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到底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孩子一定在现实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才会在手机给予孩子的虚拟世界里寻找什么。
春节刚过,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将目光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不久前,该课题组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其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来玩手机游戏。
“在农村,一些中小学留守儿童放假回家后,‘盯着手机不离手’成为常态。沉迷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的孩子为此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冲击’。”该课题组呼吁,政府应当将通过积极干预、防止严重的手机沉迷作为关心与服务留守儿童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湖北省阳新县枫林镇,课题组到当地家访,看到这个家中一个5岁的小孩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眼圈发黑,却十分精神”。当被问及擅长哪些游戏时,他热情地展示起自己手机上的6款游戏App。
在一些农村地区,课题组经常看到,四五岁的儿童也能熟练下载和操作手机游戏,或者不断滑动屏幕观看短视频,“这些手机软件对低龄儿童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进入门槛非常低。”
有受访家长对课题组表示,如今在农村,智能手机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异乎寻常,只要家里有Wifi(无线网络),孩子们放学回到家拿上手机可以大门不出,“仿佛已经掉进手机里去了”。
假期里熬夜玩手机,上学时精神不振,成为当下一些乡镇中小学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常态”。
“抗拒正常课堂学习,少数人甚至自我放弃。”课题组调查显示,58.5%的家长认为手机对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22.6%的家长认为负面影响严重。许多教师向课题组反映,不少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周末回家熬两天,在学校瞌睡、浑浑噩噩‘混’5天,无心向学,这对教学效果造成严重冲击”。
而且在贵州一所乡镇中学调研时发现,有的留守孩子为了打游戏连续5天5夜不睡觉。江西省某县六年级教师掌握的一份数据显示,全班学生中,周末在家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超过了一半。
并且在一次走访中,一名尚在读小学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已经开始“通宵”玩手机,放假了经常约同学整夜玩手机游戏。当地一位小学教师反映,假期里,不少男学生扎堆儿成群玩手游,玩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起床继续玩。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背后的生理需求是什么?
1、孩子缺失“胜任力需要”
孩子有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父母有没有望子成龙的期待?你会不会跟孩子说——“你这成绩不行,不然考不上好学校”、“你这成绩还差的远啊,不如班里那谁谁谁”、“你怎么除了玩,啥也不会"......
这些话,听起来很耳熟啊,简直就是阻碍孩子心智成长的毒药。
每当父母一次次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各种无力感或没用的感觉,如果孩子意识到,他们不能胜任学习或学校的活动时,他们就会从别处寻找这种能胜任、或能产生满足感的需要。
2、孩子缺失“自主性需要”。
很多孩子真正能够独立自主的时候,大概也是高中或成年后了。在这之前,家庭作业、学习目标、培训班、父母的安排占满了孩子的每一天,可以说他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几乎没有。
尤其是当本该属于孩子的学习任务或活动被父母包办时,那孩子自然是没有机会体验自主性成长需求,或者,当孩子整天都被安排好日程,受到各种限制时,他们就会寻找一个可以感受到能动和自主的地方。
3、孩子缺失“关系需要”。
心理学很多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少不了玩耍娱乐,少不了社交,因为每个人都有对归属和亲密有着最本能的需求。
而去玩耍——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放到群体中,通过人际关系或互动来学习、观察、理解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接纳。所以交朋友、玩乐成了每个人都需要的日常活动。
那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怎么办?
很多家长苦恼自己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其实,你可以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一旦你在陪伴,就是高质量的,看着孩子的时候眼里都带着光的,那就足够了。
时间少,不必苦恼,也不是借口。记住,陪伴不在于时间的多少,而在于质量,那些本来就很少陪伴孩子的家长,一定不要把亲子时光都浪费在教育上、翻旧账上、说教责备上。
另外,如何提高孩子的归属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这个家庭所需要非常重要:得要时常表达你对孩子的需要,一定要用言语说出来。
为什么游戏令孩子沉迷,哪怕大人也是如此,游戏的设计也是利用了人类的心理特征的,你缺乏什么,游戏世界里就给你什么,孩子沉迷手机游戏了,你想要去改变孩子吗?
所以,想让孩子少玩游戏,少用电子产品,就尽可能地带孩子出去玩耍,让他走进社会团体中,帮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远离游戏或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