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的时间》是一部由吉浦康裕执导,福山润 / 野岛健儿 / 田中理惠主演的一部动作 / 爱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一):矫情的掉鸡皮疙瘩
一部制作精良的伪科幻动漫电影
节奏慢 做作 特别是那段正树和自己机器人那段煽情的情节片段 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字 SB
日本人要么就是流氓到极限 要么就是矫情到极限 当然纯情到极限也是有的 比如岩井俊二的情书
这部电影 制作的很漂亮 但是非常不值得看 浪费时间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二):题材思考
总体音乐很好听!故事有欢乐有悲伤也有反思,题材也有意思!
故事是对于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思考,这也是诸多科幻电影素材之一,如著名我机器人,还有超能查派等。他们都是在讨论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应该如何,是人类能与机器人和平共处,还是机器人被人类无情利用,或者是人类被机器人取代,这都是电影表现的核心,也是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实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讨论也可引申到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非人之间关系的讨论之中,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是能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不同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家(作者或导演)都有自己各自见解,而身为观众的我们都能通过有争议性话题的作品去思考,去反思,这何尝不是一件有意思也有价值的事。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三):怎样算伤害?伤害这件事本来就无法用语言来说清楚的
难道你以为机器人就绝对不会伤害人类吗?怎样才能算是伤害到别人,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那个时候你会怎么想,要怎样对待他人才对?用语言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有些人,你全心全意对他,而他却无动于衷。他明明什么都没有做,你却觉得很受伤害,只是他没有给你你想要的回应而已。有些人,你全心全意对他,而他也全心全意对你,可有一天,他走了,死了,坏了,不能动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你还是会感觉很受伤害。伤害这种事,本来就是别人什么都不用做,你却还是觉得它会不请自来。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四):人类自己创造出阶级、种族和歧视的故事
在B站看的,一开头闪过一大段红色弹幕,
我停下来看了以后明白
这是一个全片世界观的评论。大意是:
“既然人类要看不起机器人,
那么何必要把机器人创造得和人类相似?
既然创造出了和自己相似的东西,为何又要歧视它们、觉得他们恶心?
这其实是人类自己的矛盾。
在解决机器人的问题前,人类应该搞清楚自己的内心在想的是什么。”
一开头闪过一大段红色弹幕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五):人与人的差异性?
《夏娃的时间》讲述了人形机器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在政府阻止人与机器人过于亲密的时刻,在“夏娃的时间“的店里,机器人与人无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增进关系。
两个机器人,因为不必展示出机器人的标志,互相以为对方是人类,产生了机器人之间恋爱。
主角也与他的机器人化解了双方的心结。
男二也与他的小时候的机器人之间化解了误会。
似乎背后的幕后Boss是对这样的情况比较支持的,而非正在推行的政策那般,似乎还有一些剧情的铺垫。
假如,我们之间并没有外在的标示,那么我们依据什么来辨识自我呢?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六):再次光临夏娃的时间
虽然基本跟总集篇差不多,但看完的我就是忍不住给了最高的评价。我恨不得它的故事延续下去,为我述说更多人与AI的未来。尽管如此,剧场版还是给了一些TV版中没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集中放在了片尾曲和字幕后的bonus影像里。尤其最后的bonus影像,我甚至以为潮月是机器人呢,第一个跳脱三大原则,成为一些机器人父亲的机器人,呵呵。
值得注意的是,00:45:22左右的时候萨米记忆中有芦森博士打击她的影像,紧接着是潮月可能是修复她的影像,再结合前一张图片,萨米可能是芦森博士送来陆生家的,又结合凪问萨米怎么来夏娃的,可见这些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对于这片,我已经不愿意去深究了,在已经看得见的内容中,我充分享受着故事中人与AI的种种羁绊。这些形形色色感人至深同时发人深省的故事,让人对未来充满联想的同时,陷入对人类自身的沉思。
没想到片尾曲使用了梶浦的歌曲,很动听,虽然不是一首惊世骇俗的作品,但用在这样一个小品式的大作品里已经绰绰有余,配合那些静态图像,宛如故事的延续一般,思绪没有停止,虽然那已经是前面的故事了。什么时候,伴随另一首动听的歌曲,夏娃的时间,能够开启一个新的故事呢?
我会如真崎期待D-Tex开口一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七):机器人也需要精神家园
OVA版的海报是sammy娇羞的照片,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个机器人女仆与男主人情感纠葛之类的故事。
故事本身不如攻壳那样复杂,但“夏娃的时间”是个很有趣的概念,被人类视为工具的人型机器人,生活在精神的牢狱之中,不但被人类残忍地封闭了情感回路,还决不能违背三条机器人法。如果被命令不能说话,他们纵使有万千情绪,也只能始终保持缄默。由于对机器人智慧的恐惧,人类以造物者的姿态剥夺了机器人的尊严与权力,为他们定下无数残酷的规则,一旦违反,则毫不留情地销毁。
所幸的是,同样也有平等对待机器人的人类。譬如老板娘凪、潮月博士,苦心经营要打造出一个人“人”平等的、温馨的家园,人型机器人们可以来到这里畅谈心、交友,打破既有的命令、分享他们在外无法抒发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地方,不正是机器人的乐园吗?起初一定要机器人划清界限的陆夫和正和也渐渐爱上了这里。
机器人和咖啡的那一段真是要笑喷了。
镜头剪切比较特殊,只要在夏娃的时间里,镜头就是移动、推进的,像摄像头一样。
ammy在陆夫面前娇羞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仿佛做了错事的小姑娘,而陆夫,其实心里也很喜欢自己的女管家。
很喜欢这种多主人公的故事,每个人多着一些笔墨,故事才更有张力。
ED用来播放插图也是很妙啊,咖啡馆里的配乐真是棒极了。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八):由イヴの時間 扯出来的。【和剧情完全无关】
今天和耕哥扯《夏娃的时间》,扯着扯着就扯到了图灵测试上,我们想,如果让机器人更有人性,那么撒谎是不是人性的一种呢,但如果加上撒谎他在各种意义上就无法被图灵测试分辨。扯着扯着又扯到了《模仿游戏》,又扯到了《宇宙的琴弦》。
我说耕哥你送我的那本书里面讲到,有很多东西没有被证伪的原因是没有足够先进的技术,比如如果用机器代码来模拟人的话就没法再很短时间内模拟很多代,也就无法进行确定编程出来的东西是否有自我意识。最简单的围棋盘上生长的例子都无法模拟超过几百万代,更别说想模拟一个人的一生了。
耕哥说,他觉得无法理解更高维的东西是因为世界给了我们很多限制,比如如果我们真的是被编出来的,那么量子效应可能就是一个阻碍我们搞清机理的门槛,明明我们将要访问到某一个数据,但是我们却会突然被一个rand函数挡住,然后无法get到更准确的东西,而这些可能就是核心函数的参数。
然后耕哥给我讲了酒井学生节的一个短剧:
略(噗 非常精彩,剧透了就没意思了。)
最后我们想,世界是不是真的是由亿万级数量的函数构成的呢?如果是这样,算命的是不是规划了一下里面可以应用于人类的函数,然后通过插值(我们俩想到插值都笑了),几代人,几万代人的插值,最后get到了拟合程度相当高的函数,从此破解了世界?
世界函数啊,听起来两个人已经走入科幻了哈哈哈。
一致认为是非常好的梗,以后写小说或者拍dv时可以用。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九):现实意义:群体歧视问题
和《百变狸猫》(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907/)一样,我们应该/可以从片中体会到对既有的人类(理性实存)的启发。《百变狸猫》关于无可奈何也好阵痛也罢总归是个现实可行且应行的办法的文化融合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夏娃的时间》则关于去除人与人之间的标签壁垒。
某个时空,犹太人需要佩戴标志上街。某个时空,黑人不能进入白人的酒吧。boss和tea lady之间在给定场景下有给定的交往程式。甚至因为我们还没有方法和猪狗飞禽猩猩海豚建立实效而稳定的交流,我们就依照己意处置他们(尽管我倒不认为处死一定是不好的),如同某个时空,不说同语言的人被当做异类随意处置,或者被当做奴隶;又继续因为政治身份的不同(自由人,奴隶;本乡人,外邦人)而区别看待异己群体,比如
《十二国记》(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94510/)里的“朱生”,比如此世的吉普赛人——后者甚至伤害着本应该不受如此伤害的叶塞尼亚和奥斯瓦尔多的感情(《叶塞尼亚》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7687/)。
有人喜欢理性有最广阔的交流可能性(尽管他们并不真的会甚至愿意和最广泛的理性个体交流),而有人并不喜欢——也许通过这种“排他”来形成“自我”的凝聚,但对另辟蹊径的交流的渴望,何尝不是为了实现自我呢?说不清楚啊。
闲扯一堆,说点儿片子的事吧。本片不靠打字幕念旁白来呈现世界观,机器人三定律的出现也都很自然,实在值得国产编剧们好好学学。尽管不能说最广义的交流主义一定正确,但这种立场通过这个片子,获得了一个特别动情、令人无法回避关注的展现。善莫大焉。
特别鸣谢文章:《<夏娃的时间>与图灵测试》(http://www.douban.com/note/208904511/)
《夏娃的时间》观后感(十):扯扯人类体验
和Blade Runner 一样,本片也是着力呈现机器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当然严格点说Blade Runner里的不叫机器人)想来有下边一些问题比较有意思。
1.陆生对萨米的认知一开始到底是如何的呢?一部和女体在外型上无区别的人性android到底会让人如何与其相处呢?
陆生担心其学会钢琴从而超过他自己(这里学钢琴的事等下还要展开),不喜欢她背着自己进行活动,但是他又明显将她作为与人类相近的主体去交流,去对其话语和行为作反应。
其实如若像片中设定般机器人能产生情绪和情感,那欲望是否也相应地拥有呢。对意识的复制肯定不能仅仅是其中一方面,只有一个完整的方案才有可能把部分的东西还原。
那么一个有情绪情感有人类欲望而又服从人类命令的机器人是很可以符合人类对伴侣的需求的罢。可惜这类片子一般来说都不会讨论产生机制这种东西的,反正它大体告诉你,作者相信android们是有感情的。但这里有个问题,一个有着人类欲望和情感的android,仍有可能同时是遵循机器人三定律的么?一个具有如此底层重要性的设定如何能不影响android的情感和欲望发展呢?他们应该是不会发展出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和欲望体验的,反之人类也不可能获得与他们一样的体验。我觉得这就可以叫“差别”,抹不掉也不必要回避。这就像我们还喜欢谈文化多元化一样,明明喊着多元化,确又要故作姿态地一视同仁,号称我们看到的都是人,似乎人被剥离了种种一层层裹上去的人之为人的属性和认同后,还有一个本质的“人性”一般。我们谈android和人的关系也想耍这套把戏。其实这种差别如果被剥掉,也就不剩下任何可以共享的“人性”又或“机器人性”了。同情心不应该把可能性的讨论给遮蔽掉。
2.关于谈钢琴的情感。
陆生说听机器人弹出了感情由此对自己放弃了,他也害怕萨米学会琴而让自己一无是处。片子的着重点就比较像所谓的人类怕自己之所以为人的那一点领域被机器人攻陷,而由此也似乎可以被彻底替代。
但我觉得这里首先有些问题需要被回答。
首先,这些我们认为unique to human的情感活动,我们是如何感知的,我们怎么判断一个演奏是否包含了感情?是我们在代入曲目去想象演奏吗?但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演奏经验啊,所以其实大部分人不“真正懂得”判断是否有感情?这里我想大部分的外行体验是通过演奏本身所激发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去捕捉演奏者的“感情”的罢。也就是我们把我们因为音乐所产生的感情,投射到了演奏者身上。至于让我们有某种情感体验的演奏,我觉得未必会和演奏者自身所赋予的情感相对应。但这个问题有太多的我不能确定的地方,东西很难处理,只能放着了。
其次,我们都已经可以接受cd,mp3这种还原演奏的方式而丝毫不觉得这已经“不是人的演奏”,却又非常在意一个机器人在现场而不是通过其它介质还原出“人的演奏”,这里是纯粹的没建立起类比还是说有什么我忽略了的区别?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