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采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陈秉正教授,提及一项调研发现,超过七成的90后已经开始考虑养老问题。对此,陈秉正教授语出惊人:35岁考虑养老已经晚了,应该更早地实施。
“从你工作后,拿到第1个月的工资以后,就要有计划地为养老进行储蓄。”陈秉正教授强调,早十年和晚十年进行储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对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养老问题,提前规划自己的未来。
然而,陈秉正教授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养老问题。他表示,35岁考虑养老已经晚了,应该更早地进行储蓄和投资,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根据陈秉正教授的调研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养老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还有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工作,将来就能够有足够的收入来养老。
然而,事实上,养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状况会逐渐下降,需要面对的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也会逐渐增加。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容易就会出现养老困难的情况。
当我们焦虑养老时,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1、焦虑没有足够的钱养老
(1)焦虑退休金可能不足。
有关养老金不足、延迟退休(有人解读延迟退休,其实是为了延迟发放退休金)的消息频频刷屏,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开始焦虑自己怎样才能增加财务稳定性。
市场上也随之而来涌现出各类以“养老金”为名义的理财、保险、年金、个人养老金等解决方案,一边贩卖焦虑,一边利用焦虑促销产品,带来恶性循环。
(2)焦虑自己可能被替代。
如今,社会技术日益更迭、智能科技不断发展,外加整体上经济下行的大环境,那些“自我提升精力不够的人”很容易产生集体焦虑,担心自己被取代、下岗失业,导致收入下降甚至断流。这一因素也可以归结为对“钱”的焦虑。
(3)焦虑人与人的差异性。
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社会的贫富差异已经非常大了,富人和穷人之间在资源上的差异也会放大人们对“没钱”这件事的焦虑。
尤其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富人的优越不再只是物质上,还涉及到了生命权本身——例如,干细胞技术成熟后,几十万就能让人“年轻”“长寿”,富人可以活得更长,穷人“到了时候”就要挂……
2、焦虑孤独
孤独感是很多老人会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且这已经不是“未来的焦虑”,而是正在发生的焦虑。
虽然孤独不是老年人的专属,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孤独,但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和对这种情绪的坦然接纳,孤独很可能就像歌里唱的——「是种病」。
老年是人生的“丧失阶段”,离别与失去是这一生命阶段的常态。可能会经历身边朋友、亲人的离开,子女离开家庭后的空巢孤独,还有人会经历丧偶的鳏寡孤独......当人们开始设想老年生活时,这些也是会带来焦虑的因素。
应对孤独,言言的建议听起来有点傻:就是请尽早准备、尽早适应。即便现在人事两全,也不时做一做孤独的心灵课。
我不建议的是:为了不孤独,而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别人身上,特别是你不爱或不爱你的人。尊严的重要性,永远排在孤独前列。
3、焦虑失去健康
第三个焦虑的因素,就是有关健康的巨大危机。
保险行业里有一个很常用的数字:人一生发生重大疾病的概率是72.18%。不是27.18%,也不是17.28%——是72.18%。我也曾看到过权威再保机构绘制的「癌症在人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曲线」,曲线在60岁后陡然飞升。
也许,在尚且安全的年龄段还感觉不到这样的焦虑,但当某天开始花眼、膝盖疼痛、熬夜之后就疲惫不堪、血糖血压血脂开始狂飙的时候,焦虑就会潮水般向涌来。
人到老年,这些都将是来不及躲避的灰犀牛:
身体的病痛、来回跑医院的麻烦、打针吃药抽血看指标的恐惧、昂贵的医药费、对家人的连累,还有对快乐人生的绝缘…...
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早晨公园里锻炼的老人吧……疾病、衰老、死亡,是所有人类的宿命和必然。它们,也都是老年要集中面对的课题。
可能有人觉得养老的焦虑可能远比这些更多,但言言认为,不管具体的焦虑是什么,都大致可归为以上三类。
老年注定是人一生中较难的关。无论如何,办法总比困难多。放下情绪,冷静看养老,这三个焦虑并非无解。
面对早晚要到来的老年生活,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准备,拿起你手中的武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