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一):大问题的注脚。
知道许知远很久了,和他的岁数虽然相差不大,但是成就相去甚远,着实佩服这样的时代观察者。他做《十三邀》这个节目,我一直追着看,也不是都看,不感兴趣他对娱乐圈人物的访谈,是那么的局促不安。但是对于文史经哲的大家,他是游刃有余的,兴奋的像个孩子。
看到他把这些访谈都出版成书,分类发行,我第一时间把这本买回来,其他的类别也只是瞟了一眼。标题很惊悚,《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一如既往的形而上的深刻。看了内容,比视频都略有增加一些内容,显得比视频中连贯和丰富,这是文字和编辑比即时的视频制作更能流传的原因。
也是选择性阅读,先看历史学家许倬云,然后是经济学家陈志武,文学家或者文字工作者白先勇和唐诺,诗人西川,人类学家项飚,老乡谭嗣同。
读的时候都很平静,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时代变迁中的尘埃式注脚,相比较而言,这些各个领域的名家们注定是要流传青史的,他们的理论、学说,或者他们的作品,我很有幸和他们共处一个时代,通过这样的媒介从他们的大脑和心灵里吸取到了供我一生受用和走下去的营养。
这本书的被访谈对象,是一个群像,是许知远所能接触到的他们领域中的大拿,访谈中所谈及的问题都很宏大但又不虚无缥缈,比如陈志武说每一次瘟疫都是一个减少贫富差距的契机。观察的角度都很独特,回答问题的态度诚恳,给出的答案是深刻且极具说服力,我从中感受到的社会阶层固化对下一代的无力感,以及文化沙漠的焦虑。
是的,看完这本书,你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矫情,会陷入到悲观的抑郁,会以为(仅仅是以为)自己胜过身边人或同龄人,变得思想深邃,这都是因为这本书中所传达出来的你与大佬的神往,与有荣焉罢了。而我们所面对的,又是那么具象,细微到极致,就像尘埃,都只是一幅幅时代画像的群演,不用几千倍望远镜是无法发现的背景板,正如书名所言。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二):十三邀3:智性与生活之滋味缺一不可
先看节目再读书的顺序让我发现了写作这种自述自我表露的方式让读者和作者许知远前所未有的亲近。来自陈冲的推荐序,可以看到一个不如访谈节目客观,但是更加细腻的视角。 侧面来看,有着蓝绿紫色。本书却是黑白单色印刷,与时不时黑白色的镜头画面一致,排除了亮丽色彩的干扰,图片上的合照朴素踏实。 最开始接触十三邀是在最焦虑,也最有艺术情怀的年纪,趁着午休看了一期许倬云。有强烈的对话感和使命感,仿佛是老学者盯着镜头之外的我的我的谆谆教诲。写下了最初的誓言,一定做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 万世开太平 有理想 有远见 透彻,不放弃艺术 不放弃文学。 许知远与学者的对话,让这些从来只以文字著作示人的学者终于进行了一次对话与倾诉。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他们深邃的思想,宏达的视野和有道德的人格推而广之。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学者气度。让受众了解了这些学界泰斗,“轰轰烈烈”的学术研究,和在众人眼中“一文不名”的他们。著作等身,一生致力于开拓历史与艺术的边界,留下不朽著作的诸位。 我希望我读的书都不要浪费,已经划桨荡开波浪,到一个幽深的湖岸了,想留下一些永续的东西。超越时代性的“不朽”是多么大的诱惑。一旦有了这样的信念和理想,就不会怀疑阅读那些无人问津的文学、学术、理论的意义了。 有些人吃一口饭就够了,消化你能消化的。不可能吸干大海里的每一口水,总要有所欠缺。动态的封闭。 在节目里看到许知远问出和我一样的问题“那些遥远的历史为什么重要?”,许宏说考古是人的好奇心,是发现之美。 我被别人描述为“对知识的渴求”,在共读文学一年,是我尚未失去对文学的兴趣。看一群平凡的人执着于对文学的不断阅读和探索,可以说这些人在工作之外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避难所和药房,也可以称赞或是嘲讽他们不够功利。 在比较诗学工坊里,副院长说这个时代越来越少人讨论灵魂和精神世界。许知远所焦虑的也是这个时代的浅薄和贫乏,这个时代所作出的反抗的无力和懦弱。这和黑暗时代荷尔德林发出的暗叹有某种默契。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三):是我喜欢的许知远
因为非常喜欢许知远,于是买了十三邀采访作家的这一本来读。读完最喜欢的是许倬云和西川这两篇采访,读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整个时代的思考。但因为个人preference,通篇读下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为采访者的许知远,以下是对他的个人印象总结:
他是一个对这个时代及其悲观的知识分子,冷峻的观察和批判着这个时代;
他是认同伤痕文学的,但因为个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所以有些愤怒无处安放;
他极其讨厌现代消费主义,并对fell for it的年轻人表示惋惜;
他会提前带着他的想法去倾听和理解,于是容易忽略一些被访者的真实表达;
他是一个别扭的人,带着很多问题没想清楚,也想在想清楚的人身上寻找答案。
许知远最后为什么会专门做一期追寻谭嗣同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是这个时代的谭嗣同 -- 清醒,悲悯,怀着一颗救世之心,又清楚自己能力的天花板于是有些无能为力。
许知远愿意来接《十三邀》这样的节目,可能在他看来就类似于谭嗣同当年的以死唤世吧。这么清高的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窘迫生涩展现给大众娱乐,愿意花很多时间去采访明星 (虽然没看过他对明星的访谈,但许倬云那一篇后期有对他夫人的采访,能明显感到问题的松懈和毫无意义的回应)。
许知远愿意以尴尬之类的字眼作为营销手段为节目召唤更多的关注,这也算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以身献祭吧。如同书的前言他写自己为什么要做《十三邀》:
我期望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能通过这些明星的影响力,对知识分子日渐边缘的趋势做出某种报复。《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四):知识分子眼里的世界
十三邀3 “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看到书名,最先注意的是头脑,知识分子可不就是头脑做功嘛,等读完全书,才深刻理解 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许知远无疑是好的访谈者,每个问题都有设计,为了循循善诱更多背后的答案。在采访过历史学者许倬云,读红楼梦的白先勇,黄金时代的王小波,以哲学为引酷爱求真的陈嘉映,琢磨在上海风味里遣词造句的金宇澄,几年换了几家咖啡馆的唐诺,用金融视角叙事的陈志武,站在历史宏大视角来看时代的西川…… 这些我们时代最勤恳和聪慧的大脑,站在历史的长河,站在全球化的视角,站在对先秦诸子孔孟圣人的追寻,遥遥地讲述生活在大时代下的普通人的故事。 在我心里,他们无疑是忠实的观察者,沉默的摆渡人,秉承优良品质的看客。 我喜欢许倬云,他太忠诚于历史,很多人文学者都有这样的品质。从两河流域到高加索山脉,从西周到秦汉,许倬云的视野跨过长江黄河,跨过无锡的潺潺溪水,望向钢都匹兹堡,望向波士顿银行,也望向带着工帽去超市后门拿面包的工人。在谈及历史对于时代的意义,他说,要尊重历史,不断检讨,在历史中觉悟。 我注意到,几乎每一位学者都会从中国的历史文化,谈及精神信仰,无论是亲族伦理,还是善于反思却囿于不远游,中国人的文字、语言潜移默化又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时代潮流,五四运动在当今时代仍然影响深远,年青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推陈出新又不断前行,在焦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追问。 我惊喜于陈志武的金融世界,因为他离这个时代最近。金融无疑是最风吹草动的,疫情之下因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度似乎加重了人们的忧虑,现代政府的及时调整又从另一种程度干预了历史的自然性,但真的是全球化视角吗,也不尽然,5G的通信电缆传播的更多是欧洲等西方国家的局势,即便是艺术品市场,国际化的另一个名字也叫西方。 最后,陈志武提到,用更长的历史叙事来对抗眼前波段的短事件,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叙事方式。 我还想用一点篇幅,来谈谈唐诺和王小波。戛然而止在黄金时代的王小波,却永远地活在了千千万万黄金年轻人的黄金记忆里,没有人会忘记王小波,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人愿意信仰自由,和有趣的灵魂。 合上书本,我仿佛看到一位躬耕于桌前的侧影,手边续着咖啡,他时而沉浸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却时刻用把自己置身于人流的方式,来使他成为时代的一部分。或是,时代成为他的一部分。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五):视频节目再加上书,这才齐全了
十三邀是个很好看的访谈节目,腾讯视频上,十三邀自己的微信公号上都能看到,为什么还要去买这本书来读呢?
我自己也是觉得有点费解。
把视频节目做成纸书,十三邀不是第一家。虽然理智上认同视频、书籍是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版权,但是内心其实是抗拒的:这简直是要榨出所有的利润啊。
不过,现实上,我连买带赠,“集”齐了首次结集的四辑。连我自己都有些惊诧。
一开始打动我的是“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十三邀的嘉宾是没有什么“规律”,十三不靠,很随意的样子,想谁谁。结集的时候,把嘉宾们分成了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类别,非常打动我——原来,我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这么一份偏执,而且,被很好地“策划”到了。
这样的四个分类,是再创作,是对原先视频采访的“随意”的补充,把散乱的珠子串了起来。这一串,珠子又有了新的价值。这么说来,十三邀成书,是二次创作,我也是理性消费。
书捧在手上,有惊喜。一是14CM/21.4CM的长宽比,还蛮时尚的。2.5CM的厚度,很有感觉。纸张对视力和书写工具都很友好,虽然字略小,但是纸张柔和,所以阅读起来还是蛮舒服的。我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纸张对笔和墨都很亲和,无论是铅笔还是钢笔在纸面的摩擦游走的声音和吸附都很棒。最方便的是每个采访都附有二维码,直接扫码就可以看到视频。视频是彩色的,但是书里的照片是黑白的,这也非常赞,黑白照片的厚重又补充了视频的丰富。
书,还是要通过阅读实现价值。我翻开2020年印象比较深的项飙的那期。原来,从视频节目到纸质书籍,还不仅是将人物按类型重排,而是对内容有深度的整理。除去了视频节目中“家长里短”的寒暄和话题引入等等,把谈话内容再重新编排整理。话,还是那些话,但是逻辑更清晰,观念的表达力度瞬间加强了。
说这套书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这个是商业宣传的需要。不过实话实说,就算看过十三邀视频节目,我依然觉得我还是需要一套纸质的文字合辑。
在冬日暖阳下,阅读十三邀,翻看时代声音,迎接2021。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六):我们这个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拿到这本《十三邀3》我内心是非常激动的。因为封面上几位老师的名字,真的是从书上经常看到的。如今这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将老师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跟前,突然觉得非常兴奋。 首先是许倬云老师,上半年的时候朋友刚介绍我去读许老师的《万古江河》。现在在书中读到许知远采访许倬云老师,竟觉得异常亲切。许倬云老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许知远和许倬云老师的对话涉及古代、东西方历史等。许倬云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大多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关于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抽身看待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这一问题,许倬云老师说尽自己的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
许知远还采访了许倬云老师的夫人孙曼丽女士。他们探讨了婚恋观的问题,在采访中许知远不断夸奖孙女士是女性楷模。孙女士说“夫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心存依赖,是互助、互补、互动。夫妻就是好朋友,可以百分百的信任。”就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这可比热搜的那一句“我就先下车了”要深情地多。少时夫妻老来伴,或许再过几年我们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吧。 第二位是白先勇老师。他的家庭背景自不必赘述。许知远真的什么都敢说啊,谈到《孽子》谈到白老师的父子关系。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觉得这本书好看的原因,一切贵在真。白先勇老师坦白自己这么多年的追求一个就是《牡丹亭》另一个是《红楼梦》。确实,他老人家的微博名字就是白先勇牡丹亭。果真是有情意结在的。 第三位必须提的就是王小波。我只看过他的《沉默的大多数》和《黄金时代》。个人觉得读王小波的作品,自己只流于文字表面,几乎体会不到什么深刻含义。书中王小波外甥的访谈倒显得真实亲切,因为他说出了许多人对于王小波作品的第一印象。虽然王小波离开了,但他的生命力却异常顽强,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看完这一章节的采访,我又默默翻开了王小波的书,经典是值得反复翻阅和探索的。 这段时间恰逢讲述近现代史,讲到了戊戌六君子,讲到了谭嗣同。恰好书中有这样一个章节讲述寻找谭嗣同。还记得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带着决绝的勇气。学生们问我谭嗣同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壮烈的方式,他为什么不逃走。书中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人固有一死,他是为未来的中国而死。” 这本书封面有一行金色小字——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这本书的确呈现出了这个时代的心灵。从历史学家到哲学家,许知远和他们每一位的对话都值得我们去反复观看思考。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包含了许多知识和内容,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直接奔向心灵的。
墙裂推荐这本书。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后感(七):那些令人着迷的知识分子们
四辑中先读了知识分子的这一辑,此书不负人望,实在没想到会比十三邀视频的内容丰富这么多!怎一个精彩了得啊! 迫不及待读了许倬云和项飙的两篇。总的感觉是:第一非常真诚,对谈双方都在智识上坦然相向;第二许知远非常有智慧,准备的问题有深度、有目的且非常犀利,更精彩的是在对谈中精准挖掘并把握住对方话语中关键或敏感的点进行再提问;第三,有些内容很尖锐,直接揭开这个时代遮丑的面纱。第四,一定还有很多“不正确”或者“不合时宜”的对谈内容没有收录进来! 许倬云老师真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耆宿,一言一语间的洒脱与亲和,一问一答中的通透与智慧,为往世继绝学,让人不得不敬佩与感动。他说“道貌岸然的人有,我不做那套;开口就是经典,我也不要。我是宇宙之间的人,人为大,我不自尊,人家谁会尊敬我。”实在是醍醐灌顶!而孙曼丽夫人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清晰认识与独立观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你必须尊敬他,你才会爱他,如果你不尊敬这个人,你就不可能爱他。”“很多事情你得自己有个看法,然后才能够支持他,我现在可以说我心理上相当强壮。”真是一个智慧、自由的当代女性楷模! 项飙是一个很有趣且接地气的人,看现象一针见血,剖问题锋芒毕露,但他是一个让人喜欢的知识分子,这很不容易。他说,“所有人对生活的理解变得单一,所有人在这个话语前都变得非常脆弱。” 读过这两篇我发觉,不论是许知远、许倬云还是项飙,他们都很清楚且乐此不疲地不断地寻找这个时代的弊症:为人的尊严的缺失、理解世界的方式与角度的单一等等,他们也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或更多方式来治疗这个时代。于是他们考察、他们思考、他们提问、他们解释、他们书写、他们对谈,我想,这就是知识分子令人着迷的地方吧。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9.0许知远 / 2020 /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