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本来是个常见的小事儿,可有人却因为打呼噜遭了一顿暴打。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宁夏网友发布视频称一男子嫌后排男子在影院看《红毯先生》时睡觉打呼噜,冲上前争执,双方大打出手。视频发布者称,观众希望他们去外面解决,白棉衣男子还威胁观众。涉事影院表示,涉事人已经被警方带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后这名打人者也发布了视频,称自己打人前对其无声制止近10次,较后实在没办法才动手,并且自己还骨折了。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说法,具体情况仍有待相关核查。
电影院打呼噜自然是不文明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的观影体验。但即便如此,动手打人也不对,往重了说是涉嫌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两相对比,打人者的行为可能更加恶劣一些。
不过网友对此事的评价并不统一,有说打人者嚣张的,也有人分享自己看电影被打扰的经历,表达了对打人者的某种“理解”。平心而论,打人这种高烈度冲突不常见,但看电影被打扰却可谓普遍。
电影院的场合有某种特殊性:看电影是种个人体验,本质上是回避交流的,但电影院是公共场合,人们免不了相互影响。加之电影院光线昏暗,让一种明确的、及时的、公开的秩序规范变得困难。就像观影时旁人聊天、打呼、打电话、踢座椅等行为,人们很难对此进行快速有效的纠正。
理论上,遇到矛盾可以找工作人员。但多数情况下,电影开场后工作人员就离场了,找起来可能并不容易。如果观众自行协调,一旦谈崩,就可能演变成激烈冲突。
这件事也引起人们对于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深思?
情绪,为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或指不愉快的情感,泛指感情。这些情绪在每个人身上,可能有成千上万种的不同表现,但科学家把人类情绪分成几个基本情绪,以方便人们辨认:快乐、接受、恐惧、惊讶、悲痛、厌恶、愤怒和期待。在现代生活的高节奏、重压力中,许多人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焦燥、烦闷、失眠、抑郁,严重的甚至觉得生活无味、生命无意义。
特别是对于脾气比较急,情绪稳定性比较差的人来说,硬币的反面就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经常可能会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到别人,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稳定。比如一个人心地再好,但是如果总是喜怒无常、乱发脾气,不管是家、朋友还是同事都会感到很痛苦,甚至会导致关系的疏远。但也有很多时候,这些特点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在激烈竞争和对抗的环境中,脾气不好有时候反而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那么总是容易冲动的人,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请接着往下看:
理论上是可以的,很多心理学专家也提供了不少的解决方案。
比如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通过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使用一种语言框架,来有效的抑制沟通时情绪上的对抗。这个框架就是:
留意发生的事情:告诉对方你看到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急着去主观的评判别人。
接着表达你的感受:告诉对方,你所看到的这些事情让自己有什么感受?是害怕,孤独,还是开心等等。
说出你的需要:很多时候别人并不清楚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要清楚的告诉对方,你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说出你的请求:较后是明确的告诉对方,你希望对方怎么做就可以满足自己。
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在本质上,就是通过清楚和充分的表达自己,来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并且把双方注意力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这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问题先发泄情绪,然后试图通过争吵迫使对方屈服的方式是截然相反的。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假如使用得当,确实可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避免一些情绪化问题的产生。但是因为它并不符合我们日常的心理习惯,表达的程序又偏复杂,因此需要长久的刻意训练,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较后,我想说,情绪是和我们的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敏感的人之所以会冲动,会发火,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件事伤害到了自己,自己感受到了攻击和威胁。相反,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表现的很淡然,很多时候并不是控制情绪的能力强,而是他们并没有感受到这种攻击性,或者他们并不觉得这件事能伤害到自己。
所以,当我们说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真正该做的是忘记情绪本身,并且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问自己:我该怎样看待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理解角度,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当你能掌控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就掌控了自己的情绪;相反,当你被事情掌控的时候,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要被情绪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