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器英伦》是一部由Benjamin Whalley执导,Vince Clarke / Martin Gore / Richard H. Kirk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合成器英伦》精选点评: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爱乐之城》贬低合成器的那段情节时会火冒三丈,那种狭隘可耻的音乐观是对这群探索未来的伟大天才们的轻慢,就仿佛一个小脚女人嘲笑一个不裹小脚的女人。那种狗屎「爵士原教旨主义」值得一百万根中指。
1979 ------ 1983:合成器的黄金五年,最后还是不可避免走向了商业自杀的深渊。。。。。。“突然间合成器成了老黄历,然后绿洲这样的大路货就冒出来了!!!!!”笑屎我了。。。。。。。。。。。。。
gary numan小时候被诊断成assburger?有好几处吐槽很精准,土豆那个翻译除了拼写错误还是挺好玩儿的。
往前prog e-pop 后朋和迪斯科 中间浪潮 浪漫 合成器流 往后alternative dance 全部带到了
Dave had the most adorable dance moves of all time <3
合成器和鸡怪少年 2016再看 重新迷上这帮人
中字在线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lnfhY-G6b8/
对未来按捺不住的想象 | oasis变成大路货了哈哈哈
劳资要打10颗星!!!!!!!!!
就是合成器英伦。翻译成电子英伦太不严谨了!
《合成器英伦》观后感(一):短评里说电子乐投机取巧的那位兄弟,你太可笑了
你说电子乐出现之前,加入乐队要8到9年的苦练技法,有了机器降低门槛就是投机取巧。你真高雅。
很多人有音乐的才华,吉他弹不好就是二三流?又或者他就根本不喜欢传统乐器的局限呢?新的手段让人们更自由,多少乐器演奏高手,最终不过是个匠人而已。真正给音乐带来新鲜血液的人,更需要才能也更勇敢,音乐意识也更广阔。
电子乐几十年了,到现在还如同一个新事物一样,被有些人无端排斥。
你还是多听听电子乐吧,电子乐世界非常广阔,并不是只有很村的disco(收回我的这个错误说法,disco其实并不村,而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流派,举例比如大名鼎鼎的blondie)
《合成器英伦》观后感(二):这真是部好记录片
【这评论是坑
这真是部好记录片
就是一部电子乐发展史。
不仅好的电子乐都囊括进来了,而且访谈中人的语言也很有分量引人思考。
当我看完一遍的时候,我觉得“啊,看完了”
然后再把它翻出来看,然后又能看到别的东西。
每一个艺术家都是那样。纽曼在台下脆弱,敏感,天真。饱受评论家们的困扰,
“他的音乐不摇滚,不规矩,不工人阶级,不值钱,不淳朴,不真实,不健身,不爷们,就是装逼,伪知识份子,我坚信纽曼的音乐生涯就是被这些猥琐,龌蹉,刻薄的新闻报道给缩短了“
”我让正经的音乐人都没饭吃了。“
在你看到numan的时候,刚开始尽管他的脸已经备受摧残,但是这些东西可以一直保持到他年长,到现在,然后你会觉得这是他,彻彻底底是他。
艺术有时候真的是件特别特别讨厌,特别反社会的事情。你做别的事情,强大了,你本身也会跟着强大,但艺术不一样,它把人耗空。越是事业上有成就人的心思越是纤细越是无法面对现实。纽曼看起来比人类联盟成功但是代价也更大,一看就是受过精神伤害吃过真苦头的脸。人类联盟虽然有点遗憾但却好好得过着日子。
《合成器英伦》观后感(三):知乎关于九十年代电子音乐的回答
作者:康远方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49918/answer/1090663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刚刚看完《合成器英伦》,正好回答一些自己的感想。
我认为一件事物在完全未知的时刻最具有魅力与潜力,90年代并不是电子音乐最好的时刻,相反,可以说由于摇滚和朋克复古思想的再度兴起,电子音乐处于它诞生以来的最低谷。在《合成器英伦》的结尾不仅有对Oasis的讽刺,称之为“像oasis这样的大路货都冒了出来!”(中文翻译),还表明电子音乐对于摇滚是战斗的,他们想要的是扫除一切摇滚的的陈旧音乐形式与形象,“大段的solo和长发飘飘之类的玩意”,但是没想到到了八十年代末及至九十年代,一切变得更加差劲,甚至木吉他也被重新拾起,作为实验的电子音乐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它的普及而得到革命的地位。九十年代的电子音乐前卫的性质被舞曲也即是disco所取代,disco成为九十年代电子音乐的主流形式,对于普通人而言,disco舞曲等同于电子音乐的全部。
在当下这个时代电子音乐被北欧的一些小国家重新发现并成为全球潮流,年轻人对于电子音乐的接受也在信息化的时代变得广泛而日常。可以看出音乐和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音乐由音乐人融合社会个人体验创作而来,影响的效果往往立刻而实时。之所以电子音乐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出现倒退究其原因是电子音乐的地位并不像它的流行程度那样,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于音乐形式的定义阻碍了电子音乐对于音乐领域的占领,另一方面如同营销,电子音乐在当时是科幻的、未来的、未知的,即使它吸收了摇滚的态度,在反抗与发泄上,摇滚和重金属的直接还是更胜一筹。
相比于九十年代的没落,处于交汇点的七十年代更是电子音乐的沃床。乔治卢卡斯第一部《星球大战》在1977年上映,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71年拍出了《发条橙》,这是一个科幻的时间点。早期德国发电站乐队,日本的黄色魔术潜水艇,英伦的OMD,gary numan,科幻式想象的无限蔓延赋予电子音乐极大地魅力。早期设备的简陋、物质的贫穷使得在声音效果的创造上经常出现不可思议的想法,面对未知,人的想象力结合老式合成器的声音构成了跳动的音律,听过之后就再难忘记。和如今的电子乐器相比,放纵的味道显得多于了想象的味道。
推荐几张七十年代的电音专辑。
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 :《Solid State Survivor》、《Yellow Magic Orchestra》
Kraftwerk:《Computer World》
OMD:《The Best of OMD》
另外窦唯的《幻听》也是挺酷的电音,目前还没人超越。
《合成器英伦》观后感(四):#101 合成器 Synthesizer之殇
Day101
合成器英伦Synth Britannia
2009 Benjamin Whalley
其实就我而言,这种(某音乐流派)或者(某个特定的音乐场景,文化符号)的音乐纪录片要比某只乐队的传记片要好看的多。仔细一想,the doors,joy divison,nirvana,sex&pistol 等等乐队,他们的生活其实也都差不多,真的没啥好拍的,就是大家想象中的“摇滚乐队”该有的样子。
我越来越觉得摇滚乐,包括任何有别于严肃古典音乐的音乐形式,他们的诞生往往跟创作者本身没有什么直接,根本上的关系。摇滚乐和独立音乐是时代的产物,是碰巧被这位作者给遇上了。他更多时候是在抒发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想,当身边的时代背景,眼界发生变化时,所思所想的也就不一样了,做出来的音乐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变化。
就拿《合成器英伦》中描绘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合成器的黄金十年来说。Depeche Mode,New Order,Gary Numan。他们真的有做出什么特别牛逼轰轰的音色吗?答案是没有,只是对Kraftwerk的一次次粗制滥造的拙劣模仿,和一次次向大众的妥协。
他们那一批人的共同记忆是《发条橙子》开头电气化的管弦乐,《星球大战》里的刀光剑影之声,各种Sci-fi小说,各种血浆飞溅的Cult电影和“像鼻涕虫一样的巨大外星生物冒着绿光”。“1984”式的充满监视和反监控的未来社会,暴力被解构于“赛博朋克”之中,人们还没准备好拥抱机器,反思机器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潮。
更早一点的合成器乐队,像The Human League, Cabaret Volatire,他们的音乐描绘了一个个从工业废墟中走出的末世和反乌托邦的场景。下岗潮,工厂的黑烟,二战的阴影都还未散去。那是70年代末,伦敦城里空无一人,报纸满天飞,到处都是水泥和沙砾。那时候的合成器音乐是悲怆的,阴郁的,是没有希望的。Cabaret Volatire的主唱拒绝将自己的音乐类型归类为Synthwave,而说是“工业实验音乐”,也成为了那一批人最后的倔强。
进入到80年代,英国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之中。“要么你就成功,要么你就去工作。”这时的英国和70年代末的英国完全是两个国家,一扫以往的阴霾。在撒切尔主义的铜墙铁壁般的乘风破浪之下,英国的经济一飞冲天,街道上,商场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合成器乐队们也开始上电视,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
这时的英国,每3个乐队里就有一个是合成器乐队。甚至连电视广告播放的都是合成器音乐。DM甚至成为第一只将来自英国的电气之音带向美国的乐队。
在这样合成器过度使用的大背景下,当New Order奏起新时代舞曲时,其实也是给合成器奏起了安魂曲。
人们对这种“来自未来的声音”一下就厌倦了,过了五年,那些放下吉他拿起合成器的乐队又纷纷拿起了吉他。“合成器”并没有代替摇滚乐,而是成为了一个“过去”的分支。
今天,当我们再听到当年那些合成器音乐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西游记》的开场曲,想到的是小时候的红白机8-bit音乐,和劲歌热舞迪斯高。曾经这个代表着“未来”的乐器,在当下,无论是蒸汽波也好,“赛博朋克”也好,都饱含了我们对过去的思念,对那个7-80年代,无忧无虑的消费主义年代的怀念。“复古”成为了合成器音色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在慢慢回潮。
这个纪录片里说了一个特好玩的事儿是,在70年代末,合成器音乐还没有那么被大众所接受,争议依旧很大。
有些乐队说:华丽摇滚都早就是过去式了,长发喇叭裤都是傻逼。
还有些个乐队却毫不回避:我就是想成为流行乐队,我就是想上电视。
当我看到涂着黑色指甲油,画着眼线,打着粉底,活像一个当代版科学怪人的主唱说出这番话时,我确确实实被震惊了。这才是Rock and roll啊。那些在我们普遍认知中,小众,地下,独立的这些电子乐队,其实挤破了头都想被大众所接受。而那些真正小众,躲在工厂的地下室里排练的实验乐队,反而跟他们毫无冲突,一片和气。Peace and Love。
虽然不可否认,合成器的大众化也加快了他的消亡,但是我特别欣赏这些乐队的态度。想想都过了四十年了,当年的这些"非主流音乐人“都白发苍苍了,我们还在电视节目上,在微博上讨论什么乐队的“地上与地下”,“合成器到底是不是摇滚乐”。特别是“破圈”这个词,也只在我国才会有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摇滚乐了。
想想其实挺没道理的,大家都是学西方的东西,人家都没争,我们反而争得你死我活头破血流的。
2020804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