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讲记》是一本由李辛著作,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健康讲记》精选点评:
这是读李辛的第三本书,一如既往的喜欢,听他在书中娓娓道来,通透,中正,举重若轻,直入症结之所在,太疗愈了。读书是为了行动,终于,我也开始跑步了。
#2020年手边书1#《精神健康讲记》,李辛老师在书中强调的是:觉察、运动、自然、行动,把宝贵的精、气、精放在更深入地学习、提升、开阔眼界中去,用来建设好自己的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 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踏上四国遍路。
放松与能量,必须写读后感的一本书
了解自己,学会觉察,学会放松。
读完想流泪,慈悲!
纯阅读都感受到了很高的疗愈能量。可读性强,提供的建议很有实操价值,也可以推荐给家人,希望自己能在实践生活中去行动,去做。
有大量的提问,提出问题的人本身就有问题~~~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一):人不可能从任何外在找到真正的安全感
慢慢看慢慢品,随手一翻。
外面的标准永远在告诉我们,需要这样,需要那样。当我们放弃自己、过度依从外在标准的时候,内外不合一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分离会越来越大。
要注意培养我们的精力和体力、思想的清晰度和精神的稳定度。在这三个部分都还不够的时候,学什么都是白搭。
作为现代人,外在知识特别容易获得,而且已经过多,而我们发展内心感受到这部分非常不足。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二):神藏则主明,主明则下安。
初读这本书,感觉有点沉闷,仔细咀嚼,感觉讲的蛮有道理的。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有些人意志过用、劳神过度,精力耗散的厉害,再加上社会环境喧嚣浮躁,心神总是难以安宁。心神安定的柱石应该是信仰,应该是明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信仰或信仰不坚定的人,心神容易被外在的人事所扰动。另外,精气不足的人,心神也不易安定,易被外来的情感思想所扰动。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是现代人得病的主要原因,如何克服这方面对心神的不利影响,这本书给了一些提示。作者试图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引导没有深入展开。养生先养心神,先修性修德。如何修性修德,读书是一个捷径,读书当然要有选择。最近听王东岳先生讲中西哲学启蒙课,颇受震动。课程揭示现代工商文明对人类身心的伤害大于它对人身心的维护,人类文明越发展,生存危机越深重。心物一元,心即精神、情感、心理。感应是物的属性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源头。人类的感知是为求存而设定,不是为求真而设定,知识越多越迷茫,人类永远得不到真知。既然得不到真理,那就让心神安守体内,护养好自己的肉体。生命存在就是意义,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三):找到适合自己疗愈身心的方法
如书中所写的一样,我也是成长在这样缺乏真实或深入交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之间因为长期的冷战而互不沟通,我与父亲之间也是近乎0交流,而我属于心思细腻、内心情感比较丰富的人,后来觉察发现自己属于有大量内心活动或者想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宣泄口的情况,长期以往容易压抑自己个性得不到释放,而且也不善于表达自我,遇到困难或挫折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闭环的场,容易让负能量和身体的“垃圾”一直堆积在体内,无法及时消化排解。
看完此书,让我想到自身有时候的不舒服也是来源于自己当下的精气神受到了搅扰,无论是气乱还是深散,都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平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多觉察出自己身心的变化很重要,要记得时刻提醒自己,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路向上的,就像股票一样,有跌有涨,起起伏伏波浪似的前进的,一时的低谷并不能代表我们漫长的一生也不能因此轻易地给自己下定论,保持运动的频率,放松自己紧张的头脑,有机会多接触大自然,在顺时调和的生活中调养自己的身心。
希望以后退休后,能和自己的另一半去徒步,去不同的国家欣赏人间美景,去森林里呼吸,去用脚感受大地的厚实,去看天之广阔人之渺小,去体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四):中医养生指南
结合《精神健康讲记》和小林老师的《脾妈妈》,写一篇中医养生指南
一、
1. 中医诊断人,首先观察人的神(意识、思维、注意力)、气(能量)状态,而非首先以身体来诊断,并且认为身体内有经络系统,是能量运行的路线。
2. 能量储备的重要性,在于人的行为、情绪、思维运行都需要消耗能量,你的工作、家人感情、学习、生活都需要你有能量去维持。例如,能不能开心,以及情绪稳定否,取决于能量水平。通常能量足,情绪才容易开心。情绪低迷,一般是能量不足了。
3. 认为是人的生活方式,及与世界的交互方式,即认知、行为、人际关系(沟通方式、情感状态)决定了神气状态(精神状态和能量储备),所以,我们要通过行为习惯达到精神稳定、清晰,能量充足、平衡,以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
4. 精神“稳定”对应“散乱”,“清晰”对应“浑浊”。能量“充足”对应“不足”,平衡对应“不均衡”、“封闭”。后者是生病的前兆。
5. 我们与外在世界的构成交互,外在世界由物质、信息、能量构成,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的风寒湿邪气,也包括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6. 可把神、气当成可流动的物质,神气也在我们内部经络系统运行。精神紧张、眉头一皱时,筋络收紧气血流通不畅;生气时气血冲向头部;内外层面神气的卡顿、堵塞、封闭,人都会出问题。
7. 中医认为一般是精神层面出现问题,进而影响能量层,最后反应在身体上。所以如果你只是感觉精神和能量状态不好,而身体还没事,可以先调节生活方式。
二、具体生活方式建议:
(一)觉察身体松紧、情绪平静涌动、头脑想法,觉察放松不用力。一是因为觉知身体、情绪、想法可使精神稳定清晰。二是因为可使能量往身体集中,去身体需要的部分;三是放松可使经络放松,能量均匀流动;四也可使注意力开阔,不像思考时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点上,进而打开感官,体验到新鲜世界。方法是,时刻觉察自我手脚、情绪是否足够放松,觉察自己的思维,也要观察他人状态;与人讲话时注意自己、他人,也要注意到周围。
(二)觉察呼吸。肺主气,气也是能量来源。生气烦躁时很容易呼吸急促。
(三)运动。四肢发达,可储备能量多一些,使保护体厚一些;运动加速气血流通,增加身体阳气;使神气均匀运行(神气过偏紧在身体某处久了易出问题),将神气从外在人事收回自己身心。另,因现代人情感冷漠封闭堵塞,使内在某种程度封闭,对抗性运动带来的阳气可冲破旧有封闭精神模式。
(四)头脑简单,多行动,少想,少说套话。只有两种选择,放下或者行动,把想法转化为行动,不思虑,不说套话,不分析过去,是精神层面的运动。
(五)深入交流,即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想法,而非谈话浮于日常事务表面。因为气血的通是全方位的通,思想情感交流不通也会封闭内在。也因为深入交流可释放压力。
(六)关于饮食
1. 能量来源之一就是饮食,由脾妈妈主管饮食的能量转化,脾妈妈好坏决定食物吃进去转化成能量还是垃圾。(而不在于吃了什么食物)
2. 不食生冷,比如冰酸奶和冰水,不吃水果,因为保暖才能保住气血,身体热起来气血才能流通。
3. 饮食清淡,比如少油不辣,脾妈妈运化压力小;
4. 分量适量,因为减少气血淤积在胃部,且吃撑对脾妈妈伤害很大。
5. 水一次三小口,不要无脑喝很多,脾妈妈运化水湿能力有限。
(六)其他生活方式
1. 泡脚和慢跑类运动,因为可将气血均匀传至最远的四肢,减少气血淤滞某一处。
2. 22点前睡觉。11点到3点之间一定要是睡着的状态,熬夜会肝血不足。卧则血归肝,躺着就行。睡好了的标志,是双眼放光,面色红润,不想再睡。
3. 接触自然。因为与自然交换能量,到更大空间有益于扩大自身精神和能量格局。
4. 不看恐怖片,接触太刺激的东西,因为保持精神稳定性。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五):做个清晰、稳定、有力的人
2020年冬天,我开始与朋友每周固定一次,阅读李辛老师的《精神健康讲记》。
我和朋友都是孩子妈,曾讨论过是先读《儿童健康讲记》好呢,还是先读《精神健康讲记》好?后来觉得,还是先读后者。做好了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妈妈,才能照顾好孩子。
这本书必须精读。之前我也听过音频版,当时触动很多,但不动笔记下来的话很容易忘记。
纸质书捧在手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声来,遇到有感触的地方,拿起笔圈圈点点,刷刷地批注,那才爽快。
每次共读的时间是一小时。我和朋友轮流,每人读一章。读完后,就自己印象深刻之处交流看法。
目前我们读完了第一篇《自我觉察与精神健康》。
1.
精神健康的前提始于自我觉察,也就是关注和留意自己的身心状态。觉察主要有三个维度:
——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各部分是放松的、还是紧绷的?哪里感觉不舒服?
——觉察自己的思想。头脑里有很多想法吗?哪些想法牢牢占据了地盘,哪些想法转瞬即逝?自己的思想是清晰的还是混乱的?能够专注地做事吗?
——觉察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状态。此刻是平静的还是烦躁的?是高兴的还是不安的?
人时时刻刻都是这三个层面在同时运作。但是不同的个体会有所偏重。比如喜欢研究、思考、创作的人,更依赖于思想,头脑层面过于发达,容易忽略身体感受。我和朋友对此很有共鸣,我们都属于这个类型的人,看书多,长期伏案,体质偏弱,容易疲劳,需要加强运动。
所谓“认识你自己”,首先应当是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体在这三个维度上的状态,其次才是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外在属性。
肉体—头脑—情感三个部分的均衡发展与内在和谐,是人一生的功课。
2.
接下来书中介绍了两种常见的精神亚健康状态:抑郁症和焦虑症。
抑郁症主要是精神低落、无力、封闭等阴沉状态,属于能量卡顿或者受阻,李辛老师的建议是“扶阳”、“宣通”,多去户外跑步、爬山、艾灸,帮助能量流通。焦虑症则表现为焦虑、急躁、不安、惊恐,属于压力过大、用力过猛造成的能量亢奋、耗竭与不稳定。李辛老师的建议是“舒缓神气”,放慢运行速度,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休息和独处。
抑郁症近年越来越多进入公众的视野。张进老师把自己抗抑郁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书,还开设了“渡过”微信公众号帮助罹患抑郁症的青少年。90后姑娘左灯也写了《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书卖得很好,还售出了台湾繁体版和影视版权。得了抑郁症值得同情,而得了焦虑症,反而不值得大惊小怪,买房、上学、加班、失业、疫情,人人焦虑,全社会都压力山大,你有什么可稀奇的。
李辛老师说的好,抑郁症和焦虑症,人们往往以为是心理问题,要去看精神科,要去服药。实际上它不是个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整个生命的问题。能量状态太低的话,身体—思维—情感三个维度的运作能力都会下降:身体会出现病症,情感会趋向封闭,思维会变得偏执和狭隘。
3.
生了病,不要急着到处去找医生,首先要停下来看一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的关系怎么样,是否有深入、舒缓的交流。对待自己是否过于严厉了,思想是否过于封闭,过于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再留意一下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方式。
精神层面的卡顿与不快,是一切疾病和失调的开始。负面的情绪和思维、行为模式,长此以往,会从“神病”的阶段,进入“气病”(能量)的层面,影响气血运行状态与经络的通畅,如果仍没有觉察,状态的下滑将在肉体层面有所反映,便进入“身病”的层面,这是疾病发展的基本演进规律。
所以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更新升级我们的观念系统,让我们学会从习惯性的认同中往后退一退,跳出来看。比如:
——人不可能永远快乐,有起伏是常态;
——要学会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要按照有限的标签来解读;
——拒绝单一刻板化的生活模式;
——学会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接纳自己的软弱、痛苦、不安、傻不拉叽。
这些都是在帮助我们觉察自己的意识状态、思维模式。只有我们自己清晰了、稳定了、有力了,才不会陷入宕机状态而不自知,或者被各种诊断和病名牵着鼻子走,惊慌失措。
4.
我们可以自行缓解心身失调,无需求助医生。书中推荐了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整理如下:
——放松。闭目打坐15-30分钟,感受身体各个部位,逐一放松。也可以站桩。
——无所事事。事情不要排得太满。发发呆。
——节饮食。不吃生冷,口味清淡,晚餐减量,慎食牛奶。
——泡脚。每天泡脚10-15分钟,泡至身暖不出汗为止。
——运动。每天下蹲30-60个,俯卧撑10-30个,散步40-60分钟或慢跑15-20分钟。
——多睡觉。大人22点之前,小孩子21点之前睡觉。睡前1小时不看电视、电脑,不打电话、不打游戏,不看恐怖小说或者新闻。
——多接触大自然,土地、植物、新鲜空气。少看电脑、手机。
我准备做个表格,每天打勾,对照执行。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