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是一本由[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读后感(一):读后感
《书店》虽然书名叫书店,但书中的内容和书无关,它讲述的是社会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其实好与坏、对与错有时候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和立场的不同,界限也不是绝对分明,遇事先考虑自己也是无可厚非。书中的加马特夫人仗势欺人确实不对,但生活中这样的人到处都是,也无甚惊奇。整本书看下来感觉就是淡淡的有些沉静的。 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也一并看了,还是很忠于原著的,只是书的结尾女主失去了书店黯然地离开了小镇,有点淡淡的惆怅和哀怨,把人在面对现实生活中那残酷一面时的无奈气氛营造的更好。而在电影中老屋书店被帮忙顾店的小女孩故意烧毁了,大有你不让我好,那我就毁了它让谁也得不到的架势,何必呢?矛盾的冲突虽然因老屋书店而起,但是事件的实质其实不在书店这儿呀,实在是多此一举了!最后要吐槽一下书中好心老绅士之死,简直是为了让他死而死,作者写得也太刻意了吧。
《书店》读后感(二):悲伤是一件Blue的小事
人啊,我会成为你的向导,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这本书很好读,一座安静的英国小镇,风景算不上秀丽,一个不那么可爱却倔强的女主,佛罗伦斯,稀里糊涂的得罪了加马特夫人,一个很作的女人。然后,就是来书店里帮忙的可爱的克里斯提娜。我本以为《洛丽塔》能够扭转书店的命运,然而……
克里斯提娜没有得到白色信封,自布伦迪希倒下之后,乌云笼罩了书店,摧枯拉朽的,佛罗伦斯离开了小镇。
如同绵延的阴雨,连续下着,总是暧昧不清的,直到悲伤一击即中,内心就这么隐隐的痛着,酸胀的痛着……
为什么,佛罗伦斯只是跟我们一样不善于交际,有点点耿直,就被绿茶biao 加马特夫人各种驱赶,为什么,具有分类天分的克里斯蒂娜,就永远 ” 没什么机会碰上并嫁给一个白领小伙“,并且”直到她死的那天,她自己的衣服都得她自己洗”。
其实,这就是现实,我从未见到一个女性作家,这么直白把成年女性和幼年女性的处境,其他(富裕)女性的恶意毫无掩饰的描摹出来,这现实平凡真实的惨淡,却照耀的我无处遁逃。
我热爱这个故事,它让我疼痛,让我清醒的活着。我不喜欢疼痛,却觉得我强烈的需要它,因为我热爱清醒,并且珍惜这种的清醒,带着保持清醒的勇气,才能在现实中无畏前行。
《书店》读后感(三):一本好书当然是必需品,一个书店呢?
一个小镇,一位年轻时做过书店店员的寡妇佛罗伦斯.格林,终于听从内心决定开一间书店。然而,这个文艺的开头却与治愈系、小清新无缘。 “她很善良,只不过在自我保护这件事上,善良没什么用。”她坚持开了书店,也为此得罪了镇上想用这块地做艺术中心的贵妇人。她有底气向律师宣告:“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这样的物品当然是必需品。”她也不乏眼光与勇气,请镇上的老绅士品鉴《洛丽塔》,果断引进这部毁誉参半的争议之书,结果大卖。但,书店还是落入贵妇人手中,佛罗伦斯最后既没有落下店,也没有落下书。她离开了小镇,“火车开出站,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着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一个哀伤的结尾,或许过于真实。 书已改编成电影,但只怕也很难拍出字里行间那份含蓄而曼妙的味道。比如,简单的两句对话,蕴含着英国王室的典故、一语双关的弦外之音以及人物性格的描摹。一本很有英国味道的书,一本爱书人会心一笑的书。比如,女主角姓格林,书中特地提到格雷厄姆.格林评价《洛丽塔》为一部杰作,致敬的意味呼之欲出。还有提到《洛丽塔》作者的名字纳博科夫,“听起来像个外国名字,也许是俄罗斯的”,闲闲一句,熟悉纳博科夫的读者却可由此联想到他的身世际遇,那又是一本厚书。 “一事无成就是全盘皆输”,老绅士茶壶上的文字,如那壶中滚烫的酽茶,回味悠长。
《书店》读后感(四):封面太美
译者居然是一名魔法师:小赛艇,像蛤蟆。
第一次读佩内洛普,尽管这本书很有名,又是我喜欢的题材……但是还是趁着再版的契机才拿到手里读的。
她仿佛热衷于漫不经心地交待背景,话说得很少,言外之意很多。她的描述里也常漫不经心地切换视角,从这个她到那个她,从这个她到那个它。在她笔下的它们都很可爱,狗狗们生气僵硬、马儿叹息失望、鹅卵石和细沙不愿承重而从她脚边渗上来、母鸡缩成柔软淡黄的一团专注地生产热量、火星儿发动车后车呼啸。
她笔下的人物也各个都面容清晰,虽然略微有戏剧化的夸张,但四十多岁的女人并不显得无所不知,十一岁的小女生也不是幼稚的傻白甜,每个人都不是面孔角色。
故事发生在 1959 年的东英吉利的小镇上,几乎与世隔绝,这个小镇上要出现一个书店,开头就是书店的老板做梦,一个苍鹭吃鳗鱼鳗鱼逃脱胜负难决的梦。她有时不会做这个梦,显得忙碌又安稳。可看结尾,鳗鱼和苍鹭仿佛分出了胜负。
生活本身会与什么相关呢?被收音机里的新闻鼓舞后马上又因为另一则新闻羞愧,接着为这种无用的羞愧而羞愧,这算不算是我理解的“政治性忧郁”呢?
她说,意志力在缺乏方向感时毫无效用。她经常在让人难受的时候冷静地幽默,苦笑之。小学会将录取通知书分颜色发到每位学生课桌,那些一眼就能被看到黄色信封的学生,一眼就能被看到“死刑”般的生活。书店的老板,仿佛在被警告后,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没错,又有支撑,但这支撑最后在物理和精神层面都击垮她的自信。这个小镇需要书店吗?书店能证明她活过、不失败吗?一家小说摆在宗教和医学之间的书店,又能带给人们什么?
期间她卖《洛丽塔》,卖得很好。尽管她自己没有读过,她也并不知道哪句诗是谁写的。
《书店》读后感(五):【2021-bk9】书店
「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书的内容便也悲哀得令人窒息。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幽默又悲伤的作家,【书店】书如其名,却饱含着弗洛伦斯精神上的富足与美好祈愿。可镇上的一切好像都不一样了。感觉好像在看【黑镜】一样,自己成了唯一被旁观者,悄悄地,被窃窃私语地,被迫孤立在外面的世界。
「法式窗户面向花园。外面的视线被一丛山毛榉挡住了,上面还挂着棕色的树叶。」绿意葱茏的小镇上开一家书店,就像【查令十字路84号】,那本该是幸福。书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扑面而来的浓郁厚重的英伦湿冷风,还没看电影就有了无限的画面与遐想。独特且优雅,刻薄又尖锐,简约且柔润,腐朽又糜烂。纯正的英国文学,就像是在读一本艺术。
然而,这却是一本悲剧的书,阶层与利益带来的永远没有happy ending。字字珠玑,弗洛伦斯克制的情绪下是小镇看似的波澜不惊,可我还是读出了一种屈辱与排斥,暗藏汹涌,充满算计。是她想的过于简单吗?后来我知道了,不是的,是腐败,不作为的法律和人性,还有权利阶层的恶意捉弄。
「不成功便成仁。」
一句话却道出弗洛伦斯真正的悲伤。
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说。弗洛伦斯,是自由主义、反独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政治性的。但生活中真正的分界、真正起作用的分界点,是“以根除者和被根除者来划分,其中前者,始终统治着后者。”
「火车开出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着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这个结局任何多余的词都没有,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忧郁的情绪,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弗洛伦斯失声般的痛楚。悄无声息,却压倒一切,就像这部小说本身。
潮水涨得很快,多少消失的塑料瓶,岸上的沙石被浪花打湿。已反抗的和沉默的都被淹没在了时光的缝隙里,被新的腐败替代。
什么都没吐出来,什么都没留下。
《书店》读后感(六):喜欢阅读的人,大概也会很喜欢书店吧
2021年第二本书 《书店》 - 菲茨杰拉德 喜欢看书的人 对书店总有种执念 因为名字注意到这本书 再看看作者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后来才发现吃了没文化的亏 此杰拉德非彼杰拉德 (外国人的名字真的傻傻分不清)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女士 在六十岁才开始文学创作 被誉为“二战后最伟大的五十位英国作家”“英国文学最独特、优雅的声音” 《书店》是她的第二部作品 在书中 一位善良的女士弗洛伦斯 带着她仅有的财产 准备开一家镇上唯一的书店 书店得到了镇上德高望重的布伦迪系先生的支持 得到了灵巧聪慧的克里斯汀、温厚淳朴的雷文、还有蓝精灵一样的童子军的帮助 并在《洛丽塔》的销售上大获成功 在撑过了潮湿 闹鬼 租书业务的混乱以后 凭借着弗洛伦斯的勇气 老屋书店眼看就要取的成功 却因为忤逆了镇上的将军夫人加马特夫人 并受到镇上一些店家的嫉妒 老屋被政府强行征收 得不到补偿的弗洛伦斯也只能离开生活了10年的小镇 书中聪慧的克里斯汀没考上文法大学 吉平一家作风正派却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 而加马特夫人的侄子则是个“愚蠢却成功”的成功议员 在BBC工作的米洛 懒惰自负但日子过得很轻松 两者对比更让人觉得封闭的小镇中阶级的残酷 勇气智慧和勤劳 有时候没有运气好用 在书的最后 “火车开出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着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也许应该羞愧的是不怀好意的镇民和加马特夫人 而弗洛伦斯也不需要将一家有温度的书店开在这个小镇里吧 全书的文字 给人一种温柔细腻的感觉 不乏有幽默和讽刺 篇幅不长 还是挺好玩的 适合选一个下午 泡杯咖啡享受一下轻松的阅读体验书店7.8[英]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 2019 / 中信出版集团
《书店》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书店
菲茨杰拉德
◆ 1
>> 她很善良,只不过在自我保护这件事上,善良没什么用。
>> “您是在谈文化吗?”经理说,语气半是歉意半是尊敬。
“文化是说给外行听的,我不能让店亏损,莎士比亚可是个内行。”
>> “我只希望我的业余时间能更多点。您知道,人们总觉得银行关门早,这看法是错误的。从个人角度说,傍晚我极少有时间能享受闲暇。但别误解,我也发现床头放一本好书,价值无可估量:每次躺下休息的时候,还没读几页,我就睡意浓浓。”
>> “格林夫人,现在你得抓住它的舌头。我不会逢人就让他帮这个忙,但我知道你不会害怕。”
“你怎么知道呢?”她问。
“他们都在说你打算开一家书店。那说明你准备好要向不可能的事情挑战。”
◆ 4
>> 弗洛伦斯把手轻轻放在母鸡松散的大团羽毛上。老母鸡缩成柔软的、淡黄色的一团,眯缝的眼睛几乎闭着,她整个身体的能量都专注于生产热量了。篮子本身以缓慢而坚定的节奏颤动。
◆ 5
>> 人到中年,东萨福克的中上层人士便遇到了危机,之后,大部分人成了风景水彩画家。要是他们画得很差,倒也无关紧要,关键是他们画得都还不赖。所有的画看起来都差不多。装框后挂在客厅,窗外的风景,则是绵延空旷、无色无序的透明天空。
◆ 6
>> “我喜欢这个旧盘子,”她说,“你可以在遗嘱里说把它留给我。”
“克里斯蒂娜,我还从未想过遗嘱的事,我只是个刚到中年的女人,做点买卖而已。”
◆ 7
>> “本意是好的!再想想!”他用一根重重的茶匙敲着桌子。“她想开家艺术中心。艺术怎么会有中心呢?但她觉得有,她想让你无地立足。”
◆ 10
>> 清早,浓厚的白雾即升到了它们的膝盖处,它们的身体看起来就像浮在雾中,头上的大耳朵耷拉下一半,偶尔过来一个路人,头就会在一团呼出的水气中缓缓转过去。
>> 火车开出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着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书店》读后感(八):由《书店》想开去
阅读是最便宜的投资而且收益最大的投资。一个作家一生或半生的心血浓缩在纸上,而我们只需要几十块钱就能获得他们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1 “我就想开一家书店”--《书店》,佩内洛浦·菲茨杰拉德,“二战后最伟大的五十位英国作家”之一。 菲茨杰拉德第二本小说《书店》,女主人公一位善心的寡妇弗洛伦斯·格林,下决心在一个没有书店的小镇上开一家书店。 银行经理趾高气昂的警戒她的决定是个错误,邻里的非议,一场豪华酒会上,加马特夫人透露他们并不赞成弗洛伦斯将镇上的老屋改成书店,而要让它成为镇上的艺术中心。 “艺术怎么会有中心?”这是赤裸裸的嫉妒,六个月以来,镇上没人不知道弗洛伦斯要开书店的事,加马特夫人,全社区最有“文化”、最“艺术”的人也是最恶毒的,“文化”只是带来社会地位及成熟的幻想。 “人到中年,向前一步走并不容易,既然已经走出了这步,我就不打算后腿了。”不管怎样,书店如愿开业。 弗洛伦斯看着自己的书店,自己第一批进的书,这些日子种种恐惧、阻碍都烟消云散,银行家、加马特夫人、麦罗等等,他们的的面容和话语都渐渐散去,老屋书店,梦想实现,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书店的新雇员女孩克里斯蒂娜的到来,帮助了弗洛伦斯的老屋书店正常营业。 但这个女孩讨厌读书,愤恨每一个跟书籍和阅读有关的人。书中有一段话放在现在来看也能照进现实,克里斯蒂娜的母亲谈论教育“她是我们家第一个没上文法学校的。我们称之为死刑。我对技术学校没什么看法,没意见。但这就意味着,她没什么机会碰上并嫁给一个白领小伙子了。除了体力劳动者或失业的,她再没什么可挑的了。” 虽然阶级在书中无所不在,但金钱和社会地位并不是唯一的区别。 住在霍特庄园的贵族布朗蒂希,一个孤独的鳏夫,从不出门但了解整个镇上发生的所有事,他每天沉寂在自己的领土里,孤寂同孤寂说话。他送来了一封信,希望弗洛伦斯给他寄书。这是弗洛伦斯的第一个客人。他给了关于《洛丽塔》中肯的评价“这是一本好书。你可以试着把这本书卖给哈德堡居民。他们不一定懂,但那就是最好的地方。理解使思维懒惰。”这本书也挽救了弗洛伦斯的生意。 布朗蒂希看重的是弗洛伦斯的品质,“格林夫人,有足够的勇气”。 弗洛伦斯用勇气捍卫自己的书店,人性丑陋的加马特夫人面对纯真的老屋书店,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书店难逃灾难。 弗洛伦斯在小镇书店关闭,离开小镇时说“一个没有书店的小镇,也许并不想要一家小镇。” 2 《书店》有“一个有着悲伤结尾的短小说”。由《书店》想开去,电子书时代,有些人还在为书籍“愚公移山”。眼下独立书店的现状不容乐观: 2020年2月5日,个体书店布一书屋,朋友圈推文“书店行业卖惨自救”,文中说90%以上的独立书店,撑不过三个月。全国疫情戒严刚开始一周左右,这则新闻有朋友说是在贩卖恐慌。 然则,现实是独立书店,各家公众号推文告急。 2019年11月4日,《读库》的求助信刷屏:读库北京库房面临大规模迁移,为了筹措资金、腾空货位,读库创办者人称六哥的张立宪起笔求助,读库产品全线八折,亟需读者把‘您的书房变成读库库房’。 这条求助信获得上万人转发,评论上千条,读库十四年,开始流浪地球。 2019年11月17日,北京三里屯的老书虫书店正式闭业。2011年,老书虫被旅行指南《孤独星球》列入“全球十佳书店”。“老书虫,无尽的告别,无尽的相遇。” “2018年初,新的书号“限制令”传来,控制增长率,减少重复书类的出版和资源浪费,提高出版图书质量。” 在中国,一本书是否合法,取决于是否有书号和图书在版编目(CIP),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书号年的发放与控制权。书号紧缩,个体纸质出版业难为无锅之炊。 单向空间爱琴海店闭店营销,2020年2月24日,单向街书店成立15周年的日子,书店在官方微信发布众筹求助计划。 2019年亚马逊停售纸质书,放弃了15年前在中国起家的起点。 2020年2月南京先锋书店推文“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在坚持什么”,“为了哪怕多一个人,可以拥有读书的自由”在坚持做书店。 还有早前的清华附近三联韬奋海淀分店、北师大东门的盛世情书店、台湾成品敦南店。 不能再看了,书店众筹,蜗牛君只能尽力了。 这一年,对文化界来说,只有“书店倒闭”。 3 “书店纷纷倒闭,但我始终相信尊重人的生意。”--梁文道。 书店代表着什么?书店,应该是放在宗教和家庭医学之间,介于精神、世俗与使用之间。 当你进入一座城市,书店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一个城市可以不够大,可以不够富裕,但一定不能没有书店。 作为爱好纸质书人的灯塔,书店聚集一个群体,他们有同样的文化信仰,在这个时代中飘摇,发出微弱的灯光,同样价值观的一群人可以互相报团取暖。 现在已经看到北京将扶持资金帮助实体书店渡过难关的新闻,最起码看到点希望。 这么一系列的独立书店告急操作,独立书店会逐渐消失了吗?当然不会。 对于弗洛伦斯来说,“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 对于银行经理来说,“我也发现床头放一本书好书,价值无可估量:每次躺下休息的时候,还没读几页,我就睡意浓浓。” 这么看来,书作用还是蛮大的。 必须提的是,在群居的生活中,我们愉悦身体,但别忘了款待灵魂。 “如果有天堂,一定是书店的模样。”,希望所有的书店不要关门。我一直想开家书店蜗牛庐公众号同步更新
《书店》读后感(九):你生活的地方,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书店》这本书躺在我的豆瓣“想看”里已经很久了,这次终于有机会将它读完。
最开始被它吸引是因为一则豆瓣短评,这位豆友在评论开头大骂作者“结尾处居心不良”,但第二句话又峰回路转说:“又莫名觉得这就是人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令我不得不好奇,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人在辱骂作者的时候,却忍不住认同他,如此又当又立。
俗话说的好,一本书让你又爱又恨的话,那它就成功了。
毫无疑问,《书店》是成功的。
《书店》作者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当今英国文坛最杰出,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她有三部小说曾获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提名,分别是:《书店》(1978),《早春》(1988)和《天使之门》(1990)。
虽然都是菲茨杰拉德,但是千万不要将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弄混。
他们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美国人;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男性。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书店》讲述了在1959年,一位善心的寡妇弗洛伦斯·格林,带着她仅有的财产,决心开一家书店。但是书店的开业不如她想象的那般顺利,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最终,书店倒闭了。
其实在看完整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从弗洛伦斯一开始有开书店的想法时,作者就在不停暗示,弗洛伦斯“开书店”这个想法一定会悲惨收场。是不是很讽刺。
小说开篇内容是弗洛伦斯去银行为书店贷款。
在与银行经理沟通的时候,经理问弗洛伦斯:
当您想着自己开一家书店的时候,您得问问自己,您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弗洛伦斯的目标是,为小镇开一家书店。
可能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还感觉良好,因为对于很多读书之人和爱书之人来说,开一家书店的确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甚至有很多人将“开一家书店”写上自己的心愿单。
但是请大家不要忽视弗洛伦斯这一想法的服务对象:小镇。她想为小镇开一家书店,但是小镇真的需要一家书店吗?
这个问题被兽医雷文回答了。
弗洛伦斯问雷文:
您为什么认为开一家书店不切实际呢?哈德堡的人不想卖书吗?
雷文答道:
他们对任何稀有物品都失去兴趣了。
即使弗洛伦斯不这么觉得,但是书籍在这里已经被作者定义:对于哈德堡这个小镇的居民来说,书籍是稀有物品,他们对书籍失去了兴趣。
银行经理觉得阅读很花时间,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将精力和金钱投入书籍。种种信息无一不再暗示着一个事实:小镇居民不需要书店。
这个时候再看弗洛伦斯的目标是不是感到很讽刺。你想要给予别人的东西,别人并不想要,并且嗤之以鼻。
书店开业前夕,弗洛伦斯穿着一条不合适的红裙子去参加了加马特夫人——一个非常有权利的贵妇人的宴会。弗洛伦斯满心以为加马特夫人邀请她参加宴会是对她开书店的支持,可实际上呢,加马特夫人想说服弗洛伦斯将书店所在的老屋改造成为艺术中心。这也是书店倒闭的最重要的导火线。
这里,弗洛伦斯穿的这条不合适的红裙子,也暗示了弗洛伦斯和她背后的“书店”同这场宴会之间的不合适。
书店终于正式营业了。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在弗洛伦斯经营下的书店一直在营利,甚至弗洛伦斯因为忙不过来请了一位帮手——11岁的小姑娘克里斯蒂娜,一切看起来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其实光鲜的表面之下,暗潮一直没有停止涌动。就如弗洛伦斯想要在书店里出售的新书《洛丽塔》一样,《洛丽塔》的悲剧,暗示着书店的悲剧。
《洛丽塔》引发了弗洛伦斯和加马特夫人之间的第二次矛盾:加马特夫人不想《洛丽塔》这本书在哈德堡这样“亲切安宁”的小镇出售。
矛盾进一步激化,小说开始走向高潮。
克里斯蒂娜被举报在书店打工,弗洛伦斯失去了她的帮手;因为书店吸引了顾客过多的注意力,弗洛伦斯被投诉影响社会治安;书店经营开始走下坡路。压倒弗洛伦斯的最后一根草,是《征用有教育价值及利益价值建筑的法案》的通过,这意味着弗洛伦斯将失去使用老屋作为经营书店场所的权力,甚至由于书籍不会在搬运过程中贬值,弗洛伦斯得不到补偿金。
弗洛伦斯抗争过,但是最后面对加马特夫人的权力和现实境况,她不得不妥协。
1960年的冬天弗洛伦斯坐上前往火石集市的列车,这个时候她才明白,她生活了将近十年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豆瓣的那位豆友要疯狂辱骂这位读者了。
“书店”作为所有爱书之人的“圣地”,作者却一直为书店“设置障碍”、想让书店倒闭的行为真的令人很生气很恼火。最后弗洛伦斯发出“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的感慨,更是令人抓狂。读者们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上怎么可以没有书店的存在呢?
但是转头一想,又不得不承认,作者是对的。弗洛伦斯开书店的这次尝试,其实就是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弗洛伦斯想开一家书店,现实情况是开一家书店很难,会受到各种阻挠;弗洛伦斯的目标是想为小镇开一家书店,现实情况是小镇不需要一家书店;弗洛伦斯认为她做店员的经验能够支撑得起一家书店的运营,现实情况是她连怎么选书都不知道。
就像我们在走过人生道路的时候,亲身体验过的那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英国作家大卫·尼克斯在最后的附录里说: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读来令人痛心,但弗洛伦斯这句话最为悲伤:“不成功便成仁。”
……
《书店》的最后一段没有犹豫,没有情绪,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依依惜别,甚至连对话都没有。语言平淡实在,只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弗洛伦斯的感情。但这是个很可怕的词,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是我读过最悲伤的句子。悄无声息,却压倒一切,就像这部小说本身。
……
小镇不需要书店让我们愤怒难平,但是弗洛伦斯这种孤注一掷去实现理想的努力又是令人敬佩的。如此,我们在小说的平淡中读出了一股力量。
或许《书店》的意义正是在此,通过弗洛伦斯给我们揭示了一家书店它存在的意义。小镇真的不需要书店吗?需要的。但是小镇的居民拒绝书店,所以他们是可悲的。
我们生活的地方需要一家书店,因为我们不能让自己沦落到与小镇居民同样可悲的境地。
“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
《书店》这本书,可悲可叹又可敬,值得一看。
愿每一个“书店人”都能够如愿以偿。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