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期和解》是一本由[美]劳伦斯·斯坦伯格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一):关于青春的再思考
《与青春期和解》,看到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那个脸上不断冒痘、内心懵懂却也热闹的自己;想到我的父母,对他们要藏的秘密比要说的话多很多;想到年少时的那帮朋友,青春散场像一觉醒来,现在大家已经天各一方。
关于青春,每个人的既有不同,又有相似。我发现自己也加入了一个挺火的潮流: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原生家庭”是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人们在离开父母,成立新的家庭之前的那个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其实是TA过去每一天的总和,是TA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塑造了今天的样子。而在原生家庭中度过的青春期,则是对当下的每一个人都影响巨大的经历。懂得了这一点,互联网时代的人好像更懂得要去做一个好父母。小时候,每当我对父母的不耐烦、滥用权威、哄骗而生气或者难过时,我都暗暗下定决心,设计着每一个场景下,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面对青春期,我们需要知己知彼,但是当我们真的成了父母,我们还“知彼”吗?
这本书告诉我:不是的。举个基本的例子,当我们准备着当孩子进入12岁,才开始用“青春期模式”应战时,可能已经晚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已经跟二十年前不同,孩子们的营养条件普遍变好,摄入食物中的激素变多,更有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的社会文化因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提前,从原先普遍认为的11-12岁,提前到了女孩平均9.7岁,男孩平均11.3岁。而且青春期的结束时间,也不再是18岁。从科学发现上讲,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完成最后的成熟;而且在学龄延长,孩子对原生家庭的经济依赖时间延长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直到25岁才可以确定走出了青春期。如果我们再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只把12-18岁的孩子当做青春少年少女对待,是不是犯了和我们父辈一样的错误,故步自封在自己的经验区里呢?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其他新的挑战,需要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一同面对,如复杂的互联网环境等等。
《与青春期和解》,这本书里还藏着一个巧妙的双关。乍看起来,像是教父母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其实在此之前,我们更需要的是与自己的青春期和解。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可能明白了行为心理学上的逻辑,但是一些负面的冲动,我们并不一定每次都能处理得好,正所谓“莫不知,莫能行”。我们如果管理自己的矛盾情绪,有时候我们不同意同事、伴侣、朋友的意见,是我们真的不赞同他们的意见,还是不愿意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是否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进而有一些反而会伤害密友和伴侣的举动?当我们相处的对象变成了我们倾注心血养育的自己的孩子,他们有一天变得躲闪、不符合你的意愿甚至脱离你的控制,你会怎么样和他们沟通?父母需要培训才能上岗,这句话越来越少了玩笑的意味。这本书会让你看到,成长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为人父母意味着要对别人的成长背负起重大的责任,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多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怎么样让自己再成长一点。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二):做个有平常心的父母
曾几何时,谈青春期而色变。面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啊不,是已经进入青春期早期的女儿,我也曾惴惴不安。于是,看到《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一书面世,赶紧入手,一睹为快。好在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
《与青春期和解》一书中,作者劳伦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青春期。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穿插讲解与青春期有关的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读完反倒淡定了,原来不过如此,也许听说的那些“青春期”也并不是必然就会发生的。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是风雨交加的,我们也曾这么走过。这一时期的问题、家庭冲突并不比其他阶段的更多。孩子出现极端情绪是正常的,叛逆也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长大成人。
据调查,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提前,从原本普遍认为的11-12岁开始发育,提前到女孩平均9.7岁,男孩平均11.3岁。而脑科学和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最终成熟 。书中,作者把青春期分为前青春期、青春期早期(10-13岁)、青春期中期(14-18岁)和成年过渡期(19-25岁),分别讲述了这些阶段孩子的特征以及家长需要关注的情形或需要放轻松好好观察的地方。比如,进入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情绪变化大甚至喜怒无常,但不要将孩子对独立的渴望错误理解为叛逆,敏感和脆弱也不会持续整个青春期;要把好交友关,但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友权,相比取悦父母他们更倾向于取悦同龄人;父母既不要过分苛求,也不要过度控制,更不要过度保护;父母需要树立权威,建立规则,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好奇、渴望知识又独立的个体。青春期中期孩子的主要问题在于寻求身份认同,因为他们知道已不再是一个孩子,但却不知道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成人。于是,孩子会从青春期早期的同性间群体式交往,过渡到松散的异性群体式交往,再逐渐转为一对一的异性交往。这一时期的孩子会经历身份危机,会认为任何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会直陈成人世界里的缺陷和虚伪。于父母而言,还是有责任帮助青少年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了解孩子的状况,但又不要太过介入,可以与孩子分享年轻时的经历和经验,提供指导。到了青春期的后期,孩子进入大学时代,但父母的身份还没结束,需要进一步指导孩子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记得有篇文章对一段关系要用脑更要用心。对我这个习惯于用脑处理事情的人来说,这本书一再提醒我:别忘了爱。因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底色,不可或缺。无论如何,父母对孩子做的一切事情,其起点和终点都是爱。另外,父母还需要接受一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可能是和你完全不一样的个体。也许你的孩子会选一个你完全不看好也不喜欢的职业,也许你的孩子会选一个你完全不喜欢的另一半,你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一切,并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但,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自信,你的孩子会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起码会自食其力的人,毕竟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长大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三):敞开怀抱拥抱孩子的青春期
我们都是经历过青春期的大人,多多少少都有过青春期高低起伏的情绪,以及年少时的叛逆。尽管这样,也许我们依旧不懂得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更好的相处,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可能我们甚至并不了解青春期里的那个曾让父母也头疼过的自己。而这本《与青春期和解》,出现得刚刚好,他让我内心终于所有释怀!
在学生时代,我是一名标准的“乖乖女”,小学时非常努力用功读书,只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以及内心滋长的那小小的虚荣心。中学时,开始为赋新词强说愁,为懵懂的情感忧愁,为同学之间的友谊困惑,为每天的埋头学习做题而苦恼,为父母整日的唠叨说教而难受,还有内心那些说不出的小情绪小哀愁……但没有一个大人想知道并理解,作为一名青春期孩子内心的焦躁和反叛。我没有把反叛的情绪用行动表示出来的勇气,因为我有一个非常强势一切她说了算的母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向往自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心里一直都有个声音在默默且坚定地告诉自己:快点长大,快点长大。所以一向乖巧听话懂事的姑娘,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次意志坚定地排除了一切外界的嘈杂而选择了听从那个长久驻扎在心里的声音,我要离开家,离开这个熟悉但带给我太多烦恼的地方,我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去接触更多新鲜的人与事,由自己来掌控自己的生活。
然而事实是,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昔日熟悉的环境,新的烦恼和忧愁依旧随处可见,随手拈来。没有一个人大人可以告诉我,我应该如何去排解那些情绪。包括我身边很多的朋友,我们都是在不断地自我摸索中艰难地前行。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与青春期和解》,我真的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泪,脑海里闪现过无数个青春期时的自己的镜头和画面,我好想抱抱那时孤独无助的自己,好想对她说一句“你辛苦了。”
书中讲述了很多青春期的案例,并讲解了很多跟青春期有关的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在本书中,作者把青春期分为了三个阶段:前青春期和青春期早期(10-13岁)、青春期中期(14-18岁)、青春期后期及成年过渡期(19-25岁),然后分别叙述了各个时期的孩子身心发展状态、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父母应该如何做,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指南书。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是一本可以让我们与青春期的自己和解的一本书。我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突然深深理解了那个漫长青春期痛苦的自己,并且内心有很大的一股愿力,我不仅仅要做孩子的衣食父母,更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陪伴者,在青春期时最信赖的朋友,在他遇到困难时可以指引他走出困惑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何时开始跟孩子谈论青春期比较合适?作者告诉我们,最好是在女孩8岁男孩9岁时,或更早时就应该在非正式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因为当孩子提前了解了青春期,对青春期了解得越多,那当青春期真正来临的时候,TA就越能够轻松地应对。当孩子遇到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以及所面临的烦恼,我们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帮助。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青春期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烦恼和困惑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如何应对孩子们在青春期时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与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平共处,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非绊脚石,成为他们信赖的家人而非关上心门的对象。这些都是我们父母应该学习也必须提前做功课的地方。比如,面对青春期孩子体型和容貌的变化,很多孩因为青春痘、肥胖等问题烦恼,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有太多的唠叨和指责,更应该做的是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完善运动计划和养成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比如孩子的交友问题,学习上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诱惑,家长首先要充分的信任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地爱TA,但又建立合理的规则,做到温和而坚定,一个被爱包围有安全感又懂得边界和规则的孩子,很难变坏。……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各种问题而苦恼、焦虑,向各类专家求助。而事实上,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是有更大问题或者不懂得得当的教育方法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啊。我很庆幸自己现在遇见劳伦斯写的这本《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书,让我理解了那个不被自己接受的青春期的自己,也让我能够面带微笑、张开怀抱,拥有更强大的信心和热情来迎接儿子青春期的到来!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四):陕西高三女生轻生,父母应如何帮助青春期孩子,抑制冲动性行为?
陕西高三女生徐某某,因对自己学业表现失望,离校后以天然气中毒的方式,主动结束自己年轻地生命。
除了女生离校10小时,校方没有引起重视,班主任直接说:“原本应该通知家长,结果一忙给忘了”之外,这起事件也说明从青少年心理教育上,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方,都有能够提高地地方。
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是不容易的。
因为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示: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最后发育成熟。
前额叶的功能就有理性思维,控制冲动行为。很多在成年人眼中,那些幼稚、冲动、不成熟的青少年行为,部分原因也在于他们的脑器质发育是否完全有关。
对于性格外向的青少年,他们遇到挫折、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向外表达自己的不满(攻击力)。所以会出现挑衅他人、打架斗殴等让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的品行问题。
但如果性格内向的青少年,表面上很听话懂事,看上去不像是会出什么问题的孩子。但“诱惑性”恰恰在这里。
内向型孩子的攻击力会转向内部。虽然他们不会顶撞老师,与家长发生争执,但这种攻击力都会化作对自我的攻击,例如:内疚、自责。这种情况,由于其隐秘性,所以常会让家长与老师错过最佳干预期。
这次陕西高三女生徐某某的性格特点,就是内向。容易被老师忽略,家长也完全没有察觉到孩子有轻生的想法。
从女生离世前的画作来看,她的内心是非常渴望亲情的。所写的13个“对不起”能够体现出女生心中的内疚与自责程度之强烈。
对于考试失利,女生母亲也曾安慰过孩子。但从这起事件中看来,不论是女生的老师,还是母亲,似乎都没能成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是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难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看重个人隐私与思想的独立性,但同时又很希望得到家人与师长的理解。这是很矛盾的。所以家中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总觉得越来越难跟孩子沟通了。
那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如何沟通,才能成功取得孩子的许可,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呢?
美国天普大学杰出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坦伯格在他所撰写的《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提供了三种方法:
1.一对一的谈话。青少年喜爱被尊重与重视的感觉。如果你想要跟孩子对话,做一场高质量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所谓高质量,就是你停下手边的事情,一心一意的孩子对话。而不是一边炒菜,一边跟孩子搭话。
如果孩子主动来找你谈心,你更是要重视。要拿出领导找你谈升职加薪的专注态度,去跟孩子对话。
2.分享你的感受和生活。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让孩子看到,即使是父母这样有生活经历的成年人,依然也会遇到困难险阻。
但这并不是让你将自己的负能量倾诉给孩子。单亲家庭的父母,就容易走入这一误区。说着说着,就成了你一个人的诉苦大会。
这第二点的意思是,你可以更多与孩子分享你的所见、所闻、所想。
但最终的走向,仍然是积极与正面的。让孩子感受到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正如你当初经历过的那样。
3.相信你的孩子。
当你认为你的孩子,是个优秀、正直的孩子,他就会发展成优秀、正直的孩子。
曾有一位影视明星说起小时候在学校,被同学举报偷同桌的橡皮擦。在老师询问时,他反复说自己没有拿过同桌的橡皮擦。
老师很生气,把他爸爸叫来学校。他爸爸当时问了他:“你偷没偷?”
孩子哭着回答:“我没偷!”
他爸爸立马就跟老师说:“我儿子说没偷,就没偷!我相信我的孩子。”
父亲的这种对孩子的信任,对其一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会出于生气与报复父母,从而变成父母所担心的那样。也就是父母们认为的青春期逆反行为。
所以,如果你掌握了这些跟青春期孩子们的沟通方法,你就更容易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多跟孩子聊天、交流,你就能够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从而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能力还不足以应对生活的重担。在学业压力之下,如果时长能感受到父母爱的温暖与有力的支撑,这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更有韧性的应对人生。
《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这本书涵盖了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特有的教育忧虑、烦恼与无奈。
要是你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对青少年思想引导有困惑,你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科学的答案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如果你家中也有青春期少年,不妨翻阅这本书,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成为拥有能力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的父母。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五):孩子青春期没有无缘无故叛逆:最好的家长是“合伙人”式父母
作家麦家在《朗读者》读了一封写给儿子的信,揭开了当儿子正值青春期撞见他的中年期时,那份不堪和无奈。
儿子初二那年辍学在家,紧闭房门,不愿和麦家做任何沟通,整整三年。
麦家说虽然心急如焚、焦头烂额,但和妻子从未想过放弃孩子,无所适从的努力换做静静地等待。儿子终于在本该高考那一年,走出房门,准备考取美国的大学,经过一年的努力,如愿以偿。
麦家对儿子三年青春期的叛逆,解读为自己年少对父亲的叛逆,现在儿子来找他,这是还债。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真的毫无征兆,随时引爆吗?
作为未经历青春期和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孩子的父母,与其瑟瑟发抖等待掉落的另一只靴子,不如认真探求一下相关的青春期知识,有的放矢的调整亲子关系。
专业的青春期书籍,我很推荐这本《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名字听起来很学术,但实际上它英文名字直译是《你和你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改名,我想是符合东方人遇到难题喜欢单刀直入的干货,而非情意绵绵的水文。
这本书确实干货满满,作者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坦伯格,也是一位媒体炙手可热的专栏节目人,他可以把深奥的心理学术内容,用父母非常渴求的举例、解答方式,轻松的口吻叙事出来。
而劳伦斯·斯坦伯格开篇就提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合伙人”,这个观点很新潮商业化,亲密度和贴合感与中国式亲子关系有点背道而驰,但深思其用意还是意味深长的。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合伙人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负责掌控和指导尚未成熟的孩子,孩子视父母为权威。当他掌握了一些生存技能,认为可以对自己负责,父母就要马上改变相处方式。
好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合伙人,能力经验更胜一筹的高级合伙人父母应该有耐心期待合伙人能够独当一面的一天。
青春期面临最大亲子问题就是相互的信任,父母寻着蜘丝马迹断定孩子正在走向毁灭、落败,而孩子要应付父母的信任,尝试过几次,便放弃这种想法了。一起合作十几年,合伙人之间发生信任危机,任何项目都将溃败。
合伙人式的父母,在面对新的阶段,一起调整适应,着手面对任何微小的困境,才会携手同行,甚至让特殊时期成为关系更为牢固的时刻。
如果是合伙人式的父母,一切用意、方式将会发生变化:
当孩子挑战父母的规则和智慧,有的父母暴怒,认为将是家庭一切麻烦的开始,而合伙人父母会感到兴奋,挑战意味着思想觉醒,挑战旧秩序是智力发展的标志,你要不用更高的智慧去说服他,要不就立即作出调整,
既然是合伙人,而非雇佣关系,出现问题就要考虑是否是双方责任,大部分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处于中年期,虽然很少有人经历全面的“中年危机”:被辞退、被配偶抛弃、身体每况愈下、经济负担不起崩溃,但大多数40岁以上的父母都会经历一段“自我怀疑”和“自我反省”:选择的职业是正确的吗?婚姻真的幸福吗?人生下半场该如何收场?......
而这些苦闷与烦恼并非有出口可以宣泄、解惑,那么高级合伙人承载着这些暗礁下的波涌,是否能够客观而耐心的对待正在蓬勃而起的合伙人成长?
作为合伙人,我们的共同利益是什么?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合伙人式父母:清晰合理的规则
“导致青少年叛逆的原因不是父母的权威,而是父母滥用的权利、粗暴的规则、没有经过商量的决策。”“我是父母我说了算”是很多父母自带的架势,从孩子幼时完全参与决策,到孩子青春期,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商量。经常以“走过的桥比你吃过的盐多”自居,强势控制主导权,这是青春期父母和孩子争执最激烈的一点。
很多父母振振有词,完全依着孩子行事,那不是毁了吗?
青少年参与决策,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放弃权威,合伙人式父母会依然掌握着主导权,但会询问并真正考虑孩子的观点,不要忘记亲子关系的最终目标是独立、自主。
①互告之底线
合伙人式父母会给孩子划出“不可协商”和“可协商”的两种规范,这些没有商量余地的规则设计真正重要的问题,要给出可靠、合乎逻辑的理由,并全面、耐心的解释给孩子听。例如周一到五周是要没收手机,任何人不可以破戒。
同时也要给出一些妥协,例如周六和周日加起来可以用手机3个小时,孩子自己可以调整3个小时的使用时间,并做计时。
同时,允许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告之底线,那是真正令TA深恶痛绝的恶性关系根源,作为互换条件,合伙人要同样做出调整。
②制定灵活的规则
设计家庭责任和个人行为的问题时,合伙人式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例如如何整理房间,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课业复习等等。
探讨和商量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非做个商量的样子,而是行使父母的权威,达成父母一方面的期望。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让合伙人双方都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为他人着想。
③奖惩规则一并公正设置
青春期要适应与孩子谈条件的事实,因为他们在学会自我剥离成为独立的个体,奖励和惩罚在设立规则时,应该作为合伙人条理一并提出,并且双方要执行,不能仅仅限制孩子一方。
孩子有时候会狮子大开口要索取自主权,作为合伙人父母,要明白开车上路可以上路可以,但要有驾照才行,所以设置一些奖惩规则,循序渐进的给与孩子自主权,这需要结合家庭情况设立,目的是带着年轻的孩子,走上承担责任、独立自主的成年人,而非控制。
合伙人的共同责任:没有无缘无故的叛逆
合伙人意味着你们已经的利益是拴在一起的,合作双方也是自愿选择的结果,不要轻易挑一个节点去指责合伙人的不称职、令人失望。
“青春期可能会导致偶尔的喜怒无常,但不会导致个性的改变。”即便制定了完美的规则和计划,青春期的孩子依然会偶尔打破常规,不按规则出牌,这当然令人恼怒,但有几点作为高级合伙人的我们,应该在心底里时刻提醒自己:
①青春期不代表必然的叛逆
放松一点,你听说过的关于青春期的现象都不是必然的,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很高,但青春期不代表叛逆,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成长阶段,幸运的是还有父母陪伴和引导。
而后人生还有经历中年期、老年期,就要孤单独自处理同样重要的阶段,正如作为父母的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
②没有无缘无故的叛逆
必须承认,如果你和孩子在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非常好,在青春期就会好过一些,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就已经非常难管,到了青春期可能会遇到麻烦和叛逆。
如果存在亲子关系紧张问题,在任何时候,作为父母都应该首先改变,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用惩罚和权威去一味地压制,这样,情况只会随着孩子的年长越来越糟。
③青少年需要求助权威人士的
你可能记得自己青春期时与父母的争吵和烦恼,但你可能不记得内心享受的安全感。青少年不仅仅需要一次次对外面世界的探险挑战,而且也需要求助权威人士——父母的支持和解释。
根据美国青少年心理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内心还是认可父母的观点和管教的,但是讨厌的方式方法,导致他们反道行之。
合伙人式父母做的就是给与任何疑问的解释,前提是他们愿意请教你倾听你的解释,所以方式方法尤其重要。
写在最后
“青春期”是父母内心恐惧的一块领地,但却很少有父母完全准备好迎接孩子青春期的到来。换句话说做好了心理受挫的准备,关系僵化的可能,却没有想过提前掌握青春期心理的专业知识可以一切跨越。
我儿子今年12岁,在这之前我已经陆陆续续的阅读青春期相关书籍,但《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这一本是我看到最权威、干货最多最实用的一本。
经常有人为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其它领域书籍暂不讨论,在孩子青春期半依赖你的时候,如果莽撞行事,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如果读过,意识到一些问题,在最僵持不下的时候,有一秒钟的回旋余地,都可能会让父母和孩子关系形成完全不同的趋势。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六):职校生打死15岁少年并掩埋农田,学校与家庭应如何管教青春期孩子?
五位年轻人(两人无业,四名职校学生)长期霸凌15岁小伙。小伙为躲避,休学外出打工。5人将其骗回老家后殴打致死,并将尸体埋到农田里。
这起发生在兴平市的惨案,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到了未成年人犯罪上。有网友评论道:孩子毒辣起来,更胜过成人。
似乎青少年之间,更容易起暴力事件,并且大都存在“以多欺少”的特征。而被欺负孩子,总是没能得到父母有力的支持。
这不仅是孩子个体的问题,更是一个家庭,乃至学校教育管理层面的问题。
那些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很好养育的孩子,由于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爱与被爱,在共情力与道德品质上发展受限。
如果去排查这些涉案的5名年轻人的原生家庭,基本都能发现或多或少的家庭结构问题。
被害人父亲提供的信息:这些孩子都是在校生,把我儿子埋了后,还在学校里大肆宣扬。学校里一名与此案无关的学生听了以后很害怕,回家就跟父母说了。学生父母一听这事挺大,才报的警。
涉案学生与报警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很不同。
首先,涉案学生他们并不畏惧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所以犯案之后,还会学校去宣扬这件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们的道德感很低下。
同时,推论他们与自己的父母并不亲近,有事情大多寻找同伴去解决。例如跟同伴一起去敲诈低龄学生的零用钱。看到有学生不服气,就一起行动,直到把对方打趴下为止。
而一个健康家庭的孩子,即使还未成年,也会有自己的是非观,也懂得敬畏。遇到事情之后,他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去寻求父母的帮助。这种家庭中的父母,通常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会对孩子进行教养与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也给了孩子信心,只要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找到父母,总能够帮到自己。
在《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中,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就提到:孩子的成长之路是风雨交加的。青春期出现极端情绪是正常,因为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父母可以在期间有所作为。
对于孩子来说,最容易让自己出现“失控发展”的就是被父母忽略,被老师放弃。这类孩子从小就很少得到父母的照看与管教。由于较少受到管束,所以养成了“随心所欲”的行为风格。
到了学校,就很难适应。无法按时上课、无法遵守课堂纪律,更别提要按照老师要求完成课后作业了。这些学生起初会让老师很头疼,但在一番“过招”之后,老师也会觉得这孩子没希望了,还是将精力放在那些愿意学习的孩子身上。
那么这群被忽略、品行已经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就很容易在校外形成以群体,被称为“不良青年”。
这群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父母的“缺位”,无法在他们的这一过程中有所作为,所以很遗憾,他们或许只有通过社会大众的评价与法律的制裁,来二次习得社会道德规范。
但如果你是一位关爱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你非常想处理好孩子在青春期叛逆的行为,想要帮助孩子成功地度过这段心理发展充满变数的特殊年龄时期,成为有所作为的父母,那么你不妨了解以下有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重新去认识、理解你的孩子当你觉得看孩子“越来越不顺眼”,那你就要有个意识:孩子或许已经进入青春期。
儿童时期的孩子,会唤起家长天然的慈爱。
青春期之后,父母会发现孩子逐渐拒绝自己。拒绝父母给的批评意见/拒绝父母的靠近/拒绝父母的过度关心 但出了事之后,又需要父母去收拾残局。
我曾听到有一组家庭,孩子很愤怒地跟妈妈吼道:“你什么都要管!我太难受了!”
妈妈也情绪激动地回怼:“你现在要是18岁,成年了,我可以一件事都不管!”
孩子崩溃地哭喊:“我现在也不用你管!哪怕我去坐牢了,也不用你管!”
这孩子如果真的坐牢了,去收拾残局的,恐怕还是这位妈妈。
这也是让很多家长头大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管他,他就很反感你;放手不管,他就能给你捅娄子。
左右都是个不省心,到底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在当感到疲劳的心境下,就容易变得专横(你必须听我的)或放纵(随便你,我管不动了)。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不良反应。
实际上,青少年比童年期更渴望父母的爱。他们一方面期待自己能“当家作主”,另一方面却很害怕父母会在心理上抛弃他们。
这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保持十足的耐心。
你要刻意调拨出时间陪伴孩子,而且要是高质量的陪伴。我在医院值班的时候,一位就诊的孩子看到父亲在等待的长廊上看手机,就很愤怒,叫喊着要没收父亲的手机。
因为孩子觉得父亲对自己的没有投入全然的爱,这种忽视,让孩子感到愤怒。
同时,孩子也采用长时间玩手游的方式来效仿,来被动攻击父亲。以至于父亲带着孩子来诊治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但更深层的问题,是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那么如何才算是高质量的陪伴呢?
1. 一对一的谈话。青少年喜爱被尊重与重视的感觉。
2. 分享你的感受和生活。但并不是让你将自己的负能量倾诉给孩子。单亲家庭的父母,就容易走入这一误区。你可以更多与孩子分享你的所见所闻所想。
3. 相信你的孩子。很多孩子会出于生气与报复父母,从而变成父母所担心的那样。
4. 尊重孩子。不要为了你的面子而去贬低孩子。
5. 支持孩子。游泳女将傅园慧的父亲,一直认为自己女儿是最优秀的。不论女儿比赛成绩如何,都支持、鼓励孩子。所以傅园慧被培养成了一个开朗、乐观的孩子。
6. 成为幽默的父母。
7. 不要过度疏远与你性别相异的孩子。
二、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而不是去误解他们的言行导致青少年叛逆的不是父母的权威,而是父母的权利滥用,粗暴的执行没有经过商量的决策。父母的那种“我说了算”的态度,会让青少年很恼火。
所以到了青春期,父母要跟孩子讨论道理和规则,并且解释为什么要求或禁止孩子做某事。这样,即使孩子不喜欢最终的决定,但也能不那么叛逆。
同时这种父母与孩子商量的做法,也向孩子展示了你已经考虑了他的观点,并且有充分的理由说“不”。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并不意味着父母需要放弃权威。而是让父母承认孩子正在成长,并且有权参与影响他生活的决策。父母可以依然掌握着主导权,但要学着去询问并真正考虑孩子的想法。
另外,要画出红线。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事是不属于可商量的规则范畴。例如:知晓孩子跟着高年级的同学,一起去欺负低龄学生,这种就要严令禁止。态度明显地告诉孩子:这很不好!
当然,在青少年违规后,父母不要反应过度,先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
因为青春期的少年更容易叛逆,是由于在我们小时候,我们想取悦的是父母与老师,但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更在意获得同龄人的赞赏与认同。
例如女生会化浓妆,穿着奇装异服,青春期孩子会说:“其他同学都这么穿”。敢这么打扮自己的同学,往往能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觉得她很有胆量敢在学校里这么“彰显个性”,很酷。
这种做法,会使当事人成为高人气同学。
男生会为了帮同学,一起去结伴打架斗殴,或偷家里的钱,就为了帮自己的“兄弟”。父母几乎无法阻止自己的孩子去关心同伴。
当孩子想在同伴面前耍酷,你却想让孩子回到当初的那个“天使宝宝”状态,这种策略往往是无效的。
很多父母都会喊道:“你小时候那么听话,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呢?”
所以,比起给予处罚,我们先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当然,对于行为离谱,或是触犯红线的行为,家长还是可以给予惩罚的。
如果你确认要对孩子进行处罚,那么下面几点是你需要留意的:
1. 对惩罚措施的执行要前后一致。如果定下取消周末带孩子出城游玩的计划,那么就不要中途再改口。
2. 与你的配偶意见保持一致。另一方切不能偷偷放水。或当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3. 遵守你的价值观和信念。当你灌输给孩子,要勤劳,但自己却逃避家务,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示范。
但同时你也要明白,惩罚并不是唯一的应对措施,更好的是做法让孩子自己承受结果。
例如:被老师批评等。这些就是学校教育需要跟进的工作了。
只要你的家庭结构是正常的,并且了解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你们的亲子关系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这样的好处是:
1. 能够减低、杜绝孩子由于不良引导,而走上歧途。
2. 为孩子发展出良好品行,保驾护航。
3.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你的情绪健康。
最重要的是,这可以帮你消除不少麻烦。像是孩子不肯上学、出现抑郁、双相等情绪障碍等较难处理的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即使已经非常叛逆的孩子,也有其正面的、可引导的、可控的一面。《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让你跟青春期的孩子,不较劲,不生气,不失控。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