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大概一年前就引发过热议,当时有一篇文章是这么说的“上海马路上,女比男明显高一个档次……现在的男的要么狗头狗脑,要么缩头缩脑,没一个看着舒服的,倒是女生都蛮有气质的……女性的外表已和国际接轨,而男的不健身,年纪轻轻就啤酒肚,仪态也差,好衣服都穿不出气质,还有谢顶的,满脸痘的……”还有什么外国男人健身啊,打扮新潮啊,绅士风度啊,结论就是“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
不管男同胞们乐不乐意,这确实是反映了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女性相比于男性更愿意打扮自己。所以一直以来会有这种声音,男人们满脸油垢、中年发福、穿着老土,因此整体来看,跟时髦靓丽、精心打扮、身材姣好的中国女性是“不配”的。
但是探讨这问题就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一个人的价值是要怎么衡量?如上面文章所说,一个人的长相、身材、衣着打扮,明显是属于人的自然价值,但是人作为一个社会动物,在谈“匹配”问题的时候不考虑社会价值是不科学的。
其实我一直认为“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是一个伪命题,十四亿人,单从“婚配价值”来讲也是要分个三六九等的么,总有高素质身材好收入良好品质上佳又不直男癌的男同胞吧。不过我也能理解这个观点支持者们大概是什么意思,应该就是“同级别的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
男人分三六九等,女人也分三六九等,那么三等男人相比三等女人就要low一些,应该一等男人才配得上三等女人,可能这就是“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观点的出发点吧。所以说这种配得上、配不上是个伪命题,就像奶茶这样的找了刘强东她也不会觉得委屈自己啊。女性同胞觉得配得上自己男人不多倒是可以讨论讨论的。
那么男女的价值应该如何评判呢?是不是能与女性同级别价值相匹配的男人就不够呢?
今天刚看到的新闻,苏格兰一个失业电工,冒充莱斯特城主帅拉捏利,一周睡了26个姑娘。同样一张脸,同样看似力不从心的年纪,换了一个莱斯特城主帅的身份就赢得平均一天3-4个姑娘投怀送抱,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吧。这还是个国外的例子,可不是高贵的白人姑娘一定都要六块腹肌的肌肉男哦。
这位大爷最后还很有理由:“我从来没骗她们,因为我没说过我是拉捏利,但她们却非要这么认为,我只是没有纠正她们的看法而已。”这就体现了,同样一副皮囊,社会价值的高低是多么具有决定性的。
要想更深入的了解男女配对中的价值问题,必须要提恩格斯那部经典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先从母系氏族公社谈起,为什么那时候女人占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因为原始社会男人打猎、女人采集果实,动物肯定比植物聪明,所以男人打猎的收成就难以保证而女人采集的食物是固定来源,你一个大男人天天在外面下光两手空空的回来,吃我们女人的用我们女人的,自然我们女人地位就高咯。但是人类从采集游猎文明进入到了农耕文明,男人的体力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为什么农业文明重男轻女,从根上说就因为男人是壮劳力。男人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掌握更多的生产资料,人类历史也慢慢从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男人也就成为了社会的绝对主宰。
不管现在男权女权怎么吵,至少有一点大家是公认的:虽然现在妇女地位比封建时代大大提高,但我们依然是一个男权社会。因此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考量一个男人更多的是要考量其社会价值,而男人话语权下评判女人,自然就回去重视她的自然价值。普遍来看,在恋爱婚姻中,男人对女人的理想要求,大多是颜高、胸大、腿长,就算温柔贤惠这种也算其自然价值的考量。而女人对男人的要求,事业心、职业前途、未来发展、车、房等等,全部都是社会价值的评判。我们可以注意到现在一些对小鲜肉、腹肌男的需求量很高的女性群体,基本与经济自由的女白领群体重合,她们取得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就不在把男人的社会价值看的那么重要转而需求其自然属性。不过这种女性并不是主流群体,毕竟一线城市经济宽裕的白领/金领女性屈指可数,更多的县城、农村来的女生们,都渴望着通过婚姻实现阶级晋升,至少成为“城里人”,能为自己的下一代有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在这其中,男方提供的住房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我说这么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目前社会现状下,对于男人的社会价值评判要大于其自然价值的评判,所以许多男人并不注重自己的外貌打扮(虽然说这种情况在大城市白领女性群体的强烈鄙视下有所改观,但依旧堪忧),而在男权社会话语权下对于女性的要求则正好相反,青春靓丽的姑娘会得到舆论的肯定,而一个女学霸、职场女强人、女博士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歧视。所以我说“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是一个伪命题,这里更多的是在考虑自然属性的匹配与否,而忽略了社会属性的价值。
张艺谋再拍《山楂树之恋》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以前漂亮姑娘都嫁帅小伙,现在漂亮姑娘都嫁大自己二十岁的大老板,这个基因就这么被中和了,所以现在社会出美女越来越难了。这话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再以前那个大家都很穷、社会价值体现不出差距来的时候,自然价值成为了最重要的考量点。而为什么现在美女会嫁比自己大二十岁的“成功男人”,自然是把其社会价值与自己的自然价值做了一个匹配,就像买卖,明码标价公平交换市场行为,又有什么配得上、配不上之说呢?
要说明一点的是,我说明的是一个社会现象,不是我自己认可的一个观点,田园女权人士不要咬我。这个社会就是对女性的自然价值评判大于社会价值,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毕竟我们社会早已经走过了农业体力劳动时代和暴力战争年代——需要对男人的蛮力赋予极高评价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诸如污名化女博士、职场女强人等现象非常普遍,认为女人的价值就在于生育和相夫教子的观点同样非常普遍,这是对女性的不公平。我真得解释这一段不然极端女权人士早就把我挂路灯了,女权这个话题不敢碰,害怕。
这也就解释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为什么女性会更多地选择“上迁婚”——即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倾向于寻找社会价值优于自己的男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上升通道狭窄,而婚姻就成为了许多女性最重要的阶级晋升途径。现代社会中工作不同于农业工业生产的重体力活,女性对于男性来说并无劣势,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普遍的工作中,女性工作者受歧视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虽然这种歧视通常表现的很隐形,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这种(相对于男性)的上升通道狭窄,看一看政界精英、商界领袖中女性占的比重多少,一目了然。
所以当今社会就出现了这种普遍的女性“上迁婚”现象,就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婚姻选取社会价值高于自己一个等级的男性来实现阶级晋升。在这其中就形成了普遍的“剩男”与“剩女”现象。我们看上图,最底层的男性无法满足女性对于高社会价值的需求而被自然选择淘汰,尤其是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状态下,最贫穷的农民群体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诸如“光棍村”等现象早就十分普遍,这也成为了拐卖女性的罪恶土壤。同样,我们想象一下把“剩男”以上的男性三角平移过去,如果每个女性都选择高出自己一个等级的男性,那么理论上讲男性是不够用的,于是那个阴影部分就形成了无法匹配到高价值男性的“剩女”。很明显,现在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剩女”们,他们不是找不到配偶,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高要求的“配偶”,尤其是越高价值的女性(诸如女高管、女博士),他们需求的配偶价值就更高,自然就很难匹配了。
在普遍的“上迁婚”社会中,婚姻市场的集中表现为底层男性之间的竞争与上层女性之间的竞争。在底层男性中,最缺少竞争力的男性被淘汰出局,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诸如买越南新娘等社会现象就源于此。但是并不代表着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对提高。在上层女性的竞争中,直接表现为自然价值的竞争,因此我们会看到女性对于自己身材外貌的要求远高于男性,她们会苛求与自己的身材(明明很瘦,非要说自己胖),对自己的外貌不吝投资(前一阵很火的猜化妆品多少钱)。说白了在男权社会中,婚姻就是一次女性的自然价值与男性的社会价值的交换。考虑到国家社会对女性生育成本补偿不够,主要靠家庭,也就是男性。所以男性必须有一定超额收入,这是对女性生育成本的补偿。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已经有许多女性走到了社会阶层的上部,她们已经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的地位、财产,就能保证自己较为优越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女性对于男性的评价就自然而然的从社会价值转为了自然价值,诸如小鲜肉、六块腹肌等等的标签,因此就会有“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一种观点的流行,在男性普遍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自然价值的重要性的时候,这种评价是一种正常的错位和落差。其实多一句嘴,就我所接触到的最top层面的女性,比如上市公司女副总、女基金经理,开着豪车,在北京几套房,以她们的生活滋润程度来看,完全不需要男性配偶了,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然价值的配偶都不需要了。
我们可以看一个极端男权社会的例子——印度。印度嫁女儿是一笔相当巨大的开销,根据几年前的数据,印度普通农民家庭嫁女儿所需最低的嫁妆是2万美元-4万美元左右(而他们的平均年收入也不过一两千美元),嫁妆多少意味着女性在婆家的地位,就是因为婚姻,是这些女性们在一个极端畸形的男权社会中唯一的上升途径,高额的嫁妆,就是女性与女性竞争的结果。如果拿不到合适的嫁妆,印度男人是可以烧死自己的妻子。据统计,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的要求而丧命,更多人致残或身体留下永久的伤害。进入21世纪以来,嫁妆命案发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长。所以在印度“祝你生个女儿”是一句恶毒的诅咒,一个女儿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已经产生了一笔巨额的负债了,所以印度农村溺死女婴的现象非常严重。
(印度工地的女性,经常她们需要养活不工作的丈夫而做一些男人必须从事的体力活,这就是极端男权社会的现象)
在轻度男权社会的中国不同于极端男权社会的印度,并没有出现女性完全依附于男性以至于巨额嫁妆的社会现象的出现,相反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是巨额彩礼现象,因为我们不是那种极端的男权社会,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形下,底层女性的竞争就风平浪静了(印度的男女比例失衡比中国还要严重)。同时我国最底层的“剩男”好歹还是有一点追求的,那些印度最穷的“贱民”基本就自暴自弃了(参见印度的恶性强奸事件)。这真得要感谢当年的土改和破四旧,彻彻底底的把封建土壤砸的粉碎。讲道理的说,要没有彻底的土改,中国就是一个大号的印度,别谈什么女性的权益,就连一夫一妻制这种现代文明标准的制度,民国那群老爷们还没能力弄呢。印度农村就是一个封建社会么,完全就把女人当物品了。诚然,我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中,诸如“妇女能顶半边天”“不爱红装爱武装”,确实抹杀了男女性别差异,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几千年的封建大山能在短短几年内铲的一干二净绝对是功德无量。我在之前写高考的文章里说过,六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大学男女比例一比一,至今在东亚三国中,中国适龄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最高,看看日本韩国电视剧里面那些受气的小媳妇吧,可以稍微感受一下传统儒教文化中“夫为妻纲”是一种什么概念。
说了这么多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感觉文章就这么结束略有点不完整。再说点令人憧憬的美好的东西吧。
在男女婚姻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爱情的因素。单纯的把“配得上”、“配不上”拎出来翻来覆去的说,忽略了“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而单纯的把男男女女们进行物化的考量(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相貌身材)。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心理学的解释是一种“恋爱拼图”的契合,文艺点说就是这把钥匙正好能打开你心里的那个锁。在这其中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并不占据决定性因素,而两个人的人格、性格,大脑中的多巴胺成为了伟大爱情最主要的造就者。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相当多 的男男女女直接跳过“爱情”这一环节就直奔“亲情”这一层面了,随说认为婚姻的普遍基础是爱情也确实理想化了一些,但是不容忽视爱情这一种伟大力量确实普遍存在并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选择。至于“爱上”的那个人“配不配上”你,这个标准就更复杂了,这要考量你脑中的多巴胺和电流了。就比如幽默风趣在你的恋爱拼图里占多少比重,六块腹肌占多少比重,多喝热水占多少比重,因人而异。
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意思是对方可能并不是很美,并不是很有钱,并不是很迷人,并不是很有魅力,但是我就是爱Ta。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Davenport, 2013),或者说,我们的爱Ta,只因为Ta是Ta。
对于爱情的产生机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都在种种理论的前沿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其实就像我在讲同情心的文章中写的那样,人类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感情,是超越金钱、阶级、社会、种族、国家而存在的。这些美好的感情,不但是推动我们个人奋斗的动力,也在推动着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