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讲孔子》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佩荣讲孔子》精选点评: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so so
值得做的事很多,但我一生做不了几件;值得念的书很多,但我一生念不了几本。因此,面对自己短暂的一生,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给一个说法”:我做这几件事,我念这几本书,以及我选择如何如何,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有点散,论语本身的结构就没读懂,换了顺序的有点更乱了。。。读完了,确实分了四个部分,也确实散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内涵与理念
之前听过傅佩荣的视频课,这本书也很好
很喜欢傅佩荣,看过他的国学的天空,很有见解。一如既往地支持!
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我们详尽的阐述了孔子的观点,值得学习。
详细解读了孔子,这位我国古代的圣人!
《傅佩荣讲孔子》读后感(一):学做一个好老师
这几天一直在品读《傅佩荣讲孔子》这本书,书中分为四个主题。
主题一:在考验中成长。
主题二:肯定群我关系。
主题三:展现人文之美。
主题四:觉悟天人之际。
做为一名教师,我细品了孔子的为师之道。从孔子本身的经验说起,孔子被后代尊为至圣先师。所以他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丰富的见解。
孔子原是第一流的学生,那么,孔子的“学”到底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个:学习五经六艺叫做传统。
只有把这些都学会之后,你才能把传统转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的时代的挑战,所以第一个就是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个:学与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而不思考,是白费力气,因为很容易忘记。思考是经过主体的反省,然后有了自己的心得。譬如,你读了一百页的书,也许只对里面的十页仔细思考过。想通了,这十页就是你的,另外九十页就还给了作者。
第三个:学与德兼备。
学习与德行完全配合,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与时俱进。(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每一个人的过失都来自于他的性格类别,所以看到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他的这一生该往哪里走,观过斯知仁矣。所以不要怕看到孩子的过失,孩子如果没有过失,你反而要担心。而我们今日学习是为了教书,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
孔子当了老师之后,也用最好的方法来教导弟子,我们称为“因材施教”。
其中最著名的是如何收子路这个学生的。子路个性非常豪爽,也非常勇敢,他只比孔子小九岁。古代的记录资料显示,子路年轻时,看起来像一个不良少年。他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在街上晃。有人找他决斗,他绝不回避。孔子问他:“你为什么不来跟我学呢?”子路说: “何必学习,南山有竹,质量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代表子路认为自己是天生的英才,不需要学习。孔子立刻回答:“如果你把南山的竹子削尖了,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的话,不是射得更深吗?”这就是因材施教。子路听懂了,立刻拜师。
子路拜师对孔子来说也有压力,因为子路喜欢研究军事、政治,对于艺术不太有兴趣,也不太有才华。这件事记录在《论语,先进》中,子日: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日: “由也升堂矣,未人于室也。这段话是指子路弹瑟,孔子听了很难过地说,你这种水平怎么到我门下来呢?结果其他弟子们对子路就不尊敬了。孔子觉得同学之间还是要有伦理,学弟要尊敬学长。于是说子路已经登堂而未入于室。虽然子路带给孔子一些烦恼,但也有好处,就是自从子路成为孔子的学生以后,没有人敢公开批评孔子了。有一个这么勇猛的学生也不错。
孔子以“五经六艺”教导学生,他温故而知新,创立了儒家学说,他真正的期望是学说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而“仁”才足以代表孔子的一贯之道。向善、择善、至善,以之联结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合而观之就是一个“仁”字。
愿自己也做一个“仁”师!
《傅佩荣讲孔子》读后感(二):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士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年年都要跟学生讲《论语》,但实际上对孔子本人却一知半解,这一直让我深为不安。多年前,看过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貌似是一本孔子的传记,但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以后,每到教学论语的内容时,我就应付式地找些零碎的资料糊弄过去了事。久而久之,孔子在我的脑子里只留下几个概念式的影子:圣人,智者,万世之师……这些概念无一不指向同一个特点,即:孔子不是凡人,他是神一般高高在上的存在。
所以,在内心深处,我自觉这样一个小小的自我与孔子的距离是极其遥远的。并且,似乎我也是无法靠近的——因为年代久远漫长,因为他那么伟大我这么渺小。因而,读这本《傅佩荣讲孔子》,我一开始是很慢的,是那种读了很长时间都不能融入文字中的慢。但当我读到某一个瞬间时,突然一下子就走了进去,读完之后,有种和一位经常碰面却一直是点头之交的邻居长谈了一番之后分分钟引为知己的感觉! 孔子,在我眼里更像是个孜孜以求、永远在辛苦劳碌中却依然保持着乐呵呵的情绪的睿智的邻居老先生。
更准确地概括的话,可以借用《论语》中一句话完成——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在这本《傅佩荣讲孔子》里,我真切地感受到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为生命、为他人、为乱世、为文化而战斗的勇士。他一直在至善至美至真的道路上求索着,为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也为他所处的乱世中的读书人寻求着一份“完美人生”、“完美世界”的范本,哪怕明明“知其不可为”。
他的斗争的勤勉在于他无所不触及——从自我的学习成长、生活修养、专业的传承,到亲情、友情、社会情怀与责任意识;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探求,到对于生死、对信仰、对生命的态度等生命终极问题,他无一不探讨,无一不身体力行地去体验。 这真心叫人由衷地钦佩,真诚地敬仰。
理解了孔子,我突然发现我也理解了华夏民族历史上许多优秀的读书人的生命状态——顺便说一句,这是意外收获,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文化真是渗透到了中华大地上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们的身体发肤里了啊。所以,我们怎么可以不去更深刻地了解孔子呢!
不仅仅可以观照历史人物。细读下如果去观照一下自我,你也不难发现,只要你的内心有进取心、有向上向善的追求,你都可以在孔子这里找到根源;相反,如果你要颓废想退缩,总会在读到孔子时遭遇自我内心的谴责。想想,这位离我们遥远的老先生以及他的儒学精神,早已流淌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了啊。所以,说汉语写方块字儿的人都应当读读孔子。
说说这本书。
读这本书,个人最为欣赏的是,与很多喜欢臆断的学者专家相比,作者更务实稳重,他笔下的孔子,更多是从《论语》以及相关的史书资料的记载中理出来的。阅读的过程,是了解人物的性格与成长发展的同时,也是亲近经典的过程。作者主观的评论并不多,这是极其难得的。
同时,本书因为要呈现人物思想,又带有传记性质,所以脉络极其重要,作者较清晰地把全书分为了四个主题:在考验中成长、肯定群我关系、展现人文之美、觉悟天人之际。分别从人物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文化、与信仰与生命本身这四方面展开,层次分明逻辑严整,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人物的重要思想以及人生历程。
《傅佩荣讲孔子》读后感(三):人人可为君子
我们曾说,微博的最早发明者其实是孔子。《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论,每篇寥寥数字,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宋赵括“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到如今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学习儒家文化,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孔子身处乱世,礼坏乐崩,但他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君的重用,以行仁政,恢复社会秩序。他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全民教育,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
市面上关于孔子的书籍琳琅满目,却难觅一本,可以有趣味地读下去。傅佩荣教授是全球华人世界公认的国学导师,以更轻松、更生动、更简明的方式,带领读者直达先哲思想源头,以全新的方式讲人性、讲何为道、讲何为圣。在阅读时,的确的浅显易懂。
全书分为四个主题:在考验中成长,肯定群我关系,展现人文之美,觉悟天人之际——
一、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终身学习。故人尚且有五经与六艺,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如果我们稍稍步伐缓慢,就会落于人后,渐渐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被社会淘汰或是随波逐流丧失自我,更不要说不学习了。我们常说自律即自由,孔子是一个自我约束的人,即自律的人。食不精不食,这并不是挑剔,孔子有是个不食与不多食,其实是出于养生的考虑,因为远古医药不发达,病从口入,所以在饮食上很有节制。如今我们的医疗水平相当发达,但是医院的病患却没有减少,为什么?我们缺乏了一份自我约束的精神。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仅仅饮食需要自律,语言同样需要。语是与人讨论,言是主动去说。我们常说“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睡觉不说话,否则会消化不良,影响睡眠质量了。
二、君子自己为君子是不够的,还要感化身边的人成为君子。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有着社会关系。没有人是真的可以孤立一人的。与亲人,与朋友,与他人。百善孝为先,我们基于生理的需求,造成心理的情感,从而有了规范,即伦理。生命的源远流长,需要子女和父母连贯起来,成为一个生命之流,从生理到心理到伦理,形成一个系统。并非是简简单单的教条。傅教授列举的例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很多问题,自己以前都会钻死胡同,现在都豁然开朗了。(书中例子就不列举了)。子曰:“与朋友交而信乎”。我们也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是我们社会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我们应当以诚相待。没有什么事情是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朋友一起,互帮互助,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们也要做出选择,明辨是非。我们也需要心怀理想,具有社会责任,并将此代代相传。
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全人教育”——人才教育、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用于之外,求于之内。孔子的教育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流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所要表达的是,一切都出于真诚的情感。先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进而学习何为人,塑造自身,然其修身。孔子认为,诗为教化之始,并且要有生活情趣。在今天就是,既有文化又不失情趣,双商在线的人。我们都知道,孔子爱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孔子不仅仅是教育家,也算是个美学家了,生活情趣如此之高雅。
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不仅仅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我认为,孔子的觉悟天人之际,亦是一种宏观上的自然。民食丧祭,是古代帝王重视的四件事,死亡是一个自然结果,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不惧死亡,不畏鬼神。同时,我们要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心中有信仰,方可坚定前行。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我们关注的应当是人,相信科学之道,而不是封建迷信。儒家也有自己的宗教观,很多问题,并不是那么好解答的,它的妙处在于,将问题系统化了。
傅教授还运用了西方哲学就行对比,让我们可以更广阔的看问题。《论语》短短篇幅,内容却如广阔宇宙般博大且丰富,不仅仅是为政者,小到生活之中,也很适用。修养自身,追求正道,人人皆可为君子。看了傅教授的讲解,对孔子,对君子,有了全新的了解。当今的很多问题,其实两千多年前,先人已给出答案与方法,只是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点着急,忘记了那些朴素的道理才是真理,一味地追求自以为对的东西,渐渐迷失了自己。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现今,还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求为君子,但求无愧于心。当以前人之言为立人之准则。
《傅佩荣讲孔子》读后感(四):一份解读“孔子”和《论语》的学习指南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无法绕过孔老夫子;对儒学感兴趣的人,必须了解孔老夫子。
读《论语》,那短小的、生动的语录形式,既容易读又很不容易读。它无疑是令人读起来轻松的,随时可上手,也随时可放下,任何一章一节都独立,互不影响;但它却没有明显的顺序逻辑,每章也无鲜明的主题,因此内容显得琐碎、零散,要通过对这些短则的理解归纳出孔老夫子穷其一生的追求、学说和思想,难度就非常大。
要解读好《论语》,理解孔老夫子,除了精熟《论语》外,还要对《大学》、《中庸》、《孟子》,乃至《诗经》、朱熹夫子的集注等都要学得七七八八才行。普通人往往没有这样的精力、时间和学识底蕴,这便是阅读专家学者们的专著的意义所在。
也看过个别“电视学术明星”写的《说“论语”》,主要是描叙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和弟子怎么相处——“他就是一可爱的老头儿,和一帮弟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内容寡淡得没有味道。而本书才是我所想要的:分主题总结出孔子及其思想的内容,并结合《论语》和其他典籍进行解析。
作者写了四个主题:
一、 在考验中成长;
二、 肯定群我关系;
三、 展现人文之美;
四、 觉悟天人之际。
各个主题,都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主题一:在考验中成长。
作者提到,孔子的学习有三个特色:第一,学习最好的东西;第二,学与思并重;第三,学与德兼备。这三句话已然能很好地指导一个人的学习。作者特地解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后半句话一直是我的一个疑惑:不学习是危险的,这我懂;可思考难道不对吗?为什么思考了是危险的呢?
傅先生说:“一个人只思考而不读书,他只能反省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此很容易受年龄、行业的限制而忽略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我才有所悟:这就有点像“钻牛角尖“,如果不学习更多、更深、更新的知识,就容易陷入固定而狭隘的角度、立场中,无法拓宽视野和思路,因而是危险的。
曾参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傅先生认为“曾参一辈子都在思考人我之间的问题。孔子除了人我之间,还想到生死之间与天人之际。”所以傅先生认为曾参在回答孔子的提问:“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不全面的。直到曾参老年,终于觉悟了,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傅先生说:“仁”才是孔子的一贯之道。
这一段话,不仅让我对曾参三个阶段的话有了质的认识,更加深了我对孔子思想的认知,略微地感受到了如何在这些零乱的语录中,抓住一些关键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这个收获很重要。
主题二:肯定群我关系。
傅先生分了三个层次来讲这个主题:第一,亲情出于天性,讲孝顺。家庭的伦理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二,友谊值得珍惜,如何辨识、选择合适的朋友;第三,积极参与社会,对不能选择的社会关系该如何处理。每一层次,作者都列举了《论语》中的相关语句,一下子就使得《论语》立体起来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孔子学说中“群我关系”的脉络线,明白了孔老夫子在这一问题上的逻辑表达。
而傅先生的解读还不止于此。在第三个层次中,他解读的是儒家入世的情怀和责任、对富贵名利的省思、孔子的志向,这些是孔夫子关于群我关系的出发点、价值观和目标追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代表的儒家的理想与追求。
主题三:展现人文之美。
孔子对他的儿子说:“不读《诗》,无以言。”好吧,既然这么重要,就老老实实读《诗经》,这个艰深晦涩、让人头痛的典籍,令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孔夫子这么推崇、重视它?
傅先生认为:《诗经》反映真实的生活和情绪,感情真诚,这是儒家学说中所倡导的根本。同时,“孔子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它的内容包含各种人情世故。如果觉悟人生没有长期的欢乐,也没有长期的痛苦,就能明白如何做人处事。”
上述内容虽不至于让我茅塞顿开,但至少指点了我如何学习《诗经》,而不是浅薄地理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在这一主题中,傅先生还解读了“乐”这一儒家所重视的教化手段,其中解读“《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未尽善”,以及在《论语·先进》中问弟子志向的两段都相当精彩,阐述了作者对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解。
主题四:觉悟天人之际。
“子不语:怪、力、乱、神。”傅先生说,孔子也是谈鬼神的,而且还很尊重鬼神,但孔夫子更尊重天。
然后,傅先生以宗教的五个标准来分析、判断儒学不是宗教,但是儒学也是有信仰的,即“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正是因为很清楚地知道“天命为何”,儒家才要努力地实现心中的理想:“儒家价值观不但让你活下去,还能让你活得有方向、有动力、有尊严。这样的价值观,一定构成一个阶梯式的、往上发展的系统。”
傅先生总结这一系统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层次:生存与发展。
第二阶段:人我互动阶段。层次:礼法与情义。
第三阶段:超越自我阶段。层次:无私与至善。
到这里,本书完结。
按照这个框架,重新审视本书内容,便清楚了傅先生的解读逻辑;用于重新思考《论语》,便有了更清晰的学习指南。
另外,傅先生对“束脩”(33页)、“思无邪”(123页)、“耳顺”(185页)等的解释与别人不同,提供了另外一种理解典籍的可能。个人觉得傅先生没有讲清楚的是他对“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理解(68页),不过,这或许不是作者在本书中的重点内容,故未多述。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