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市定中国史》是一本由[日] 宫崎市定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宫崎市定中国史》精选点评:
相当好读,又别开生面的一部史书。外国学者的视角,有些事的叙述会让人觉得不适,但这些不适也是反思的开端。总论部分非常之精彩,只是,宫崎市定似疑古过头(他有些言之凿凿的论断,都被后来考古发掘所否)。
若不是因为作者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话,我简直会以为这本书是民科所著。书中的很多结论,都是作者通过想象和类比得出的。无论是对历史的肯定还是怀疑,都不是基于严格的论证。从最后的“结语”中也能看出作者写该书时的一些态度。但“总论”中关于“时代区分”的部分,还是颇具启发的。
之前读到中世史时已经大力赞美过了,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中国史概述毫不为过,不过读到后面明清史还是略有遗憾,因为叙述过于简略,总觉得仓促了些。然而这或许也是因为宫崎市定也认可明清是宋元的一种与时俱进中的重复。不过这是白璧微瑕,更何况也仍然清晰地介绍了明清曾发生过的那些决定性的事件,还并没有掺杂明显的基于意识形态的“正”“反”评判,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了。
概论,有作者个人的立场和看法,不是纯粹堆砌史料。
作为中国通史读物,短短700页小书(手机)当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却值得推荐。不以大中华视角,而能融入西方同时代比较,国家财政等观点。尤其隋唐宋元辽夏金部分最为出彩。从地方关系网角度否定所谓的农民揭竿而起,代之以特地的行业人群,经济因素,秘密集会,地下商业交易,盐商等。
不仅写史,还教人读史。
有新意,道人所未道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问我这本书比之国史大纲或中国通史何如。我说没法比。可以说后两者好,用心血多。但毕竟年代久了,而且诞生于世纪初的民族危亡时代。当代人读中国史,还是这本好。因为当下缺的应该不是钱穆先生说的“温情”,缺的是冷静,缺的是听一点不一样的声音的能力。所以最后我真诚地推荐我的那个朋友读一读这本日本人写的中国史。
可与亚洲史概说共同观看。 个人以为可以结合宫崎先生的四分法与前田直典的三分法,以此为框架,观察中世纪首尾的宋明王朝发展理念(内部整合程度,疆域控制能力)。 资料K207/963-2 2019
这本书在两岸竟都无完整的译本,且小错误不少,若没一定的功底,可能被带偏~
《宫崎市定中国史》读后感(一):不一样的历史观,全新的角度
一直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经朋友推荐读了宫崎定市的中国史,不一样的历史观,全新的角度,也对中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本书不同于以往介绍历史的书,结构上,作者首先介绍了自己对历史、时代区分论的看法,接着根据作者时代论的划分,分别对中国古代史、中世史、近世史、最近世史的历史进行了讲解,讲解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的历史观,即经济史观——古代帝国没落的原因中将经济萧条、人民穷困视为主要原因,作者认为生产是经济、流通是经济、消费是经济,经济史观无非是景气史观,而历史上的景气与货币流通量有着重要的关系,货币流通量大、容易入手,且通货信用度高的时候,也就是景气最好的时代。同时,作者在讲解中国史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从全球史的角度,分析同一时期西方与东方,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影响,对于中国历史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更加立体。这样的历史观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使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角度去诠释。
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作者并非简单的时间序列叙述,也不是事无巨细的每段历史都讲,而是将重要的,亦或者是作者印象深的,有着深远影响的,这对于每个时代的历史把我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对于历史、时代区分论的观点:
一、何谓历史?历史学是关于时间的研究。
二、时代区分论。作者总体上采用四分法,其内容是古代=太古至汉代,中世=三国至唐末五代,进世=宋至清朝灭亡,最近世=中华民国以后。
三、何谓古代?关于古代史,作者将其理解为长期分散生活的人类逐渐因为向心倾向而迈向大统一的过程。
四、何谓中世?中世史明暗交织、有着复杂特性的时代,古代比较自由的人际关系,在进入中世后出现了贵贱的阶级固化,形成了身份制社会的不良现象;中世在经济上是退化和恶化的时代。实际上,从三国开始,经南北朝到唐末五代,中国都处于分离割据的时代;中世也是异民族入侵的时代;
五、何谓近世?中世身份制社会是凝固、低迷的社会,进入宋代以后,社会突然打破沉滞,开始了生机勃勃的活动,中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近世到来后,中世贵族阶级没落;近世经济上有良好的环境、景气度高、文化实现了革命性飞跃,特别是山水画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中国的近世在宋代已经完成,以后却呈停滞的倾向。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的好景气没有持续下去。
六、何谓最近世?中国的近世和最近世的分界线谓鸦片战争,进入最近世后,中国第一次采用了近代的国家形态。
《宫崎市定中国史》读后感(二):经济史观和世界视野下的时代划分
宫崎市定这本中国史篇幅不长,却出人意料的全面,从三代一直写到民国,期间史料取舍得当,既提纲挈领又流畅有趣,最大的特点是以经济是否景气为主线的时代划分。
1.经济景气观。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舍弃了认为王朝末期腐败横行、社会奢靡而导致改朝换代的传统的道德史观,当然也没有采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斗争的阶级史观,而是立足于经济史观,认为王朝的兴衰决定于经济是否景气,而经济的景气往往有他自己的周期,这个周期对外映射了王朝更迭的周期。
2.全球视野。宫崎将全球史划分为3个空间区域,西亚、欧洲和东洋(缺了非洲和美洲,好像也不是太“全球”,也许叫欧亚视野更合适),他认为西亚是人类文明最早发达的地方,然后分别向两侧传导到欧洲和中国,与此对应,3个区域也各自发生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他认为阿拉伯帝国的哈伦·拉希德哈里发时期西亚最早实现了文艺复兴,然后是中国的宋朝,最后才是欧洲。但是越往后发生的越可以吸收前面的成果,因而水平也更高,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吧。
3.时代划分。 宫崎将中国史划分为古代、中世、近世、最近世4个时期。古代从太古一直到后汉,主要是经济逐渐景气,统一趋势逐渐增加,都市国家群经过霸权争夺变成领土国家,最终成为大一统古代帝国(秦汉与罗马)。中世从三国到唐,主要是经济进入不景气周期,分裂趋势增大,汉代货殖列传中的大商人让位于庄园值得大地主,货币经济倒退回实物经济,贵族政治取代古代帝国的君主专制。近世从宋到清,宫崎市定继承内藤湖南的唐宋革新说,认为宋代发生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古文运动),好景气时代再临,贵族制走向没落,代表平民政治的科举制在君主独裁下成为基本政治形态,统一趋势再次占据主流,中国也从隋唐的武力国家变成了财政国家。最近世为中华民国以后,东洋、西亚、欧洲从间接影响变为直接接触,开启真正的全球史时代。
4.历史的反复与区别。表面上看秦汉、隋唐以及各自之前的长时间分裂构成历史的反复,宋、明以及各自被异族的元、清所灭亡又构成历史的反复。但是细看之下却又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汉,唐有很强的异族色彩;明是在元的武力帝国上重建宋的财政国家;与元的征服者定位不同,清自认为是救民于水火的正统继承者。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宋以后的君主独裁政治和秦汉的君主专制政治也有很大的不同,君主专制是君主个人提出施政纲领交由臣下实施,君主独裁是臣下提出施政方案交由君主裁决,一个是君主主动,一个是君主被动(当然这指的是大方向上,君主专制时代当然也有臣下主动建议的,同样,君主独裁时代也有皇帝主动折腾的)。
5.几个有趣的小观点。一是宫崎认为的夏桀亡于妹喜、商纣亡于妲己和周幽亡于褒姒的故事过于雷同,这反应了三代那些只有系谱和开国亡国故事而没有中间过程的君主们,都是战国时期逐步外推和想象的。二是西周初年武王分封子侄为诸侯其实是春秋时期追溯的“想象亲缘关系”,类似辽、宋的“叔侄”关系。
总体评价:一本小书,容易读完,观点新颖,值得一读。
《宫崎市定中国史》读后感(三):时段划分法是《宫崎市定中国史》的一个亮点
一、关于本书的读感
《宫崎市定中国史》是在深圳中心书城看完的,每天下班之后闲逛读一两篇,读着读着就读了一大半了,索性当做新书读完。首先从作者的写作笔法上面,觉得作者写的很通俗易懂,没有故弄玄虚和卖弄,没有要为了建构一个观点而要进行铺陈做伏笔,一切显得顺其自然毫无违和感。作者一以贯之的是专业研究学者的那种严格的论证,从官制、兵制、税制和户籍等制度的变迁,从贵族阶层的衰亡和科举士族的生长,从社会要素和阶层演变中探查中国的历史揭示最一般的规律。国内的相关历史著作存在两个倾向,第一个就是通俗史,这类作品主要功能在推广,引起读者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但是写史者的主观任意性得以发挥但是史实和史观的知识性难以客观衡量。第二个倾向便是发掘历史故事中人物的权谋术数,通常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王公大臣和达官显贵的权谋术数,这个倾向存在的一个缺陷在于古今社会现实完全不同,也许古今人在人性自私这一点上是一致,古人的为人处世于今未必全然适用并达到预期结果;另一个缺点是讲权谋过分强化了人物在事件中的主观性,记录的材料也有可能失真,权谋术数的观点只能是社会俗世的一种解释历史的观点,而并非全部,而且这种观点难等大雅之堂。以上两个倾向皆不足取,深层次原因仍在于国内史学研究的极度欠缺,也许正因此,当笔者读到《宫崎市定中国史》时是多么欢喜、震惊与思思失落。毕竟写的太棒可是却又不是中国人写就的。笔者觉得自钱穆、吕思勉和陈寅恪之后,国内尚未产生一位让笔者满意的史学大家。
二、作者关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时段划分法
(1)三分法之一:守屋美都雄,第一阶段 古代:上古~战国末期;第二阶段 中世:秦汉~明朝末;第三阶段 近世:清初~现代
(2)三分法之二:内藤湖南,第一阶段 古代:上古~秦汉;第二阶段 中世:后汉~五代;第三阶段 近世:宋代~
(3)三分法之三:前田直典,第一阶段 古代:上古~唐代;第二阶段 中世:宋代~明末;第三阶段 近世:明末~现代
(4)四分法之一:桑原骘臧/那珂通世,第一阶段 上古:太古~战国;第二阶段 中古:秦汉~唐末;第三阶段 近古:五代宋~明末;第四阶段 近世:清朝以后
(5)四分法之二:宫崎市定,第一阶段 古代:太古~汉代;第二阶段 中世:三国~五代;第三阶段 近世:宋代~明清灭亡;第四阶段 最近世:中华民国以后
以上内容摘抄自原著,作者列举了当时日本国内东洋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有老师也有同侪,让笔者惊奇的一点便是作为内藤史学的接班人,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内藤史学的时段划分法,而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的自我研究和认知提出了自己的时段划分法,其独立史学精神难能可贵。
三、时段划分法的意义
不同于《停滞的帝国》或者王超周期律的一般认识,宫崎市定的中国历史时期四分法,深入研究如土地制度、中央与地方制度,中央政府官职制度、兵制等制度要素从而认为秦汉帝国、隋唐帝国和明清帝国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特点的,王朝帝国只是其外观而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一读。
《宫崎市定中国史》读后感(四):异域之眼
我所阅读的版本为焦堃、瞿柘如中译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此书原名《中国史》,今名当为译者所改。宫崎市定是京都学派史学的集大成者,被认为代表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而本书则是他积四十年研究与教学经验而撰写的结晶之作,因此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上世纪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概况。此书有五大特点,分别是景气史观、世界史的视野、宏大叙事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学派传承和文笔流畅,兹逐一简要说明。
首先,此书是一本通史著作,称之为通史,并不仅仅因为它完整地叙述了从上古到近代的历史,还源于其中具有一以贯之的史学观念——景气史观。“景气”是日文的专有名词,大意指经济状况。因此,也可以说宫崎的史观是一种经济史观。但是,与同为经济史观的唯物史观只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同,作者眼中的经济包括了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方面。书中随处可见从经济的角度解释历史的例子,如在为中国史进行分期时,作者就指出,古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世是经济退步和恶化的时代,近世是空前好景气的出现以及财政国家形成的时代,最近世是受西方工业革命文化影响的时代。受景气史观影响,作者的许多结论都理据充分且不踵陈见。
其次,此书虽然以中国史为研究对象,却并不局限于中国的范围,而是能把中国史放在世界的背景下进行理解。这一点应该和宫崎早年留学法国及其后曾担任世界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有关。对此,作者本人具有高度的自觉,在本书的“总论”中他这样说道:“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绞尽脑汁不忘世界史,准备站在世界史的立场上对个别的历史进行最具体的研究。”正是这种世界的视野为本书带来了许多高屋建瓴的论述,比如在讲汉代经济的衰退时,作者将其归因于丝绸之路的贸易导致黄金大量流失;提到宋代以降的文化发展时,指出欧洲近世的文艺复兴即受其影响等等。
宫崎此书的又一大特色是宏大叙事和实证研究的结合。在学术研究中,对全局的把握和对细节的研究很难取得平衡。过于侧重前者容易导致立论空洞而缺乏佐证,反之则容易流于繁琐,见木而不见林。在我模糊的印象中,日本学界尤其是京都学派以细节考证见长,对于通贯的论述则有所不足。但是作者却能将二者紧密结合,这一点实在堪称难得。显然,这和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史具体问题的研究及其丰硕成果是分不开的。如作者在讲古代国家形态的演变时,就详细论述了中国由城市国家到领土国家,再到统一帝国的递嬗过程。此外,从书末列举的参考文献也足以窥见一斑。
当然,此书除了充满宫崎的个人风格外,也体现了深厚的学派底蕴。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作者在继承内藤湖南三分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并创立了古代、中古、近世和最近世的四分法。此外,在“序言”中,作者也明确提到,自己“致力于达到从来研究所堆积的山脉的最高棱线”。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学界既有成果的消化和继承。
最后,由于作者以普通读者为本书的预设受众,因而行文极为平易近人。此外,书中并未采用中国教科书中常见的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板块为基本单元的写法,而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根据不同时期历史的特征或集中呈现的问题将整部中国史分成三百多个小标题,形成独立又贯通的易读结构,使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宫崎市定中国史》读后感(五):我们来自什么地方,我们未来要去那里
一个简单的书评很难评价整个中国的历史。
老爷子对中国史研究水平很高,首先对中国历史的四个不同阶段的划分,使人眼睛一亮,或能更好的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变化趋势。
总论写了很多,足有接近100页,基本涵盖了书的主体框架。
历史是带有个性的历史,谁来写,包含了著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时间对于历史来说比较重要,但关键是与时间相关的历史时间;距离与时间也有关系,距离越长到达的时间越晚;历史是关事实逻辑的学问;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历史不能只关注于本国历史,更要从世界范围内看待整个历史。
“人们预测将来为将来做准备,活在当下,创造新历史;人们回首过去,对过去进行整理。”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人文科学中最根本 的基础科学。
古代人怎么居住?期初住在城市里,然后去城市外去劳作收粮食,晚上回来,这是抵御最为安全而又成本低的一种方式,当时人们的生产力低下,人口期初并不多,商业也不发达。最初是农业社会。
战争有事也会促进景气、促进生产;政治对经济产生影响,但也会有大经济家从政的,相互影响,但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
古代以汉代为结束,长期的统一,经济从景气到不景气,从统一到分裂。汉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但东方落后,黄金开始外流,始于汉武帝,东方从西方获得了琉璃、玻璃等高奢侈品,输出了黄金,蚕丝等。这个过程比较慢,因为丝绸之路较长,速度很慢。
中世史开始于三国、结束于五代,是分裂的时代,但同时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任何一次所谓的盛世,都是经历了前期的战争之后的人口锐减为基础的。隋炀帝人口户数890万,唐太宗时仅有300万户,人口的减少使耕地等资料的紧张程度变缓,矛盾缓解。但任何一个帝国的发展到后面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是贫富差距的变大。财富的集中使部分人丧失了劳动,上层阶级的腐化堕落,下层最为苦,土地被占等,成为无业闲民。一旦受压迫的程度超过了人民的可接受度时,起义爆发。
近世史从北宋开始到清结束为止。中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但之后就停滞不前了。黄金的外流持续,随着新大陆的发现,白银向中国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个阶级的矛盾。白银最终的大量外流是拜鸦片所赐,白银大量外流。上海开放与太平天国运动有直接 的关系。鸦片的航线发生改变,货物的运输时间大大缩小,之前的长江航线被废弃,人无工作,又有联系,聚在 一起就出事了。
书中涵盖了作者的很多想法,有些内容值得深思,或在某种程度上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历史。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