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不少毕业大学生都感到迷茫了,因为学历不断贬值,让很多毕业大学生都陷入了找工作难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部分大学生疑惑,读了十几年的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了当服务员,又或者是去高素质农民吗?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都踏上了考研、考公的道路,希望可以继续提升学历来保障自己的学历优势,又或是直接端上“铁饭碗”。还有一部分毕业大学生,咬着牙进入到了社会当中,开始摸爬滚打。
刚进入社会的毕业大学生想要立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有些是来自工作上的难题,有些是来自生活上的难题,甚至还有一部分毕业大学生出了校门以后一直都找不到工作,连第一步都迟迟无法踏出去。
这不网上流传着一名湖南毕业女大学生的求职经历,就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部分毕业大学生的共鸣,话不多说,具体情况我们来了解一下。
女大学生面试30多次后崩溃大哭,直言每天都焦虑,网友:生活不易
近一段时间,湖南一名女生哭诉,表示自己从大学毕业以后,每天都感到非常的焦虑,并且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造成这种焦虑的根源是因为自毕业以后她已经面试了不下30次了,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而她也在这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开始变得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最后忍不住崩溃大哭,并且她自己说,自己大学学的是文案策划专业,可上学的时候每周只有几节专业课,剩下的都是一些其他文化课,最后大学毕业以后发现自己并不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多会多少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她就产生了质疑也感到了迷茫,不知道读书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面对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迷茫和选择
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同学会出现迷茫无助的心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
“对没有航向的船来讲,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在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前,我们首先要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最基本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思考“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我的职业和生活规划是什么”。
在这其中,我们要弄清楚自我的优势、兴趣、需要、价值观,这涉及到职业认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当认同不足时,我们会容易感到迷茫。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自我认识的工具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比如通过MBTI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性格,找寻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
2、依赖和内卷
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主择业意识,希望依赖家人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有的毕业生受家人朋辈的影响,在就业时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金融律师等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内卷”与“躺平”是大学生经常在挂在嘴边的两个词语。部分人在找工作的过程抱持着“内卷”是为了以后的“躺平”。有的毕业生会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外在评价、大众选择有所冲突越发不安和焦虑,害怕自己选了一条少数人走的道路。在外界声音流淌响彻的时候,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我坚定尤为重要。霍兰德认为在生涯规划中,选择与自我兴趣匹配的职业可以显著提高工作幸福感,且获得更多成就。当你放下对他人评价的看重,不再为别人的看法担忧时,你会选择去做对自己最好的事。
3、焦虑和担忧
择业中的焦虑一部分来源于不合理认知,比如“一步到位”、“对我来说,理想职业肯定只有一种”、“我找的工作说明我是什么样的人”“又一次面试失败了,我就是永远不行”等观点。面对消极的择业观,首先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留意到自己脑海中的消极观念,并学会与这样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用积极信念代替消极想法,减少自身的焦虑和压力。比如,用“一次失败不代表全部,面试失败不能否定我的价值,也许是我的条件和岗位要求不匹配”的观点替代“面试失败,我就是永远不行”的观点。正视挫败,不把问题当成灾难,而是挑战。
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恐惧情绪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即将从校园步入社会,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
(二)缺乏充分的准备,对就业、读研、考公务员等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
(三)既想要高薪,又担心工作以后不能平衡好工作和个人生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对将来生活的未知性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部分大学生确实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但在迷茫的时候,希望大家可以心平气和,脚踏实地的做事。没有人是一步登天,任何成功背后都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努力的。
所以在迷茫的时候,不妨将学历先暂时放下,一些专业冷门的毕业大学生也可以暂时将专业放下,问一问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事情,又或是擅长什么事情,找到相应的工作后也要慢慢的积累武装自己,不要奢望一步登天,而是要学会静下心来,对此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