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爱情火,将“性缘脑”一词烧上了热搜。10月8日,央视网官方微博发布系列漫画,影射了那些“缺乏常识,无视常理,撞飞常情”等无脑为爱情献身的影视片段,连带着#有的甜宠剧能不能别太性缘脑#词条一并登上话题榜单,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估计有很多小伙伴会问了,这个生僻词“性缘脑”是个什么东西?
“性缘脑”,是一种性缘关系至上的思维模式,指的是和异性相处时,总是不自觉把异性代入潜在伴侣的角色,一看到异性,脑子里就冒出对方适不适合谈恋爱的想法。
在“性缘脑”眼中,性缘关系凌驾于其他任何关系之上,觉得男女之间,只能有“恋爱结婚搞对象”的选择,没有“做普通朋友”的其他可能性。
简单理解就是在认识到一个异性之后,我们的第1反应 是这个人是否会成为自己感情当中的另一半。年轻人看到异性就开始分析对方是否适合做对象;年长者看到年轻人,就盘算ta适不适合做自己晚辈的对象。
这种思维在甜宠剧中较为表现,这类剧中一般会过分强调男女主角之间的吸引力,而忽视了更为深厚的情感和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
男女主爱情驾到,通通闪开。这种情况下,观众可能会被误导,过于追求浪漫和情爱的甜宠剧情,而忽视了爱情中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度的“性缘脑”甚至会对其他种类的情感形式加以曲解,造成许多“没糖硬嗑”“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啼笑皆非的现象。
严格来说,“性缘脑”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而是一个衍生出来的网红词汇,和我们经常讨论的恋爱脑一样,戳中了很多人。
“性缘脑”在生活中会有什么具体的体现?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见到陌生异性之后,常常先对其进行“打分”,判断此人是否符合自身对理想异性的标准。
这种基于性缘关系的思考方式往往伴随着固化的人际交往模式,对于不适合缔造恋爱关系的异性或给自身带来危机感的同性,则反感和忽视,对符合自身条件的异性,则会过分关注,导致自己想得太多、患得患失。
在这一点上,“性缘脑”与另一个词汇“恋爱脑”有着殊途同归之处——认为恋爱关系是超越友缘、亲缘等其他社会关系的至高之物,甚至可以为其放弃自我独立人格。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世界难题了:男女之间真的有纯友谊吗?
在众多的回答中小觅发现有一条回答的非常有亮点:你觉得同性就一定是纯友谊吗?
是啊,那些固执的认为异性一定没有纯友谊的人,不就是遵循了男女天生性别的结合优势而认为男女之间可以在一起所以就一定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嘛。
那在数人高呼爱无性别的时代,你是否思考过同性之间有真正的友谊吗?
不要太把关注点放在性别身上,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公平,不要太给性别无限的遐想,也许会经营一段更好的关系。
如果我们总是在一段感情开始前就对它充满期待或审判,那么可能我们也只是在和自己的幻象和标准在交涉,而无法了解认识一个人本身。
我们更应该将更多积极美好的情感和评价给予自己,而不是单单向外去探索企图获得认同和支柱。
毕竟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的事,而把情感留给自己永远值得。
摆脱“性缘脑”的根本方法,是意识到问题存在之后,走出“性缘脑”的局限,建立“祛性缘思维”。
小觅曾看到一个网友说:“被性缘脑禁锢真的会错过很多精彩,很多有趣的人都很值得当朋友,但是如果用伴侣标准来筛选的话就很容易错失。”
想要摆脱性缘脑,较重要的是要把心打开,接纳和其他不同人的可能性,可能这个人不一定是你的男朋友,他可能是我们未来的顾客,可能是我们的顾问,可能是健身教练,可能可以在某些方面带给你一些见解,可能是未来男朋友的朋友等等,都是有可能性的。
你要发挥每个人他的主观能动性,让他发挥可能的价值,而不是带着一种很局限的想法,去跟他人交流,那么自己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宽,越走越远。
在家庭角色和生育功能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兴趣、工作、健康的不同来定义自己。而不仅仅是物化他人为“缔结性缘的对象”,或自我物化为“异性眼中只有性价值的他者”讨论性缘关系的局限并非是主张人类回避爱情。
而是寻求一种更健康有力的关系,避免让爱情成为衡量凌驾一切的准则,亲情、友情、同事情…各种其他情都应该拥有姓名,爱,不止一种~
当我们能够抛开“性缘脑”的束缚,以一个开放而包容的心态看待生活和人群,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美好和惊喜。
每种关系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礼物,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激。在生活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成长,都会学习,都会变得更加完整和成熟。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却可以一点点改变自己。当你像与同性相处一样接触异性;当你不再奔着恋爱结婚,而是带着交朋友、学习、长见识、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心态去结识新的人。
当你明白,我们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男性和女性。你或许会突然发现,人和人的关系,原来可以这么丰富。爱情不是你和异性之间唯一的课题。天高海阔,任君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