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一):写平凡生活,品百味人生
人生并不是一段具体的旅程,而是一个概念、一种经历。人们皆说人生实苦,但是人生的滋味又怎能是一种味道就可以概括的呢?食物的烹饪有着酸、甜、苦、辣、咸,而人生的滋味是一种混合的味道,很多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人生滋味》是冯骥才先生的经典散文合集,本书一共分为七章,讲述了冯骥才先生对于生活、万物、四季、人生、文雅、山川、文化的独到见解。
我在众多的章节中最偏爱生活一章,本章写了大量小人物的生活,看似普通乏味,但是其中却有着万千人的影子,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偶像剧里的轰轰烈烈,灰姑娘也不会迎来她的白马王子,小人物的真实写照,塑造了百味人生。
冯骥才的文章很多人在语文课本里都读过,最经典的篇目就是《挑山工》,这篇文章只是介绍了一种普通的职业,没有过多抒情感慨,没有呼吁人们对这些努力工作的人给予同情,只是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了一群自己的遇见的人,只是有些情感都寄托在了文字背后,以至于若干年后,只要提起挑山工,冯骥才笔下的形象依旧能够生动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李诞曾经说过一句流传度极高的话,他说:“朋友们,开心点,人间不值得。”好像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生活太难,人生实苦。可是冯骥才先生的书中总是有着诸多美好,他所见的世界风景秀丽,他所认识人热情友善,以至于我一度怀疑冯骥才先生所生活的世界与我根本不同,但仔细想来,也许不是这人间不值得,而是我们以为不值得。
都说生活的意义是人类强行赋予的,我们用自己的价值、思维以及心情去判断生活的好坏,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在自寻烦恼。人间是一趟旅行,不是一次赛跑,我们的终点都是离开,从出生到死亡,不过匆匆数十载,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作世俗标准的摆布。
《无声告白》中曾经说过:“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冯骥才用他的文章与当代年轻人分享他眼中的世界,无论是小人物还是花鸟鱼虫,冯骥才告诉我们,世间总是存在着美好的,不一定非要去遥不可及的远方,也许就是触手可及的眼下。
《人生滋味》并没有告诉我人生究竟是什么味道,但是通过读书,阅读别人的故事,分享别人的眼界,我们可以体会人生更多的滋味。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二):作家的独门秘笈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说起冯骥才先生,总觉得陌生又熟悉。
翻开这本散文集,目录中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闯进眼里:挑山工、珍珠鸟、捅马蜂窝、黄山绝壁松。嘿,原来是我们的老朋友啊,心里蓦地蒸腾起一股子亲切的滋味儿。久违了老朋友,我已长大多时,一不小心把您遗忘在儿时的课本里了,先生莫怪!
冯骥才先生与我的祖父同龄,虽是长辈的年龄,但读他的文章仍让人觉得这是一位朋友在透过纸面与你交流。先生的文字质朴而不失灵韵,耐人咂摸。我想正是这种质朴赋予了文字跨越年龄的力量。
人生滋味这本集子一共七章,把先生的散文分为生活、万物、四季、人生、文雅、山川、文化几类专辑。我最爱的是先生笔下的万物和生活。
看先生写万物绝对是种享受,在他笔下万物有灵且美。花鸟鱼虫都有自己的性子,每一样都生机盎然,绝不无聊。看他笔下的小生灵,惊叹于他把自己的好奇心保护得那样好,于是好奇心也拿出敏锐的洞察力赠予他。他写“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 他写生性怕人的珍珠鸟在肩头熟睡,他写蜇人的马蜂像是壮烈牺牲的英雄,他写警敏的麻雀儿有不屈的灵魂,他写路边的小野花也有澎湃的生命力。他写的那样好,那样生动,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一景一物突然间有了动人的曲调,让你不由得惊呼:以前怎么没注意到!
我总是爱看别人写这些美好又细微的生活碎片,就像爱看一颗大树枝杈上斑驳的树叶,看起来那么相似,每一片又那么不同。叶子自有叶子的美丽。但我讨厌那种挖矿式的散文,匆匆忙忙讲完一件小事就开始掘地三尺,势必要将这片树叶与五千年文化与历史的长河或人类生活中未解的种种大道理关联起来。每当读到那种散文,我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冲着欣赏枝叶的美丽而来,却被忽悠去挖了矿,说不出来的生气。
冯骥才的文章妙在格外老实,发自内心的文字是不会矫揉造作的,我足够信任老先生。他写什么都格外生动,我想是因为他总是愿意站在被写的事物的角度上去看待世界,试图理解他们。写会叫会飞的小鸟,亦或是不会说话的松树都是如此认真对待。所以他的文字会飞会跳会有壮烈的生命力。
他很善于从身边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力量,比如挑山工,比如珍珠鸟,比如保卫家园的英勇马蜂,比如舍不得丢掉的破旧书桌。生活谈不上善待他,让他经历十年浩劫,让他的家毁于地震,让他和死神打过照面,但他笔下的生活仍然鲜活,一支笔饱蘸脉脉温情,书写出对人生汹涌澎湃的爱意和珍重。
先生心境如此可贵,把一年四季人间百态都腌渍得各有滋味。这不仅有岁月的魔法,也少不了作家的独门秘笈。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三):用心品出人生的滋味
人生的滋味究竟如何,苦涩抑或甘甜,每一个人都自有心中的答案。生活赠予我们的,多过我们的索取。再不幸的人生,也可以在贫瘠之地开出幸福的花朵。丰子恺说,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根源只在选择。
读冯骥才《人生滋味》的每一篇文字,你都体会到他人生的丰盈。那种用心品味的人生,不辜负岁月的从容洒脱。做生活的有心人,他写出《俗世奇人》,人奇世亦奇,却不脱生活的真实;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痛心于宝贵的文化遗产被无心的肆意破坏, 毅然从一名登堂入室的画家,一转身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去;对于四季的感悟,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文化的深情,眼观笔到心随,轻盈而厚重的文字,抒发出生活的哲思。
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是冯骥才自认的四驾马车。他乐在其中,苦在其中,从未后悔。对于冯骥才,四驾马车还不能概括他的全部人生,王蒙就说过, 大冯的成就,远不止这“四驾马车”。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无法把握,而过程却可以。在冯骥才的笔下,最普通的人也有闪光点。《挑山工》中的挑山工,甘于忍受艰苦的生活,生活的艰苦磨砺出他们乐观的心态,朴实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态度,“一个劲儿往前走”是他们总结出的经验,也是人生向上攀登的法宝;《猫婆》中老婆婆有一颗水晶一样明亮的心,生活虽清苦却尽全力收养流浪猫的善举,老人最终带着对它们无限的眷恋而辞世;《歪儿》里身残心善的歪儿,不嫉恨小伙伴的捉弄,在小伙伴最需要他的时候慷慨让出自己趁手的罐儿。
世间万物有灵。《珍珠鸟》讲述朋友送给冯骥才一对珍珠鸟,他与珍珠鸟由信任生出和谐的温馨故事。有一次他埋头伏案写作,珍珠鸟竟然趴在他的肩头睡着了;《捅马蜂窝》的人不犯蜂,蜂不犯人,是他在被蜇后的感悟;《黑头》里名叫黑头的狗被好心的商大爷领养后一心报恩,被主人误解后离家出走,突然回来后自我了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各有各的美。即便区炎热的夏,在冯骥才看来,这看似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也把人的力量逼出来。他学会在承受中写作,并且常常由苦生乐,写出许多文字来。苦夏是他的无上境界。
人生的苦难也是财富。冯骥才的私人珍藏中有一个发黄而旧黯的信封,里面装的竟然是唐山大地震后化为废墟的家的照片。他要留下真实影像的记录,“我要留住这一天。人生有些日子是要设法留住的。”冯骥才悟出:失去的同时,得到的更多。关键是能否看到,并因此受益。
如何看待文学,冯骥才认为搞文学如谈恋爱,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文学的追求,是作家对人生的追求。我们从他的文字能够领悟到这种追求。他的小说、散文何尝脱离人生而独立存在。他心中的文学就是他把生命化为书,把心交给读者。
冯骥才的文字有温度,也有深度。在四月的维也纳,他惦念着能否看到花开。离开前,在雨中,他冒着细密的、凉凉的雨点,忘我地欣赏在冷风冷雨中绽开的小花;对于丝绸之路,他有自己的思考,“现在看来,丝绸之路主要是一条贸易之路。对于文化,它只是在不自觉中交流了文化,而不是自觉交流了文化”。
人生滋味有百般,每一样都是财富。关键看你如何选择。你选择了光明,就不惧怕黑暗;你选择了义无反顾,就不怕艰难困苦。《人生滋味》是属于冯骥才的,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滋味要自己品,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有一个好的心态。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四):《人生滋味》: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
对于生命,我们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是敬畏?是尊重?还是恐惧?是淡然? 我想不同年龄段对于人生的情感应该是不一样的,少年时对于人生总是懵懵懂懂,不会刻意去想人生究竟是个什么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人生总是有不断的新的见解,如果细细思索人生的话,那将是另外一番滋味,也许会是害怕吧!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深奥而难解的谜。 有幸读到了冯骥才老师的最新著作《人生滋味》,提起冯老师,最先想到的就是小学课本上那篇《珍珠鸟》的课文,以至于到现在嘴边说出一句真好,接着就能联想到“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在此之前,读冯老师的散文并不多,但是能够知道他的散文平易淳朴,意味深厚,既有趣又有思。读完这本《人生滋味》,更能体现出他那种文学大家的气度涵养,和他自己豁达从容的人生智慧。 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三种人生态度。 第一:敬重生命,善待一切有生命的个体 他敬猫,读完这本书才得知冯老最初是不喜欢猫的,甚至可以说特别讨厌。后来种种原因养了一只朋友送的“蓝眼睛”,在跟蓝眼睛经过了一些事情之后,从而对猫的生命变得格外的敬畏。 也许是《猫婆》那满屋子瞎的瘸的残疾的猫对他自己有所启发,不得不说大自然赋予每一个生灵以命都是有所用的。 他敬挑山工,敬畏挑山工身上那种不屈不挠,永远不放弃的精神。我们都学过《挑山工》那篇课文:在陡直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红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的向上攀登…… 这是一直挂冯老书桌前的一幅画,多年以来他一直都不肯换掉,因为在他的生命里他始终需要这样一幅画来激励自己。 我想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幅画来激励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都需要挑山工这样的精神来对人生低谷的自己做出一些激励。 第二:人生有苦必有甜,感恩遇到的苦难,熬过苦难的后半生多半是甜 说到人生的苦难,印象最深的就是冯老师遇到文革抄家和唐山大地震这两件事,他自己也说这两件事算得上人生的两大苦难,也正是因为这两大苦难,让他看清在自己最苦最困苦艰难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热乎乎的手伸到自己眼前。 在我们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不正是这些眼前的暖手心支撑着我们活下来吗? 都说人生滋味总是半甜半苦,半喜半悲。可见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无缘无故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命途多舛。 如果说人生要么先甜后苦,要么先苦后甜,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第三: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是可以想办法留住的 时光倏忽而过,不管再怎么重要的事情总是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的云淡风轻,但是对于冯老师来说,唐山大地震这件事情就会永远的珍藏在自己的回忆里,用他的话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是可以设法留住的。 但是回头想想,人生已过小小半,生命中真正值得铭记的日子其实是很少的。能记住的已经留在了记忆里。 也要学会感恩,感恩那些难以忘怀的日子,不管是多么的幸福还是多么的困苦,正是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和陪伴,才有了我们人生旅途中有意义的别番景象~
爱极了半喜半忧的人生呐~《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五):《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
“一个人自由自在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了月亮中,那就是诗歌。”“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冯骥才先生对散文做出如下定义,不同于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诗歌韵律的充满想象。《人生滋味》这本书就是先生对于寻常生活中所碰到、所看到、所感动到的事物,因为它们而写出来的画面。
山川江河的风情,与人可说
人生命中的感动不止于山川江河,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些平常风景中给我们带来的美,蓬勃朝发的春天里,维也纳路边、泥滩上破土而出的,带着新生气息的丛丛翠绿;炎炎盛夏中蝉鸣鸟噪的酷热,孩童们顶着日头一起玩乐、挥洒汗水的恣意;灿烂深秋里,明亮丰满、随风起伏的田野,悠然伸展枝条的麦茬;皑皑冬日里,宛如白墨沾染,勾勒漫天遍地的雪霜,繁密的大片大片坠落的雪花。
天地间四季为一轮,万事万物都依着这一循环,周而复始盛衰枯荣。冯骥才老先生依着他的目及之处,将这些山川江河的四季之美,循着一杆墨香落在纸上透出几分滋味,让人们细细琢磨品味。
世间百态的滋味,有人可品
所谓世间百态人生百味,山川自有山川的独特滋味,世间也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透出的世情的滋味。
什么是世情?
世情就是人和人之间透露的熟稔或哲思,是在和朋友聚首玩闹、相约攀爬泰山的途中,看到挑山工也能走上前去自若聊天,询问爬山的近道,却在挑山工的一番回答里领悟到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切实朴素的思想,体会那种一步一步、坚韧向上的精神,那就是“哪里有什么近道,不过是只得一个劲儿往前,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往往更不行。”
世情就是人和文化之间做出的过去和当下的取舍,时间也应算是一种空间,同样取决于我们把什么东西搬进里面。当一种事物从“活着的状态”——当时可以且能够供我们使用的时候——变成“历史的状态”的时候,人们对于这些发生转变的艺术或者文化,又是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推倒丢弃或者维修保护?
世情还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共存和联系,久远的时间里,人们把群居的地方叫做“部落”,后来发展成“村庄”,越接近当下,逐渐变成了“乡镇”,现在我们称为“城市”。而不管是村落还是城市,人们聚在一起的地方就会有世情,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习惯、风俗文化都反映在和我们紧密联系的环境中,“月亮还是故乡的圆”不在于的是挂在天上遥远的明月,而是身在异地却心系牵挂的故乡。
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
所以,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冯老的万般生活品味,都书写凝聚在这本《人生滋味》的书里。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六):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
作者照片其实我听过冯骥才的大名,但是我只是知道他是一位大家,有名的作家,仅此而已。从来没有如此这般的好好地认认真真的读过他的文字。不得不说,读过之后,我感受到了为啥封底上那些推荐的大咖们都亲昵的称呼他为:大冯。我觉得他自己个子大,跟《歪儿》玩踢罐电报的时候,他就是胡同里最高的孩子了;我觉得他情怀大,他的文字,他的境界。另外一个“大”是关于这本书的,这本书讲得“故事”时间跨度特别大,有作者很小的时候(作者生于1942年),小到还有勇气去捅马蜂窝的年纪到75岁的年纪还有一位百岁的母亲的“故事”。
我很喜欢书的封面上的2行字: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相信我这样的句子,一定是对生活和生命有过一番体味的人才能领悟的到。作者是一位及其高产的作家,这本小书里只是编选了他的几十篇文章而已,不过,也能让我们对大师的风采有所领悟。在看书的时候,你会发现页脚经常出现这样的提示:本文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X年级)课文。对啊,虽然你可能已经忘记,但是我们小时候学过他的文章啊。
全书分了生活有心,万物有灵,四季优美,人生有司,此兼有雅,山村有感,文化有情7个部分。这期间我最喜欢的是万物有灵,一共包括7个动物的故事。《珍珠鸟》讲的应该是讲的作者中青年时期有人赠予他的一对珍珠鸟,生下的一只雏鸟。这只小鸟,初生牛犊不怕虎,经常在作者的案头书柜上游玩玩耍,有一次还在作者的肩膀上打起了盹儿。除了对小鸟生活日常情趣的生动描写之外,作者在文末更是感叹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人生哲理。
不知道是不是这时候又珍珠鸟《捅马蜂窝》讲的是作者自己小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故事。他“勇敢地”捅了爷爷家的马蜂窝,被蛰了一个大包,休养了好几天,但当知道这自己的马蜂也因此死去后,内疚并反思人生和生命的故事。
《花脸》是作者回忆童年时一次过年,舅舅给买了花脸和大刀他“威风的”扮演关公的故事,但却不小心打碎了爸爸的花瓶,虽然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因为过年没有挨打,过了十五之后还是因为别的事挨了一顿毒打的快乐和痛苦回忆。
说实话,在《麻雀》这篇文章中我学到的最多,麻雀是我经常小时候见到的一种鸟,但是我从来没有像作者这样细致地观察过这其中的道理,一直只是认为它是一种普普通通的笨鸟而已,长得也不漂亮,通过作者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在人与动物的相处中,麻雀拥有这样的生存智慧,性格是这样的泼辣机智,不谄媚。
黑头是一只非常要面子守本分的大狗,因为太丑流浪街头,在被人收养之后被误解,竟然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爱犬的天堂》讲的是作者去巴黎的阿斯尼埃尔公墓。那里埋葬着许多陪伴过巴黎人的宠物,狗狗,小鸟,甚至还有大象。埋葬的意义便是纪念。巴黎人的这种纪念方式由来已久。有的墓地甚至有150年以上,虽然动物的墓不像人类的墓,那样香火永存,但是这也足以让人们对曾经陪伴过自己的狗狗和心灵伙伴做一次怀念了。
《老裘里和菲菲》一个是壮士暮年,伏枥的老马,一个是自不量力、恃宠而骄的哈巴狗。菲菲为了给老马展示自己的得宠,咬坏了主人的鞋子,被主人一脚踢得老远。而老马虽然待遇不同往年备受虐待,但从它呢喃的那句菲菲不过是一只狗,一只狗,的感叹中也可以看出老马对菲菲的否认。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映射着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
每一篇都是好故事,最喜欢还有那篇《老夫老妻》吵架之后,一个摔门而去,一个在家哭,两小时后,在家的因为担心出门的,冒着大雪去寻找,出门的因为担心在家的,早早的回来收拾。爱不是完美无缺,爱是不离不弃。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七):半甜人生
初识冯骥才是因为看了他的《俗世奇人》,那时的我刚上初中,对于书里的篇幅看起来觉得刚刚合适。每一篇小文短小精悍,介绍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津门“奇能异人”,正好能满足少年时的好奇心与窥探欲,也对天津这个城市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不成熟的我,此书造成的冲击不亚于当时的韩寒
初识冯骥才是因为看了他的《俗世奇人》,那时的我刚上初中,对于书里的篇幅看起来觉得刚刚合适。每一篇小文短小精悍,介绍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津门“奇能异人”,正好能满足少年时的好奇心与窥探欲,也对天津这个城市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不成熟的我,此书造成的冲击不亚于当时的韩寒,郭敬明。
人生滋味再次拿到冯骥才的书,已经是2020年。手里的这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仿佛带有一双慧眼,又似对我开口说话般讲道,“老伙计,好久不见”。
初识还是少年,再读已是书中人。
烫金细节这本散文集就像它的封面一样,朴素的像一杯清茶,但香气却是怎么也盖不住的。完整收录了《苦夏》《珍珠鸟》《捅马蜂窝》《老夫老妻》等经典名篇,冯老用温暖质朴的文字,书写对自然性灵的赞美,对凡人小事的感怀,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对人生课题的思索,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家的风骨和生活志趣。
珍珠鸟(随书附赠)说实话,写散文类的书评是有些难度的,你很难把作者通过散文所表达的观点与志向向未读过的人转述出来,因为大部分的散文,故事性不强,人对于非叙事类的文学总是淡忘的快。
对于我来说,上学那会儿王维的《滕王阁序》可比《出师表》难背的多。
但是读冯骥才的书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的散文,大多时通过具体事例引发的感慨。通常他讲完一件事,要表达的情感也已经传达给读者了,无需赘言。以《挑山工》为例,作者用自己登临泰山的亲身经历表达出了对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劳动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也悟出了自己的人生真谛。我呢,跟冯老一样,走过了人生的1/3才恍然大悟,“慢慢来,比较快”。
封面毛刺刺是故意做旧冯骥才25岁时,开始经历“十年”的磨难,生活及工作颠簸多变,做过工人、产品推销员和美术教师等。生活事业豁然开阔,曲折艰辛亦增见识,人生百味俱得心尝。由于深感于千万人命运的苦乐,遂立志于文学。
我25岁时,对这个世界有很多幻想,是个十足的乐天派,读书和游历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事。那几年,我常独处,有人说,“以史为鉴”,“以友为鉴”,我却“以己为鉴”,我常感到身边人的浑浑噩噩,我迫不及待的想向世界证明什么,那时候,很浮躁,就像《老裘里和菲菲》一文中的菲菲。我被这篇文章里的欢快笔触所感染,也被作者用词的拿捏所折服,看完全文,我和那条叫菲菲的狗一样,有些羞愧的自省起来。而读到《无书的日子》时,我又对一个文人的自律和聪慧感到敬佩,热爱这东西是装不出来的,哪怕是动荡的一无所有的年代,只要你想,你还是能在文学创作路上走下去的。也让我更明确了一个道理,书籍在任何年代都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多读书,读好书”。
冯骥才曾自述自己是“拉着四驾马车的人”,分别是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其中文化遗产保护者这个人设我之前是不知道的,在读完书后,不由得对冯老多了几分敬意。在散文的第六章“山川有感”和第七章“文化有情”中,我读到了一个寄情于山水之乐的文人,我仿佛看到冯骥才走过麦积山,奔走于天津街巷拯救城市文化,爬上了晋中后沟村的山顶上。
文人做文化传承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太多太多追名逐利的人,却很少有冯骥才这样的“灵魂工程师”。他教会我们一个质朴而受用的道理,人生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把一面装在心里,另一面就写在了脸上。
作者:伊达政宗疯了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八):冯骥才《人生滋味》:文学志趣与文化保育
似乎,在2018年冯骥才先生因为《俗世奇人》而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之后,他的文学热再次引起大家的备分关注,要知道他早些年一直都是从事文化保育的工作的。但这样就说明冯骥才先生是让人捉摸不透的?这也难怪,毕竟他有着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教授等多个称呼。但不管冯骥才先生是哪个称呼,他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大气,有大将风范的,有文学志趣的写作者,作家。他秉着关切之心去书写中国基层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秉着一颗赤子之心去践行为保育中国文化做出他作为文化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委实是可敬可佩的前辈级重量作家。
无可口非,冯骥才是文学上的福将,他的一股文学热,自然也会繁荣出版业,更会让中国文化更有底气和充满活力。最近,他的散文精选新作《人生滋味》,更是让人备受热情拜读。该书一共有七章,分别是“生活有心”“万物有灵”“四季有美”“人生有思”“此间有雅”“山川有感”“文化有情”。
“生活有心”中开篇就收录了入选教材的著名散文全版《挑山工》,教材节选的是第二部分,而还有第一部分,而在第一部分笔者以为也是应该好好细心品味的,这样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挑山工的辛苦,也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山上的物质都是挑山工从山下挑上山上的,那么我们游客就不会抱怨山顶饭菜价钱的昂贵了。该篇散文也是笔者求学时期读过的例文中十分有深刻印象的一篇,这次重读,依旧可以通过作者质朴有气度的散文写作风格,领略到作者用心地描绘了挑山工这个职业的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都是砥砺我们广大学子无论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往前走,就能到达目的地。
这章节中的《快手刘》,作者还用平易近人的笔触写出了自己搭救了一个曾经给予作者美好童年回忆的卖糖的胖大汉快手刘的故事,也写了怀念自己的童趣中的小伙伴《歪儿》,也写平淡过母亲一百岁生日的《母亲百岁记》,也写了《父子应是忘年交》等。篇篇真挚饱满,写出了人生中关乎童趣,友情和亲情的滋味。
而在“万物有灵”章节,则收录了《珍珠鸟》,这篇也是著名的被收录教材的散文,在这篇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轻柔婉约富有爱心的一面,谱写了一曲人与珍珠鸟之间的爱的颂歌,也表达了信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一寓意。但如果你读到这章节的《麻雀》《黑头》,也是体现作者另外一种对弱势动物的悲悯之情。麻雀是野鸟,他机警,怕人,但是也体现出了它们会为自己的孩子安危可以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些都体现了一种伟大的父母亲之爱,这就是作者对麻雀可敬可爱之处。
而在《黑头》这篇感人的写狗的故事,是令人十分动容和唏嘘。该故事大概讲述了商大爷收养了一条叫黑头的狗,后来丑陋而样子凶恶而庞大的黑头吓伤别家孩子而被商大爷赶出家门。但忠心的黑头,还是回到主人的家里,但它的回来是报恩的,它知道自己影响了主人的声誉,于是它为了顾全主人的面子,不再吓倒孩子就撞死在主人的院子里,黑头的忠心在于死也要死在自己主人家里,充分体现了狗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的真理。
“四季有美”章节中,四季的文章作者都是有涉及的,但最有名的散文就是《苦夏》了,该文章作者首先写在炎炎夏日里的日常趣事,这趣事是作者的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等恐怖趣事。但然后作者由乐事又转移到了夏天的苦,因为“苦夏,不是无尽头的夏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头的本身。”这也暗喻了作者作为“伤痕文学”代表之一的那种岁月里经历过无数的人生苦难,那才是真正的“苦夏”、但大气的作者懂得逆境生存之道,他认为这是锻造了自己生命的硬度和韧性。最出色的是那句“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就是最好的见证。此外,在这章节,我们还可以一睹绵山的奇观,也可以知道为何作者对黄山的绝壁松情有独钟。
“人生有思”的章节中,《哦,中学时代......》写的是感谢师恩之作,而作者的切入点是奇特的,富有他个人传奇色彩的,因为他写老师是严厉的,尤其对他文学作品,以至于让他在之后深刻知道,他自己求学时期不好好学好语文,过于溺爱文学创作,导致成了作家都时常出现文章的的问题。这是作者的一次对师恩的愧疚,也是对师恩的感谢之情。
另外在《白发》中,作者则写为妻子染发的故事,而感悟到自己因为忙于工作,不舍昼夜地写作,才导致顾不上妻子的白发苍苍,那是一种对妻子的爱的愧疚。而在《低调》一文中,写出了思考出了作家行业是低调的行业,“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你,也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
“此间有雅”写的是作者从文的雅事和文学教育心得。在《我心中的文学》写出了文学的真谛地在痛苦中追求幸福,文学的追求是作家对人生和艺术的追求。此外,作者也淳淳教诲读者,一个作家应具备的素质如想象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以及全面的艺术素养等等,都是让读者受益匪浅的。此外在章节中,也写了作者绘画的心得以及与写作的关系,以及作者也写了喜爱的富有生命感的书桌和日历等雅事物。
而《往事如“烟”》则通过作者写出了自己吸烟史的原委,以及吸烟给作者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是坏的也是有好的。坏的第一自然是健康,第二是烟熏到书架发黄,而好的是,香烟成为了作者和父亲的物质化的具体情感的连带,祭拜父亲作者会带香烟去祭拜,作者也因此悟出了一条真理:物本无情,物皆有情。
“山川有感”和“文化有情”则是写出了作者文化保育的一面。“山川有感”中,作者通过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都无比会联想到中国的文化保育问题,颇有借外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破本国一些文化保育难之玉。如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细腻有力地描写了维也纳市民对森林的爱护有加,如他们会将院子的花草会像对待室内地毯一样爱惜,就足以见明维也纳市民爱护森林环境的意识有多高,自然他们也收到森林的反哺所带来的馈赠。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好事例。
而在《古希腊的石头》一文中,也表现出了希腊人如何爱护自家石头的。如他们在景点会将便利店故意盖在隐秘处以防影响景点的美观。希腊人启发我们,保护文明遗产,要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和崇拜,科学的方法、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文化品位。而在《阿尔卑斯山的精灵》写罂粟花和克里姆瀑布的景象的笔调是优美的,充满异国风情。但作者作为一个文化保育学者,自然旅行不仅限于观光旅游。因此他发现阿尔卑斯山的人是如何保护他们的雪山的。他们知道经济来源大部分是旅游,但面对全球暖化,为了保住游客滑雪就从山下的湖水里抽水上山来“补雪”,但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再追求超负荷的客流量,也不影响自然景观,因此不会为了游客而多建缆车,可见他们爱护雪山有加。
而在《今日布拉格》一文则了写出了欧洲最文艺之都的形成的原因,也写了卡夫卡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突出表现了这座城市建筑璀璨多样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布拉格的城市建设与作者的家乡天津做对比,批判了天津城市保育的失位,表达了作者一种惋惜之音。而《细雨品京都》则是写京都注重高雅传统的魅力。
“文化有情”这个章节,也是感叹文化保育范畴中的胡同渐渐消失的惋惜,另外也说明胡同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此外作者也从节日说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其中《春节是怀旧的日子》就写出了春节的重要意义:春节,是游子补偿亲人一种长时间不陪伴的亏欠,这是写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有血有肉的,令人动容。而《灵魂的巢》是作者对天津这座城市的乡情表达,真情满满。
冯骥才先生,如今是中国文化界响当当的生招牌了。他的这本新作《人生滋味》所收录都是他的精选散文,文风是真情志趣,意味深远,大气有涵养,质朴又表达文人的阔达从容。冯骥才先生不管哪个称呼,他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大气,有大将风范的,有文学志趣的写作者,作家。他秉着关切之心去书写中国基层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秉着一颗赤子之心去践行为保育中国文化做出他作为文化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委实是可敬可佩的前辈级重量作家。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九):《人生滋味》:冯骥才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入选中小学课本?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着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一只小虫皆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那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这些文字恰似活了一般,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带我回到了童年时光。时隔多年,小学时的这些课文依然记忆犹新,当我拿到这本冯骥才先生的新书《人生滋味》时,不由的想知道,书中的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入选小学课本?
《挑山工》、《珍珠鸟》、《捅马蜂窝》……这些都是冯骥才先生《人生滋味》中的散文。冯骥才是当代作家,生于天津,他的小说选材视角新颖,艺术手法多变,描写细致深入,是当代文学中的佳品,他也成为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冯骥才先生不仅文章写得好,画也画的好,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且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挑山工》的写作背景及意义
① 写作背景
1981年,冯骥才先生第一次爬泰山,他不光亲眼目睹了泰山的美景,还在爬山途中把目光投向了挑山工,回家后写下了这篇《挑山工》。
《挑山工》入选语文课本已经30多年,为了把挑山工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冯骥才先生曾经5次来到泰山,和泰山的挑山工们亲切谈话。在山脚下的一家宾馆里,冯骥才先生见到了70岁的宋庆明和60岁的金玉友,并当面采访了两人。两人25岁就做了挑山工,从来也没想到,会和写他们的作家见面。
冯骥才高兴地握住两名挑山工的手说:"以前感受挑山工的精神是从眼睛看到的,这次更多的是交谈。"他还告诉记者:"两位挑山工的年纪和我差不了太多,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山顶建索道,运输和上山开始机械化,需要的东西都是挑山夫挑上去的。"
泰山挑山工们,不声不响地把"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传递了下去,这些人非常了不起,他们应该被记住。
挑山工就像一个民族的脊梁,也是一种精神,冯骥才先生想通过写作表达他对挑山工的情怀和关切:
挑山这两个字有文学的寓意,把山挑起来,里面包含着民族的精神。泰山挑山工历史悠久,早已成为了泰山文化的一部分,挑山工的精神不仅仅是"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一直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 入选课本的意义:
这篇散文写的很美,我们去旅游也经常会看到挑山工,可是作家的眼光就是独到,他把笔触伸向普通劳动人民,“挑山工”这一极具民族精神的人民,在冯骥才的笔下,有着更加深刻的寓意。
童年正是孩子们心灵最纯洁的年龄,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对未来生活有指导作用的,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泰山不仅山美,景美,人更美。
看那课文中的挑山工们,他们挑着百斤重的担子,咬紧牙关,提起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刻不敢停歇,一丝不敢懈怠,泰山压顶不弯腰,担子始终在肩上,脚步始终在路上,目标始终在山顶。从泰山脚下到极顶,挑山工肩挑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重物,须走台阶6600道,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怎么能到达目的地。
有人说,泰山挑山工,一肩挑着风雨,一肩挑着人生,我想说,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一肩挑着责任,一肩挑着梦想。
挑山工身上有三个需要我们学习的优点:
▶ 心中有目标。
心中有目标,才能心静如水、心无旁骛,执着于实现目标的人,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途。
▶ 肩上有担子
肩上有担子,就意味着有了使命和担当,就更加坚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勇往直前的信念。
▶ 脚下有道路
道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随手拈来的,路,它就在自己的脚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去走。
课文结尾:
我从泰山返回家后,就画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地向上攀登。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冯骥才先生用这幅画表明了一个做事的道理,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而这篇课文带给孩子的启示,就是不怕困难,在学习和生活的路上扬帆远航,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从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优美的诗词都在赞叹泰山秀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实,更需要关注的是泰山挑山工们,在享用他们带来的新鲜食物和水之外,我们更要关注他们身上折射的一种精神。
《珍珠鸟》寓意: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少年时,听过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自愿去喂养丹顶鹤,最后为了救出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人与鸟的爱的颂歌"。
普通人爱鸟,作家更是爱鸟,在他们看来,鸟就是他们亲密的朋友,是他们可爱的儿女。冯骥才先生就写了一篇《珍珠鸟》。
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是一篇充满诗情哲理的抒情美文。文笔清新、洒脱,意蕴含蓄、幽深,冰心老人给了高度评价:“《珍珠鸟》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练、细腻而又酣畅。冯骥才的作品我读得多了,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但都不像这篇《珍珠鸟》这样的光彩照人。”
仔细读这篇《珍珠鸟》,可以体会到冯骥才先生为了强化人和鸟的这种情感,巧妙地运用了审美和移情手法。
▶ 审美
珍珠鸟是动物,它的一举一动,都有动物自身的本能。这篇课文里,冯骥才先生移情于物,把"善"的审美移到了珍珠鸟身上,让小鸟的行为也富有了"合目的性"的美感。就像顽皮小孩那样,有一种自由、天真、欢快、活泼的美质和韵味,读来妙趣横生。
它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它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带我们进入到一种深远难禁的童真世界,这里没有伤害,没有烦恼,有的是自由、自在、信任和理解。
而这些语言: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它们好像一个小窗,敲开了我们“善”的心灵,把具有人情味、善解人意的作家和小鸟带到我们的眼前,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这种审美赋予在小鸟身上,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世界的重要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把握。这种审美把握,是作家在不断地练习和观察中得来的。
▶ 移情
结尾处,他:
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quot;感受",其实是这种审美情感的高级表现。这种审美既包含了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也包含了主观上道德的美学的意向、要求和理想。
人与动物,人与人也当如此,适当尊重对方的空间,给对方留一些余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才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有了信赖,才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移情还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譬如:钟嵘在《诗品》中说:"一叶且或迫意,虫声有足引心。是以诗人感物,连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作我之色彩",这些都是对疫情的一种解说。
一只小小的珍珠鸟,在作家的笔下,脱去了它的原型,成为了艺术精品。它淘气,好奇,在一步步试探中,对人类渐渐有了信任,成了让人十分喜爱的"小家伙"。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的象征。
冯骥才先生通过"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爱鸟之情,写到结尾,升华了主题,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在彼此信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和平相处。
这篇课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带领孩子们领略对自然、对生命的挚爱之情,同时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它语言精美,感染力强,不仅营造了一个绿色、自由、宽松的环境;而且对小鸟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同时在诗意的描写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孩子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更应该懂得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让我们这个世界充满和谐,充满温情,再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鸟雀已经不见踪影,仅仅看见的不多的鸟雀,看见人类就惊飞不已,是什么让鸟儿失去了对人类的信赖呢?这一课的学习,会让孩子们体会到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捅马蜂窝》:童年的趣事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童年总是让我们无法忘怀,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童年时光。正是因为童年的各种不同经历和小插曲构成了我们的童年,带领我们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
《捅马蜂窝》体现的就是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这里有好奇、喜乐、忧愁、惊险……正是这些经历让身处童年的孩子们感受到作者对马蜂的感情变化,而这件事情也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如何在不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与动物和谐相处。
“我”其实对马蜂窝不反感,可是因为奶奶常常说“要捅了它”,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想要帮奶奶除害,于是去捅马蜂窝,捅了之后,"我"改变了对马蜂的看法: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 我的感情也由开始的好奇转为害怕,再到佩服马蜂,被它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课文的结尾,将这篇文章进行了升华。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不仅可以体会作者心情的描写,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而且作者的这种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
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冯骥才先生还有很多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例如:《俗世奇人之刷子李》、《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俗世奇人之泥人张》、《日历》、《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歪儿》 ……
冯骥才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会选入中小学课本呢?
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文章文笔优美、简短易懂,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传达了一种简单、纯正的价值观,面对生活乐观、阳光,对生命充满热情、柔情,在他的传达的观念里,孩子理应像阿尔卑斯山上的海蒂一样,从身体到心灵都是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们能够从他的文字里获得感动,获得更多的正能量,这对将来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工作等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