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是一本由薛忆沩著作,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巢》读后感(一):做子女的应该读读《空巢》
不可否认,我再一次被小说的题目《空巢》吸引,我想作者一定是讲述那些失去了父母,又被子女“抛弃”的老人们,他们与左邻右舍保持着距离,他们的朋友少得可怜,甚至失去了另一半,独自体味着孤独。这样的作品一定充满戏剧性,值得一读。
今天与大家分享薛忆沩著的《空巢》,作者是文学硕士、语言学博士。著有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遗弃》《希拉里、密和、我》、短篇小说集《首战告捷》《深圳人》、随笔集《与马可·波罗同行》《文学的祖国》等等。据说《空巢》已经被拍成电影,将在2020年母亲节期间播映,读完这部小说,再看看影视作品,或许感悟会更多。
《空巢》是一部关于母亲的作品,写的是空巢老人遭遇的电信诈骗的故事。薛忆沩以自身遭遇的经历为蓝本,创作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他想通过这部小说探讨生命的意义所在。书中作者将多种社会问题碰撞在一起,可以说,是从生活的偶然之中孕育出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必然之作,相信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读完这部小说,我有很多感悟。第一,以小利诱之。目前中国老人手中确实有钱了,他们一生都是省吃俭用的,对自己可以说非常苛刻。钱多了之后,他们依然会觉得心里没底,所以一部分老人继续攒钱,想多留给孩子一些。这时,有人就开始打这些老人的坏主意了,他们会组织各种骗局,如存小钱获大利息这样非常小儿科的骗局。老人们自然不傻,不会什么当都上,毕竟也是摸爬滚打闯过来的,有些老人还是素质很高的人,然而骗子也不是白给的,他们知道再与谁斗,刚开始他们会舍财的,让老人们先存一百,没多久给你二百,老人们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你存二百,过一段我给你四百,前期一定是非常讲诚信的,当这些老人警觉意识逐渐消失,甚至准备堵上一次的时候,也就是骗子得逞的时候;第二,以亲情骗之。老人们年纪大了,身体都存在各种疾病。骗子就是骗子,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骗钱,那么为什么老人们会一而再的上当呢?好多骗子打的是亲情牌,比如生产一些药物,将这些药物功能神话,一方面给你送米送面,甚至给你当孩子,一方面给你送药,治疗你的身体疾病,一部分老人在这种所谓的亲情攻势下,渐渐迷失自己,成为被骗对象;第三,冒充公职人员唬之。就是本书中所讲的事例,前两种骗局不好使,骗子就要破釜沉舟了,冒充银行或司法机关人员骗取老人们的钱财。这种骗局对一些老人来说是没有抵抗力的,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钱财被盗取了,被冻结了,他们怎么能不着急,虽然这样的骗局很容易被拆穿,可是那些神秘的电话,会令他们深信不疑,可怜的老人们一步一步将自己的钱财支付给骗子,还以为自己的钱财得到了保障;第四,最高级的科技诈骗。这种诈骗方式不仅仅是老人,很多年轻人都中标。如被钓鱼软件窃取秘密信息,如因贪小便宜而中木马病毒,结果将自己的所有财产被盗取,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而且还在逐渐升级。所以,奉劝各位,除了要警惕天上不能掉馅饼,还要时刻警醒自己,切记麻痹大意,不能给骗子可乘之机。
我家里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一些骗子打着不需要买东西,只需要听课就能领鸡蛋、挂面等为诱惑,让老人们去听课,实际上就是给他们洗脑,作为子女当然知道这些都不可信,所以一再奉劝父母不要去,可是老人们觉得自己根本不会受骗,反正自己有的是时间,白给东西为何不要,抱着占小便宜的思想去,没想到去了几次后,便不能自拔了,看到别人,特别是那些老年人天天说这药多管用,让自己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他们也坐不住了,抱着试试的想法,花了重金,买了一堆没有价值的物品,吃了几天才发现根本没有达到的效果,懊悔不已。上这样的当,只是损失一些钱财,还好弥补,只要吃一堑长一智,就好,怕就怕下一次还上当。
本部小说取材于真实故事。写的是一位知识女性扭曲的“一天”,一位知识女性异化的“一生”。这部小说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看这部小说,一是对那些可恶的骗子深恶痛绝,希望国家下大力度对其进行惩处。二是希望老人们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遇事多想想。当然也希望子女们多关怀老人,别让他们成为空巢老人。他们之所以容易上当受骗,很大程度上是缺少子女的关怀,身为儿女的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很忙,自己很累,多抽点时间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吧,不要错失父母的爱,更不要让这种爱变成一种遗憾。
《空巢》读后感(二):《空巢》|“老母亲”的三种性格表现,揭示了她的悲惨结局
前一阵,口罩紧缺,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李先生接到一条免费领口罩的信息,在最后输入验证码时,他想起曾经看过的诈骗案例,及时收住了手。报警后查明,果然是个骗局。 这是常见的电信诈骗,李先生很幸运,没造成财产损失。尽管,骗子的手段,没有高明到无迹可循。可是,被骗得倾家荡产的人却不在少数。 薛忆沩的母亲就是电信诈骗的亲历者,自称是警察的骗子,称她被卷进了犯罪,要想脱身,必须将财产转移到“警方”提供的账户里。就这样骗走了薛忆沩前半辈子所有稿费,也骗走了母亲一生的清白。 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而自己母亲的亲身经历,深深的触动了儿子的心。薛忆沩以母亲为原型,创作了《空巢》,他想献给那些电信诈骗的亲历者,那些可怜的老人,那些无助的父母。 笔者认为《空巢》,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将许多看似无关联,甚至矛盾的事情结合到了一起,追根溯源,产生的原因却是“老母亲”的性格表现。也揭示了大部分老年人被骗的原因。 1.过于循规蹈矩 2.孤独又自傲 3.固步自封,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1.过于循规蹈矩 在过几日,“我”就80岁了,回首这一生,没什么大成就,但却恪守本分,没有一丝污点,而且自己当了一辈子教员,这是多么光荣啊。 这种想法害了这位母亲,当她听到清白的自己,卷进了一场犯罪,她首先想的是,这不符合自己规矩又光荣的一生,在骗子的唬骗下,她相信了,她害怕清白不保。迫切的想逃离这场犯罪,一心想维护自己一生的虚荣。 她积极的配合骗子,遵守每一项指令,只为能快点脱身,保护自己一生的虚荣。 骗子抓住了老年人想保住晚节的心理,一步步攻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使其主动地配合,继而完成诈骗。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不要轻易地给自己一个人生设定,一旦偏离设定,就很容易做出傻事。 2.孤独又自傲 她的老伴去世了,一双儿女也定居在国外,过年都不回家。巢里的人都走了,巢就空了,她就是典型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最容易被推销保健品的人盯上,原因是:她们有钱,却没人陪。 上来叫“爸爸”“妈妈”,便能俘获老人的心。这位老母亲也是如此,她觉得小雷像自己的女儿,陪她聊天,陪她去医院,这些连亲女儿都做不到。她宁可为了帮“女儿”,去买一些用不上的保健品。 新闻报道,很多老人明知他们是骗子,也知道这些保健品是假的,可仍愿意花钱去买。 原因是,老人说自己很孤独,连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些推销员经常会买水果来看望自己,陪自己聊天,这让老人们找到有儿女关心的感觉。 多么荒唐又可悲,明知被骗,还心甘情愿,只为买一份陪伴,不知儿女听了有多么心酸。 她很少与儿子,女儿谈心。偶尔打一次电话,女儿还总让她离小雷远点,防止被骗。 老母亲听这话很不高兴,渐渐的,老母亲对这种“瞧不起”她的话,有了抵触情绪,形成了一种莫名的“自傲感”,有了自己的坚持,即使错了也不承认,即使自己也担心钱是被骗了,也不在儿女面前显露出来。 老人想在儿女面前挽留尊严,不想显得“没有面子”。 儿女应该多理解老人,体会他们的处境,多几分耐心,给“冰封”的关系解解冻。 3.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当老母亲儿子和女儿提及,钱存到了安全的地方,二人便立刻警觉起来,是不是遇到了骗子。 新闻上有许多诈骗的案例,提到短信链接,陌生账号汇款,大家都会立刻警觉起来,不是因为天生具备识别骗子的能力,而是因为看过太多这样的案件了。 而母亲却没有识破骗局,反而立刻把钱汇过去了,说明她已经严重与信息时代脱节,年轻人一眼能识别的骗局,她却深信不疑。 她的妹妹,经常上网,常说一些新闻联播中没有的新闻,劝她没事上上网。她却对网络极其排斥,觉得网络进入她的生活,她就活不成了。 固步自封导致她严重与社会脱节,也导致悲剧的发生。 总结:这个母亲的经历和下场,让人痛惜。一生都安分守己最后却落得横尸街头;一生都干净整洁,最后却落得污秽满身;一生都恪尽职守,最后却落得儿女埋怨。 这是薛忆沩给老年人的警示,更是给所有孩子敲响的警钟:孩子们,关心父母,救救父母吧。 用关怀去化解孤独,用沟通来解决矛盾,用陪伴消除悲剧,救救老人吧。
《空巢》读后感(三):拿什么拯救您,“空巢”的老人
武汉一位老人在家中去世,儿女不在身边,屋内只有一个几岁的孙辈。当时,看哭了多少人,也气坏了多少人。记得有邻居说,这位老人因为有病自理都很难,何况还要照顾孙子!子女拿武汉封城做回不去的理由,但回不去不是理由,留生病的老人在家带孩子于心何忍?
或许有的人家生活就是困难,就得离家谋生,留一个在家不行吗?这家的情况到底怎样,我无从得知。但我知道,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有的根本就不是家境问题,甚至许多中产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儿女定居国外,父母又过不惯国外的生活,所以“空巢”。
各种各样的“骗术”瞄准了拿着退休金的“空巢”老人。
《空巢》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年近80岁的“空巢”退休女教师一天之内被电话诈骗十几万。老人一生没有任何“污点”,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清白”,电信诈骗犯就拿准了这一点,冒充警察谎称老人卷入了一起特大刑事案件。老人不是没有文化,退休前是中学政治教师,即使是这样还使中招了。
作者薛忆沩,工学学士、文学硕士、语言学博士。著有文学作品近30部,包括长篇小说《遗弃》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瑞典、保加利亚等多国语言。
这部小说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其中被骗的就是作者的母亲。作者用三年多的时间对母亲进行了“心理分析”,然后才完成了这部作品。这不仅仅是一位母亲的故事,也是许多“空巢”老人的故事,甚至不空巢老人的故事。“救救老人”,是作者对这个社会的呐喊;我们自然会想到另一个时代同样的一句呐喊——救救孩子。但我们如何救?
1. 做子女的要首当其冲。
“空巢”老人的特点肯定是空巢,子女不在身旁,年老体衰,各方面的功能都在退化。年近80的老人能够自理,不“拖累”儿女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我家里也有一位年近80(虚岁)的老人,失智多年了。所以我拿到这本书,看到近80岁的老人独居很是惊讶,做儿女的心也太大了吧!我所居住的农村,80岁的老人除非无儿无女,没有独居的。
所以,我建议不要“空巢”。仅就书中的情况,老人的儿女都在国外,不是没能力照顾老人。老人之所以不选择和儿女一起居住,是因为两代人之间有隔膜。老人都要80岁了,孩子们至少也要40岁了,早已是为人父母的年纪了。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个岁数也该主动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了。纵然之前对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有再多的不满,这个年纪也该去主动理解和化解了。书中的这位母亲,在特殊时期曾经写过一封和自己的父母“划清界限”的信,最终还是和母亲和解了。老人家的母亲晚年是在女儿的陪伴下度过的,这样的隔阂可以消除,是上辈人懂得原谅晚辈。
2. 认识父母
我们真的认识自己的父母吗?
父亲已去世10年了,我还是没有真正认识他。尽管老人家在世时经常唠叨自己的过去,但是从来不允许我们提问,他只是说给自己听罢了,不希望我们知道的太多。他过世后,邻居、他的朋友和学生告诉我好多。如果我早些知道,早点多了解一些自己的父亲,我们父女的关系会融洽许多。
故事中的出租车司机,在45岁的时候,有一天终于认识了自己的父亲。父子关系由之前的互相厌烦到现在的互为支柱,每天和父亲聊天成为享受。
出租车司机的话,让母亲有了更深的失望:儿女们已过了认识自己的年纪却没有认识自己。
老年人最喜欢的就是儿孙绕膝,大概二十年之前有个同事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儿女“有出息”的上大学飞了,父母到晚年是孤独的;“没出息”的子女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陪伴父母到老。自私一点讲,父母都希望儿女能留在自己身边。这也是母亲受骗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如果有儿女的陪伴,母亲怎么会那么信任推销药品、器械等等的那些人。最后,母亲在犯罪嫌疑人中看到了熟悉的小雷,彻底崩溃。
龙应台年过六十搬回乡下守护失智的老母亲,一本《天长地久》影响了多少人!愿我们还有机会认识父母的子女们,都能够主动的去认识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依赖和支柱!
3. 养老假
母亲生育有产假,儿女照顾老人也应该有养老假。
读到《孔门十弟子》,老师对宰予的批评。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父母之恩何止三年?即使18岁成人,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独立?何况上过大学的孩子们?能够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累计照顾父母三年,就很不错了。
守丧三年大可不必,必要时守在床前就可以了。
故事中的母亲,时时盼望儿女能够回国看望自己,但是等来的是失望。正因为如此,老人才会相信甜言蜜语的推销员。电信被骗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此之前,老人已经上推销当,不可计数了。
救空巢老人的办法和途径应该有很多,在社会养老没有到位之前,我还是提倡子女们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愿天下的子女尽早认识父母。
《空巢》读后感(四):《空巢》:这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精神关怀的缺失
身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我们感受着社会在飞速前进,物质更加丰富,生活方式得到巨大改变。特别是万物万联的互联网世界,让我们足不出户,也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视频聊天,空间上的距离已不足以成为联络感情的“绊脚石”。虽然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虽然媒体报端经常会出现“空巢”的字眼,但很多在外的子女其实并没有十分重视父母的“空巢”现实。
不愁吃、不愁喝,有闲钱,有子女的“电话孝心”,却不用为子女操劳,多么让人羡慕的生活啊!如果大家还有这样的想法,建议认真读读薛忆沩所写的《空巢》。这位曾被提名为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的作者,将一位遭遇电信诈骗的空巢母亲的心理活动刻画的淋漓尽致,也让我们对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有了更深的了解。
全书从空巢母亲接到“顾警官”电信诈骗电话那一刻开始,围绕老人平时最亲近的人的反应,一步步揭示出“空巢”的实质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心灵上的距离。随着老人心理的依靠被打回原形,老人的精神支撑彻底崩塌,恍惚间看到了已逝的母亲对自己招手:“你过来,孩子。我带你走。”
邻里:热热闹闹的背后却是疏离。
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是却走不进空巢老人的内心。豁达、幽默的老范是邻居里与“我”说话最多的人。但是,因为“顾警官”交代,涉及经济犯罪,要保全资产,不得与任何人说起此事。所以,“我”几次碰到老范都是想法设法的掩饰自己的做法,甚至在老范感觉“我”的异常上门关心的时候“我”也依然不信他。虽然“顾警官”只在电话中存在,可“我”选择相信他。连老范都不能告诉,更不要说保安、银行职员了,他们更不可信,说不定就是犯罪集团的“卧底”。
妹妹:“关注”却不“关心”。
可能会有很多人羡慕“我”有这样一个妹妹,与时俱进,愿意接受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每天打电话孜孜不倦向“我”传递各种新知识,还经常主动给“我”网购各种“好物”。虽然她的新知识给我心理造成不适,保健内裤“我”也不热衷,但这并不妨碍她继续。面对这么热情的“妹妹”,“我”却毫不犹豫的向她隐瞒了“顾警官”的事。因为在“我”看来,对于“我”的遭遇,妹妹会和对待网络上的奇闻异事持有一样的态度:观望、嘲笑、批判,唯独没有“关心”!
女儿:赤裸裸的伤害。
“你没出事吧?”戌时(晚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女儿打来电话的第一句话。劈头盖脸,完全没有任何说话的艺术。虽然母女之间不需要谈虚头巴脑的东西,不过但凡懂点事都能感觉到这种问句的不妥:母亲已经年迈,这不是明摆着诱导母亲胡思乱想吗?
面对“我”平静的回复:“我会出什么事?”女儿的问题依然直入主题:“我的那笔钱你存好了吗?”是的,女儿眼中压根没有父母,只关心自己的钱。如此质问之下,爱面子的“我”又怎会如实相告呢?奚落“我”曾经的过错,逼“我”半夜去给她立马转账……已经没有什么母女情深了。
儿子:一把柔软的刀子。
儿子从小就懂事,也是“我”最信任的人。他不会逼迫“我”立马怎么样,会给“我”时间休息。所以,“我”选择告诉他。当知道“我”被骗后他说“只要人没事就好,”还会顾忌“我”的脸面,主动拿自己的钱转给女儿,来堵女儿的口。可是,当儿子感叹被骗的十几万都够他在伦敦生活一年的时候,一下子让“我”走到了懊恼的尽头。他是“我”最爱的儿子,在国外生活的非常艰难, “我”却因为大意白白弄丢了这么多钱。不能为儿子分担,却还要拖累他,内心的自我谴责让精神遭受重创。
小雷: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雷是谁?一个保健公司的业务员,也是“我”最信任的人。当小雷第一次见“我”,说像见到自己的亲妈妈时,“我”和她就没有隔阂了。这种感觉连自己的女儿都没带来过。小雷会拉“我”的手,会关心“我”的身体,她记得“我”的生日,下楼梯时会小心翼翼的扶着“我”,半夜生病了,也是小雷把“我”送进医院。如果不是小雷,自己可能早就不在了。
虽然“我”买过小雷推荐的几乎所有的保健药品和仪器,也花了不少钱,但“我”觉得这些钱花的有价值。“我”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当知道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后,“我”希望得到小雷的理解。可惜,小雷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不过,想到小雷对自己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内心的痛苦好像减轻了。
可是,当“我”在派出所看到被羁押的小雷,当我得知她竟然是诈骗犯时,支撑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消失了。身体的器官已经失去了控制,呕吐、大小便……所有的不体面都发生了。
可以说,薛忆沩的《空巢》给人极大的震动。我们平时只看到了老人遭遇诈骗的表象,哀叹老人真好骗。可是又有几人去深究内在的原因呢?如果有儿孙绕膝,老人每天忙忙活活,热热闹闹,还有工夫去搭理骗子吗?如果父母与子女相互关心,互相信任,又怎会让小雷等外人乘虚而入呢?空巢老人精神世界的荒漠等着我们去开垦。
《空巢》读后感(五):多年积蓄一朝消失,电信诈骗无孔不入,《空巢》老人之伤怎么避免
如果你接到公安人员电话,说你被卷入了犯罪团伙,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听到别人说,自家孩子有灾,需要用钱来化解,你又会怎么做?
……
她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一直一个人居住,与儿女、妹妹这些亲人的接触主要通过电话联系。日常生活中,会有钟点工上门打扫,接触的只有邻居、卖保健品的工作人员、保安。
她是一位有着40年教龄的退休教师,历史清白。所以,她接到“公安人员”的电话时,慌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卷入到犯罪团伙里去。听说把钱转移到“秘密账户”就可以摆脱这种情况,她很积极地“凑整”,转过去了13万元。
种种迹象表明她被骗之后,她又沉浸到要不要报警的犹豫之中。这位80岁的老人在24小时之间经历了思想和情绪上的大起大落,直到最后的解脱。
这是小说《空巢》里面主人公的遭遇。是作者薛忆沩根据自己母亲的被骗经历写作而成。薛忆沩曾创作长篇小说《遗弃》《希拉里、密和、我》、短篇小说集《首战告捷》《深圳人》、随笔集《与马可·波罗同行》《文学的祖国》等近30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瑞典、保加利亚等多国语言。
薛忆沩以第一人称写作小说《空巢》,细腻的笔触通过主人公遭遇诈骗这一事件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忆,将主人公与父母、与丈夫、与儿女以及身边其他人的关系进行了回顾。
主人公的经历很单纯,也很典型,却难逃骗子织起来的网。事实上,这些年来诈骗,尤其是电信诈骗已至无数老人上当受骗。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如同主人公一样身家清白、经历简单。小说在最后呼吁:“救救老人!”只是这一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其实小说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给空巢老人多一些关怀,不管是社会、老人,还是儿女,都要为老人筑起一道防护墙。
一、别让老人活在“真空”里
小说主人公已80岁,没有老伴,但有儿有女。可她经历了什么?连续5年都没有和亲人一起过过年。女儿在英国、儿子在美国,常年联系靠电话,这样的亲人体系让老人的世界变得份外孤独、寂寞。她把推销保健品的小雷当成了亲人。因为小雷陪她过年,还对她关怀备至。结果却证明,小雷也是个“骗子”,只不过手段更为隐蔽,是通过卖保健品来让老人上当。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儿女常伴身边是父母的幸福,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但现状却是越来越多的儿女远走高飞,剩下老父老母空守家园。这就给社会提出了新课题,如何让这些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近年来,很多街区、老年社团都在组织一些活动,对于精力、体力允许的老年人来说可以适当参与,既能填补精神空白,也能尽可能多地树立起思想防线,让骗子无从下手。
二、老人也应与时俱进,填满自我空间
老范是主人公的邻居,妻子在国外帮助儿女照顾孩子,他一个人在家。但他上网,还劝主人公也上网。主人公的妹妹也上网、购物,劝姐姐“赶上潮流”。但老人没有这么做。她的生活规律而简单,对外联系仍然仅有电话和面谈,了解外界也仅仅通过电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与社会脱节,对于一些新事物没有办法及时了解。
老人的儿子后来在电话里说老人“你们的一生就是上当受骗的一生”“你们连最起码的生活情趣都没有,你们连自己的孩子都很少关心……”
话很刺耳,却值得很多人深思,不管什么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生活,“为自己而活”,不管身边是不是“空”,至少心能被自己“填满”。
三、儿女要做让父母信任的“小棉袄”
老人被骗不是不可以避免,在她准备出去转账时,儿子恰好来了电话。老人却没把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告诉儿子,从而错失良机。等到意识到被骗,想告诉儿子时才觉得儿子可信,却要求儿子不要告诉别人。
生活中,每到发退休工资的日子,就看到很多老人排着队去领工资。不假手儿女。对儿女的不信任是最主要的原因。
“生老病死”是常态,但“老”这个过程却很煎熬,自身精力、体力的下降给老人带来极大的压力,“留钱防身”就是他们“努力的目标”。但是,也正因为他们身体状态的每况愈下,让老人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钱财都变得很困难。此时,最需要的是儿女的帮助。
如果儿女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能够做到“养父母之心”,得到他们的信任,就会成为他们的依靠,让各种“骗”远离他们,也让伤害远离他们。
从“大恐慌”“大疑惑”到“大懊悔”“大解放”,小说《空巢》里的四个阶段其实是这位八旬老人的悲哀,是她“真空”状态的最终投射和结局。让这样的结果尽可能减少是小说带给读者的深思,毕竟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也都会老去。
《空巢》读后感(六):《空巢》解读被骗的原因
罗素先生曾经问还是青年教师的赵元任如何看待世界当前混乱的根源,赵元任敏捷迅速的回答说:“当前混乱的根源就是从前的混乱。”
虽然是简短的十四个字的回答,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空巢》作者薛忆沩写出母亲受骗的根本原因,从前的思想影响着现实的思想。
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的重叠表现手法,讲述了母亲在一天内是如何深陷不法分子的语术圈套,在她以为完成了骗子所说的安全交易后,就会释然,就会安全的时候,骗子约定的电话却迟迟没有动静。母亲发问自己的灵魂,一步步发现疑点,最终幡然醒悟,知道自己被骗了。
在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中作家薛忆沩被提名为年度小说家,他的文字平铺直叙,内容紧扣当下人们的生活,长篇小说《遗弃》曾在2012年深圳读书月获得“年度十大好书”的美评。
而后浪出版社出版的《空巢》这本书,是我在知音高效读书训练营学习时获得的一本出版社邮寄的样书。
那么就今天从书中获得的知识,我想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为什么被骗
拿到空巢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烫金色的“救救老人”几个字所吸引,然后紧接着是一串文字描述一位年近八旬的知识女性在一天里性格接近扭曲、异化的真实故事。
其实,在当下许多上了年纪的父母都已成了空巢老人,因为上了年纪,他们的思维没有那么敏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
儿女外出打拼,父母心中替他们高兴,偶尔心中也会有不舍的失落。慢慢的失落演变成了孤独,孤独最终让父母成了空巢老人。
文中用电信诈骗描述了母亲被骗的整个经过,在叙述过程中,它附带卖保健产品,卖医疗仪器的人物穿插在文中。
保健品有疗效吗?医疗仪器真的可以让我们恢复年轻的活力吗?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是不屑相信这些东西的,可是父母呢,因为上了年纪,听到卖这些东西人的吹嘘和不断的安慰,内心产生了依赖的情愫。
我记得在某个电视频道上曾经曝光过,一个卖营养保健品的吹嘘自己的保健品,是祖传秘方,只要能够吃下他们生产的保健品,就能包治百病,还能美容养颜。最终,卫监会查出来他们生产的产品,其实不过是一堆奶粉,掺了点麦乳精和一些安神养颜的廉价中药。
其实,老人们相信保健品的功效最直接的就是他们也想重回年轻,也想像儿女们一样充满活力。
为了适应当下社会不断的发展,骗子的骗术发展也让你惊叹不已,一台成本只有几百的电磁脉冲仪器市面上卖到一万以上,直接功效就是可以疏通活络血管,让血栓堵塞不再成为老人的苦恼。
他们通过免费试用的名义,在小区内宣传:我们不需要你们买我们的东西,我们是厂家推广的试用活动,目的就是想要收集试用人群的体验信息,为后续制造出更好的产品打下基础。
大爷、大妈听到仪器的功效之后,觉得可以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还可以免费的试用,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生怕轮不到自己。
进入医疗仪器的试用场所,里面有专门的公司老师教你在尝试电磁脉冲前做身体预热活动,其目的就是让你舒展筋骨的,然后通过电磁脉冲的作用,让血流更快的流动而起,电磁脉冲就是对舒展开的血管进行二次刺激。
据有关医学知识解释,长期的电磁脉冲对人的身体是有巨大伤害的。
在宣传两个月后,他们会告诉来试用的体验者,我们过一个星期就要到其他城市去宣传了,有需要的我们这边正好有活动,一万八千八的机器,我们现在只要一万零八十八,不强求买,只是你确实需要,你可以买一台。
大爷大妈看到这个,心头一热,效果这么好,得买一个,等到出了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到哪去找他们了。
其实,以上和文中老人的例子,都是不法分子通过试探人的心理而制造的骗术过程。
他们为什么选择老人,不选择年轻人,因为他们摸到了老人的害怕心理和病痛心理。
产生以上两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就是空巢老人们孤独的内心也需要一种东西来支撑,当看到这些能够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现状的东西时,都是想迫切的去得到。
2、被骗后的举动
文中的老母亲被骗后也有疑惑,在慢慢的完全了解自己被骗后而感到懊悔,毕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被骗是一种羞耻的事情。
她羞于和自己的孩子说这件事,极力回避儿子的关心,甚至不愿和孩子沟通。
我同样遇到过一个母亲,就是上面卖医疗仪器的例子,在老人去参加试用的时候,儿女们在外地上班,全然不知道这件事。
但是在试用结束后,母亲需要购买一台仪器回来,就需要用钱,她打电话给儿女,当儿女听到她讲的时候,都极力的反对,一方面是钱的金额有点大,另一方面就是劝母亲这仪器东西没有想象的好。
这时的母亲已经被所谓的疗效和贴心的服务带进沟里去了,在电话力哭泣着说,我养你们容易吗,我身体不好,你们又不再我的身边,就买个机器怎么了。儿女拗不过母亲,只好为母亲花钱买来了仪器。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用的也开心,可是有一天母亲晕倒了,到医院来一检查,才知道这机器看似给她带来了好处,实则却伤害了她的身体。
其实,一直到医院检查前,这位母亲还一直相信这机器是带给她健康的福音的。
上面的例子,是一个直面的教训,而《空巢》中的母亲,把钱打到骗子账户上后,还一直按照骗子告诉她的方式回避身边熟悉的人,甚至连儿子的问候都是直接排斥的。她幻想与自己过世母亲的对话,替骗子圆谎,来证实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
3、我应该如何面对被骗
《空巢》这本小说,通过回忆与触碰,写出了母亲内心深处的活动现状,也从另一个层面写出了与子女之间的微妙关系。
老话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而在在父母的眼中,永远都是家有一小,胜似一宝。
我们曾今是父母眼中的宝,远游在外的你,是否也把自己的父母当作自己的宝贝呢。
他们一个人也会孤独,也想着有人听听他们说话,也需要我们做儿女时不时的安慰。
对待父母,我们要像曾经她们对待我们的方法一样,爱她,疼她,听她说说话,也告诉她你的喜怒哀乐。
在交流中,要尊重他们交流的方式,不要打断他们的唠叨,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觉得你会嫌弃他们,嫌弃他们的啰嗦与无所事事。
不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吃他们为我们煮的饭,也为他们做上一桌可口饭菜。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有老的一天,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会同样面临空巢的孤独与寂寞,我们也会焦虑时间走的太快了。
所以我们要把握当下,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时光片段。
如果,你想更加透彻解文中母亲扭曲、异化的一天,并从中得到一些生活中的提示,我相信,当你打开《空巢》这本书,你也会有类似不一样的共鸣。
《空巢》读后感(七):80岁空巢老人瞒着儿女将13万元存款转到骗子账户,现实可恨又可怜
子宫是空巢,坟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记忆是空巢,想像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时间是空巢,世界是空巢/语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梦想是空巢。 ——《空巢歌》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老龄化加剧,产生了大量空巢老人。几年前一条数据就已经显示中国老龄人口1.69亿,现在肯定远不止如此。时代的飞速发展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惑。摆在他们面前的“空巢”已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空巢,更是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强烈反差所造成的精神“空巢”。
小说《空巢》便是一部反映孤独老人精神“空巢”的作品。作者薛忆沩,湖南人,久居加拿大,潜心写作比较低调,很少在作品宣传上下功夫,因此他的作品在国内受众不是很广。实际上他的优秀作品有很多,包括《遗弃》《流动的空间》《出租车司机》等,已经被译为多国语言出版,深受阎连科,周国平的推崇。
《空巢》讲述的是一位80岁空巢老人遭遇电信诈骗的故事。整部书中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这让我想起冯骥才的短篇小说《啊》,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小说主人公都深受文革的影响,故事都由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小物件引起,并且串联起起主人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空巢》以电话为主要线索,故事因一通电话而生,也因一系列电话而发展;《啊》则是以主人公吴仲义的一封检举信为线索贯穿故事始末。此外,二者的结局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通过主人公的强烈心理反差,展现了人性在强烈的精神压迫下的扭曲与异化。
那一代经历过特殊历史时期的人们普遍具有很强集体主义感,他们是伴随着集体的成长而成长的。
推算一下,这位“空巢”老人应该是30后,国家的一次次重大历史动荡几乎贯穿她的“一生”,幼年历经抗日战火,青少年迎来建国、土改等重大历史时期,等到结婚生子,又面临文革的重创。她每一次人生转折都伴随着历史的转折,她的一次次变化也是因团体、组织的变化而变化。在那个集体荣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人们的自主权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他们对生活没什么概念,对爱情和婚姻更没什么概念,伴随着大跃进运动,他与丈夫的婚姻也以一种“大跃进”的方式展开。两人没有感情基础、更谈不上互相理解,结婚那一刻起就已经为婚姻的“空巢”埋下伏笔。
婚后,老人才发现自己从未爱过这个男人,随着深入了解,丈夫的种种生活细节也让她心生厌恶。除了初夜之外,她的大半辈子都不曾从婚姻中得到应有的幸福和快感。从小被诊断心脏不好,母亲特意叮嘱她洞房夜要小心谨慎,她是在惊慌、拘谨中体会到婚姻所带给她那唯一的一点美好,然而那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之后由于她的保守,刻板,不解风情,和丈夫的距离越来越疏远,那仅有的一点美好也荡然无存。即便是丈夫出轨同事的妻子,她却坦然接受现实,内心没有丝毫波澜,两人长期的分居生活,早已让她内心中对于婚姻的希冀烟消云散。
老人第三个孩子即将出生时,正赶上文革,她再次陷入一场由团体主导的政治运动中,这次她是真的一点自主权都没有了。阶级矛盾降临到个体头上,变成了家庭矛盾。她严格配合上级指示,一封书信和家人断绝了亲子关系,之后便是27年再没回家。与家庭决裂带来的自责和伤痛一辈子都难以抹去。
心理上的伤痛要比肉体上的伤痛更加深刻也更难复原。正如心理学家弗雷德.阿德勒那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文革给那一代人带来的不幸终将伴随他们走完余生。那种不幸不是经济上的损失,也不是身份地位被肆意践踏,而是错把谎言当“正义”,亲手毁掉自己至亲至爱所导致的病态心理。你无法想象当一个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荡然无存时,人格是多么卑贱和罪恶,那是生而为人最不可原谅的痛。《啊》中吴仲义经历过这种伤痛的洗礼,《空巢》中的老人也一样。
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位“空巢”老人刻板、拘谨、胆小懦弱,不敢触碰权威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当骗子冒充警察给她打来诈骗电话时,她第一反应是向“警官”证明自己是多么正直、清白。自己从教近40年,教书育人,一向都是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不曾有过任何污点,又怎么可能卷入违法犯罪?但是,强烈的自尊心和急切洗刷“罪名”的渴望,立即让她不敢对“警察”存在丝毫质疑,实际上从她开始听到“公安局”三个字起,就已经向权威低头了。“积极配合”是她长久以来形成的处事准则,就这样,她心甘情愿的钻进骗子设下的圈套,将儿女寄存的钱和自己的退休金共计13万元打入骗子账户。中间有好几次可以挽回损失的机会,她都一一错过。她执着地相信骗子的话,而不相信儿女、妹妹以及银行工作人员的质疑,看似荒诞可笑,但又赤裸裸地真实。
对于自尊心极强的老人来说,接受受骗的事实是个艰难的过程。焦虑和恐慌一次次将老人从她内心的空巢中驱逐出来,狠狠地拍打在现实世界里。故事的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从恐慌到疑惑,再从懊悔到最终的精神解放,老人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那是一位知识女性扭曲的“一天”,也是一位知识女性“异化”的一生。
《空巢》这部小说取材于真实故事,书中老人经历的故事,正是作者母亲所经历的。作者通过写《空巢》,更加理解了自己的母亲,也更加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一代人:他们在青春期迎来了新社会,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他们又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遭受着最后的病痛和孤独。白岩松曾说,真实的历史潜藏在一个个真实的记忆碎片中。我觉得《空巢》就是一个真实的记忆碎片,想了解那一代人历史的读者,一定读读这本书。同时,也希望看过书中故事后,我们可以给父母更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即便他们大多数不会遭遇电信诈骗,但是他们也在面临着其他的各种困惑。有些心结,恐怕也只有儿女才能帮他们解开吧……
[email protected]
《空巢》读后感(八):原来空巢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了一生
诈骗这种事,简直随处可见。
最近,一位妹妹就遭受了诈骗。她想要租房子,好不容易找到合租人和愿意租房的人,结果那个所谓的租房人却是一个骗子。
骗妹妹和合租人把房租付完后,却说出了和之前谈的条件不一样。觉知被骗的妹妹和合租人赶紧拦着这个人,以防他完全跑路。最后报警,在警察的帮助下才退了一部分的钱。
就那么不多的两个小时,这个骗子就从两个小姑娘身上骗走了她们仅有的身家,更让人觉得耻辱的是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就这么被无情地骗了。
薛忆沩写的《空巢》,就是讲述了他母亲被诈骗,经历了一天被扭曲的人生,彻底地否定了自己,落到了“晚节不保”。
他根据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的“当前混乱的根源就是从前的混乱。”,产生了“任何的受骗都有一定的理由,都有历史的原因”的想法。他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对母亲,甚至是母亲那一代人的心理,做了研究和分析,最终花了六十四天时间,写下了这本《空巢》。
小说虽然写的是一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在一天里被电信诈骗的经历,但实际上却通过老人的回忆,碎片式地拼凑出了老人的一生。
原来空巢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了一生。
1. 婚姻空巢
老赵和丈夫老魏始于丈夫的一见钟情和苦苦追求,经过了5个月,他们步入了婚姻,然而却发现相互间不合适。
就这样,这场婚姻拉开了老赵“空巢”的序幕。
老赵是南方人,老魏是北方人。一个一天不吃饭难受,一个两天不吃面会情绪低落;一个爱吃辣,一个爱吃咸;一个受不了蒜味,一个偏偏挚爱生嚼大蒜。
不仅是生活上的合不来,思想也不在一个境界。
老赵这样说:夸大一点,我可以说这种“合不来”让我在成家的第一天就有了生活在“空巢”之中的感觉。不对等的感情在漫长的岁月里,就会慢慢消磨掉那个热情的人。
于是,两个人的矛盾就爆发了,并且相互间选择了逃避。
老赵避而不谈,消极应对,而老魏则选择不断地搏求官名。
就这样,因为上干校,老魏和老赵分居好几年。
老赵生两个孩子时候,老魏永远不在身边。 老魏多次出轨,老赵不吵不闹。 老魏提出分床睡,因为不习惯触碰老赵,老赵也接受了。
老魏提出离婚,老赵完全配合。 老魏因为怕错过升迁机会,又不离婚了,老赵也接受了。 老魏继续出轨,老赵继续漠然。
逆来顺受的婚姻,加重了老赵的“空巢感”。
2. 亲子关系空巢
因为丈夫老魏单位的领导在她怀孕三个月时,说要划清“清理阶级队伍”,于是为了不影响两口子的前途,领导们要求老赵和自己的所谓“剥削阶级”的原生家庭“划清界限”。
老赵同意了,还写好了信寄到娘家,换来了自己小家的平静和自己心里的永不安宁,就这样亲手斩断了和父母的联结。
亲子关系的空巢,让她的生命从此有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就连她自己也说:“我永远都不可能原谅我自己。”
而与孩子也是一样,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就没有亲密感,她第一次抱女儿,老赵就觉得他们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管我怎么抱她,她好像都感觉很不舒服,不管我怎么抱她,我自己也都感觉很不舒服。我意识到了我在怀孕期间遭受的巨大压力已经在她的生命中刻下了最狰狞的痕迹。如今,老人已80岁高龄,有各种病在身。虽然她养育了两个儿女,但是或许是因为长期以来“丈夫和父亲”身份的实质缺位,她的儿女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原生家庭的隐形影响,和她的相处,哪怕远距离的电话相处也不是很和谐。
儿女虽然是她的,可距离让他们的心和身都远离老人,老人的心是空的,她在儿女那里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情感温暖和信任依赖。
3. “空巢”老人被忽略的内心需求
作者薛忆沩说:《空巢》呈现出了主人公“越来越空”的生命过程。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家庭和睦,也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子女承欢膝下,她也一样。
她太渴望儿女在身边了,也太需要儿女的理解了,可这些是她可望不可及的。
于是,小雷成了最熟悉老赵的人。
我们忙碌的时候,是否可以抽出时间来关心一下父母,别让“别人”成为你父母的子女。
老赵是一个没有自我,只剩自尊的人,她算是个社会边缘人,她的生活圈子特别窄,几乎就围着自己的一个人住的“空巢”打转。
她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小心翼翼守着自己的那点自尊和清白。
她没有自我,一直活得非常被动。她的人生也是一直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走,时代塞给她什么,她就接住,默默承受。
年少不懂父母,读懂已是镜中人。
父母和子女总是最亲密却又最疏远的存在,因为无法相互理解,更加无法感同身受,所以彼此间心的距离也就随之越拉越远。
希望我们多关注,不要父母变成《空巢》,一直空巢,内心失落 ,让人无力。
《空巢》读后感(九):一位老人用死亡,解读了空巢的三层含义
最近看了一本书,薛忆沩的《空巢》,读完之后心里感觉像堵了一块石头般,久久不能喘息。小说写得很简单,一个退休教师在独居之后,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骗术很简单,说老人卷进了一场犯罪活动,必须将所有的钱转入安全的地点,老人在恐慌中将钱转到了骗子的账户里,之后他的儿女和妹妹帮助她认清被骗的事实,在独自报案的几天内,她回忆了自己的一生,最后一次报案,她发现对自己很好的销售,竟然也是一个骗子,正被关在派出所。最后感到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巨大欺骗的老人,最终离世。
这并非虚构的故事,而是根据作家母亲的亲身经历而改编加工而成的。据作者在文中所说:
“那一天的羞辱摧毁了他们一生的虚荣。”一.子女的空巢,亲情的疏离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老人是一位退休教师,丈夫先她而去,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国外生活,独居的她,社会关系非常有限,唯一和她关系比较亲密的是小雷,小雷是一个保健品推销员。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照顾的目的是什么。
在老人被诈骗之后,最先察觉的是老人的儿子,通过一段不太顺利的电话沟通,儿子确信自己的母亲被诈骗,被骗的钱款有一部分就是老人的女儿的。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到儿子对母亲不理智的一种不理解,但是他没有责备母亲,害怕老人精神崩溃,走入极端。尽管老人和儿子关系不错,但是老人却和儿媳相处不来,两代人和两家人之间早有了巨大的鸿沟。
从老人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和女儿非常疏离,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根据老人的自述:“不管我怎么抱她,她好像都感觉很不舒服。”女儿在九十年代初离开了中国,老人感到的不是思念和伤心,而是松弛和充实。从这点可以看到母女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老人和自己的子女之间,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情感上的隔阂。两代人之间有很深的鸿沟,在亲情子女这个层面,老人在时间的隧道里,孤独的行走着。
二.婚姻的空巢,如死水般波澜不惊
老人的丈夫先于自己去世,但是在去世前,两人早就处于无性婚姻之中,生活没有任何激情和温度可言,如同死水一般,在老人的婆婆离开回家之后,老人的丈夫选择睡在婆婆的小床,不愿意和老人在一起。在中途,老人的丈夫出轨同事,而老人甚至也没有情感波澜,表现的仍然是冷漠和麻木。老人的丈夫在最后身体出现重大疾病时,要自己独自回老家疗养,不肯带老人一起。
老人回忆到:“错误的婚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空巢',那时时间填不满的‘空巢’。”在丈夫去世之后,老人感到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回想过去,她有些后悔,后悔踏入了婚姻,在时代的裹挟下,在自己的拘谨下,婚姻变成了一汪死水,只想叫人逃离。在长期没有感情的婚姻里,双方都将家视为空巢,在里面只能感到冷漠和孤独。
也就是说,老人的空巢生活其实早就开始了,先于丈夫的离世,先于儿女成家立业,去往国外。失败的婚姻是老人早就为自己筑下的“空巢”。
三.回忆的空巢,连记忆也慢慢失去,在虚无的空间里游荡
老人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年代,她选择了妻子的身份,舍去了女儿的身份,用一封决绝的家书断绝了和家里的关系。人们一个个逝去,只剩下老人留在时间和回忆的长河里,独自挣扎,她回顾自己的一生,和幻想中的母亲对话,在想象和现实的交错中挣扎。
在现实中,她年老体衰,患有长期的便秘,她的女儿不和她亲近,她的儿子远在国外,只有推销员小雷在旁边与她相伴,在经历了诈骗之后,她多次联系小雷,却怎么也打不通她的电话,直到在派出所看到了小雷,才发现自己一直都活在骗局里。她的空巢和外界脆弱的联系之一,竟然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这让老人的内心面临崩溃。
身体的衰弱,记忆的衰退,理解能力的下降,都让老人一步步的在时代中倒退,缩回到自己的空巢之中。
然而,这些记忆也将远离,老人的空巢越来越空,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连回忆也变得模糊和混乱,充满现实和想象的交错。也就是说,最后一层空巢的含义,在于老人丢失了回忆,时光变成了虚无,一切都消失了,空巢成了彻底的虚空之地。这也是空巢的最残酷的一层含义。
四.有很多人会成为空巢老人,但我们尽量不要推开第二和第三道门
2020年初,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老年人在家中死亡,年幼的孙子给老人盖上了衣服守候,直到被社区人员发现。后来了解到老人的儿子儿媳都在外地工作,几年前老伴去世后,他就带着孙子一起生活,儿子定期汇钱,直到发生这场悲剧。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据数据推测,2020年中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将达到1.2亿。
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多,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的身边都有老人,我们也都会变老。这本书虽然很短,但是为我们揭示了空巢的三层含义,真正的空巢,是借由亲人的疏离,婚姻的失败,以及回忆的流逝和混乱构成的。
身体的自然衰退,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不要推开第二和第三道门,也就是说,在我们年轻时,要尽量的建立和谐的关系,构筑好沟通的桥梁,不要让自己活成一座孤岛。其次要审慎地选择自己的婚姻,好好地经营婚姻,和自己的爱人相守一辈子,就算是谁先离去,另一个人也可以带着回忆好好的活下去。
《空巢》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母亲被诈骗的经历,而写成的一本小说。希望我们能够从这本短短的半虚构小说里,获得一点启发,活的更加丰富一点。
《空巢》读后感(十):80岁老人的《空巢》生活,一生的内心独白
每一个人都会老,而在年老的时候,总有一段旅程,需要一个人走。薛忆沩的小说《空巢》,讲述一位80岁母亲,遭受电信诈骗,24小时内的心路历程,一天的回顾,也是一生的回顾。
现实中,薛忆沩的母亲也曾有过被骗的经历,母亲是他的忠实读者,薛忆沩怕《空巢》会引起母亲的不适,写好后,小心翼翼地和母亲交流,没曾想,母亲很早就明白,不会代入。《空巢》将带着我们,感受老人空巢生活的内心独白。
简单的生活,独自的空巢“母亲”的晚年生活,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书。最熟悉的莫过于电话铃声,电话那头,除了妹妹和一双儿女,最关心“母亲”的就是推销人员。
“母亲”的生活简单,80岁生日即将到来,却不想过,因为明知子女不会回来陪自己。在别人看来,国外打拼的儿女,是令人羡慕的,对“母亲”来说,却是孤独的。一个人的空巢生活,渐渐地变成了“母亲”的保护壳。
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空巢,无奈又孤独。
生活的空巢,婚姻的空巢quot;母亲"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时间滴答滴答地过去,看到了生命的全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度过的不仅是生活的空巢,连婚姻也是。
从结婚的那天起,“母亲”就后悔了。与丈夫生活习惯、夫妻生活的冲突,再加上事业追求的不同,种种累积,最终婚姻是“母亲”年轻时就有的空巢。
“母亲”很关注个人卫生习惯,而丈夫却对这些毫不在意。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却给婚姻加入了最初的苦涩。电视剧《王贵与安娜》中有一幕吃饭的情景:王贵端起碗来,吸溜吸溜地吃面,一旁的安娜觉得那样的吃法太过粗鲁,王贵丝毫不知安娜为什么不动筷,自以为安娜吃不下,端起她那一碗,又是一顿吸溜,旁边的安娜气得干瞪眼。
这样的生活琐碎细节,是《空巢》中的“母亲”与丈夫的常态,一个要每天洗漱,一个觉得太繁琐。婚姻生活哪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有时候更多的,就是这些不同的细节击碎了最初的好感。
除了生活的细节不同,“母亲”自小身体弱,和丈夫对夫妻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导致丈夫明目张胆的出轨,他们经历过离婚。“母亲”曾签好离婚协议书,最终却没有离成。因为丈夫有事业上的追求,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离婚会成为他事业的阻碍。主动提离婚的丈夫,撕掉了“母亲”签好的离婚协议书。
直到退休,丈夫也没完成他的仕途之旅,却一味抱怨,是“母亲”当时建议他在学校工作,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丈夫退休后,索性搬回老家,直到生病需要治疗,又回到“母亲”身边。照顾生病丈夫的那段时间,反而是母亲最充实的生活。但是却在心灵上,给“母亲”带来了打击,直到丈夫离世,她才惊觉自己一生一事无成。
婚姻的空巢生活,带给“母亲”的是内心的空洞感。
幻灭的亲情,诀别的空巢如果说生命是一场轮回的话,《空巢》中的“母亲”,所经历的就是一场佐证。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母亲”与丈夫的工作单位,要求他们与“母亲”的父母断绝关系。“母亲”在极端的痛苦中,写下诀别信。“母亲”的爸爸,因为身份的落差,对生活失了信心,要出家,是子女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可惜,女儿的信,令他伤心欲绝,即使后来时过境迁,“母亲”要接父母同住,也是拒绝的。
没有人知道的是,“母亲”当时写下诀别信,痛苦到想结束生命,冥冥中又活了下来,当时怀孕的“母亲”,带着悲痛继续生活,孩子出生不久却夭折,一连串地打击,深深地刻在了“母亲”的内心,她的一生过得卑微而痛苦。
“母亲”拼命工作,忽视了对儿女的照顾,导致儿子抱怨她,不记得自己的出生时间。和女儿的关系也不和睦,“母亲”总觉得儿子比女儿懂事,与女儿之间的隔阂,犹如她与自己母亲之间的关系。与女儿共同生活了27年,而“母亲”自己却有27年没回去见过自己的母亲。这也许就是一场生命中恩怨的较量,只是最后,没有赢家。
亲情的缺失,让“母亲”对推销人员的关心,视若珍宝,她不承认自己被骗过,事实上,她曾买过保险产品,买过保健品,买过多功能转换盒。基本上对她热情的推销员,让她买什么,她都会买,甚至于哪次有事没买成,都觉得愧对那些推销人员。
当子女长期没在身边,“母亲”的精神寄托在了推销员小雷身上,在遭受诈骗之后,想叫小雷一同前往警察局,可惜平时随叫随到的小雷,这次却关了机。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在警局,“母亲”看到了小雷。
一直以为的关心,是披着外皮的处心积虑罢了。看到关押着的小雷,“母亲”对亲情的最后一点寄托也丢失了。小说的结尾,“母亲”看到了她的母亲向她招手,带她离开。这样的结局,像极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的最后,虚假的亲情,“母亲”一直当作保护壳的空巢,也随之幻灭,剩下的只有逃离。
无处不在的空巢,无处不在的生活《空巢》“母亲”的生活状态,是很多人在面对空巢时,都会有的模样。他们想要亲情,却求之不得;想要活得精彩,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如愿……年老时,能享受天伦之乐固然可喜,但很多时候,未能实现。那么,是享受空巢?还是走出去,让老年生活,过得更有味道?
电视剧《幸福院》中讲述的一个理念挺有意思,一群情投意合的老年人抱团取暖,互相有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老年时光,看似无处不在的孤独,然而,对的选择,是可以用生活的细节,去填满所谓的“空巢”,温暖余生。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