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江苏淮安清江浦区金城路街头,一名僧人装扮的男子当街搂抱一女子。画面中,两人坐在街边台阶上有说有笑,该女子将头靠在“和尚”肩膀上。8日,淮安市民宗局宗教处回应称,该男子系假冒僧人,并非在职的宗教教职人员,也不是淮安本地人。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受害者上当心理的思考,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会受骗?
图片来源于网络视频截图
1、利用记忆曲线,重复虚假信息
骗子大多是洞察人心的高手,一些骗子往往看上去优雅而迷人,个性外向,话话令人信服,做事让人信任。骗子们的共同根本宗旨:操纵信任感。
骗子清楚现在的人都有一定的提防心理,他们会想办法瓦解人们的戒备意识。他们不会让人立刻掏钱参与所谓的项目,而是默默地在人们内心做心理铺垫。通过反复地强化、不同人的口口相传,反复提及来让人们熟悉和逐渐接受这类信息。知道人们会捂紧钱袋子,骗子超级有耐心,他们会先慢慢地给人们心里种草——培养人们对某个产品或项目的好感和记忆反应,让人在想到赚钱时,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这些信息。
这是利用人们记忆曲线的规律,通过各种简洁、朗朗上口的信息进行短时记忆的巩固,最终把这些哄骗的信息送入长时记忆里。记忆曲线,又称遗忘曲线或艾宾浩斯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
骗子利用这种记忆规律,不断通过重复信息来洗脑,强化记忆,让受害者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想起他们。所以如果有人非常积极地不断向你重复某些固定的信息,并且反复确认你是否知道并记住,你可能需要当心他的用意。
2、利用补偿心理,给予小恩小惠拉近关系
骗子都是操控人心的高手,他们晓得光输出信息,老百姓还是不买账,于是会通过送鸡蛋、送小礼物、免费吃饭、组织农家乐等活动,亲如家人地电话联络,通过主动施加小恩小惠来取悦别人。
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时,总希望达到一种平衡,但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并不是每次和他人的互动都能达到平衡,人们给予更多时会寻求汇报,收获更多时会心怀感恩。因此大多数人都有互惠的心态,感激之余总想回报别人的善意。当骗子介绍情况的时候,很多人出于补偿心理和要面子的心态,即使有点疑虑,多少也会买点所谓的产品。骗子的江湖套路很深,他通过拉近关系,可以套出对他们有利的信息,从而方便开展骗局。
3、利用逻辑陷阱,捆绑和混淆概念
骗子很善于捆绑概念来制造联想,即使是两个弱关系的事物,骗子也会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地加以解释。比如把昂贵的手机描述成成功人的标配,把海景别墅等同于高品质幸福生活,把补铁补锌和防癌美容这些概念两两关联。但仔细想一想,其实其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此外,骗子常故意虚构一些心理图景,让人们把美好的憧憬与现实的骗局建立起关联,让人们误以为这些才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
4、利用个体焦虑,深挖目标人群的痛点
每个人都有发展的不足和弱点,甚至这些痛点还有共同性,骗子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故意制造恐慌消费。比如男人怕自己精力不济、女人担心容貌不佳、小孩在意考试成绩、老年人畏惧生病和死亡,骗子经常利用人类的集体焦虑来做文章。他们知道利用痛点来打开人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提前搜罗了很多话术、图表和实验,看上去一整套说辞来传播焦虑情绪,让人们感到不安而丧失理智,掏钱买心。
5、利用从众心理制造争抢的假象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会不自觉地想要保持和群体的一致性,在群体的压力或影响下放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加上有些人主观上思想懒惰,不肯动脑筋分析问题,说是借鉴和参考,其实是随大流,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这样的心理特别容易受到骗术影响。
一些骗子会让内部人员来当托儿,制造出热闹繁荣的假象。他们经常说的是:“你看别人都在做!”“这么多人都选这个,错不了!”“我们肯定是拉着你一起发财,几百个人都报名了,你看你的熟人都在做,你做不做?”他们甚至用时间紧迫来催促,让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询问别人和做慎重考虑。如果你习惯于凡事听别人的意见,不善于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思考问题,就很容易中招。
这起事件告诫我们,善良和信任虽然值得赞扬,但也需要与理性和警惕相结合。在面对陌生人或不熟悉的情境时,我们应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审视对方的动机和行为是否合理和真实。同时,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辨识能力,不盲目相信他人,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寻找证据来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