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是一本由(法)巴尔扎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7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幻灭》精选点评:
匆匆收尾的一本书,疑惑老巴是不是写不下去了……
巴尔扎克不对我的味,但他对社会的观察及经验超越了多数作家,他的才华不是灵气,而是靠刻苦用功维系住的精神。我打算在交际花盛衰记中追寻吕西安的结局。
吕西安和拉斯蒂涅很相似,简直就是拉斯蒂涅的翻版,但两人又不一样,吕西安更脆弱,他的才华不足以支撑野心,在受到打击时更容易心灰意冷,远不如拉斯蒂涅一步步走向泯灭来得顽强。其实大卫对于吕西安去巴黎之前的那一番评价最为中肯。“他的脾气喜欢不劳而获。应酬交际势必吞掉他的时间,而除了聪明没有别的财产的人,时间是唯一的资本。他爱出风头,上流社会可能把他的欲望刺激得愈来愈大,不论多大家业也满足不了:将来他只会花钱,不会挣钱;总之,你们养成了他自命不凡的习惯,社会却先要看到辉煌的成绩,才肯承认你的本领。而文学的成就又只能靠孤独的生活和顽强的工作去争取。”
总觉得结局力度不够,有一些情节描写过细,并非必要。在巴尔扎克的世界里,人总是处于极端孤独的状态,几乎可说是无依无靠,而世界却是个巨大的利维坦。更可怕的则是善良或天真的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总显得近乎软弱,能够实现抱负的人永远都以自私冷漠为武器,踏着理想的尸体向上爬。虽然也有意志坚定的人,但他们永远是少数,永远不是巴尔扎克的主人翁。
这是巴尔扎克写得最好的一批书中的一本。普鲁斯特认为没有之一。傅雷的翻译非常棒,真心叹服。一口气读完第二和第三部,这种激动的心情,过去只有在读《红楼梦》、《围城》时体验过。吕西安最后的结局与《红楼梦》颇像,寻短见途中被一个西班牙教士劝住,带往巴黎,宝玉最后也被和尚和道士带走。只是宝玉是看破红尘,而等待吕西安的可能是更为可怕更为堕落的幻灭。至于《围城》,我有些疑心它的创作是受了巴尔扎克影响。
為此寫過課程論文一篇
杰作。我对巴尔扎克的人物塑造一向不太认同,在他笔下,好人好得似白痴,坏人坏得如恶鬼,无论社会反映面多么广阔,人物的单薄及其带来的人性上的苍白,总让我觉得不太经得起咀嚼。但《幻灭》至少在主人公的塑造上不是如此(配角仍是灾难性的糟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从白到黑的渐变过程,犹如《绝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跟今天也没什么区别,一个穷艺术家的奋斗史,满怀激情与抱负的青年,怀有信仰,有一股纯然的天真,不通事故,但是又脆弱,缺乏意志力,好高骛远,欲望高于能力,所以才会一步步深陷泥潭,可如果他像小团体一样抱守理想,不屈服不妥协,也许终其一生都换不来他想要的成功。"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个殉道者,只是不死罢了,"可能做殉道者的毕竟是少数。
法3
小团体那段最感人
《幻灭》读后感(一):舍不得看完
好久没看这么厚的书了。在威海去济南的大巴上,醍醐灌顶。
尤其喜欢傅雷的翻译,境界。
好的东西好像都是以前的,喜欢台湾人对于书的态度,影像再帝国,仍旧有书的位置,不必我们,只随潮流肤浅。
《幻灭》读后感(二):印象深刻的选段
人可是怕孤独的,这一点你应该记住,刻在你软绵绵的脑子里在各种孤独之间,认识怕精神上的孤独。只要是人,无论是麻风病人还是苦役犯,是下流东西还是病人,第一个念头总是要找一个同命的伴侣。这种心情是人类求生的表现。人拿出了全部的力量生命的精华,来满足这种需要。不论在政治方面还是道德方面,每个人走到终点都推翻他的出发点,不是行为推翻主张,便是主张推翻行为。政府也罢,个人也罢,根本谈不上逻辑,因为他们早已没有道德了。成功是至高无上的理由,可以替所有行为辩护。
《幻灭》读后感(三):幻灭
幻灭》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43年。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复辟王朝时期。作者塑造了两个外省青年的形象。一个是野心勃勃,贪图虚荣的青年人吕西安,妄想凭借自由的聪明和才华跨入巴黎上流社会,结果弄得身败名裂,狼狈不堪地回到故乡;一个是兢兢业业心地淳朴,埋头于科学发明创造的实业家大卫,因敌不过阴险狡猾的资产阶级野心家而被迫放弃发明专利,隐居乡间。 作者通过这两个青年,特别是对吕西安这个青年诗人的生活道路的描述,反映出在金钱支配的社会生活中,青年的才能怎样遭受摧残,和他的幻想怎样遭受毁灭,文学界、新闻界的“圣殿"怎样被用来作为进行无耻交易的场所而变成污秽肮脏的
《幻灭》读后感(四):一切人的缩影,所有自以为是的人的墓志铭
如题,幻灭。一切抱负与才华在一潭污水坑中自发的堕落幻灭~那些不曾幻灭的,是因为他们本就是巴黎阴沟中阴暗的一员。吕西安可惜却不值得同情,一切都是他的选择,他有无数个脱身的机会,无数个摆脱欲望魔鬼诱惑的岔口,但就是毫无例外的继续堕落。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比他更好。
今天的媒体,今日的文坛,除了把巴黎当年的阴暗产业链变成明摆的生意,除了把简单的圈子铺的遍及全国乃至世界,本质之阴腐,丑恶,毫无二致。金钱依旧是推动世界的一切源动力。没有人能用忏悔洗白。没有人能自辩无辜。我们都有罪,不过罪名大小不同罢了。不要说经济市场的科学性,本质都是追逐利益的劣根人性,在财富与名誉与虚荣的话语权力面前,谁不想滥用职权,谁不想毁灭与创造,谁不会沉迷?请撕下所有公众号和微博大V的面具,大家都有一张卢斯托与吕西安与斐诺的脸。可惜,四人团体却死了。
巴尔扎克真文豪。
《幻灭》读后感(五):幻灭种种
巴尔扎克的大部头,译者是傅雷,作者和译者的大家风范使我记起几乎忘却的阅读快感。
以前看书总是很快,现在是越来越慢,花了几周,才渐近尾声。不再贪图阅读的速度的原因大约有:一、书来自自己的书架,不用急着归还;二、不再有强烈的好奇心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三、著作本身的包罗万象不可能成为快餐;四、源于旧习——遇到好书,总是怕读到最后一页,怕面对完卷那一刻的怅然若失。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由一个药材商的儿子吕西安凭借他的俊美和诗才,从内地小城安古兰末到巴黎最后回到安古兰末的际遇,关于爱情、文学和贵族头衔梦想的种种幻灭,涉及印刷业,造纸业,银行业,法国文坛,戏剧,新兴的新闻业;平民,贵族,政治……种种精妙处,我本来觉得可以大书特书一番,临了却发现自己除了一个“恢宏”,找不到别的恰当的词。
本来是想借助阅读,学点讲故事的手段,结果发现自己还是远远没有准备好。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