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不用做数学了”,女生考完数学高兴得哭出声,网友:这种感觉我懂!
紧张刺激的高考快要接近尾声了,相信不少考生封闭了多年的小宇宙迫不及待地想要爆发!如那些年没看完的小甜剧、偶像剧、悬疑剧、宫斗剧,通通安排!那些年没打够的王者、吃鸡,组队刷起来!通宵游戏刷剧,无止境的逛吃逛喝!
但少年,请慢些放飞自我,当心“考后综合征”说来就来!下面我们来说说高考后不容忽视的心理调节相关内容。
什么是“考后综合征”
大考(如中考和高考)后由于压力骤减,考生过分放松自己,使得生活作息等与考试前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处于等待分数、报考、等待录取等一系列应激事件中,考生的心理起伏巨大。双重应激条件下,若调适不当,许多考生可能出现损害身心的各种状况,称为“考后综合征”。
高考后的常见心理状态
1、“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考不上大学?”
高考后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不确定性,这也是高考后最容易出现的情绪。许多考生在考后会陷入患得患失,虽然反复对照答案,仍无法确定自己的分数;反复参照既往录取分数线,仍不能确定自己能否考上,越担心想得越多,想得越多担心更重,陷入一个死循环无法自拔。
这种情绪在原本心理素质不强、具有焦虑素质的考生身上可能会持续加重,逐渐导致考生出现失眠,甚至抑郁情绪。
2、“我是个LOSER,我对不起所有人。”
部分考生会因自己发挥得不好,成绩不理想而出现“抑郁型”心理。尤其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考生来说,一时间无法面对巨大的落差,表现出情绪低落,干什么都没有兴趣,吃不好睡不好。
他们可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严重时会出现轻生观念,甚至采取自杀行为。这时候,有可能挫折导致显著的低落情绪,甚至诱发出抑郁障碍
3、“高考完我最大,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许多考生因长时间的辛苦学习及煎熬的备考岁月,而在考后采用“报复性”娱乐来犒劳自己,家长也会默许孩子这种放纵的行为,导致无节制的娱乐行为愈演愈烈。
由于持续的昼夜颠倒,导致考生的生物钟被打破,身体健康很容易出问题。有些考生可能会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可能会误入歧途(如吸毒等),甚至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
4、“离开高考后的第10天, 想TA,想TA,想TA。”
紧张的学习生活随着高考的结束戛然而止,虽然大多数考生会享受无忧无虑的放松,但不出几天,多数同学会发觉自己离开学习,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像缺了点什么,这是典型的“茫然型”心态。
处于这种心理的同学会觉得自己百无聊赖,人生失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如调适不当,这种心态会持续至大学甚至更远,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怎么舒缓高考后心理压力?
1.找上大学的人聊聊
他们都是参加过高考的人,跟他们聊聊,说说你的压力,也许他们能够给你指点迷津,能够给你一些启示。你想知道高考是怎么样的?你想知道大学是怎样的?你想知道考上了大学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你想知道别人参加高考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你想说出你的痛苦,找到迷惑的答案,释放你的压力?那么找他们聊聊吧。
2、运动减压法
科学的安排生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长时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
3、转移减压法
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家长在高考放假期间和高考期间有意找一个佩服考生并且与考生关系相对密切的好友来陪伴他,这样不论聊天或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等都可以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另外泡泡热水澡、与家人聊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忐忑的情绪等等。
4、学会自我觉察
考试发挥失常、考前睡不着、脑袋一片空白、对考试有莫名的恐惧感,都属于高原期的反应。缓解的办法还可以学习心理学里比较棒的办法——自我觉察,就是止住任何使考生紧张着急的事情或想法。这招屡试不爽,很有用,考生需要花一定精力去做。
5、音乐疗法
缓解高考压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音乐疗法。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生理机能,不同节奏的音乐能使人放松,使人的生理、心理节律发生良性的变化。如:圣洁、高贵的音乐,可使人净化灵魂、境界开阔;速度较缓的音乐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清澈、高雅、透明的古典音乐,可以增进人们的记忆力、注意力;浪漫的音乐,可激起人们恻隐、怜悯之心;流行音乐,可使人感情投入;时尚音乐,可释放心声。
高考对考生来说是一次心理应激过程,即使是心理素质好的考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高考前与高考期间,孩子们忙于学习,家长和孩子较少交流。此时,父母有必要与子女多沟通,家长或考生任何一方的情绪变化,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冲突。别让考生单独面对压力,尽量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焦虑情绪,家长这时不要明显地流露出过分的关注和担忧,这样容易使孩子的焦虑扩大化而变成压力。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引导,陪伴孩子平安度过这段等待期。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烦躁等异常情绪出现,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疏导,严重的话要及时去医院实行心理干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