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上时而会出现大学生青少年虐猫、虐狗的事件,社会文化里充满着对这一行为的谴责,然而虐待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近日,关于云南西双版纳曼听公园内小象被饲养员用针状物体扎的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愤慨和关注。视频显示,小象疼痛地跪在地上,甚至躲到大象妈妈身边,但仍然受到扎针的折磨。
这样的虐待行为对待动物是不可接受的,它违背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原则和对待动物的尊重。动物是我们共享地球的生命伙伴,它们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虐待动物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行为,它违背了我们对待其他生命的基本道德准则。从生物学上来说,我们具备帮助弱者的功能,从行为上做出善助的举动也并不难,为什么还有虐待小动物的事件发生呢?
虐待动物者到底有着怎样心理呢?
虐待动物、欺凌弱小着实是临床心理中很常见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映射出来的内心世界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简单的情况,其实就是一种境遇性发泄。
就像某些溺水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得恐水症一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故事在虐待动物这件事情上也是比比皆是。一些虐待动物的施虐者,当我们去深究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发现,都是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某段心理创伤,而这种创伤可大可小。
还记的2005年,上海复旦大学虐猫研究生事件吗,他家境优越,从小到大十分乖巧,从没让家长失望过。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然而,当他跻身于名校后,本身的优异变得普通。但来自家长的高水平要求却从没有丝毫的降低。
这就让他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焦虑的状态,随后,由于长期压抑带来的结果,本科时他留级重修,而家长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居然当晚不让他回家,规定他在家门前的草地上睡一夜。黑夜加寒冷给他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他曾经用“我当时有种被遗弃在外的感觉”来叙述这件事。就这样,长期的精神压抑为虐猫埋好了伏笔,当某一天一只小猫在他手中时,悲剧发生了。
这种群体性病态心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普林斯大学的珊・菲斯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压力、愤怒和嘲弄环境对人们施暴行为的影响。这些环境被认为是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在当今现实的环境中,不仅仅是精神病患者可能表现出虐待行为,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行为。
攻击和破坏是我们每个人内在存在的本能。当我们面临心理压力和挫折时,我们的侵犯动机可能被重新激发,从而表现出攻击性。如果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直接反击施压者,往往会寻找一个替罪羊来发泄情绪,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抵抗能力的植物和弱小的动物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发泄的对象。
虐待动物的心理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压力、权力欲望、心理疾病、环境和社会因素等。解决虐待动物问题需要综合多种手段,包括加强社会意识和教育、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与治疗、加强执法和惩罚、培养同理心与道德意识,以及动物保护组织的积极参与。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动物权益,促进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云南西双版纳曼听公园内小象被饲养员用针状物体扎的事件的这起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动物保护法的呼吁。制定更加完善和严格的动物保护法对于保护动物权益、预防虐待行为至关重要。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促使社会对于动物保护问题的重视和行动。
保护动物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对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我们应该建立起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关注和尊重动物的权益,为它们创造一个安全、尊严和宜居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