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是一本由庆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湖》读后感(一):镜湖
是一本双十一凑单得来的书 安妮宝贝前期作品几乎代表着最初人们对女文艺青年的描述了 人物们大都穿着素雅 棉麻 年轻 消瘦 然后内心破碎行为放肆越矩 能够承担后果也能够流浪 如今文艺倒成了贬义词了 安妮宝贝也长成庆山了 书里按一年有12个月来连接成为一本书从三月开始 或者因为春暖花开 我想应该是从春天开始 三月是春天 春天是四季初始 安妮宝贝或是庆山能够一直停占书柜里面的一部分 是你能很清晰的看见她的变化 你能跟上她的变化 或者是她能跟上你的变化 她需要一直走在你前面 不论是你跟着她还是她跟着你 她一直走在你前面才是你书柜十年多一直有她的原因 琐碎的小事 说着更加宽阔的状态于己心于人于四周 讲禅佛讲情讲和解 不能说什么东西全然就是正确的 但一定是扩充了你的认知 不狭隘不就是如此嘛 心如境印于湖 “她爱美好的事物 识别它 追求它 她知道自己与身边的人不一样” “最重要的 是在有限的时间里 把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完成这是对生命负责 不浪费时间”
《镜湖》读后感(二):平和,感恩,愉悦
是我的感受,让人平静的书。学校里响起了《秋日的私语》,眼前是吹向紫藤叶片的风。
是这样小的事,也是这样幸福的被留存。上周晚自习走在石板路上,蛐蛐的叫声忽然狂热起来。到六月底了。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火车上,被同伴照顾,当时的经历不算是历历在目,能留下的都是美好的。
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独居,为自己准备丰盛的一餐。读的时候在想,应该在陶瓷杯里倒上咖啡,放在书旁,书也慢慢看,咖啡也慢慢尝。一切都开始缓和,色调不是明亮的,是能够让自己一直舒服的色调。
quot;人的感情并不相通,"这是鲁迅的话,在书中的大意是,痛苦始终是一个人的事。这让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情,不是自怜,是自知。
有些人不能够好好对待。大意是这样。记不清具体的说法,这样说也有些奇怪,与人交流用同样的思维,或许很难明白对方与对方的想通之处,也是让自己失落。
好的东西不能够分享。因为对方,不会有同样的感触。如果是急于分享的人,或许无法拥有沉淀的品格。
《镜湖》读后感(三):从安妮宝贝到庆山 从青春的撕裂陪伴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但终究,每一个人的内在只能独享。人无法渴求被理解。他人的理解有时与己无关。被分享最多的内在,通常只是在整体之中较为肤泛的一个层面。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确是生而孤独的。
而克制、秩序、平静、专注、一心一意、秘而不宣,这些品质显得更为珍贵。
不去思考生活,不去感知身边的人与环境。无聊和虚耗剥夺心的空间。而这些空间本来可以生长想象力、勇气、觉知、情感。此刻痛苦显示不出它的价值。
粗率潦草地对待人生,搪塞心意,未免是一种可惜。
当人真正为自己的心做出选择,这是一种自爱。
当它已经存在的时候,就已经失去所谓的结果。
做人最重要的,一是豁达,二是清爽,这样才能心境完整。
清理痛苦的思维方式,接受实相的存在,而不是被情绪和妄念拨弄。
夜色中的河水。夏天午夜的凉风。天空中的星群。年少的爱情。温暖芳香的回忆。
内心的困惑既无法归咎于他人,也不能期待别人鼓励或肯定我们的修行,而必须将自己视为一己之明与觉悟的根源。
忘记也好。忘记。以此来作为我们对时间的纪念。
《镜湖》读后感(四):十数年集锦
这本书首先是“颜值”引人,初看此书,其封面便让我有拿在手上翻阅的冲动,看此封面,不知“庆山”为谁,再细看,才知这个“庆山”便是从2003年以来已经不陌生的安妮。
《镜湖》是由庆山过去的部分文字经过挑选后重新的排列组合而成。相当多的文字出自《素年锦时》、《得未曾有》、《月童度河》这几本书,特别是《得未曾有》中对那厨师和那僧人的采访记录被拆散后重新添加了简短的标题,散见于此书。未读过其他几本书的人如欲阅读庆山,可以先阅读这本书。
从《月童度河》到这本《镜湖》,庆山的文字除延续了《素年锦时》起的高冷与深邃不算外,可能是由于深入学习了佛脚经典的原因,其文字具有很明显的佛教性的语言特征,内容上也多强调人的自我关照、心性、修行等等。内里、宽悯、服务、慈悲等是时常可以看到的,在充斥着科技与信息的世界中,人欲也随之膨胀,然而用尽心力去抓住的,并非是什么精华真理奥义。追求着隐居式的禅意。想要逃离尘世的种种,寻找真是的自我,获得真理。
《镜湖》读后感(五):以文之镜,清心之境
这是一本适合慢读和思考着读的书。就如作者所说,每个小篇章都是独立的,不管在什么时候,随便翻开一页便可以读下去了。
说写的深?其实也不深,无非也就是生活中的点点琐事亦或者是某些心情罢了。
可若说写的浅?其实也不浅,淡淡的语句中,不期然的,总有那么一两句,一下子戳中你。
倘若你觉得自己很浮躁,那么我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无论是什么时候,随便翻开,就可以读下去,每个小章节都很短,你却很容易在这样的短章节里,看见自己,也很容易被作者的某句话,将思维带去深远的地方。
自觉书名很出彩,也很是贴切文章。那一字一句,可不就是像一面镜子,照映出生活的细碎的模样。也一不小心,就照出了那个未曾遇见的自己。
记忆中的安妮宝贝,总是写着倔强而又冷漠的文字,深深的透着一种绝望和声嘶力竭。直到多年后重读这篇小散文合集,却不由莞尔,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不可触碰的柔软,而生活,也更会触发那些柔软。
想想我自己,大约是高中的时候,会去刻意的模仿安妮小说里倔强冷漠的女主,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总觉得莫名很酷。而现如今,却在成长中渐渐明白,人间烟火的温暖最为难得。
其实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只是很随机缘的翻开那页便是哪页,大概是心理作用,总觉得,偶然翻开的页面竟十分的贴合心境。也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
罗里吧嗦说一堆,概括一下就是,这本书,总可以让你看见你自己。也总是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反思和灵感。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沉下来,也很难能可贵,不是么?
《镜湖》读后感(六):温婉的安妮变成了佛系的庆山
不关注安妮很多年,还以为她消失了,原来是改名了。安妮在我心中,一直是中学时代的那个不是人间烟火的女子。 安妮给我的印象是很清秀,似乎是个对生活很讲究情调的人。安妮喜欢在那种最好是有玻璃天棚的餐馆吃饭或者是喝茶,给人的感觉似乎像是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人物。 相比改名也一定有原因的。
拿到这本书,光看封面就一幅时光静止,岁月静好的感觉,颇有一番禅意。
翻开文字,还是那种淡淡的碎碎念,句子间偶有灵光,但整体上透露着一种peace的气息,非常佛系。相比之下,我十几年前看过的安妮宝贝的《清醒纪》,就不那么“清醒”了,还在物质生活中浮沉,还在男女情爱中徘徊,那个安妮宝贝,应该是彻底尘封了。
她的文字往后也是越来越淡然,她的微博上,不断提及“修行”“省察”“净观”,连留言评论区也绝不见一点红尘俗世的影子,看着真不像作者和粉丝的互动,倒像一众信徒一起修身悟道。
不过,安妮仿佛是80后的精神毒药,她笔下的文字颓废,但却极具煽动性。我的大学同学的高中同学,女的,看了很多安妮宝贝的书。她做得最绝的一件事,把父母给她的学费直接拿去旅游,包里带着安妮宝贝的书,当然在旅行的路上也在找那种穿白衬衫的男性,幻想着发生一夜性。呵呵,可惜她的钱不多,只能找我同学来救济,在我们宿舍住了半个多月,最后打电话给她父母要钱,回家了。
我对散文并不是很精通,有时候感觉跟不上这种节奏,特别是她在当了母亲以后还能坚守这份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艳,而我早已变成围着孩子,锅盖团团转的中年妇女。每日被一地鸡毛的琐事烦扰.
《镜湖》读后感(七):不对彼此表白,表白是变相的索取
一定要慢慢的,不要着急。我们的宁静,是送给他人的礼物。
女子大美为心净,中美为修寂,小美为体貌。
无可否认,我们的耐心和珍惜都变得很少。
若碰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恋爱自然是最高级的娱乐。
当下是哀堕的时代,一切莫不是在加速腐坏。
在刀刃上舔蜜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做。需要很深的痴迷,很重的欲望。
就是要这样,被你无法得到地深爱着。
高涨的热情,令彼此产生不适应。我明确制止了他。
让自身强大的唯一方式是,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如果太过依赖物质,就容易产生怨言怨气。
做人最重要的,一是豁达,二是清爽。
只有经济不独立或者心境有缺陷的人,才会想用婚姻去改变生活,获得安全。
如果对方没有使你感觉到在获得更好的生长,就应该选择离开。
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
很酷的妈妈需要很酷的底子。
急迫的东西,通常总是不够优雅。
我始终相信的是,谎言和寡义一定不能经受起时间的考验。
《镜湖》读后感(八):笔上所写即心中所念
(安妮宝贝)现在叫庆山,是我整个高中时期写文字最爱模仿的作家,甚至奠定了我的整个语言风格。
有时候在自己写小说的时候,会无意间描述一个女子,从碎发盖住前额,到光脚穿帆布鞋,一颦一笑都似乎是一个疏离淡漠的内心的自己。
读庆山的书,很有画面感,随便从《镜湖》这本书中摘取一段:
quot;在房间的小浴室里洗头发,用手心掬了冷水铺在脸上。然后穿着旧的棉布衬衣,光脚穿着一双人字拖,慢慢走下越南家庭旅馆狭窄的回廊,来到庭院。“
“某天,你独自坐在酒店房间的窗台上,由十七层楼的大玻璃窗向外观望。日光已逝的沉浸在暮色里的城市:洋楼尖顶。绿树。旧公寓的阳台。远处延安路上的车流。以及绽放的霓虹。手摸到的玻璃是有温度的。因为是盛夏。白棉布床单有陌生的气味。”
她的文字,总是能让你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画面,跟随着她的描述,一点点勾勒出所处的环境。然后在一个极具生活气的场景中,跟你诉说一些她的经历,她的感悟,她的怀念。
《镜湖》这本书里的文字,不拘形式,没有章法,走到哪看到啥想到什么就用笔记录下来,但不是纯纪实,庆山的文笔是带有画面感的文艺描摹,一笔一字之间就会让你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一个长发披散,一身舒适的居家服饰,在庭院中慢慢的踱步的女子,悠闲安静。你不忍心打扰。
笔上所写即心中所念。
不矫揉造作,不浓墨重彩,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描绘,淡淡的诉说,淡淡的寂寞,淡淡的告诉你一些不算道理的道理。看庆山的文字,能给人一种安定感。
庆山真的很适合写散文,讲故事。就像她在《镜湖》开篇第一章便写道:我觉得做一个善良,沉着,真实的人,已经很是富有了。
《镜湖》读后感(九):见性见心遇己
“愿过去、今生、来世,都曾互相馈赠、布施、供养、成全,以此成为相认的一个微笑。不改初衷。愿清凉自在,得到不匮竭的源泉、不熄灭的灯。”
庆山,好吧,还是习惯安妮宝贝这个笔名。一直很喜欢庆山的字,对于喜欢庆山的读者,以及想要了解庆山文字的朋友来说,《镜湖》都是一本切实的好书。这一本《镜湖》也是作者从安妮宝贝到庆山十八年来的随笔和散文集子的合集,精选淬炼之下,大约本书既是对自己多年创作心路历程的交代,对自己的剖析,更是对读者的回馈。书中好些文章也都是之前看过的,随笔文集目录按照日记的形式,分春、夏、秋、冬四季月份排序整理,结合内容读来也给人以惊喜。
庆山的文字里始终有一股正能量,有内容,有抚慰,有温暖,有思考。本书精选的随笔散文也展现了作者这些年来的价值观的取舍和转变,特别是关于爱情。全书关于爱情的论调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一篇能够清晰的看到作者不同阶段对于爱情的解读与认识。把自己成长的过程清晰的记录,有见悟,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孤独,有旅行,有艺术等等方面,多年的积淀成就了现在的丰盈温润的庆山。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作者说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文字的记录在时间的流逝里刻下了划痕,成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过去里纠正,塑造一个未来。在书里,我们看到了孤独,也教会自己在嘲讽面前竭尽全力之后面对黑暗的大海,沿着海岸线迎风而上;看到了人生态度,做一个善良、沉着、真实的人,就是富有的人;看到了爱情该有的样子,在他/他身上映照出自我…庆山的文字就是一面镜湖,附身自照,见性见心遇己。
“有人窥见光,微微照亮脸庞。如此,他才会相信,并自己去寻找。已彼此等待许久。我在这里。看见我,靠近我,与我相遇,与我融汇。如同春光寻觅到山峦,如同明月感应到净湖。“
《镜湖》读后感(十):读《镜湖》有感
第一次读庆山的书籍,很喜欢。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直观而单纯的描写,亦有作者关于心性、情感、爱与美、艺术、旅行、创作、自性探索等各方面的深度思考和感悟。作品整体按照日记的形式进行编排,贯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选散文篇幅或短或长,内容或浅或深,然每一篇皆带有作者独特的文字质感和思考方式,皆是从作者内心自然流出的诚挚之作,体悟蕴藏于世间四季及人类灵魂深处的真意。 窗外的风吹动着衣裳,伴随着风读这本书很恰意。浙江的夏天,短暂而清凉,仿佛总是带着一种清爽的挥手,告诉你我来过,但不会告诉你,我可能明天就离开。 生命抑或是自然的轨迹这般顺畅和相通,在来不及回首的时候,转身的瞬间,再看看自己的影子,再看看来时的路,仿佛尘染的生活已经湮灭了泥土的气息,即便满身惺忪的悄然离去、面带微笑、怀揣思想,然而,路过了,不见得能留下什么。 但不留痕迹,也绝对不是自然的故意所为,总有一些印迹记录所有的情怀、所有的惦记、所有的责任、所有的热爱和所有的信念。 当离开过,才知道来过。 对于所有习惯的一切,认为它永恒得拥有,认为它理所当然得存在,认为它为我所用。 距离和时间都不能改变最心底的想法,我相信宿命。人在做,天在看。没有什么比心虚更能感受生命需要如此的温厚和宽慰。 然而,如果连心虚和羞愧都不存在了,那么濒临沉寂将是多么合情合理。 火,或许融化不,他还是那么腼腆、更加懂事,仿佛之前所有的经历都只留下美好,这美好,我想就是那印迹。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收获了许多,喜欢上了庆山前辈,觉得她的文字细腻有感染力,我决定以后要多读读她的作品,走进她书中的江湖。 最后,希望我们都有一颗平淡的心,如书中那样平静似水。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