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力量》是一本由林非 施晗/主编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一):生活应该慢下来
生活应该慢下来 读《独处的力量》 ——听雪7801 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就是越走越孤单吗?越长大越孤单这首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多年以后 你回到我身边 不安全 充满了你疲倦的双眼 看着我 也告诉我 你是否 依然相信童话 你曾对我说 每颗心都寂寞 为啥想到这首歌,是因为名人也是越长大,越孤单。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怕死卡尔说的,我不认识他,但是他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朱自清的《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脸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望的双眼里过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这就是人生,《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也是红极一时。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篇幅有限只选一段,这也是所有人的心声。他唱哭了很多人,有些东西是一样的,虽然我们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比如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沈从文在《时间》里,说生命是意义就是,活下去,活着,倒下去,死了。就是几十年时间,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做没有意义的事情,都由你别人不会也不能干涉到你。 林清玄也说生活不过是忙碌,或者悠闲,有大有小,又吵又闹,飞鸟来了又走,悲哀的是每一只鸟都不属于我,每一只鸟都留不下来。 余光中先生,谁能让世界停三秒?估计没有人,但是摄影师,能记录下来你的一个时刻。却不能记录你一生的每个时刻。 还有很多名家也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去匆匆,没有跟家人朋友好好的聚聚,聊聊,想做的事情,还没有来的及做,时间青春就匆匆过去了。我好像突然一天感觉到自己有点老了,虽然才不到四十,因为有一天我的身体不舒服,感觉到累了,没有什么征兆,突然之间,腰开始酸了,牙齿也没有那么洁白如玉了,有点松动了,有点力不从心了,我老了吗?人生七十古来稀,还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把人的精力毫尽了,生活需要慢下来,看看你身边的风景,关心一下你的亲人朋友,和老童鞋聚聚!享受一下我们应该享受的生活,也许这才是该有的人生!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二):这便是独处的力量!
上高中时,我们班上曾经有一位同学很让老师头疼。
原因是他太能与人聊天,不管周围坐的是谁,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开朗的还是木讷的,都能够与人家搭上话,也不管是坐在哪个位置,哪怕是上课时就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他也能够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对此老师简直是无计可施。
当年觉得他是个话唠,现在想想他只是不能够忍受一个人独处而已。
我们常说与人交往是一种技能,但是能够学会自己独处又何尝不是一种力量。
有人曾经问过我,一个月不出门不与人做任何的交往,是否能够忍受。我当时的回答是只要你满足我足够的水和食物,再让我的房间里摆满了书。莫说是一个月就是一年我也能够做的到。
这其实只是我理论上的一种预估,但是若真正到了实践的地步,我还真的是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坚持几天的。
任何人都不能够脱离了这个社会而独自存在,所以在这个喧闹且压力巨大的繁华世界中即便是再累、再辛苦,我们也要疲于奔命的去应付一些人际往来。但是即便是再忙碌我们也是需要为自己安排出独处的时间,并且去学会并适应独处。
独处并不是让自己一个人呆在那里发呆,而是通过利用好这段独处的时光学会调节自己,从而不让自己虚度时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处的方式与不同的心灵感悟。那么那些知名的文字作家对于独处这一状态又有怎样的感悟。他们又是怎样看待独处的呢?
不妨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来读一下这本《独处的力量》,或许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于独处这件事有着新的认识与感慨。
这是一本与独处有关的散文集,编者精心挑选并收录了五十余篇散文,其中包括杨绛、林清玄、沈从文、余光中等这些知名的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
其实细细读来,这些文章中的一些篇章的主题并非完全直接讲述的是与独处有关于的事情,但是我们却能够透过这些文章感受到这些作者们在喧闹的世界中为自己寻得的一片安宁之地。在那里他们静静的思索着自身或周围曾经发生的事情,写下了这些他们个人对于生命、人生以及世界的思考与感悟。虽无直白的表达独处,但是却在其中向我们暗示了独处的力量,那是每一个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会独处,喧闹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在宁静中思索人生与未来。不管是热闹,还是静坐,人总得学会通过思考来自我调节才是啊!
这便是独处的力量!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三):独处是最美好的时光
《独处的力量》书中为沈从文、周国平、余光中、杨绛、林清玄、贾平凹等几十位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这些名家解读了独处的思考和体悟。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呢?也许有的人觉得独处意味着孤独和寂寞。而独处恰恰是一种最好的享受。事实上确实如此,在许多黑暗时期,独处可以使我们拥有一种内在的安详。书中散文如《读书与做人》《面具》《谁又不是孩子呢》等,共收录散文作品58篇。可以从中看到这些著名作家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许多人感觉压力大,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全然没有静静独处的耐心,其实我们应该超然物外,享受独处的美妙,人们普遍认为,独处就是离开了人群脱离了社会,意味着孤独和寂寞,有谁会愿意忍受孤独和寂寞呢?
王丽文的《独而不孤》中讲述的故事就非常有代表性,独处并不是说让自己的思维散乱,天马行空地四处游荡。应该学会放下对过去的思忆,对未来的幻想,回归当下。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要明白,事实上过去和未来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由这些意识产生出来的幻象,时刻干扰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觉察,安住在当下,即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仍然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觉察,完全安住于当下,即使生活在拥挤的市区,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其实,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这是与世间万事万物乃至与自己更高层次的交流。多数人会认为交流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其实不然。当我们同蓝天、白云、绿柳或者玫瑰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语言来交流,而是体认和接受这些事物,并感受它们所带来的温暖,从它们的存在中学到许多东西。独处的真正含义是,让自己生活在正念当中,而不是要把自己同社会割裂开来,假如我们体悟了独处的精妙,就能更好地同他人和社会进行交流。
独处可以使我们的心如白云一般轻盈,如明月一般亮澈,可以转化你的内心,转化过去也可以转化未来。使它们在你眼中不再那么黑暗。独处可以使你内心变得强大,能让你懂得活在当下的美妙,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与世界交流。独处还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宁静和快乐的源泉。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四):愿你,妥善安顿自己的孤独时光
上一次认认真真地读散文大概还是中学时期,学习、考试,听老师念叨“形散神不散”……但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什么是“形散神不散”。这五个字拆开来看倒是都认识,可凑到一起了之后愣是叫人分不清,什么是“形”,什么是“神”,怎么才算“散”,怎么又不算“散”?不管了,只要是散文,答“形散神不散”就对了。
比起散文,我更喜欢小说。莫泊桑的《项链》、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和《祥林嫂》……这些或讽刺,或感人,或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故事,我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感谢那些经典作品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最近手头有一本《独处的力量》,由《鲁迅和中国文化》的作者林非与《青年文学家》杂志的执行主编施晗合编。乍一听书名,有点像励志鸡汤或心理书籍,但翻开封面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关于独处的散文集,收录了冰心、毕淑敏、贾平凹、沈从文、席慕蓉、杨绛、余光中、郑愁予、朱自清、等几十位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其中,毕淑敏的《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和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各种习题集的阅读理解中都有它们的身影;而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更不消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如今看来,不过是六七百字的短文;可当年要全文背诵,也是费了不少功夫的。而隔着漫漫岁月,重读以前不曾理解、只是囫囵吞枣般死记硬背的篇章,竟有一种深深的亲切感,这才发觉,散文蕴含着别样的美,且这种美,非静心不可领略——精巧的小说如骨架,用创意撑起了文字;优美的散文似肌理,用诗意丰满了语言。
周国平在《独处也是一种能力》里写道:“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孤独同样如此。愿我们每一个人,既能享受红尘作伴的潇洒繁华,又能妥善安顿一个人的诗意时光。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五):《独处的力量》--找个“空挡”,感受自我
多少英雄好汉,不怕千难万险--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生死与共的同伴,似乎本来也没什么好怕的,成则达成心愿,败也称得上求仁得仁。但是,同样是这些英雄,不少人却在独处之际,败走到孤独的麦城,因为他们难以静静地感受自我,他们不擅长应对人生的“空挡”。
独处,常是人间的烟火热闹最好的比对--现代人常常放大一个人独处的“空挡”,认定一个人自己待着的时段就是“孤独的唯一表现形式”。这固然是错误的。而当一个人真的只是独处就感觉到了所谓“孤独的滋味”,便可以确定其的确是远未找到自己“仅仅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意义。离开亲人后的若有所失、失去爱情后的黯然神伤、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可阻挡(《匆匆》)、体会到思想可能在后人传承及实践的过程中“大大变了味”的怅然(《在卢梭铜像面前的思索》)、为自己的内心无处倾诉的悲凉······经历过类似的起伏后,许多人开始慌了,先前“达成成就”的快乐也就此一扫而空。于是,一些人干脆在未曾分辨的情况下就决定将更隐秘黑暗的欲望当成了自己后续的“目标”,陷入了疯狂的状态,成了“善始不善终”的反面教材;一些人则在无奈地品咂过孤独的滋味后,沉静下来,探寻自己的内心,再次寻找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生存方式;还有的人通过自省看到了他人的不足,才愈加认真地自律,即使独处时也不怠慢--以一段时间里网络上对杨绛先生《镜中人》一文片段的质疑为例,其中对郭妈的描写让人觉得有些犀利了,但正是因为郭妈自己明明有着种种的不幸却不曾在孤身生活时沉淀反思,乃至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反而处处想着占点“实惠”便宜、拈轻怕重、嘲讽他人、学人家的好不知其所以然还不肯承认人家的好、一发生问题就借着他人心软来“道德绑架”不久后就依然故我,觉得那样才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杨绛先生哪里是要借着手里的笔斥责他人呢?她不过是揭下了多数人站在郭妈的角度,就本能地忘掉了“独处亦应慎独”,还想以“我读书少”“想得(到)太多”“被人道着真病就恼羞成怒”“没被人抓了现行就觉得自己没毛病”的心态逃避现实,还“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这是在“融入大众”的“画皮”。
本书广选从民国到现代的名家名篇,从多个角度让人感受自我独处之时,一个人应该问自己些什么问题,或者跟着作者们一起去发现些问题,再寻找答案。但也因篇篇都有其独到之处,所以难以仅用几个章节类型加以简单归类。而且其各自篇章的魅力绝非那些胡乱拼凑起来的鸡汤片段可比,更不以“毒舌”为噱头。即使有些段落让人感到些许的冷意,也只是银针般的锐芒,更能医得了那些独处时更勇于认清的、自己平日讳疾忌医的部分。部分篇章则使用了诗歌般清雅流畅的文字,令人读来异常心怡。因此,本书适合在独处时随手一翻就开始看,最好能随时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受,若干时节后再重复,以便时刻找到那个独处时愈加真实的“自我”。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六):请安静的让我待一会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独处,却是一种常态。在独处的时候,我们的灵魂生活才会展开思考。
《独处的力量》这是一本关于独处的散文集,共收录散文58篇。其中包含杨绛、周国平、余光中、林清玄、沈从文、贾平凹等几十位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作者林非当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读散文,很美,让我可以静下心来沉淀思考。
读每一篇散文都是一种享受,刹那的永恒、独而不孤、时间深处的行走、人生隧道、禅趣、都是那么美!
我想朱自清的“匆匆”再也熟悉不过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再这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们在干什么呢?
还有后面的时间,无不在说,时间转瞬即逝,而我们面对时间的流逝却无能为力,只有把握好当下,活好现在的自己,才对得起自己不白来这世上一趟,我想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放下,急促的脚步,去好好思考人生的真谛吧!
独处并不代表孤独,当独处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一面,是的,独而不孤,年华如水,坐在窗前满眼都是风景,去享受美好的一天。但是有时候,认知自我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的剥开,眼里的泪水可以煮锅面了,剥到最后,却发现里面是空的。但是面对生活里的问题总归是有帮助的。
很喜欢书中那句话的生命的过程,不过是一份尽心,的确,只有尽心了,才能获得一份坦然和宁静。
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是那么神奇,静下来放慢脚步,去体会,去感悟他的真谛,走一个圆圈,起点到终点,不喜亦不惧!
读者从这本散文集中看到了作者于生活细微处生发出的对于生命状态、孤独体验以及如何独处的思考和体悟。人之需要独处,独处不单单是一种能力,更是人内心的一种整合。
独处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回归自我,看到更好的自己,可以随心地生活,不必循规蹈矩,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不防静拿一本书,喝一杯茶,独处一下,可能你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七):孤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独处的力量》,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感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叫做人多力量大,也就是说,一般都主张的是群体的力量,很少有人提出独处的力量,这个概念。可是仔细一想,这句话也确实非常有哲理。生活中,每句话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成立的,只不过在大家过多关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多相反的事情就被忽视了,但是并不代表就不存在,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一切也都会恢复本来的面目。
独处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虽然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外向性格,喜欢热闹,在人多的时候,可能过的很开心,可是他也是需要独处的时候。而对于那些内向者来说,独处更是家常便饭。很难说内向的性格和外向的性格那种好,毕竟人无完人,而且那种性格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说,更偏重于那种性格。有人说,在这个社会上,需要那种外向的性格,可能更加适应这个社会,这在某些方面也许是如此,可是也不完全。缺乏交往的性格应该是一种缺陷,但是缺乏独处的生活,可以想象的到,那简直就是一种灾难。
在生活中,人们之间需要交往,可是独处的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获得需要的东西。可是独处的时候,那种安静也会让你更加惬意。在独处的过程中,可以安安静静的思考,只有安静时候的思考,才能让你更加的睿智,可以让你总结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失。因此不要在孤独的时候太落寞,这也是一种放松,一种休息,为了让你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孤独也是如此,不要被孤独打倒,而要善于利用独处的力量。
本书就是几十位知名人士关于独处的短篇文集,在书中,那么多睿智的故事中,看的出所有的知名人士他们也需要独处的时间,而独处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也可以从文中看到他们于生活中的细节,看到他们孤独体验以及如何独处的思考和体悟。在每个短篇散文中,都有生活的真谛,可以感受到刹那的永恒。独处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独处是灵感的源泉,是诗意的土壤,也是创造的契机。而众多作家对于独处的文章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本书的编者是林非和施晗,林非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学者,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等职位。林非的学术论著与散文创作均追求独创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内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有些论著和作品也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其他的国家发行。而施晗历任“为你读诗”总编辑,以及《青年文学家》杂志执行主编,以及一些国外的机构担任要职。本书是两位经过精挑细选的几十篇具有代表性的关于独处的作品,把它们整理在一起,让读者大饱眼福。
《独处的力量》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短篇散文集,是众多的当代名家关于孤独的作品的精选集,通过一篇篇充满了力量哲理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独处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不能缺少的。同时作者也希望每个人既能享受在人群繁华中的辉煌,也能妥善的处理一个人的时光。真正的了解独处的力量的意义所在。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八):enjoy your life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独处有了一定的关于自己的见解,所以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发现有许多地方,我和许多人都有不谋而合之处、共鸣之处。我觉得我是一个,有时候需要和朋友在一起,能够享受那一种分享的快乐;有时候我需要有一个人的时间,细细的思考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喧嚣的打扰。
我从不畏惧孤独,我从来不会觉得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特别的害怕。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特别会去想你些天马行空或者奇思异想的东西,那个时候的我感觉我的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与美好的色彩。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会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而不是努力的去和别人合群。在尝试合群的道路中,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会难以融入到一个组织当中去,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与其观念不相符合。其实,这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人生总有一段路是要一个人去走的。”我非常喜欢这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人的一辈子中总有一段时光是你一个人要去度过的,你必须在这段时光中,依靠你自己的力量,披荆斩棘,而不要想着和别人协同前进。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大家他们也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他们在独处,在与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自我进行交谈。我觉得,独处的妙处,在于它可以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清清楚楚的想明白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波澜壮阔,还是处变不惊的。只有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与别人相处。如果我们都无法与自己心中的自我进行交谈,那么,在与别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我们又能够和平的进行吗?
在我的生活周围,有很多人他们不喜欢一个人做事情,他们觉得自己太过孤独,没有依靠,没有安全感。可是我却不同意他们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当你学会独处的时候,你应该是成长了一大步。因为你知道,许多事情不能够依靠别人,你只能靠自己才能够不断的往前走。老想着依靠别人的人,他永远学不会长大,因为他害怕独自面对困难,面对选择。
等你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你也觉得当你一个人做一件事时,感觉特别的难受或者特别的困难。请你不要放弃,坚持下去。我相信,当你坚持下去之后,你会发现你收获远远比你这个事情的完成更加多。也许,这就是独处的力量吧。
孤独,并不是恶魔,它只是你在通往黎明道路上的一个考验。当你学会与孤独共处的时候,你就长大了,你就能够去坦然的面对一些东西,你就能够学会选择,因为你已经有了能够承受选择之后所出现的结果的能力了。如果你还缺少一点勇气,那么这一本书你可以看一看。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九):独处是一种力量
前些年美即面膜有一则特别受欢迎的广告,脍炙人口到很多女生看了广告以后都去买面膜。广告是这样说的,“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时间...停下来,享受美丽”。
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是脚步匆匆,忙个不停,很少能停下几分钟,独自待一会,喘上一口气,让忙碌的内心恢复几分平静。
停下来,坐下来,慢下来,安静的独自一会儿,对于每一个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目标满满的现代人来说,太难得,也太奢侈了。
人们总盲目相信“干就是了”,但对于安静下来,静心思考这事儿却很少提上日常议程。却忘记了,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里面说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独处的力量》是一本关于独处的散文集,内中收录了58篇关于独处的散文。书中所选的文章,文如书名,都与独处有关。这其中,既有作家独处时的随感,如朱自清的《匆匆》,林清玄的短文,余光中的《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毕淑敏的《没有一颗小草自惭形秽》,也有哲人式的省思,如林非的《在卢梭铜像面前的思索》,冰心的《谈生命》,周国平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独处时的时刻是思考人生问题的好时光。周国平对于苏格拉底的法庭申辩语“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赞赏不已,在作家塈哲学家周国平看来,这句话道出了哲学的根本根本使命,既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们一生孜孜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而在于对人生意义做出说明。
而在女诗人、作家冰心独处时的所思所感,则显得更加诗意。她说,生命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林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则对梭罗的一句名言赞赏有加,“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外界的环境我们管不了,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环境。
如果要说看破,或许还是罗兰在《归零》一文中概括的最为精当:
名利又如何?恩情又怎样?一切的执着无非是抽象数字暂时的显现。重要的是,该认真生活的时候,认真地生活过了,能做旁观者的时候,也潇洒地旁观过了。未曾忘记快乐,也尽力摆脱苦心。来到手中的,欣然接受,要从手中逃走的,怡然放手。
以上所列,只是这本小书中数十篇文章里的沧海一粟而已,内中还有许多关于独处的精彩文章值得一读。在人人难得独处的今天,“独处使人得到内生力量”这种观点目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可见独处之于人们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对于独处这件事只是一种畅想,但找个不用加班又月色不错的晚上,只需一盏台灯、一杯暖茶,一本散文相伴,信手翻看,翻到那篇便从那篇开看,也是置身浮华闹事中的休闲佳选。愿我们既能乐享人群的繁华,又能沉醉于一个人的时光。
《独处的力量》读后感(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独处的力量》
文/望月听雪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幕帘低垂,燕子双双飞去,更印衬了纷纷落花之下那一抹落寞孤寂的身影。烟锁重楼,庭院深深,拭泪问花,无语凝噎之间,一任清冷蔓延,“孤身锁重楼,残月羞,钟磬悠悠。韩雁南飞后,佳人独立桥头,微蹙双眸。雾霭笼深秋,华叶走,欲释浓愁。轻扬红酥手,提眉、长叹、颔首,饮尽一杯老酒。”“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更愁。”残月更漏,寒枝栖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独字了得!看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多少才情在孤寂清冷中成就一番诗书墨史,“品味孤独其实就是观照自己的灵魂”,越是孤寂,越是迸发出惊才绝艳。
“独处是诗意的土壤,是创造的契机,可以引发关于生命存在和自我觉醒的深邃思考。希望每个人都既能享受人群的繁华,又能妥善安顿一个人的时光。”
——刹那的永恒•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揽镜自照,顾影自怜,郁郁而不得志者,唯有青灯古佛相伴,寄情山水之间。那一世的绝美容颜,便随着时光流逝殆尽,不复再现,唯余千古辞章,集万千芳华于一文,风华绝代。
“如果镜子是无心的相机,所以健忘,那么相机就是多情的镜子,所以留影。这世界,对镜子只是过眼云烟,但是对相机却是过目不忘。如果当初有幸映照海伦的镜子是一架相机,我们就有福像希腊的英雄,得以餍足传说中的绝色了。可怜古人,只能对着镜子顾影自怜,即使纳西索斯,也不过临流自恋,哪像现代人这样,自怜起来,总有千百张照片,不,千百面镜子,可供顾影。”千百种旖旎风光,千万种风情韵味,皆在一幅相片之中了,令人迷醉不归。
“断霞横空,月影在水,哲人冥思,佳人回眸,都是已有之景,已然之情。捕永恒于刹那,擒光影于恰好。人生一世,贪嗔兼痴,自有千般因缘,种种难舍。雪泥鸿爪,谁能留得住,记得清呢?”因此才有了这些极珍贵的“记忆”,余光中先生于千万张相片里,独挑出两张来描绘,一张便是《中国新诗选》出版庆祝茶会的合影,就当年而言,大半个诗坛都在其中了。另一张是余光中与佛洛斯特的合照,时年余先生仅而立之年,佛洛斯特则须发皆白,似冥想之中,一老一少,便是时光留给后人的最珍贵的纪念了。
——独而不孤•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便是东坡居士的心路历程了,无论身世浮沉、世态炎凉,终不为名利所惑,“依然故我,笑对人生”,“忍记倚桂分题,簪花簪酒,处处成陈迹。十二楼空环佩杳,惟有孤云知得。如此江山,依然风月,月底人非昔。知音何许,泪痕空沁愁碧。”
笔者借东坡的词,一表心境,“误堕尘寰的我终于摆脱掉风雨的纷扰和晴空的照耀,蜷缩进飘庐蜗居去寻行数墨,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日子,积尘扫土,遂成一集”,“江山依然风月,人生依然故我”,《依然集》便如此应运而生。
“文史不分家,堪称治学古训。鲁迅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即以兼善文史取则,推为最高典范。回首历代硕学大家,文章巨公,莫不淹贯文史,通才博学。惜时至当今,学文者不治史,治史者不学文,人为割裂,鲜能造就通才。述历史人物则评其曲直,讲风俗民情则探其本源,数典章制度则溯其沿革,征引丰富,多所参稽,而性情所至,谈古论今,烛幽洞微,切中时弊,率能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这便是《依然集》,来新夏老先生所著,不愧为“国内文学历史界卓有建树而兼通文史者。”
五个主题,似五段华美的乐章,各自按照自己的旋律奏着美妙的音符。
刹那的永恒,“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
独而不孤,“我倒挂在枝头,轻轻摇摆,找寻颠倒世界可爱的那一面。”——几米
时光深处的行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人生隧道,“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苏格拉底
禅趣,“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
“那飘逝远去的,就是短暂的,像枯叶颤抖着坠入迷蒙的幽谷。那常往复返的,才是永恒,像金灿灿的太阳落下又会升起。时间横在岛上,做着破败的梦,在破败里,时间的荒目巡顾着荒芜的茅根,是否在野火烧尽后抽芽破土。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醉里挑灯看剑”也好,“梦回吹角连营”也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静静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