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里看京都》是一本由李远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门里看京都》读后感(一):京都这座古城有点意思
期待了半年的日本自由行,我的计划是先去大阪,再去京都最后再去东京。结果再临出发两天的时候,大阪收到了台风的干扰,机场通往市区唯一的路被轮船撞断了!计划好的大阪行程也随台风飘散如烟,匆匆的两天时间改变行程,只好把大阪的时间分给京都和东京了。我是一个喜欢繁华的大都市的人,即使喧嚣,我也喜欢光怪陆离的城市夜晚。但同行的朋友对京都的建筑有着谜一般的执着,所以我只好妥协,将大部分时间留给京都。
在新干线上,我不停的抱怨着东京的时间太少了,想看古都,祖国可以看个够。朋友对我的不满并没有理会,只是微微一笑,“来都来了,感受一下吧。”
从酒店出来,我们直奔清水寺。沿着小道一路上山,因为出来的很早,所幸没有太多的游客。呼吸着清晨的空气,不由得感慨偶尔早起爬爬山也不错啊。在清水寺内,我并没有求签,但还是迷信的为家人请了御守。登上一旁的台阶,俯瞰山下的京都,古朴清幽。离开清水寺,我们一路下来去了八坂神社和祇园。如果白天的京都是温柔的、传统的,那么夜晚的京都就是充满活力的。四条河源凝聚着时尚潮流,大部分的弄潮儿沉醉于此。
离开京都的时候,我已深深的被这座城市所吸引。古老又活力的京都。我不知道现实的唐朝到底什么样子,但京都几乎吻合了我对大唐的所有幻想。只可惜,过客终究还是要离开的。
京都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个旅游城市,我们只是看见了京都的表面。直到我看到了这本《门里看京都》。
几年前有一本《门外汉的京都》让人们眼前一亮,将京都带入我们的眼前。原来梦回唐朝并不是妄想,这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仿佛展开的历史画卷。这次的《门里看京都》让我更近距离欣赏京都的魅力。
《门里看京都》读后感(二):门里看京都,不是门道,而是家门
平时豆瓣只是记录,不太打分,主要在微博上写感想,但也很少直接给差评。这次是实在不爽了,微博上也写了批评。凭着对京都的喜爱,感情分肯定是要扣的,再给插图1星,算两星吧。
=====================
旅居京都九年,却不如游客的京都九日。
一期一会的口吻,却尽是网络上随便搜搜就能查到的资料。
日本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充满了一千二百年的烟火气,但除了晒几次结交的名贵,甚至读不出多少作者自己的生活气息。
何以是《门里看京都》,却不是门道的门,更像是家门的门。
插画可爱,奈何小作文实在空洞,又无照片搭配,如果没去过京都,看完这本书却能准确地想象出京都的样子,那我对此人抱有200分敬意。
=====================
回忆了一下,这本书好像是沪江做的广告,还要抽奖送西阵织联名礼盒版。但内容真是不到沪江做广告的另一本《京都解剖书》的一半有趣。
甚至在最后一篇结尾还要给朋友开的店做个广告。
不推荐人群:想要了解京都的人,喜爱京都的人
理由:上述。不如去隔壁买本《知日》京都特辑。
推荐人群:想通过外国什么东西来增强民族自信的人
理由:作者花了大篇幅写各种事物如何从中国传过去,再一笔带过其在日本如何发展,妙!
《门里看京都》读后感(三):梦回大唐,走入京都
梦回大唐,走入京都
梦回大唐,就去京都吧。大唐是我喜欢的朝代之一,也渴望能够看一眼大唐盛景,之前看电影《妖猫传》,一度热泪盈眶,不仅是极乐之宴让人心动,就连空海大师都让人动容。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时光的流逝,我们国家却早已没有了大唐的气息,留下的只要诗文,并没有那个时代的建筑了。我一直渴望能够去日本看一看,想要感受一下大唐的气息。《门里看京都》的作者是李远,他是一个京都文化学者,在日本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同时在他的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他通过在京都的生活,得到的关于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文化这一方面,做得的确很好。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京都,一个融合了大唐各种文化的京都。文中的很多描述都仿佛带领着读者回到了盛唐,看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祖先的生活。那勾栏瓦舍,那诗文词赋,就连杨贵妃都让在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虽然说作者在写京都,但是实际上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可惜,有一些东西被保存,但是也有一些东西在流失,甚至是被慢慢遗忘。作者在文中传递给我们的是,在某些地方,总能够唤起我们的记忆,对自己国家某个时期的文化的记忆。
京都,这样一个曾经是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地方,它的地位虽然不如以前,但是那里的人有骨气,有傲气,在他们眼里,京都就是最棒的,京都的文化就是一流的。我想,除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之外,还有他们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包容外来文化,并且能够把外来文化和自己国家的文焕相结合,从而变成有着民族特色的东西。学以致用,这是这个民族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一座城市因为珍惜历史所以才有未来。我们国家早些年在这方面做的其实不是很好,索性后来有了改善,这也是让人欣慰的地方。
很喜欢作者多这本书的内容安排,有城市起源,也有文化的遗留,更有作者自己在那里生活的气息。最最贴心的地方是,作者在书的末尾提供了京都的攻略,在暗戳戳引诱更多人去那里探索,探索和我们的唐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京都。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不是这本书有深度,而是作者的叙述方式,没有很多刻意的介绍,反而是像聊天一样,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还会时不时穿插进去诗词,小故事,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
整本书有日本文学作品的治愈系的感觉,淡淡的,淡淡的介绍,淡淡的叙说,就连插画都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就像是前段时间流行的小确幸。看这本书就是一种小确幸。随时都可以在眼前浮现出京都的样子,就算没有去过,也可以让人想象出来,画面感很强。就像作者描写京都的艺妓和舞妓,眼前立马就可以浮现出他们的模样。作者寥寥几笔,就将他们的处境和模样描绘了出来,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吧。
这本书随处可见的深意,拈手可得的优美文字。
樱花如雪,人生不过樱花一瓣,生死忽然。谁也躲不过时间的自然演进。读读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几人能够庄严而优雅地落幕?大多不如樱花。这样地句子,这样地思考,让人觉得这样一本又不只是用来介绍一个地方地,还带给了读者了解一座城以外的东西,那就是对人生的思考。
若是想要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在那里待一段时间,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体会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匆匆浏览一番。古都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们那里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多想去看一看,看一看世界上那些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感受那依旧鲜活的历史气息。
《门里看京都》读后感(四):何以言京都?
在我看到“京都”这个词的第一想法就是北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京都有国都的含义。后来查了资料,才了解到京都已经成为了日本故都的代名词。 作为一个从来没去过京都的人,在看到《门里看京都》这本书的时候,还是非常期待的,期待着它能够带着我观尽京都的山山水水,浏览京都的名胜古迹,体验京都的风土人情……不得不说这本书写的很不错,采用小短文的形式,每一章节一个地方一个故事,从京都的来历讲到他们的习俗再讲到大大小小的古寺及其名人轶事……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身体验一下京都的生活。书中分为四个大章节:京都缘起、京都风物、名人的京都、我的京都。作者李远通过不同人的视角不带偏见的描写出京都的方方面面,着实佩服。 看完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曾经的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小国如今却能走在世界的前沿,这其中必定有着他们不断努力和坚持: 1.向他人学习,化为己用的同时并传承下去。比如中国的茶、弓、禅宗……就拿弓来说吧!中国古代六艺,别分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人把习六艺看做君子的修养,这里的射,就是指的射箭,当代中国的射箭很难再看到,偶有看到也是在竞技比赛的时候。与之对应的日本至今维持着一年一度的“通矢”比赛,让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惋惜,本源自于中国,却被日本发扬继承。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几天前韩国申遗成功的话题,很多人过于偏激的争做键盘侠、口吐莲花,却不好好反省为什么我们自己总是在失去了才后悔,本该属于自己的文明在别人“拿”走后才想起来,“哦,这不是我们的东西嘛”,事实上也是如此,文明有所属的国家,另一方面文明又属于世界,既然我们做不到尽心尽力的去保护和传承,那就只能拱手他人去做这些事情。只今唯有感慨,而我们是如何丢失的那些文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珍惜现在拥有的,用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和保护,不至于看到了汉服大喊:这和服真漂亮! 2.文化自信。随着世界多级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元素涌入各个国家,在为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个国家想要长久的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不被其他国家带来的思想同化,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有文化自信。文化作为每个国家的软实力,谁占据了文化软实力的制高点,谁就相当于掌握了主动权,而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更是没有理由让我们去埋没,为什么我们还要舍本逐末的追求所谓的国外“精神”呢?反过来再看京都的人们,他们每年的大小祭,无论是多么小,他们总是虔诚的去祭拜,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你以为信奉的是鬼神嘛?那你就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这是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精神信仰,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自信,他们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神圣和庄严的,或许在我们很多人看来就是迷信。不管迷信还是其他原因,他们对待过往历史的虔诚和认真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而不是用“国耻家恨来调侃逗趣儿”。 感谢作者李远写的《门里看京都》让我大开眼界,书最后还很贴心的附上了京都攻略,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年代没有注解,希望作者再版时能够注明日本的每个时代对应的公历年表,不然前前后后那么多年代分不清先后还需要自己去查才明白,这就很恼火了哦。
京都攻略部分日本时代的公历对照何以言京都?一言尽显唐宋古典风貌,二言珍重发扬传统文化,三言有机会定去体验。
《门里看京都》读后感(五):梦入京都
如果说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那么京都就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时空缝隙,一千两百年的历史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文明在此处交锋碰撞。这是一座让人在未去之前心心念念,抵达之后沉醉缠绵,离去之后魂牵梦萦的魔幻之都。
京都的熙攘,见证了生活的历史。
京都的印迹,沉淀了日本的过往。
《门里看京都》一书,从京都的起源开始,带我们领略了京都的不同风物与一千两百年历史沉淀下的人文古迹,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带着我们去游览京都的大街小巷,品味京都一点一滴的生活日常。
“你很难想象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地方,仿佛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遍布町屋的窄巷、咫尺便至的禅寺庙社、百千年的老铺,处处都是故事。”封面“如果想梦回唐朝,就去日本的京都吧。”这是一座从命名到格局都与唐文化密切相关的城市。
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学习唐朝的国家体制和律令制度,将平城京仿照唐朝的京师长安建造,藤原京从罗城门向北的通道就是朱雀大路。公元702年,日本派遣唐使到长安学习城防构建,以长安城为模本,平城京的核心建筑物大极殿和朝堂院位于平城宫中,效仿太极宫太极殿,之后又模仿长安大明宫的麟德殿建造楼阁。
虽然是模仿之作,但平安京的建筑却依然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从来没有像长安都城一般被城墙整体围住,穿梭在京都街巷,我们能想象到曾经大唐盛世的光景。
京都照片(图源网)京都缘起作为《门里看京都》的第一个部分,并不是单纯如百度百科式那样呆板地介绍京都整体,而是巧妙融入了京都独有的文化特色——京都时代祭、京都祇园祭、京都葵祭,这些祭典大多从京都初创便设立,历史悠久,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如果仅仅是从历史来谈京都,那也只不过是一篇趣味介绍书籍,并不值得过多研读,《门里看京都》中,还有一个非常亮眼的写作技巧,它从文化角度出发来写京都风物,通过不同物品来体现京都的风土人情。
对于不了解京都的人来说,总会对各方面衣食起居有很多疑问。
著名的舞伎和艺伎有何区别?在京都最常见的是什么?为何日本人会保持冷兵器时期的弓道传统?这些让人好奇的问题都在京都风物这一章节得到一一解答。
京都神社(图源网)我们在了解一个城市的时候,通知喜欢先从地图着手,再一一去看城市里的一点一滴,从宏观到微观,最后落实到具体的人文,作者李远显然深谙此道。
三岛由纪夫、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丰臣秀吉……这些日本著名文豪大家都热爱京都。
一个城市若想名垂千古,少不了名人名书,他们是城市风骨的体现,也是他们创造了这座城市文化的标签。
作者在最后两个部分为我们呈现了名人的京都和自己的京都,我相信,每个来到京都的人人都能从这座城市中找到自己,这也是京都的独特魅力。
写到这里,还必须提到的是Viga老师古朴却不失活泼的插画,歌舞伎南座、冈崎神社、怀石料理……每个具有京都特色的地方都有这些意趣盎然的图画。这些三头身比例的小人,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会心一笑,便也感受到了京都的可爱之处。
插图“京都之所以受人尊重,当然是因为她代表日本的古典文化,但不要错以为这些璀璨的文化是日本这一岛国的专利和独创。那是亚洲尚在缔造一个独特的文化圈之时,绚烂的大陆文化,化作多少重浪潮流入而形成的文化。”终是要去一次京都,踏上溯洄千年的寻梦之旅。
《门里看京都》读后感(六):此去经年
《门里看京都》是一本介绍京都文明的书,作者李远是旅居京都的文化学者,曾任教于中日两国高校,书中充分地应用了比较文化的思维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千年京都的温暖与美丽。每则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内容精要,不仅适合已经去过京都的人回忆其快乐的旅程,而且对于尚未去过京都的人激发其前往的欲望。
喜欢历史,并不意味着每天抱着古籍逐字逐句地阅读,所谓皓首穷经,在意淫中寻求古人的衣食住行,而应该来到古人曾经生活的地方,感受那或隐或现的人间气息,正如作者李远因为爱上了京都,所以对其揣摩得认真,并愿意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向读者展示,并利用了现代网络媒体,开立了微博“李远说京都”栏目。
严格地说,李远并没有将京都作为一处观光地,而是作为文化的交融地。在京都,你会发现中华文明对大和民族的深觉影响,正如周作人说过的,如不从生活上体验,对于日本事情便无法探知。李远将此书定义为”门“,其用意并非在于诗意与远方,而是认定这里有着人间烟火气,表面上讲的是古迹,实则说的是人心。对于读者而言,“门”是一个美妙的存在,不同于窗,只能从外部向内部窥视,或者从内部向外部眺望,而门则可以自由的出入,前提你得有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美好的向往。
《门里看京都》体例谈不上完整,但是很亲切,从目录的排版上看,是竖着写的,古雅至极,更何况每个标题简练而有深意,大的章节题目依次是《京都缘起》《京都风物》《名人的京都》《我的京都》,而内部章节的题目有平铺直叙的,比如《京都与中国》《唐代皇家庭院》《五山之首天龙寺》,也有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比如《因名妓而闻名的寺院》《皇帝的外衣黄栌染》《杨贵妃成佛》。 在情感与文化上,中国人是亲近京都的,这里大到寺庙、庭院,小至一片瓦、一杯茶,都浓郁唐风宋韵,也许在华夏,我们这种情感的依恋越来越淡的,但并不意味着消逝,而是深藏于民族共同的记忆中,有待一日,我们步入了京都,这片沉睡的记忆突然就复苏了,原来透过这扇门,我们看到了京都的熙攘,看到了1200余年的人间烟火气。
1994年,京都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当时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京都的,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国隋唐都城形式,建于公元794年,从建立起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的首都。作为日本文化中心,它具有一千年的历史。它跨越了日本木式建筑、精致的宗教建筑和日本园林艺术的发展时期,还同时影响了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原来,我们到京都,不仅是复苏民族共同的记忆,而是到古建筑圣地寻求美。平安京的建设借鉴了中国都城的城市规划,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红,建造东西、南北纵横的棋盘状道路,但又不是完全意义的克隆,至少没有像中国都城那般被城墙所包围。此后的岁月里,京都虽历经火灾与战乱,但重建时未做大的改变,这就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对文化的理解。
在关注文字叙述的同时,我们有必要了解书中的插画,相比于一些游记,更多地采用实景照片,本书则是由VIGA亲自操刀,艺术地展示了京都风土人情,无论是人物还是建筑,他都能抓住其艺术的特征,让我们一目了然京都的源远流长,比起那些实景照片,更令我们热血沸腾,原来这就是不一样的京都。
《门里看京都》附录《京都攻略》列举了本书提及的若干个风景名胜,有地址,有预约方式,对于读者而言,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去检验作者李远所言所感的真实性,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李远治学的严谨,他不是纯粹的主观认知,而是将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统一起来,宣讲的是“我们“的京都,而不仅仅代表自己。
《门里看京都》读后感(七):说不尽的风物 道不完的京都
京都,是我很喜欢的城市,不仅因为它的建筑风格源自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更因为城市的氛围中充满影影绰绰的中华文化的残影和人文气息。这种文化传承所衍生的魅力,让我去过一次京都之后便还想再去。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这些年,我从很多作品中看过京都,也亲身体验过京都,但我自始自终都觉得:和旅行时的浮光掠影带来的感受不同,书籍传递的文化和感受更为深刻。
出于对京都的兴趣,我陆续看过不少有关京都的书籍或者电视节目,但总觉得不对味,那些说不出来我所感受到的京都,只有《门里看京都》get到了。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看到这本《门里看京都》,我就觉得跟它很有缘,想看书中更为深刻的京都,进而品味一下书中门内汉为读者展现的地道的京都味儿,以便增进对京都的了解。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京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作为旅居京都的文化学者,李远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出,以及增进中日民间文化交流。他本着一颗对文化的热爱之心,以一期一会的形式漫谈京都带给他的感受,深度介绍了一个外行人所没有接触到的门里京都,并集结为《门里看京都》一书。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李远在《门里看京都》的引言中谈及,京都在1200多年来,仿佛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入眼之处,处处都是故事。倘若,此时你正在京都,或者也曾经在京都的街头远眺,那么你一定能从李远的《门里看京都》一书中找到某些共鸣。
李远将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从:“京都的缘起”、“京都的风物”以及“京都与名人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京都的有关文化典故、历史渊源。最后,再谈及他眼中的“我的京都”。
相对而言,前三章的内容都是比较客观的,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京都文化特色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对京都文化的历史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第四章,也是最后,则是从李远的个人视角出发,介绍了他看到以及感受到的京都之韵。
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不在于“谈讲历史是否足够专业”,也不在于“评说风物是否足够全面”,而更多在于:
一 尊重历史,立足现在。
相对市场上的同类书籍来说:李远的文字不但尊重历史,客观的展现了京都的特色;也立足现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烟火气的京都。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京都的历史,体现在它的建筑、它的文化中,因为有1200多年的传承,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在本书中精选了一些年代久远的寺庙,如真如堂、大德寺、光明寺等,来谈这些建筑相关的典故与历史;也精选了一些文化习俗,例如游客喜闻乐见的蹴鞠与足球、舞姬与艺伎、饺子与怀石料理,来谈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其文字简朴又不失去韵味,足以做到雅俗共赏。
二 结合历史,趣谈京都。
之前我看过一些有关京都的书籍,不少都提到日本的历史、饮食文化、匠心、以及民族精神,然而能够融合京都的历史发展进程,来从各方面趣谈京都的书,真是少之又少。
你知道京都人为什么仍然认为“京都才是日本的首都”吗?
你知道日本的“三笔”是哪三个人么?
你知道“入唐八家”分别都是谁么?
李远在《门里看京都》一书中都有提及。
你想了解“艺妓”与“舞妓”的区别么?
你想了解明代文人茶与日本煎茶道有哪些历史渊源么?
你想了解日本的饭菜因何而被冠以“料理”之名么?
《门里看京都》中,你都能为这些有趣的问题能找到答案。
三 图文结合,趣画京都。
翻看这本《门里看京都》,你还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篇文章中都配有特别可爱的漫画。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和市面上常见的日系动漫不同,Viga为本书配图所作的漫画人物全部是小小的,三头身的比例令人觉得特别可爱。
时代祭、神社、日本料理等,都能在在插图中找到身影,图文完美结合,将一个个颇有意趣的京都小景呈现在读者眼前。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看完李远的《门里看京都》,你一定会对京都这座城市产生不同的感受,所能体会到的京都的底蕴也将更为悠远。
京都很美,美在美在历史,美在风物,也美在文化意蕴。
看的透的门道,说不尽的风物,道不完的京都。
图片来自 沸腾的泡沫红茶这便是《门里看京都》的意义所在了。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