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工船》是一部由萨布执导,松田龙平 / 西岛秀俊 / 高良健吾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蟹工船》观后感(一):捉摸不透的一点
大平在的加纳总三郎时期,街头美少年时期,九条时期,濑川诚人时期,蟹工船时期,行天时期无论哪一个都带给人极尽出色的印象。
一遍又一遍观看《蟹工船》最温馨的63分24秒——“不要放弃,不要去埋怨,想啊,要好好的想,如果没有想法的话就完了。”
怎么说呢,我现在还是捉摸不透带领大家自杀时的大平的心态,如果真的全体了结,那之后的傻蛋儿革命是不是就不会有了?可他们还是捅灭了你们的太阳——那就所有人都着起火来自己成为太阳吧。 “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荐:《蟹工船》是一部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杰作。”
《蟹工船》观后感(二):寄望来生不如今世抗争
这是根据1930小林多喜二的原著改编的电影。它描述军国时代无产阶级觉醒。查此电影的背景资料,发现这本小说竟然在08年大受欢迎销量举证,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如此老旧题材的小说会在今时搬上屏幕。为什么这样的题材突然会在日本红火起来呢?
也许是因为电影里充满了对自我生活的追问。已经有不少人说在日本当前社会上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大家像蟹工船上的工人,日复一日地沉默劳作,完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或未来的日子。
“每日如同奴隶一样拼命工作的意义何在?“
有人说能工作已经是万幸,今生出身贫苦只能寄望于下一世。但每个人不都是有责任向自己追问:“到底我想做什么,此时此刻我想做什么?”而不是只抱怨但什么都不做。这样,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些事情,去改变我们的现状。面对有可能出现的悲惨后果,甚至失去性命,但他们仍在努力抗争,那么我们呢?即使反抗了被打击,又会有多严重的后果呢?
寄望来生不如今世抗争
《蟹工船》观后感(三):从蟹工船再看日本人的自杀
日本警察厅于2010年5月1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日本共有32854人自杀,这是连续12年自杀人数突破3万人。在各年龄层中,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自杀率创历史新高。根据统计数据,日本2009年的自杀人数较2008年增加了596人,这是自1978年开始统计以来连续12年突破3万人大关。
在各年龄段分布中,20多岁年轻人的自杀率为十万分之24.1,30多岁为十万分之26.2,比例创历史新高。不同年龄段的自杀比率均比2008年有所增加,其中20多岁的自杀者较前年增加了0.9%;40多岁较前年增加了5.9%;50多岁人的自杀率较前年增加了2.0%,已占到自杀者总数的19.8%;60 多岁人的自杀率较前年增加了3.9%。20-40岁人群的自杀率已高于历史纪录。
根据有关部门罗列出的52项自杀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健康问题,达15867人,其中死于“抑郁症”的人排在首位,达6949人。排在第二位的是经济、生活问题,达8377人。其中“失业”导致自杀的人数为1071;“就业失败”为354人;“生活苦闷”为1731。这三类人群在所有自杀者中约占4 成。另外,“无业者”占自杀人群的57%。可见日本的雇佣关系和生计问题日渐突出。
------可见雇佣关系突出,不乏是日本极为特色的等级观念形成的,强者对弱者的绝对支配权和下层对于高层的绝对服从。源自于中国早期文化的影响,再武士道乃至军国主义的需要是不断强化的过程,这或许也是社会主义在日本得以需要的一大因素。
《蟹工船》观后感(四):从蟹工船看日本的共产党
在军国主义奋起的背景下,所有之一切都是为帝国之名义。责罚与打骂,无不尽显,军国主义层级分明的特色。蟹工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绝望与颓废的状态与社会主义背景下,俄国人的船上自由快乐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时而极尽宣扬了社会主义之说。
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完成于1928年3月,可谓是日本共产党的一部社会主义的宣扬力作。
看日本共产党的历史:
日本共产党(三度成立,二度解体,二度被取缔。)
于1922年7月15日在日本政府宣布非法的情况下成立,同年12月加入第三国际。1924年解体。
1926年再成立,并且主张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二阶段革命,目标为“废除绝对天皇制”与“实现国民主权”。1928年再度被取缔,于1935年再度解体。
直到1945年8月15日本战败投降,才被宣告合法化。
1946年2月召开五大,提出“和平革命”论,认为在美军占领下,可以通过和平、民主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
1950年6月,遭到美国占领军勒令日共的《赤旗报》停刊,并禁止日共全部中央委员的政治活动,日共再次被迫转入地下。提出主张武装斗争,而于1952年被取缔。
1956年,回归合法,1979年众议院席次增加到41席,是日本共产党建党以来众议院席次最多的一次。日本共产党也一直被孤立,在国会中的政党协商往往排除日本共产党。
1990年7月十九大时,党员有49万人。
2008年由于经济危机和大量裁减临时工,在日本,共产主义逐渐复苏。据日本共产党称,一年内党员增加了1.4万人,党员人数平均每月增加1000多名。现有党员40万余。
存在不易,却也是社会需求创造的存在。和美国不念一本经何入一扇门?世间存在即是合理,一切突兀的,终将被客观之发展所淘汰。
《蟹工船》观后感(五):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部片的
打着无产阶级的名号,SABU还是更想拍一部CULT片或者一个少年集体暴走的故事吧。或者他根本就只是想拍萨布式的“打破困境”,只是披了一件劳工纠纷的外衣。
这样想就好理解了。
本片身材爆好、气场强大的帅哥云集,仿佛随时能操家伙干上一架,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戏才能觉得他们是社会底层无产阶级——联想一下我们真正的农民工,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的农民工不壮不帅,我的意思是说,此片里,就连劳工领袖松田龙平都一点被压迫感也无,他们拿什么来扮演我们这些真正的,额,屌丝。
龙平叔啊!你在此片中气质大转变,成熟、尖锐,甚至呆得有些聊斋了。多迷人。只是一点都不无产阶级。
西岛秀俊倒是帅,只是不狠。
当然,在龙平大喊“出发”的时候,我甚至有点后悔我没有把它当无产阶级题材了,可看到他们随即团团围住西岛秀俊,我平哥还一拳打掉他的枪以后——吗的,这不是暴走族是什么!
不知道萨布为什么要打一个无产阶级的幌子,没看过原著,也几乎可以想象那种失望。我也不知道萨布理解的无产阶级是什么样子,嗯,社会底层是像你在片中说的那样,是一些“很穷,从各地找来的很蠢的人”、“没有人需要他们,只能在困境里挣扎”——但他们并不是都是帅哥,正如握手的暴走族不等于无产阶级一样。
但如果,回到开头,把这个片子当纯粹的SABU电影看,就很好理解了。作为一个重复场景的cult片,他的天才程度也不输给三池崇史。SABU在电影里重复多次,“要把握现在,要打破困境”,真的是很动人的,为了这个动人,他甚至牺牲了龙平,龙平最后吐血吐出了泡泡,还落下了一滴泪啊,我也不知道他哭什么,就像我不知道捕那么多蟹干嘛。
ABU还是很天才的。俄罗斯船上那一段把我笑死了,当然是说忽略那个翻译的说教。SABU能把握住笑点,很黑色幽默,但却把握不住其他气氛的渲染,唉,呵呵。
说真的,SABU,与其说打破困境什么的,还不如一起去木村家做兄弟呢。我也能跟龙平打排球吗?
,虽是ANDO脑残粉,此片还是远胜《drive》的,排名我心中CULT片第五名,萨布还是成长了的。
《蟹工船》观后感(六):寄望来生不如今世抗争
这是根据1930小林多喜二的原著改编的电影。它描述军国时代无产阶级觉醒。查此电影的背景资料,发现这本小说竟然在08年大受欢迎销量举证,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如此老旧题材的小说会在今时搬上屏幕。
为什么这样的题材突然会在日本红火起来呢?
也许是因为电影里充满了对自我生活的追问。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人们都难以逃避这样的追问。
已经有不少人说在日本当前社会上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大家像蟹工船上的工人,日复一日地沉默劳作,完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或未来的日子。
每日如同奴隶一样拼命工作的意义何在?"
电影中几段的开头都是那个巨大的齿轮的镜头,两个咬合的齿轮,然后是整个流水线。有很多处都在表现这个流水线对每个人的要求。这些工人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就像是整个社会中的每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木偶线操纵着的木偶。更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发现操作自己的那根线。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呢?首先是人类有自我麻醉的本能。
有人说能工作已经是万幸,今生出身贫苦只能寄望于下一世。但每个人不都是有责任向自己追问:"到底我想做什么,此时此刻我想做什么?"而不是只抱怨但什么都不做。
马云叔叔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只抱怨的人不会快乐。不喜欢你的工作又不离开,只是一味抱怨的人,的确是Loser。然而,那些不喜欢又不离开,结果连抱怨都没有的人,又是赢家了吗?
大家还忘了一种可能性。一个人喜欢一个工作,但不喜欢那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喜欢这个船,但船上有一个窟窿总是进水。请问,我是该把船扔掉还是把船修好?我不喜欢我家的装修啊,是不是该搬家?我同意不喜欢一个工作就应该离开。但主张不满就滚蛋别抱怨的,本身是混蛋。驱逐良性的建议和意见,就是驱逐良币的行为。
问,可能有回应可能没有回应。但是,沉默就一定不能为你换取到什么。静静地呆着,继续跟随着皮鞭的抽打节奏,默默地行走着,世界是不会有任何改变。
不要以为息事宁人就可以换得安宁。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曾到工厂里去真实体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她发现越是受压迫的地方人们越显得服从。人们常常说"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越大",但人的身体属性决定了人自由调度意志的峰值。当人被繁重的体力活动占据以至于无法学习,当人太过劳累以至于无法思考,当人太过恐惧以至于放弃思考成为唯一减缓极度痛苦的方法时,人自然就放弃了反抗的可能,并在表面上以"接受"替代了"屈从"。被压迫者会显得心甘情愿,甚至为压迫者说话。我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斯德哥尔摩症。
换句话来说,如果当你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反抗压迫,慢慢你就会被压迫占据了你的生活。因为身体的劳累和思想上的恐惧,你会慢慢放弃思考,最后完全丢失自我的立场。
如果不能改变世界,起码不要让世界改变你。 有时抗争,不一定只是为了改变世界,也许只是为了守护自我,不为世界所动摇。
作为人最后的尊严,就是思想的自由。如果连思考的能力都失去,恐怕真的与咸鱼无异。
我们生在如今这个年代,如果还自比蟹工船上的奴隶般的工人,只为一天一顿饭而自足而苟延残喘。那真可惜了这次投胎。还不如做猫狗猪羊。
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些事情,去改变我们的现状。
面对有可能出现的悲惨后果,甚至失去性命,但他们仍在努力抗争,那么我们呢?即使反抗了被打击,又会有多严重的后果呢?
寄望来生不如今世抗争。
关注公众号“AVA笔记本”《蟹工船》观后感(七):《蟹工船》:伸出你的拳头或唯唯喏喏
很多年前读过《蟹工船》的小说,因为是鲁迅、夏衍、郁达夫都推荐的作品,夏衍那篇著名的《包身工》,据说就是受了这部小说的启发而创作的。三四年前,又看国内出版了此书的漫画版(这回换成梁文道来推荐了),再后来,发现日本居然重新翻拍了同名电影(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拍过一次),还在2010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放了。再一看演职员表,更加惊讶:导演萨布,主演松田龙平、西岛秀俊……
于是就找来看,除了吸引人的主创阵容之外,另一个原因是非常好奇地想知道今天的日本影人会如何处理这样一个左翼题材。要知道小说的内容苦大仇深,某些章节读来令人不寒而栗。
对萨布这个导演,因为《盗信情缘》的缘故,所以很有好感,那片中透出的强烈冷幽默,叫人想到到几年后宁浩的“疯狂系列”。此番操作一个工人运动的故事,他运用自己擅长的幽默感,避免了影片陷入“控诉、愤恨”这种传统无产阶级电影贯用的套路,而经营成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的cult影片,将苦难、麻木、觉醒、反抗这些元素处理得颇具喜感,算是此类电影中的奇葩。
相较于原著小说,影片对情节做了较大的改动,删掉了劳动竞赛、观看电影接受洗脑这些内容,尤其回避了渔工们在制作天皇的贡品罐头时,往里面放石子泄愤的细节,取而代之的剧情创新富有典型的萨布风格,新庄带领蟹工集体自杀的一段,尤其欢乐,完全是神来之笔——要来世投胎做富二代不容易,想死都那么难。
原著中过分残酷的地方均被喜剧化了,对个人遭遇的交待变成了一场谁比谁更惨的大PK(这是工人们的重要娱乐)。影片倒是用了不少笔墨来强调工人们梦想的生活,看起来,无非是有酒喝,有饭吃,有舞跳,有球打,有真正的娱乐。放在哪个时代,人们的理想都是相似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当年博光丸上的蟹工和今天写字楼里的中产并没有不同,所以这本小说能够一印再印,那么多年后还被摆上白领的案头,就是因为这点共鸣。
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就是反抗。松田龙平演的新庄(音同心脏)受了苏联人的启发,为了幸福生活,回来鼓动罢工,最后死在监工枪下,血祭大旗。作为抗争的代价,流血有时是必需的。对这部分的强调显露出萨布的本意,这也正是影片在今天重拍的意义。
不过,恐怕是演员外表过于俊美的缘故,观影时始终有跳脱感,西岛秀俊就算脸上有疤看着也不是个残忍的监工,松田龙平就算蓄上胡子也不像个苦大仇深的劳动人民。
必然会有一些两个人的拥趸冲着他们的名头去看这部片子,只不过,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恐怕难以激起广泛的兴趣,哪怕已经整饬得挺搞笑,终究还是比较沉闷和严肃,为了偶像而去看电影的观众,是注定要失望。
:说起来,人口不到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号称80%的人已经进入中产阶级,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已是屈指可数,但就是这本无产阶级小说竟然在80多年后又狂卖200万本,还被拍成电影,演成话剧。反观中国国内,两个版本的印数加起来不过区区三四万本,其中一个还是“洁本”。左翼文学在社会主义国家遭遇删节,也是咄咄怪事。不过,看起来这种担心也是多余,就在小说重印、电影上映的2010年,有一堆富士康员工从楼上了跳下来。我唯一可以确信的事,是那些工人肯定没有看过这部《蟹工船》。
:摘录原著小说的部分内容。不论你是不是左派人士,读罢这些文字,任何人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马克思的那句名言:“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
在“国道开拓、“铁路架设”的工棚里,壮工们随随便便就被打死,还不如个虱子。因为受不了折磨,有人于是就逃跑。逃跑的一被抓住,就会捆在桩子上让马拿后腿踢,要不就放在后院里让大狗咬死。而且还当着面做给大伙看。听见肋骨在胸腔里闷声闷气的嘎巴一断,就连“算不上人”的路工也不由得把脸捂起来。打昏过去,就拿凉水泼醒,反来复去地这么折磨,最后,像个衣服包似的让大狗咬住粗壮的脖子抡来抡去给抡死,或像一滩泥似的扔在角落里,身上的肉还在一下一下地抽动。监工们冷不防就拿烧红的火筷子烫屁股,或者拿六棱棍子打得人直不起腰来,这种事“每天”都有。有时正吃着饭,突然身后就有人惨叫起来,接着就飘过来一股人肉烧焦了的气味儿。
……
在北海道,无论哪条铁路的枕木,每一根儿都等于是工人一具青肿的“尸体”。在填海建港的工程中,害脚水肿病的工人活活地被当成“人桩”埋掉。人们把北海道的这种工人叫作“章鱼”。章鱼为了活下去,连自己的手脚也吃掉。这不恰好完全一样吗!谁都可以在那里,进行肆无忌惮地“原始”剥削,“油水”全部捞了回来。而且还把这些巧妙地跟开发“国家的”资源这件事联系起来,顺顺当当地把它合理化了,真是无孔不入。为了“国家”,工人们“饿肚子”一个个地被打死!
……
矿山上也是一样。一个新矿山上开坑道了,哪里会出现瓦斯?哪里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为了摸清楚,资本家就使用乃木军神曾经干过的办法,让那些比“土拨鼠”还廉价的“工人”进去送命,一批换一批不当回事地随便糟蹋掉。比用张手纸还不当回事!工人的肉身,就跟金枪鱼的刺身似的一层又一层地把巷道加固起来。资本家利用远离城市的好处,在这里干着“骇人听闻”的勾当。用手推车运出来的煤里,时而带出来大拇指、小指头,这儿一个那儿一个,粘在煤块上。女人和孩子们对这种事眉都皱不得眉,已经“被迫习惯”于这样了,只能毫无表情地把矿车推到下一个人面前去。这些煤就为资本家的“利润”,去发动庞大的国家机器。
……
写于2013.3.1
《蟹工船》观后感(八):唯有OTAKU,才是真·共产主义
2008年,随着日本经济不景气引发的各种社会心理反弹,持有不同于执政党政见的日本共产党突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猛增两万党员,他们当中有不少只是和你我一样的中二病青年,都喜欢一本叫《蟹工船》的书,而该书的作者也是个中二青年:小林多喜二——日本共产主义革命先驱,1933年遇害时年仅30岁。
在这种热潮氛围下,《蟹工船》的漫画版(作者:藤生刚)、话剧版、以及萨布的电影版也随之诞生了。
很多网友指责萨布退步了,经历了十多年的磨练后却拍出了这么一部囧片,其实结合原作和时代背景来看的话,你会发现很大程度上冤枉了萨布,而且相比本片的前辈——中国红色经典——萨布的镜头语言更胜一筹。
观看本片之前,我就对剧情没有半点期待,因为这种社会主义题材的故事永远只会是那几个单调的格式,无论哪个国家拍,什么时候拍,都不会有什么电影语言上的突破(这也正说明了红色经典是对电影语言的极大破坏),尤其当剧本是那些革命先辈们创作的时候更是彻彻底底的一个尿性。
果不其然,尽管本片是出产于2009年的日本,可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故事还是那些故事,甚至台词还是那些台词……与数十年前的同类影片没有什么区别。
唯一的区别,也许是饰演魔鬼资本家的西岛秀俊吧。西岛的演技很好,但他并不符合传统红色经典中的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形象,一般这种角色都是由长相天生会受到歧视、或者眼角带有邪气的实力派演员来演的(这也是为什么红片里的反派往往演技比正派更好),从这个标准来说,萨布“选错”了演员,而山本萨夫和今井正等共产导演更擅长拿捏这点。
我之所以想看这部片子,仅仅只是想见识一下萨布会用什么样的镜头来叙述这类故事而已,或者我还很好奇:在这个年代的日本,拍这样的片子有什么意义?
很难想像一部红色革命片在本世纪的日本能带来什么启示,别说在日本了,就算在中国,智商稍微正常点的人士,都会知道累死工人的资本家是最愚蠢的资本家,这种人商人在这个年头已经不是多数派了,大多资本家还是愿意善待工人的,要不然工人怎会心甘情愿地给你办事?想要让工人工作到累死累活不用威胁的,亲切点就行了,再加些工资,到时人家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会暴发出来的,比恐吓之类有效率多了。
所以从“揭露资产阶级残暴性”的角度来说,这种片子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它不符合当今人们能看到的现状,个别存在也不能代表整体。
如果只是想给工人维权的话,不用借助这类极端的片子的,而从故事的角度它对资本家地图炮有余夸张力不足,往往拍不成精彩的大片。
这种发生在渔船内的黑暗故事,放在今天无论霓虹国还是***国,大体也只会被年轻一代解读成黑心商家把工人拉到某某地点从事犯罪活动(比如XX矿场老板)。
而片中无休无止的工作,也只会引来网友的吐槽:我不明白,要抓这么多蟹干嘛?
是啊,抓这么多蟹打个飞机啊?!!父辈们会义愤填膺地告诉你这是反映了资本家的贪婪,可是,在我们这一代的脑海里,却只能浮现出一个空虚寂寞蛋疼的变态葛朗台形象……
其实下边这个采访,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并不会将《蟹工船》“以小见大”地解读成“号召全体无产阶级消灭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而只会解读成“日本曾经有过违反人权的时刻”——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65968/
也许规根结底,《蟹工船》的再度流行,只因仨字:中二病。
在生活不景气中暴发的对富人的不满——这点中日是共通的,造就了我们的中二屌丝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蟹工船》中救了主角一命的是俄罗斯人——他们不像日本帝国宣传的那样妖魔化,而教导主角学会反抗的是一个日语讲得不太好的中国人。而在现实中,小林遇害后,中国诸多文人了给予了哀悼。
另一方面,作为本片的反派——西岛饰演的大资本家总以爱国主义之名强迫工人累死累活,而资本家被不满情绪日增的工人联合打倒后,长期被爱国主义洗脑的工人们,总以为“大日本帝国军人”会为他们主持公道严惩这个虐待他们的老板,谁知军队一来最先干的事就是镇压了工人并击毙了“带头闹事”的工人领袖……
看到这点,大家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常有人说,今日中国自称左派的其实是十足的右派,而被说成是右派的其实才是真·左派了(详见***左棍与霓虹右翼的相似性、以及自由主义者与革命先辈“口号”的相似性)。
本文只是我对《蟹工船》的一些看法,没有其他的,我已经厌倦了像几年前那样自以为是地提出政治观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你要我吐出内心真正想表达的内容,那我只好告诉你:我想看到的是萌化版的日本共产党!
我不信什么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军国主义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我只相信萌才能够拯救世界!所以世界上最伟大的党是CLAMP大婶党和京都爱你妹卖萌党啊!!!!!!!!!!
最后:
70年后的今天书能够火成这样,当年受尽委屈的小林同志应该可以安息了。
最最后:
不知道邓佑仁老爷爷(小林多喜二之子)找到日本的家人了没有?祝他好运。
最最最后,以上全部都是序言,下边这句才是正文:
世界上存不存在共产主义国家不得而知,但OTAKU绝对是最纯粹的共产主义者。
《蟹工船》观后感(九):读《蟹工船》
读《蟹工船》
导读:
一本书!一本日本人写的书!被誉为日本无产阶级的经典小说。作者因其而亡,读者却因其而二度兴起!其一1929年大萧条爆发前,其二2008年全球危机前。
此为神书,能预卜全球风暴?
不,那是一本书,为《蟹工船》。
《蟹工船》,是一本书!一本日本人写的书!被誉为日本无产阶级的经典小说。
作者因其而亡,读者却因其而二度兴起!
第一度,1929年出版,美国资本市场在当年10月29日始,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第二度,2008年以来该书再度突然火爆,新潮文庫出版的《蟹工船-黨生活者》在舊書中,罕有地以往年的100倍銷量在上半期增刷發售達40萬本。
5月就使得累计销售突破百万大关(在2008年之前,《蟹工船》的销量只有每年5000册),书业人士异口同声:“这恐怕连已故作者小林多喜二做梦都想不到的怪事!”
而2008年又是美国资本市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雷曼兄弟在美国联准会拒绝提供资金支持援助后提出破产申请,而在同一天美林证券宣布被美国银行收购。这两件事标志2008年9月全球股市大崩盘的序幕,然后是多米诺骨牌的全球效应,大家都身处其间,不用赘述。
此为神书,能预卜全球风暴?
不!
2008年至今,这艘寂寞航行了80余年的“蟹工船”突然恢复昔日的“荣光”,不仅受到日本民众的热捧,而且畅销欧美。
热销背后留下的是更多的冷思考。
近年来,日本出现了越勤劳越贫困的“新穷人阶层”,他们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而得不到社会救济,许多打工青年因付不起高昂的房租而沦为“网咖难民”。
不少人因对社会强烈不满,出现了野蛮报复……人们惊呼,今天的他们依然在这艘“蟹工船”上。
而小林多喜二所著该书,大致情节为:
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远洋捕捞产业中一幕。
在堪察加半岛海域上有一艘捕捞螃蟹加工罐头的蟹工船"博光丸"。船上的工作环境十分严酷,薪酬则极为低廉,工头浅川根本不把蟹工们当人看。
从认命到醒悟,再至觉悟而反抗,终被压制,乃至失败。但蟹工们并不气馁,在总结教训之后,再次暗中酝酿了第二次罢工。
小说揭露了渔业资本家和反动军队对渔工的残酷剥削的本质,生动地表现了日本工人阶级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无产阶级启蒙之作。
(注,作家是日本共产党员)
本书历久犹存的要因是,80年过去了,社会底层依然不仅存在,还很“旺盛”。
“嗨,要下地狱喽!”成为经典语句。
每天那么忙,还是这么穷---穷忙族(Working Poor)!
根据日本官方统计,2007年收入达不到200万日元的青壮年多达2000万人,而收入为120万日元的国民可以免除所得税,因此,日本社会把这批低收入的人称为“新贫人口”。
根据书店的调查,购买《蟹工船》的读者恰恰是出自这个阶层。另外,《蟹工船》还有漫画读本,一个年轻的读者曾经跟我说:“日本业主不愿雇用正式工,因为那么做既要负担医疗保险,又要支付房贴,还不如招临时工来得快,既不用支付医疗保险和房贴,还可以随时解雇,看你不顺眼就可以让你第二天别来了。比起临时工,其实业主最喜欢小时工,看你恶狠狠的,反正你顶不过他,你的小命全攥在他手里,跟《蟹工船》的监工一个德行!”
从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劳动人口数字表明,临时工已经占据了整个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属于不安定的状态,并对社会抱有极大的不满情绪。
因为拥有这些社会普罗的借书抒发,才使得畅销成为可能,尤其是发生大的系统性经济衰退,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时!
想再全面了解,我还循迹而上,看了由日本漫画家藤生刚绘《蟹工船(漫画版)》,直接感觉是:
忠于原作,描绘部分历史图景,但刻画过于模式,似乎所有蟹工脸都一样,整体过于简单了!
为了更直观感受,再看了电影版,即2009年萨布导演, 松田龙平等主演的《蟹工船》(Kanikosen)。
可惜没找到1953年山村聰主演並首次執導的该剧。
2009年版做了些修改,主要是根据电影的要求,重新设计了主要角色。而原作基本就只是群像描绘,并无突出人物,也更贴合社会真实状况!
剧本重新勾画的主要段落包括
“在结束一天的辛苦劳作后,工人们喜欢聚在一起聊天。新庄认为今生没有希望了,只有转世投胎才能改变命运。大家听后准备集体自杀来世成为有钱人。然而在真正准备行动时,却没人愿意真动手去死。大家相视而笑,都奇怪怎么就信了新庄的话。片刻的轻松一瞬即逝,沉重的劳动又开始了。
在一次捕捞中,新庄和盐田与大家失散了。他们漂流在海上,被一艘俄罗斯船所救。看到俄罗斯人和着欢快的音乐跳哥萨克舞,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自由。 ”
整体而言,电影是视角的冲击,尤其从描绘作业实况、海上环境,可以给我们展现当代日本人如何理解那个时代,全日本一心为扩张,或自发、或激发、或“鞭”策下,群体向前的理解!
但是本剧,导演控制成本过于严酷了,低于电视剧,直逼舞台剧。好在其重点打造的道具,蟹肉罐头制造机器,倒是还有价值的!
同样用当代中国人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劳动与劳动者保护,似乎发现那个被描绘的年代中,日本谓之“不是人干的”那种状况,平行线的我民国时期,俨然落伍,乃至原始啊!
另,该书其实也是日本文学界发展历程的一环,或可以说是断层切片!
大正时期(1912~1925)
近代文学进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为首的白桦派作家和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为文坛主流。芥川的小说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导致其自杀,也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
昭和时期(1926~1988)及其后
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初期文坛的主流是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成立,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说《蟹工船》和《没有太阳的街》是典范之作。与革命文学并立的是新感觉派作家,其代表横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 ,许多作家被征集从军 ,文坛冷寂不振。
所以,日本当年的扩张策略,确实改变了国民的很多或有发展可能,多样化的消失,是好还是不好呢?
附录:
叶渭渠:我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时就接触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当时是满怀革命的激情来学习的。“文革”后期,我从事日本文学编辑工作之初,全国正处在
“书荒”年代,只有毛著、毛语录、八个样板戏和一部小说《金光大道》。
外国文学就更难翻译过来了。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负责人让我考虑日本文学有什么可以介绍过来,我当即就推荐了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等四部作品,但其中三部的译者是著名翻译家,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所以需要重新组织译者来完成这项工作,就这样,我重译了这部《蟹工船》,在1973年出版了。翌年,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还节选了《蟹工船》的一节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记者:据悉,日本共产党入党人数的增加归功于《蟹工船》的流行,是这样吗?
叶渭渠:日本共产党入党人数的增加,不能单纯归功于《蟹工船》的流行,要在政党的生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方面来探讨。日本共产党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下,其发展走过曲折的道路,并一度陷入了低潮。但是,此时,以一向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日本共产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关心“新贫困”问题的解决,有针对性地提出雇工的待遇和非正式雇工的合理保障要求,指出大企业和政府责任的所在,旗帜鲜明地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人权和民主主义,捍卫和平宪法,主张现阶段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推行民主改革,以“建设一个‘国民做主人公’的新日本”作为当前的奋斗目标,从而获得了劳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近一年多来,每月平均约有1500人入党,其中多为年轻人。目前,日本共产党党员人数达40万人,在日本政坛上成为最大政党之一。
(叶渭渠:《蟹工船》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