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自由。评论、语言和网络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恶劣的,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是心知肚明的。然而,要如何从中吸取教训,确立规范的言行准则,却并非所有人都明确。甚至有些人利用这一点来追求炒作效应,只为了吸引眼球。
如
“14岁少女,自由恋爱,自愿发生关系,网络上公开求助,讲述自己糟糕的情感遭遇,博得无数关注,相关爆料不断,说法逐渐离谱,真相被揭出现大反转……”
这是近期,在网络上遭遇热议的一则事件的关键词。真相揭开前的怜悯,和真相揭开后的愤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乍一听,女孩儿的种种遭遇,十分让人怜惜。
但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地方就只是为了博眼球罢了。
真的可怜又可悲,不少网友都在想,怎么会有人赌上自己和他人的名誉,只为了获取网络上的关注呢?
可事实是,这样的人从不在少数,更可恶的是,还有人借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各种行为只是为了损人不利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造谣的人到底出于什么心理?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体验过“从众心理”。从众具体表现为,当你身处在某些群体里时,会经常体会到来自这个群体的压力。每当有社会热点事件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时,部分自媒体为了博眼球在对事实情况不了解的前提下虚构不实消息,刻意引爆事情热点,煽动和引导受众情绪,扰乱舆论。
个体的观点通常会被群体的看法所取代,网络暴力现象与“从众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多数网络暴力参与者未必有真正的恶意,只是面对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宣泄。出于从众心理的安全感,群体性的网络暴力是无意识的,但更容易逾越道德和秩序边界。
事件发生时,一些人可能出于恶意、挑逗或娱乐的目的而制造和传播黄谣。他们可能享受在社交媒体或其他渠道上引起混乱、困惑和争议的感觉,以此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些人可能患有心理问题,如个人攻击性、虚构妄想、依赖性或强迫行为。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包括黄色谣言。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动机和心理状态可能不同,而且造谣行为是不道德的。它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破坏个人声誉并引发负面后果。我们应该努力提倡诚实和负责任的言论,以建立健康和有益的网络环境。
面对造黄谣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面对造谣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建议:
1、不要传播谣言:避免转发或分享未经证实的信息。传播谣言只会加剧混乱和不确定性。在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之前,不要贡献于谣言的传播。
2、验证信息的来源:在相信和分享任何信息之前,确保来源可靠和可信。验证信息的来源是否是权威机构、可信媒体或官方渠道。如果你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最好不要传播它。
3、保持冷静和理性:面对谣言,保持冷静和理性非常重要。不要轻易相信或恐慌。寻找可靠的消息来源和专家意见,以获得准确的信息。
4、提供正确的信息:如果你掌握了正确的信息,努力向他人传播真相。可以使用可信的渠道,如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或与该领域相关的专业机构来传递正确的信息。
5、举报谣言:如果你发现有人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可以向相应的机构或当局举报。许多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渠道都提供举报功能,可以帮助打击谣言和虚假信息。
6、提高媒体素养: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学会识别和分辨谣言和虚假信息。了解常见的谣言传播模式和技巧,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7、教育他人:通过分享正确的信息、教育他人识别谣言的方法和重要性,帮助他人提高对谣言的警惕性。
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传播准确、可信的信息。通过合作和积极参与,我们可以共同抵制和打击谣言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