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一起校园枪击案。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作案嫌疑人,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齐太磊。截止当前,枪击案造成学校一名教职人员死亡。死者,是他的导师。这条新闻登上很多媒体。齐太磊的故事,也开始流传。
悲剧发生在8月28日下午1点左右。
美国的一所大学校园里。
当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内,学生们都在正常上课、做实验。
突然,学校实验室二楼响起了枪声。
有人看到一个男人拿着枪靠近实验室,朝里面接连开了七八枪。
窗户上留下了很多弹孔。
学生们都吓坏了。
有的抱着头藏在桌子下。
还有一些学生直接跳窗逃生。
现场一片混乱。
整个校园瞬间陷入恐慌。
这名持枪男子,也趁乱逃跑了。
不过很快,下午4点左右,当地警方在学校附近抓到了嫌犯——34岁的齐太磊。
他正在那所大学读博士,学的是材料学。
被抓后,齐太磊目光呆滞,盘腿坐在路边,乖乖束手就擒。
视频里,他戴着眼镜,看起来像个文弱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完全没有杀人犯的彪悍。
根据齐泰磊在社媒上的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他毕业于武汉大学,拿到物理和工商管理(辅修)双学位。
2019年就读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2021年获得该校材料科学硕士学位。随后开始在北卡教堂山分校就读博士研究生。
2015年至2019年,齐泰磊在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及苏州新材料研究所担任过研究员。
自2022年起,开始在北卡担任研究助理。
领英资料显示,博士研究期间,齐泰磊从事光学捕获纳米粒子阵列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在光电探测、光镊、显微光谱和2G高温超导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此外,他喜欢跑步、徒步,闲余时光也喜欢打羽毛球、网球或者乒乓球。
怎么看,都是一位前途不可限量的物理专业人才。
然而一声枪响,一起恶念,他的人生被推向万劫不复。“中国留学生枪杀华人导师”,这个词条让案件光速破圈,齐泰磊这个名字一时间仿若毒药。
目前的调查还处于早期,枪击者的动机尚未确定,无法了解他出于何种原因向朝夕相处的导师和同学开枪。
不过,齐泰磊的社交媒体账号更新频繁,他经常在上面吐露心声,也是因此,现在流传着不少推测。
有观点认为,动机可能是科研压力。
依据枪手的领英账号,他22年1月入读博士,那时候已经34岁。妥妥的“大龄博士”。
再加上家境不算宽裕,在资金和科研方面的压力可能较大。
他在领英的简历中,本科读了5年、毕业工作两年又回归校园,在做完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助理后,更是出现了3年的简历空白...
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不过,充满波折的学术经历,无疑是相当大程度的压力来源。
也有观点认为,动机或许是枪手与导师、同学间的私怨。
从枪手的推特内容不难看出,他和同学、导师之间有一些摩擦。
他似乎认为同学在背后说他坏话,但导师否认了他的想法。
又或许,动机是孤独和霸凌。
wralnews的报道中写道,同学眼中的齐泰磊,总是很安静。
同学说:“从没想过他是可能做出这种事的人。”
虽然在互动中,他显得很难沟通,也说不清楚英语。
“但每次和他说话,他都很友好。”
在他上传的照片中,有肉丸、“卖相不错”的鸡蛋饼、“80%复原度”的水煮鱼、虾仁炒蛋、蒸蛋……他曾两次表示,“永远不辜负美食”,还会带上表达“开心”的表情符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科研工作之外,齐太磊经常自己做菜,并将成品照片分享到网络上。在社交媒体上,他上个月发布了一则交友帖:“我想结交一些新朋友,我是一名2年级博士生,对纳米粒子合成、光捕获、自组装、光谱分析和机器学习感兴趣。如果你对我感兴趣可以来找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他把“interest”拼错了。或许就像同学说的,他的英语不是很好。
在社交媒体上,他还提到觉得自己的隐私“遭遇侮辱”:“我觉得我的隐私受到了侮辱,他们都说我懒,跟我的PI告状,他们只是想控制我?可是当我和我的PI说这件事的时候,他又说没人找过他。所以这些人只是有偷窥癖吗?”
综合这些帖子,感觉他当时心里有很多想法。
他可能想交朋友,想找一份博士后的工作,也有一些想不通的事情在挣扎。
而20多天后,没等到答案的他,拿着一把枪,射向了自己的导师。
不管他有怎样的理由,那一瞬间,他都成为了一个可恶的凶犯。
他的命运,也从此改写。
在这个充斥内卷和内耗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背负着深藏的压力和焦虑。犹如潜伏的暗流,这些情感时常侵蚀着心灵的宁静。假如你正在体验这份情感,切记不要孤独地忍受。要学会接纳外界的帮助,因为在这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你并不是独自一人。
也许,你能够与那些真诚倾听的朋友交谈,或者与家人分享,释放内心的不安。又或者,你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协助。就像在身体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求助医生一样,当精神受困时,我们也应当勇于借助外力。
因为很明显,单纯依赖个人的力量,可能难以承担那份痛苦。一旦内心的负担达到极限,你或许会跨出崩溃的一步,做出令人后悔的决定。然后,追悔莫及,悔恨难以弥补。我们每个人都在踏过艰难的旅途,经受过不少的考验,方才拥有今日的生活。却因为一时的冲动,摧毁了我们所建立的一切,这实在是太过遗憾。
较终,我想强调的是,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我们应当尊重并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当痛苦降临时,不要自行承受,而是寻求帮助。就像身体生病需要治疗一样,精神的痛苦也同样需要被医治。让我们一同学会倾诉、接受,将痛苦化为成长的动力,共同筑起内心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