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作为高尚的道德情操,被大家当成教育孩子的标杆。 但过分节俭,就说明哪里出了问题。
近日,网上曝光一则婆婆不让怀孕儿媳开空调,导致儿媳被热进ICU的消息,引得网友高度关注。
6月10日,广东气温已经攀升到零上38度。如此高温酷暑,即使是正常人都得汗流浃背,更何况怀孕20周的待产孕妇?
就是在这种炎热天气之下,孕妇小张(化名)在家想要打开空调降温,却遭婆婆阻拦。为了省电费,她坚持不让把空调打开。
结果呢?小张中暑晕倒,被120紧急送进医院ICU。这一次ICU的费用,不知道能够交几年的电费了。
更可怕的后果是,差点一尸两命。
经历这次惊心动魄,儿媳也终于下定了决心:出院就搬出去住,不再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到婆婆的手里。
怕空调浪费电,冬夏都舍不得开,这是很多长辈的通病。他们吃多了苦,习惯了节省,可以理解。
可一次次事故,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你以为的省钱,不是真的省钱。你以为的节俭,有时候甚至要命。
虽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你知道吗?节俭过了头,就有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
我们也经常在社会新闻中看到很多老人喜欢囤积物品,舍不得扔掉,为了节省他们更是收集了许多实则无用的东西囤积在家里。
喜欢囤积东西,很正常,每个人都有,每个时代都有。
东西明明知道没用了,仍然舍不得扔,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简单的认识矛盾的反映,就是一个取舍心理的问题。只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就是一种很普遍和正常的现象,也不必过于紧张。
一旦超过了“不可遏制”这个限度,那么过分囤积东西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强迫症。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是传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社会发展的矛盾。我们当然要提倡节约,不能浪费,但过度“勤俭持家”很多时候会导致我们囤积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所以,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要学会断舍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般有着3种情况:
1、逃避现实型
没时间待在家里,也没办法收拾屋子。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反正家里乱七八糟,也更加不想待在家里了。
2、执着过去型
过去的东西非收着留着当宝贝,留恋过去的幸福时光。
3、担忧未来型
囤的东西主要为将来不知何时会发生的事情着想。才发现曾经的自己,既执着于回不去的过去,又焦虑于不可知的未来,总之就是成功地让自己没有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
一般的囤积行为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多少都表现了这个人过于焦虑未来,或者迷恋过去,长此以往,对人的身心健康肯定会有影响的。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清理掉一些家里用不上的东西,换回一个舒适整洁的居家环境,让每次回到家的感觉更美好。
清理掉一些无用的社交,让每段关系都脉络分明,再好好维护,让情感世界更坚定更有温度。
清理掉一些心头杂念,让自己轻装上阵地面对生活,每天保持身心愉悦,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毕竟,过去回不去,将来还未来,只有当下,才是我们能把握住的。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用好的,用到它物尽其用为止,不是铺张浪费。
而是让好物滋养生活,滋生出小确幸,是把属于自己的福气及时收割走。”
夏天的空调,新鲜的水果,可口的饭菜……
不过是在用很小的成本,给予我们最大的享受。
每天钻牛角尖式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人,反而早晚要把钱真的花在刀刃上。
节俭有度,消费有节。
而且有时候靠节俭来省钱,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改变并不大。
我们常说“开源节流”,其实更重要的是“开源”。
太过节俭反倒是会过犹不及,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宁吃仙桃一口,不啃烂梨一筐。”
放弃那些无用的节俭吧。
它们不该捆绑住我们的手脚,破坏掉我们的健康,消耗尽我们本就不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