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末日》是一部由阿贝尔·费拉拉执导,威廉·达福 / 娜塔莎·雷昂 / Paul Hipp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一):也许是自己没有艺术细菌吧
自己真的很难欣赏这部片子,或许自己真的需要点多儿艺术细菌吧,感觉很要表现些异类的东西,但又不像其他的灾难片,最终结果很失败,失败!!!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二):看完就知道他们反动!
Willem Dafoe又再接拍“山埃艺术”电影,看来远离商业片也未必能推上崇高的艺术殿堂。该片没有末日灾难气氛,像是导演在意淫末日一刻人们究竟在做着什么,自杀、吸毒、祈祷、做爱....戏中屏幕上出现了我党最不想见到的一个人,那位藏毒领袖的感言,呵,马上就分清敌我了。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三):地球最末日
那幅画开始空无一物,然后黑白分明,之后色彩斑斓,但一片混乱变成了浑沌,然后又空无一物,无限循环。所谓末日,不过是一种隐忧,如今是前所未有的花花世界,色彩斑斓,却一片混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任何信息,然而可用身体真切触摸的东西少之又少。就这样貌似生机勃勃的直至死去。 Ferrara导演表述一贯如此,谈不上装不装B,至少他活着,思考着,想活得更好,用他的方式去表达,这就可以了,很真实。 至于拍摄手法,反正也把他打入独立导演的大牢了,遭受非议,褒贬不一也属正常。但我个人真喜欢他的镜头,平缓时的温和亲暖,紧张时的犀利尖锐,总是恰到好处。 从最惯常的戏剧规律来说,他叙事节奏一贯散乱。其实呢,至少我觉得这是个问题,作为艺术创作者,到底要不要和欣赏者交流?如果打算交流,应该用一种什么态度和手法?百般迎合自然没有尊严,作品也就失去了品格,反之过于自我沉溺,让大部分欣赏者摸不到头绪,不能进入其作品,也就失去了表达意义。这就要掌握一个度,既要揣测创作者和欣赏者各自的心理,还要权衡利弊,还不能缺少技术支持,没个十年八年真拿不下来。 前些天看了看《超越套路的剧作法》,现在想,如果多看看独立导演们的作品,也就不用看那本骗人的破书了。然而一旦打破常规,就要冒风险。难两全。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四):你是打算交流,还是不打算交流?
那幅画开始空无一物,然后黑白分明,之后色彩斑斓,但一片混乱变成了浑沌,然后又空无一物,无限循环。所谓末日,不过是一种隐忧,如今是前所未有的花花世界,色彩斑斓,却一片混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任何信息,然而可用身体真切触摸的东西少之又少。就这样貌似生机勃勃的直至死去。
Ferrara导演表述一贯如此,谈不上装不装B,至少他活着,思考着,想活得更好,用他的方式去表达,这就可以了,很真实。
至于拍摄手法,反正也把他打入独立导演的大牢了,遭受非议,褒贬不一也属正常。但我个人真喜欢他的镜头,平缓时的温和亲暖,紧张时的犀利尖锐,总是恰到好处。
从最惯常的戏剧规律来说,他叙事节奏一贯散乱。其实呢,至少我觉得这是个问题,作为艺术创作者,到底要不要和欣赏者交流?如果打算交流,应该用一种什么态度和手法?百般迎合自然没有尊严,作品也就失去了品格,反之过于自我沉溺,让大部分欣赏者摸不到头绪,不能进入其作品,也就失去了表达意义。这就要掌握一个度,既要揣测创作者和欣赏者各自的心理,还要权衡利弊,还不能缺少技术支持,没个十年八年真拿不下来。
前些天看了看《超越套路的剧作法》,现在想,如果多看看独立导演们的作品,也就不用看那本骗人的破书了。然而一旦打破常规,就要冒风险。难两全。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五):题材不错,可以让人思考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部又是待在我的硬盘里待了超过两年的片子,这几天趁着坐公交的时候,坚持每天一部分的看完。感觉男主很熟悉,应该是蜘蛛侠里面的那个反派角色。演技还是可以的,就是剧本可能没啥可以供他发挥的地方。一个好演员选择剧本,和一个好剧本选择好演员,都是一样重要的。
故事设定在人类要毁灭的前一天,说是第二天凌晨的四点四十四分整个地球将要被太阳的辐射所毁灭。男主和女主好像是老少配的情侣,女主是一名画家,哪怕在人类毁灭之前,也不停的保持自己对艺术的创作。男主则没有交代具体是做什么事情,就是在街上看到不少自杀的人,电视里新闻也不停的播放宗教,希望给大家以心灵的慰藉。男主还和前妻通了电话,结果女主发飙了,和他大吵了一架。男主就出去和朋友见了面,大家似乎没有感受到末日来临之前的恐惧,好像都还是保持着日常的生活,朋友聚会还是继续喝酒继续high。回来之后也和女主有了和解,大家各自都和自己的家人有了最好的告白,包括那个送披萨的小男孩。大家都似乎没有感受到末日的来临,直到极光的出现,末日的来临。
类似的世界末日的电影好像真的不少,一般的情节都是有个英雄来拯救世界的传统。这次却是从不同的角度,让人类自然的灭亡,从故事的角度来说还是很新颖的。故事的叙事性上,如果能更深入人性的部分,就更好了。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六):挂着羊头卖狗肉
我是冲着电影名字才看的,原本以为是一个惨烈壮观感人肺腑的末日故事。耐着性子看了一半,终于明白了导演的意图:做不到最好,就做最坏。
这也是一种“成功”——只要看到这电影的名字,就会让人想起观影时最坏的感受。这是导演开的玩笑?还是对世界的戏虐?亦或是一场骗局?
整部电影的情节都是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周旋,暂且认为这是一种暗示吧,毕竟世界就是由这两个人组成的。两个人无所事事地做,然后混乱的爱,等待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如果他俩真知道世界末日将要降临,我更愿意他们会做一些更疯狂的事情,这可是一个演员和一个画家!这种浑浑噩噩爱谁谁的生活状态,似乎在营造一种近似病态的氛围。如果我认识导演,我会建议他去看看大夫。简单看了看这个费拉拉的导演历程,直觉告诉我他太需要一位医生了。
影片磨磨唧唧地把两个人的生活暴露在众人面前,并没有展现世界到底怎样末日了。最致命的是,电影设置的前提是剧中人并不知道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至少演到一半还是这样),那只能说,这部电影要表现的,只是这两个人的末日情怀。
末日就末日,谁都知道有那么一天。非要拉上“世界”一起陪绑,还“最”,影片最不厚道的地方就在这。
总之,这部电影就是以羊头之名,行卖狗肉之实。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七):电影的沉闷和压抑让人透不过气来,那种末日的无力和绝望跃然眼前,电影用独特的视角描绘末日的氛围,非常之好
看似平常的生活,其实是在地球末日前。没有慌乱的逃窜,没有歇斯底里的发泄,有的只是对往日岁月的回味……周遭的电视屏幕播放着人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还有就是虚无论者对世界并非存在,只是人们想象所成的谬论。这都是对人们麻木不仁的批判,更是对人们对自然改造势必自毁其身的呐喊。
一次与女儿的简单交谈,让对即将毁灭世界的无力感和女儿的歉疚爆发,泪流满面,真实反映出男主心中的绝望,于无声处生惊雷。于是有了对往日岁月的回味,有感而发,触景生情,说了委婉的话语,但是被女友听闻,以为是对往日的想念和不甘,女友在平静中变得疯狂,本想用沉溺在艺术中麻痹自己,不曾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女友不依不饶,打电话向母亲诉苦,母亲的话语平静而安详,她告知女儿,在这个时候还陪伴在你身边就已经说明了他的立场,没有必要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争论不休,要记住自己是最好的,永远支持女儿,女儿泪流满面,绝望中她终于明白无畏的争吵毫无意义,在面对死亡时,只要陪伴就是幸福。
男主逃避争吵,跑去了好友家,好友相约与他共同赴死,将毁灭看成最绚烂的极光,他放弃了,还是选择陪伴女友。
在天台,男主用望远镜看向远方窗口,窗后的每家每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等待死亡,有的用酒精、毒品麻醉自己;有的洗个好澡,甜甜地睡去;有的和自己最爱的人或宠物一起享受着最美的一顿晚餐;既然死亡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又何必去反抗挣扎,去留恋不舍,去自怨自艾呢!扔掉记录的日记本,还是绝望彷徨;痛骂一直加租的房东,人家只是摆摆手;死亡面前一切都是枉然!
电影的沉闷和压抑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那种末日的无力和绝望跃然眼前,我觉得电影用独特的视角描绘末日的氛围,非常之好,不管是感情的处理上,还是情节的铺陈上,都恰到好处。
女主一直画的那副画,据说是一条龙,首尾相咬,预示着末日和重生,男女主角最后拥卧在其中,是不是预示着奇迹和重生呢?不得而知。末日究竟是什么模样,电影留给所有人去相像。
不过电影的暗喻太多了,有时还是觉得理解不是很透彻,比如一个男子跳楼自杀了,男主几次高呼,不让人用东西覆盖他,不知道是什么寓意?
很有想法的电影,让人观之意味深长,很有启迪。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八):Wildest Dream
这正是我梦想了许多年的那种末日——没有方舟,没有救世主,人与万物的生命同样轻如尘埃,一个也不能逃脱,也没有必要逃。到4:44时,再没什么艺术品能超越万物共死的静止的美了。
夜晚是毛茸茸的,灯光搅在蓝色的雾里,街上有人木然走过,偶尔相互擦肩时,突然伸出枯枝一样的手握在一起,喉咙里挤出难辨含义的哭号。他们有的孤独一人蹲在墙角,有的相拥而眠,有的三五群聚陷入幻境,有的结队出门,捧着蜡烛又或者举着斧子,对人开枪又或者跳下楼顶,到这时已经无关紧要。末日是世上唯一的公平,因此末日是最慈悲的。
我特别喜欢开头不久那段性爱场景的拍摄方式,冷静又清晰,镜头瞄在“部分”上,人被拆解开来。他比常人更凸起的肋骨,她的吻落在上面,他微闭的眼和微张的嘴,脖子上堆起的褶皱,淡粉色的乳头,皮肤上的斑点,小腹的疤痕,动作时压扁又抻圆的肚脐,下身姜黄色的卷曲毛发,她的手指在里面牵牵绊绊;她红中带黑的指甲油,手腕上的蓝绳,毛躁的头发,内裤勒出稍鼓起的臀肉,精致的髋骨,浅淡的汗毛,臀部的淤青,皮肤在他的手指下战栗生出更多小疙瘩;还有他收拢的肩胛,粗糙的指节,亲吻时变形的鼻尖,揉搓她时在她腹部形成的纹路,你几乎看得到皮下薄而柔软的脂肪是怎样流动。他们低声呻吟,揉在一处,无比狎昵,镜头却是割裂的。人不再是一个整体,而碎成了一片片区域、一段段肢体,“人”被赋予的“崇高”也被消解了。当末日即将到来时,人没了自大的资本,褪去精美的遮掩,露出深处的部分。他们的交媾那么清醒,又显得那么疲倦。
后来他打skype,傻笑,哭泣,恢复,逃避,面对;她梳妆,创作,崩溃,冷静,拒绝,渴求。他们接吻,一起吃外卖,一起跳舞,一起“飞”,电视机里的人声说说停停,他们好像在听着,也好像没那么在意。外面亮起了鲜绿的光,他们又躺在了一块,望着对方的眼睛,他的皱纹与她丰润的唇严丝合缝地对照着,但在此刻两者已经没那么大的区别。在最后的时刻,他们看到每一个生命的面容,千万不同的面容,都映在了对方的脸上。世上从没有哪个人,曾这样跨越地界、穿越古今地亲密拥抱过整个世界。
坐在沙发上的男人看着镜头说:“我要抽我的烟,然后死去。”
然后他们死去,世界成了一团白色的光芒。谁也不害怕,再也没有人会害怕了。
《地球最末日》观后感(九):关于末世的心理灾难片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
在雷鸣却又非常职业道德般礼貌的首映场掌声和尖叫声中,导演阿贝尔.费拉拉弓腰驼背的从电影宫的核心座位上站起,缓步走向中廊阶梯前的马可.穆勒主席跟头,从腰间奋力地挥出单臂。这个画面有趣极了,就像是要击倒马主席的拳击擂台,更像是摇滚老明星米克•贾格尔的演唱会现场。
其实费拉拉的这部新片《4:44,地球最末日》,也真就像一个与电影并无多少关联的重金属Music Video,它不该在属于电影节的丽都岛被评述,而更应被供奉到威尼斯主岛上兵工厂里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在那个早已模糊了电影与视觉艺术界限的场域里,一切关于质量好坏、艺术价值的讨论都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将其像众多的影像装置那样,摆到一个千年大教堂里,那么费拉拉那些涉及末世的重彩预言、濒死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极致表现,都会显得恰如其分。
更诡异的观看情绪,产生于票房给我的那张按号就坐的票根,居然就落在跟影片主创共处楼厅的第一排、距离主演威廉.达福就五个座位的地方。于是,当开场前8分钟,威廉.达福与娜塔莎•雷昂饰演的纽约恋人全无遮拦的在床上激战时,而现实里的真实两人就在你身边,那种感受必然是很有趣的。
如果把此片当作电影,那它就是一部关于末世的心理灾难片。没有传统末日大片里那些在不知终点何时而至前营营度日的人群,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英雄(当然,后来大家也都知道那个可能灭完的末日时刻了),费拉拉的作品让全体地球人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时间——明天凌晨4:44。口碑大片《2012》里还探讨过关于地球必然毁灭前,人类行为究竟会更善还是更恶,等到了真正探讨末日来临之时的《4:44,地球最末日》,我们发现导演赋予地球人的行为竟然和往常无异,没有歇斯底里的及时行乐,没有为自己救赎而爆发的雷锋精神。
但是导演态度强烈的将人类的最后时间,定格为当代媒体无孔不入的情势之下,尤其是影像媒介铺天盖地来临的最高潮。电视里的密宗授业解惑、Apple电脑前的家庭视频告别、手机终端的新闻视频码流、街道监控终端的漫天黑夜,再加上铭记人类当代史的革命、暴力、示威和色情图像,将人眼所及范围内的一切定义为一个终将倾覆的信息垃圾场。
作为演员的男主角不再生产影像垃圾,而是在和女人一番吵架后跑回爸妈家中,体会最后的家庭欢愉时光;作为画家的女主角继续创作着本该作为艺术却也终将变为废土的漂亮抽象画作。
末日如期而至,远处的强光正在吞噬一切。两人相拥于屋中的抽象画作中心,像太极里的阴和阳。末日之光就像一辆不讲情面的垃圾回收车,将一切曾经伟大的视觉作品毫不留情的纳入其中,直至温存两人的最后肢体画面。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