩子懂事了,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尊,恐怕只会用极端的方式来加以回应。
就像江苏那位离家出走的高三学生。
只因为没有吃完午饭就被妈妈当众揪回家吃剩饭,那一份被父母强权操控下的屈辱感,使他崩溃,也逼他离家出走,至今未回。
我们的孩子,不是宠物,也不是玩具。
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父母“自以为是式”的逼迫,得到的一定不是听命的孩子,而是抗命的“逆子”。
放纵溺爱,小心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还记得那个在地铁里对妈妈拳打脚踢的女孩吗?
妈妈正拎着大包小包,行动不便。因为不小心坐错站,女孩竟多次对妈妈大打出手。
看到女孩双手插兜里、盛气凌人的模样,身边有人劝阻,岂料也遭女孩的反击。
这时,妈妈非但没有教育女儿,还替女儿开脱,希望大家放过孩子。
想想真是可笑!
妈妈极力维护、百般纵容女儿,到头来却还被女儿百般凌辱和欺负?
父母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不讲原则的爱极有可能变成溺爱。溺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畸形之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溺爱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呢?
第一、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不需要再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只追求自我的满足,待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缺乏责任感,更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能力。
有调查显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学习能力障碍。因为父母过分保护,总是怕孩子受伤,长期对孩子实施搂抱式保护,剥夺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致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第三、使孩子耐挫能力较弱。
有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受苦,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父母都马上予以满足,这样会使孩子觉得任何事物都很容易得到,缺乏为生活奋斗的意愿;有的父母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孩子就能成才,于是放松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较弱。
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就可能引起孩子较大的情绪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发展自己的信心。
第四、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凡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怕孩子挨饿,就以零食代餐;孩子早上不肯起床,父母不愿为难孩子,只好编瞎话向老师请假;孩子打碎了花瓶不肯承认,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母的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第五、不利于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为溺爱而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向父母寻求帮助。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什么说以“补偿心理”溺爱孩子,可能会害了孩子呢?
误区一:孩子应该放在首位。
殊不知,越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正确的做法是,孩子总是在不断成长的,除了婴幼儿时期以外,并不需要家长太多关注。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过高,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内在成长。
误区二:对孩子应该完全讲民主。
正确做法是,你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求”,而不是“希望”。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亲,我有责任为你做主。”
误区三:家务活父母做就行。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完全应该为家庭尽义务。调查表明,目前家长要求孩子做家务的只有10%,而仅仅是上一代,这个比例还是90%。
误区四:应当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
正确的做法是,生活本身就包括种种挫折,要让孩子体验成功,也要让他经受挫折的考验。最理想的结果是,对孩子的希望不必样样满足,总体上只要能满足他们全部要求的25%左右就行了。
真正的爱,是看到孩子心中所爱,尊重并接纳,放手让孩子尝试追逐自己的梦想。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又能有限制地约束他的行为,为他定规矩做人生指引。
真正的爱,是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探索孩子的需要,以孩子的感受为优先,陪伴他,保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