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全四册)》是一本由金庸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7.00,页数:1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雕侠侣(全四册)》精选点评:
看到小龙女被强奸那简直想杀了尹志平。
旷世绝恋
之前两次没看完 这次终于看完了 断臂杨过略一抱拳
简直就是披着武侠外衣的言情啊
经典之中的经典啊。看这个居然让我懵懂出一些生死大义来。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
很细腻的心里描写 比看电视过瘾
读的是八几年版本
黄蓉三孕傻九年。
永远的小龙女。
《神雕侠侣(全四册)》读后感(一):半夜四点的时候想起郭襄
忽然想起郭襄这个人物。
当年不太喜欢神雕侠侣,于是看得很快。
当时觉得郭襄就是个天真的有个性的小姑娘。只不过是众多痴情于杨过的女孩中的某一个。而在我看来凡是喜欢杨过的女孩子都蛮傻的。
于是只记得杨过给郭襄的三根金针三个承诺,和她用掉这三个承诺的方式。
再看神雕,忽略杨过和小龙女这纠结的一对的纠结的情节之后,也终于开始体会配角们的感情。
特别是襄儿。已经不可以用言语形容她的可爱,聪敏,善良和完美,还有那么点个性和邪气。
除了蓉儿,最爱襄儿。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程英陆无双和杨过结拜,郭芙大小姐找到了耶律齐。
郭襄只有倚天里的一句交代:行走江湖寻杨过不见,四十岁那年终于大彻大悟,创建峨嵋派。
想起来大觉怜惜。
杨过占据她心里全部,他只不过杨过生命中一个偶然的过客。
那么郭襄到底过得快乐不。
十六岁那年,她应该很快乐。
《神雕侠侣(全四册)》读后感(二):这其实是一个讨论价值观的故事
在分析杨过和小龙女的价值观之前首先要看下两人的出生,因为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出生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最初价值。
可幸的是,两人都是孤儿,所追求的自然是要人疼爱,而杨过在社会上偷鸡摸狗了几年,这种欲望自然比清心寡欲的小龙女强烈。杨过深知社会生活艰难,打工不容易。小龙女怎么说也出生小资了,早茶喝喝蜂王浆,睡睡古玉做的床,还有那么一大宅子。
两人相遇之时恰逢杨过的事业低谷,小龙女的高强武功明显满足杨过想强大的心态,一拍即合很合理。
之后在古墓的日子,两人忙于修炼武功,杨过为了报仇乃私心,小龙女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在这里虽然现象一致,但显然目标是不一致的。
当这个平和状态濒临瓦解之时,小龙女练功受伤和李莫愁的闯入恰好帮杨过不安分的心安排了个合理的契机,让他有机会可以重回社会混个出头日。
此时两人出现了明显的价值观分歧,一个想留,一个想闯,于是又恰好出现尹志平这个家伙,让小龙女从想追随杨过到感觉被抛弃,这一剧烈的变化让她暂时无法找到自己的追求,于是只好选择游荡寻求自我。
而杨过也就理所当然借着寻找姑姑游戏人间,流连于一群莺莺燕燕之间。他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他认为要出人头地才是正道。这个观念一直强大到他在英雄大会上重遇小龙女,而他自己都没意识到,故将小龙女的再次离开怪在黄蓉身上,继续理所当然奋斗于社会,期间自然也受到孤独感和自卑感的作祟,让他用寻找姑姑作为表面理由。不然哪有那么多时间招惹了那么多人。还不是你自己说了句“住闷了我们可以再到花花世界来玩呀”小龙女才彻底死心了么。
小龙女此刻浮现出一种价值导向的假象,一心想过与世隔绝生活的她才会考虑公孙止,一失足成千古恨,惹来日后那么多麻烦,再加上又重遇杨过这个惹祸头子,经历能不坎坷么!
跟着两人都命不久已,这一强大的外界因素直接导致杨过的价值观念改变,想想也没啥闲功夫在社会上瞎混了,赶紧把该办的办了搏个活的机会吧,自然他也知道裘千尺把解药给他的机会是零,所以也没怎么尽心尽力杀郭靖!
这时候小龙女的整个价值体系趋于平淡,一直到得知初夜不是给了杨过,又开始迷茫。这时候郭芙又跑出来把杨过整一残废,将杨过满腔扬名立万之情破灭,你说一妞见妞爱,车见车载,啤酒瓶翻盖的型男突然成一残废了,也只好一心找小龙女过日子去了。
但你说有仇有恨有憾的杨过哪消停得了,与小龙女成亲后想帮她完成第一个心愿也没立马想到回古墓,可见活泼好动的杨同学有多恋这个社会了!
之后又是郭芙出现,把小龙女整一绝症,倒也恰好给杨过制造了一个扬名的机会,反正16年那么长,一边等一边混社会正是好机会。小龙女从结婚后,价值观就彻底定型了,就想着隐居过日子了。
杨过老怪别人拆散他们,让你一辈子窝古墓你能成么?
经过16年,该玩的也玩够了,该杀的也杀了,该报的仇也报了,这时候倒想安安稳稳过过小日子了,以后也能跟下一代臭吹了“你爹我啥没见过,啥场面没经历过!”恰好,又遇小龙女,这时候两人的追求和价值观吻合,也就彻底能静下心来过日子了!
所以,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故事感人,但真正让他们在一起过上日子的还是客观因素练就的价值观。
有人会说了“哎!他们那么多波折都是社会的错啊!”
别了您,别拉不出屎说开发商没给您整一好马桶了。放着啥都没经历过,那杨过能定性子老在古墓待着么?没社会这熔炉,就凭小龙女这连钱是啥都不知道就靠姿色随便拿点吃的过过日子的小资产阶级女子,能和杨过这种社会生混得长久么?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杨过同学具有极优越的心态,遇上情敌通常心里都是不以为然“有我这么一型男了,我女人能看上你么~~”这一心态直接化解了两人之间的误解。
而这一点小龙女就相当差,老觉得杨过要看上别人,你说你有房(古墓)有才(武功高强怎么也是个本科级别的了),有貌,还瞎担心什么。
《神雕侠侣(全四册)》读后感(三):龙女or芙妹?
近些年网络上流传,杨过的真爱是郭芙。
下面整理了一些想法。
记得金庸创作神雕时,最初定的书名,貌似是天残地缺。金庸想写的是一对不完美的情侣,断臂男子与失贞女子的爱情故事。反传统的爱情故事。
神雕整个故事也是在反传统,反成规。娶师傅的徒弟,失去贞洁的新娘,承袭狂字的大侠,戴面具不见故人的英雄。
这些才是神雕着重表现的东西。
过芙恋的一些依据是陈墨先生的点评。但事实上,陈墨先生的说法不一定是对的。
陈墨提出过芙恋是07年,金庸肯定的陈墨点评是02年,金庸从没说过什么过芙恋是对的。且陈墨先生也没说 过芙恋一定存在。
小龙女是当之无愧的女主,杨过的心头好。不然你看,每次神雕开拍,金庸关心的是小龙女和杨过的扮演者,哪里提过郭芙?
杨过与郭芙的感情
首先杨过对很多女孩都动过心,他也是男人,喜欢貌美女子。程英等为他孤身一生,公孙绿萼因他而死,他难道不怜惜,不看重吗?
所有小龙女之外的女配角,都发挥了一个共同作用——衬托杨过。一方面,衬托杨过的魅力,另一方面,凸显他对小龙女的情深。有太多嘴里心里都爱着杨过的女配了,郭芙就是那个嘴里不爱却心里爱他的重要配角。
因为郭芙承认的晚,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深些。
同时对杨过来说,郭芙带着多重的身份。一方面是曾看不起自己的高位者,一方面又是郭靖黄蓉两位恩人的女儿。郭芙身上特质的多面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杨过对郭芙矛盾的态度。事实上,杨过最开始对黄蓉表现得更别扭。杨过和郭靖黄蓉和解之后,本该慢慢对郭芙态度改观,可惜她又砍了杨过的手,且不知悔改。这种情况下,谁能不恼?将杨过对郭芙的恼恨又当作爱,恐怕过分附会了。
其他女配都讨厌郭芙,貌似也只讨厌郭芙,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只有她又骄纵,又愚蠢,又仗着出身好趾高气扬。这样的人虽然性格真实、接地气,但是放到现实生活中也没几个人会喜欢。
金庸先生想突出杨过的反叛性格,突出他不断追逐小龙女的过程,所以安排杨龙二人长期分离。只有小龙女离开,杨过才不断在世间寻找,不断反抗世俗压力(不然二人早归隐古墓了)。只有离开小龙女,杨过才能理解侠之大者的道理。
这些情节安排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没必要将二人的分离强行与郭芙扯上联系。
某些评论研究者的归纳思考,未必是金庸先生本人的想法。
来自百度账号:园怡晨,对陈墨过芙恋的反驳,https://tieba.baidu.com/p/3303584485?pn=0&
原帖摘录如下,侵权删
给小药罐(过芙恋支持者,百度账号)当成宝的陈墨支持过芙恋的就是这本《影像金庸》。。。这本书的神雕侠侣改变备忘录第七节《重要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里提到了杨过,郭芙。。。但是小药罐的说法至少有两个很明显的漏洞,下楼说
影像金庸
第一个问题就是,陈墨自己都承认自己这本书不够客观。在这本书的自序中陈墨这样说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间我本人也曾参与过几部金庸小说的改编工作,我对金庸小说改编作品批评的公正性可能会受到质疑,也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丧失了充当公正的批评家的资格。在这里,我不再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说话,而是以一个金庸小说改编的参与者的身份说话。】
陈墨自己说了,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正批评的资格。
第二问题是小药罐说金庸很认可陈墨的金评,她举了这一段话【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
这一段话见于新修版金庸作品集的序言,时间是二○○二年四月于香港。
而陈墨的影像金庸后记里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从未出版过的新书。】在第三自然段陈墨又说【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第一次发表。只有第一篇即《金庸小说与电影》曾收入上海三联版《孤独之侠》一书以及台湾远流版《视觉金庸》一书。现在让它“归队”,而在原《孤独之侠》即《金庸小说散论》一书中补充新的论文。】
而后记里写到时间是2007年1月,【说明金庸认可陈墨的时候绝没有看过影像金庸这本书】
也就是说小药罐试图用金庸2002年的话来证明陈墨2007年的话,而且陈墨自己都已经说了自己并不客观公正。
其实还有第三个逻辑硬伤,就是小药罐废了老鼻子劲用金庸的话试图证明陈墨的观点,再用陈墨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是新修版神雕侠侣后记金庸明明白白写了【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恬淡,再加上自幼的修炼,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
小药罐却视而不见。
那么陈墨对杨过,小龙女,郭芙的评价如何呢?
陈墨被人称为大陆第一金学家,写了很多关于金庸的评论,涉及方方面面,出版了很多本书,关于相同的话题,不同的书里观点大同小异,等下贴一篇他在九十年代出的《金庸小说的爱情》这本书里写杨龙的一篇文章。关于郭芙的评价,在《人物金庸》这本书里他专门有一篇文章。
陈墨评价杨龙的是《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第四章”爱之秘“ 。下面是全文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是金庸小说中最出名、也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们被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最为曲折、最为生动、最令人激动和痴迷。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剧意味的故事。自他们相爱之日起,就离多合少,往往旧劫未去,新劫又生,历尽曲折悲欢,充满苦涩苍凉。然而他们又坚贞不渝、锲而不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海枯石烂情不变。从而迷醉了无数的读者。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像杨过和小龙女一样,在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中,不自觉地坠入了一场迷梦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骗。这场欺骗并非来自小说的作者——也许作者也像其主人公及读者一样受了欺骗——而是来自“爱的幻觉”,来自人性及其爱情心理。杨过和小龙女当真是值得称羡的佳侣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不能完全肯定。这倒并不是因为杨过比小龙女要年轻几岁晚一辈,也不是因为杨过失去一条臂膀和小龙女失去处女的贞操——这一切小说的作者都一一安排了圆满的解决方法,而主人公也确实是克服了这些微不足道的障碍。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的真正危机是他们的个性的极端对立,他们的人生理想及其喜爱的生活方式的极端矛盾。他们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人,当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走到一起本就是一次偶然,一种命运的捉弄,而他们的相爱更恐怕是一场误会,一场不自觉的自我欺骗。“异性相吸”,也许是产生这种误会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异性”不仅是指男女性别的差异,而且是指男女性格上的差异。我们常常见到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爱上一个沉默稳重的人,一个聪明灵俐的人爱上一个木讷刚毅的人,一个外向的人爱上一个内向的人..等等,而都得到了相对完满的结局,甚至可以归纳为一种“规律”,即异性相吸、相反相存。我们不否定这一点,也承认性格的相互补充是爱情与婚姻的和谐或妥协的一种较为有利的情形。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对“另一极”性格的自然的倾慕,源于一个古老的审美法则,那就是隔岸观景。我们总是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有距离的事物较自己身边的、眼前的、熟悉的事物更美。我们总容易让那些使我们“不明白”及我们不具备(没有或没见过)的东西迷惑。..可是我们一旦“获得”,这种审美距离一旦消失,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杨过和小龙女的情形大致如此。在古墓之中,两人只觉得互相关怀,是师父和弟子间应有之义,既然古墓中只有他们两人,如果不关怀不体惜对方,那么又去关怀体惜谁呢?——有意味的是,小龙女第一次离开杨过,是因为杨过根本不懂得爱情:小龙女正色道:“你怎么仍是叫我姑姑?难道你没真心待我么?”她见杨过不答,心中焦急起来,颤声道:“你到底当我是什么人?”杨过诚诚恳恳的道:“你是我师父,你怜我教我,我发过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听你的话。”小龙女大声道:“难道你不当我是你妻子?”杨过从未想到过这件事,突然被她问到,不由得张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的妻子,我怎么配?你是我师父,是我姑姑。”小龙女气得全身发抖,突然“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第七回)这里有—个小小的误会,欧阳锋找到杨过,疯疯癫癫地点了小龙女的穴道(那时她正与杨过脱了衣服练“玉女心经”),被对小龙女心仪已久的全真派道士尹志平乘虚而入。小龙女以为是杨过,也就坦然失身了,等到杨过找到小龙女时,尹志平早已离去。杨过不知就里,而小龙女则以为杨过在装疯卖傻,不负责任。因而见他仍不叫她是“妻子”(她以为杨过占有了她)而气愤急怒,想要杀了杨过,终觉不忍,因而只有转身疾奔下去,离他而去。可是杨过确确实实是不知道前因后果。不知道如何得罪了师父,不明白“何以她神情如此特异,一时温柔缠绵,一时却又怨愤决绝?为什么说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许叫她姑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只有以为“此事定然与我义父有关,必是他得罪师父了。”杨过对他的师父小龙女,其实只有敬爱之心,却没有性爱之情;有亲近和依恋的关系,却没有热烈的爱情冲动。那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不懂爱情,不懂性,不懂男女之爱有别于师徒之爱、姑侄之爱。等到小龙女离开他以后,在寻找小龙女的过程中,才慢慢地意识到小龙女所要的男女之情是什么。因而,他在追寻“白衣少女”(小龙女也总是一身白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陆无双、完颜萍,并把她们当成小龙女的幻影。他以为(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爱上了小龙女却不知小龙女此人也只是一种幻影:爱的幻影。这幻影正是被他情窦初开的心创造出来的。同时,这幻影也是最初环境激发出来的。因为从此以后,他与小龙女就开始了离多合少,劫难重重的日子。除了这第一次分离以外,还有三次重要的或长久的分离,一是相聚不久,又因“礼教大防”而分离;再一次是小龙女因明白自己失身于尹志平,同时又以为杨过要娶郭芙而再度悄然离去;最后一次则是小龙女为了让杨过吃药治毒,跳进了绝情谷底,从而使他们之间分离十六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分离虽然各有外部原因造成,然而都是小龙女主动离去的。虽然她每一次离去,都有足够的“为了爱”的理由,谁能说这不正是她的本能的逃避呢!?无论是理智的回避或是本能的逃避,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分离和悬念。而这种分离与悬念又恰恰是激发杨过的强烈的情感及其爱的幻觉的最好的动力。分离造成的是美感及其审美心理的距离。一次次分离之后的悬念总会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和放大。更何况每一次分离,都伴有使杨过不得不去追寻的理由,比如第一次他是要找到小龙女,以便弄清他是怎样得罪了她;第二次知道小龙女是迫于“礼教大防”而离去,激发了杨过的反抗命运的热情(这在杨过的个性及生命中是一贯的);第三次知道小龙女对他误解而离去,使他加倍地歉疚;第四次则是为了一句诺言..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一爱情——我们权且称这种模糊不清的激烈情感为爱情——的追逐中,杨过始终是以热烈的追求者而存在的。而这恰恰合乎杨过的性格,这种大苦大热的曲折追寻,正合杨过的口味。在他而言——在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如此——追求本身,追求的过程本身已经比追求的对象更为重要。追求和期待虽然不无痛苦,但也是一种热烈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都充满最美好的期待和幻想。幻想中的情侣,期待中的恋人总是要比真实的人美妙得多。这一切乃是杨过的性格决定的。命运的障碍和外物的干扰,总会激起他的强烈的逆反心理,仅是为了“反抗”本身,他也会不顾一切不计生死的(这在他反叛全真派时已经有过充分的显示)。他和小龙女的关系遭到旁人的非议时,便又是如此。小说中写道:..黄蓉道:“好,你既要我直言,我也不跟你绕弯儿。龙姑娘既是你师父,那便是你尊长,便不能有男女私情。”这个规矩,杨过并不像小龙女那样一无所知,但他就是不服气,为什么只因为姑姑教过他武功。便不能做他的妻子?为什么他与姑姑绝无苟且,却连郭伯伯也不肯信?想到此处,胸头怒气涌将上来。他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刚烈之人,此时受了冤枉更是甩出来什么也不理会了,大声说道:“我做错了什么事碍你们了?我又害了谁啦?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第十四回)这一段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性格,但并没有表明他对小龙女的爱本身。——在这样一个激动的时刻,你就是让杨过为了反抗命运而娶任何人为妻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干的。这就是他的性格。因此,如果没有这些冲突,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冲突所引起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及反叛精神,那又如何呢?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分离,那又会如何呢?——这样的疑问是意味深长的,也是触及本质的。强烈的爱的期待美化了爱的对象。热情的爱的追求掩盖了对爱的对象及爱本身的无知。这才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真正的悲剧。十六年以后,这对情人重新聚首,恍若隔世。经过数十年的曲折和分离,这一对有情之人大概能不再分离地过几天平安的日子了。然而,也许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会不会发现)之间的爱情悲剧及无法调和的性格冲突才会真正地拉开序幕。而以前这几十年的故事只仅仅是这一悲剧的长长的“引言”?——遗憾的是,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使我们保留了最为美好而强烈的印象,而无法猜度他们的“后事如何”。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作者。因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教科书,它只负责将美丽的情感悲喜(无论真正的结局如何)带给我们,将最为华采的乐章展示给我们,至于真实而琐细的平凡生活么,那就不是作者的事了。我们说过杨过和小龙女是不会幸福的。这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杨过是一个多情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无情无欲”的人。——这是她的古墓生涯的结晶,也是她的武功的必要基础。——那古墓派玉女功养生修练,有“十二少、十二多”的正反要诀:“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肠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宁。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第39 回)显然,小龙女将此要诀练得很好,否则她无法在古墓中长大,尤其无法在绝情谷底一个人生活十六年之久。其二,杨过是一个热情如火、活泼激烈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宁静冲虚、恬淡幽闭的人。这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出现极大的反差和冲突。杨过曾说:“不错,大苦大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第29 回)。而小龙女则恰恰相反。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小龙女则至淡至虚,如何为伴?其三,杨过属于这个风尘劳苦、多劫多难的苍凉人生,而小龙女则属于古墓。她像是幽灵,又像是仙女。总之,她属于空谷,属于绝域,是花瓶加温室里的花,一经人间风雨就会惶然失措,本性迷失,如坠地狱。以此种种,台湾学者曾昭旭先生也有过很好的论述:“现在我们要谈到像杨过,小龙女这样的结合,中间含有怎样的困难与缺憾呢?我们前文已提到这冲虚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极圆满的,这刚猛的生命也不是冲虚和清畅的生命。因此在本质上这种结合就只是暂时的。小龙女之下凡是暂时应迹,杨过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冲动也只是一种心灵受伤时的暂时要求。到末了,小龙女还是要回归空境,杨过也还是要再涉人间的。所以他们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云之聚散,缘尽了,彼此挥挥手,各奔前程,则小龙女不失其应迹渡化,杨过也如其暂时小憩。而一定要归宿于此,而谋长久的结合,则不但处境磨难多多,内在的缺憾也是极深沉的。而杨过因种种外缘,毕竟决心归宿于小龙女了。于是,这一份感情便显现出悲剧性质来。这悲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借自己冲至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①从本性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仙灵(只有小说中才会有这样的人物),而杨过则是凡肠如火、风流热烈、活泼多变、偏激刚烈的世间英雄。小龙女之爱杨过,那是因为杨过热情依恋并不断“追求”(她则常常回避或逃避);杨过之爱小龙女,则是隔岸观景、追光逐影要比苍凉的人间更有魅力。他们的恋爱起于古墓中没有外人的孤独的自然,而后饱经磨难、生死相许,历尽尘劫,反而显得格外的多姿,加强了追求本身的意义而夸张了情感的度数。当然,我们只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只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分析或综合。我们无法也不能去“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爱情?他们是否感到幸福?他们是否能在一起过和平宁静的日子?这一切小说中都没有写,而我们也不是杨过或小龙女本人,所以我们无法判定。这些也不能让任何外人来判定,因为爱情与幸福乃是(当事者)心理的感受。感受如何?甘苦寸心知。这便是爱情的神秘处、诱人处。我们只能说,他们的这种感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分离所造成,被期待所激发,被磨难所巩固、所推动。我们只能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是毅力惊人的人。尤其是杨过,小龙女因为无欲少情,反而能宁静长久。然而不论怎样,我们都还要感谢金庸,他为我们写出了这种若即若离、曲折悬念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觉得美好、越是想要”这种人性心理的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人类情感的秘密和人性的秘密。① 曾昭旭《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论(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形态》,见《诸子百家论金庸》,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版。陈墨先生写的《郭芙不知心里事》
说起郭芙,我猜很多人对她没什么好印象,或者干脆就没什么印象。所以,一般的读者,对谈论郭芙,恐怕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作为一代大侠郭靖和一代女杰黄蓉的长女,郭芙的形象,实在没多少闪光点,就是她的妹妹郭襄小姑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要比郭芙美好、深刻得多。但要是换一个角度看,所得出的结论或许会完全不同。在纯粹的文学意义上,尤其是在“人学”或心理学意义上,郭芙的形象,比她的父亲郭靖、母亲黄蓉、妹妹郭襄以及她的外公东邪黄药师、师爷飞天蝙蝠柯镇恶等武侠名人,只怕是更有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不仅谈武侠,而且谈人文,那么郭芙的形象,实际上就比她的那些著名的亲人更值得研究。一首先,作者对郭芙这一名门之后的形象设计,就颇具匠心。作者并没有按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那种中国传统思维逻辑来设计郭芙的形象,而是尽量别出心裁,按照生活逻辑及其可能性来塑造郭芙的个性形象。结果是,一方面,郭芙的外形继承了父母的做优点,从小就艳光照人,让诸多少年为她的美色心神迷醉;而另一方面,郭芙的内在品质却又继承了父母的缺点,即像她父亲郭靖那样迟钝愚拙,像她母亲那样创造性妄为。我常常想,有郭芙这个女儿,简直就是对郭靖、黄蓉夫妇的一种讽刺。或者,按照老话,就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报应。为什么郭芙没有结合郭靖的朴实宽厚、黄蓉的聪明伶俐这两样优点,而恰恰是继承了父母亲的缺点?这需要遗传工程学家去作研究。我所能想到的,是除了遗传的因素之外,还有家教的因素。这一点书中写得明明白白,黄蓉对她的这个长女从小百般纵容、溺爱无度、放任自流而郭靖即使想要管教,也被黄蓉挡了回去,因而每一次管教都只能是虎头蛇尾、空有雷声,这使得郭鞭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桃花岛上的蛇虫鸟兽,饱受郭芙的摧残迫害,桃花岛上狗跳鸡飞,无妄之灾日复一日。对此,母亲黄蓉视若无睹,父亲郭靖有苦难言。结果是,郭大侠、黄女杰的掌上明珠郭芙姑娘,虽然像芙蓉一样清丽动人,却也像芙蓉一样浮于水面、徒有其表。郭芙的“芙”字,想必也包含了浮躁、轻浮的“浮”字的谐音。郭芙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纨绔子弟,想到“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想到为什么中国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美梦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破碎落空。因此,郭芙的形象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文化的启示:忠厚如郭靖、聪明如黄蓉,都不能养育出优秀的儿女,遑论其他无知无识、不厚不实的家庭。当然,金庸的小说并非老式的“劝世贤文”,而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大谈教育哲学,作什么醒世恒言。我所感兴趣的,只是郭芙的性格及其依据或来源。我只想说的是,金庸的这种写法,显然打破了武侠小说的常规,融会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如上所说,郭芙的性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一个“浮”字。仔细想来,郭芙其实并不像她父亲郭靖那样迟钝愚拙,用今天的话说,她的智商应该不低。郭芙之所以不能成才,武功始终在二三流之间,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在这个“浮”字上,心浮气躁的郭芙,不可能像她父亲郭靖那样刻苦用功,同时又不像她母亲那样闻一知十,既无巧智又无恒,当然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武功高手,超一流的境界更是难以企及。骄骄之心、浮躁之气,实际上成了郭芙心乔发展的最大的障碍。这一点,与其说是智力不足,不如说是性格的局限。二其次,郭芙的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她的成才之路不通,也在于她的成人之路的曲折。郭芙之“浮”不仅表现在练武上,更表现在她的恋爱上。郭芙的恋爱生活,明显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阶段,是郭芙与武氏兄弟青梅竹马,在这两个人之间始终难作选择。这个故事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武敦儒虽非儒雅,却也沉稳敦厚;武修文虽非文秀,倒也活泼伶俐。两个人各有优点,因而使得郭芙始终左右为难在少男少女的成长过程之中,不免会遇上这样尴尬的境况,难得作者将这种境况写出得那样惟妙惟肖。更妙的是,当武氏兄弟要为争夺郭芙而自相残杀之际,杨过七施釜底抽薪之计,使得武氏兄弟绝望离开。但不久他们就一一移情别恋,而郭芙也同样将自己爱恋的目光,投向新结识的耶律齐。原来那样欲死欲活、拼死拼活、苦绕苦缠、难解难分的情感纠葛,居然只是年轻心灵短暂的梦幻。事后想起青春情梦,反觉当时如此荒唐。这就进入了这个爱情故事及其情感心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爱上耶律齐并最终与之结合,是郭芙的情感生活的第二阶段,也是她的精神境界的第二层次。无论是武功还是人品,耶律齐比武氏兄弟都要高明得多,但这还不是郭芙爱上耶律齐的最重要的理由。当然郭芙始终也未必明白自己爱上耶律齐的理由是什么,她的爱一向是情不自禁、身不由己。这理由,需要我们帮她寻找。我们能找到的第一层理由是,耶律齐的性格和人品都很像郭靖,这要牵涉到恋父情结。对于一向心智不深的郭芙,她所敬重和爱戴的父亲郭靖的形象,实际上正是对此种模式不假思索的接受。再进一层,武氏兄弟性格相异,但对郭芙而言却又有一点重要的相同,那就是他们都对郭芙无条件地低声下气。郭芙习惯并喜欢在武氏兄弟面前扮演骄傲的公主,为所欲为,但心目中的王子毕竟不是这种可以随便呼来喝去的奴才。这就是郭芙心中本能的矛盾,她喜欢武式兄弟,敬重的却是耶律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她当然要舍弃两条小鱼,而取一只熊掌。最出人意料的是,当我们和郭芙一样,以为耶律齐就是她的最后的情感归宿之时,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却又揭开了郭芙心中最大的隐秘。那就是,郭芙在自己三十多岁、结婚多年之后,才“突然”明白自己最隐秘的心事:原来自己心中的最爱,还是那个自小到大的冤家对头,数十年恩恩怨怨纠缠不休并一向看不上、合不来、离不开、得不到的杨过!作为郭芙情感生活的第三阶段——应该说是第三层次——的这一情节,堪称金庸小说的绝妙之笔。妙处之一,是始终都出人意料。在小说开始之际,按照郭、杨两家绵延三代的深厚渊源,大家猜想年轻的杨过与郭芙一定会结成连理,了却上几代的夙愿,作者偏偏让这两个人越离越远;而在小说结束之际,大家早已接受了郭芙、杨过各有钟情之人的事实,作都却又是回过头来,揭开郭芙心理的惊人的秘密。妙处之二,是事事在情理之中。一开始,杨过和郭芙,就像就小说《红楼梦》中所言,“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到后来,则又是疏远之态终于掩不住亲切之心。妙处之三,是对郭芙的情感层次的描写历历分明,简单地说,就是郭芙对武氏兄弟的情感是喜欢,对耶律齐的情感是敬重,而对杨过的情感才是刻骨铭心的至爱!换一种说法是,对武氏兄弟的情感出于本能,对耶律齐的情感掺和了理智,而对杨过才真正是既超出于本能,也超乎理智,说不清又道不明、像是爱又像是恨的一往情深。这一情节最大的妙处,当然还是对郭芙的性格和心理惊人的发掘。郭芙几乎过了半辈子之后,才偶然地在生死拼争的战场上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隐秘心事,读懂自己的情感真相,这表明郭芙的行为、心理和全部人生一直都“浮”在半空之中。其实,这个世界上何止是心浮气躁的郭芙如此心事混沌?不然,何以聪明的古希腊人会说“认识你自己,乃是人类最大的智慧”?三最后,直到彻底揭开郭芙的心理秘密,作者才算是最后完成了郭芙的形象。奇妙的是,等到这个形象最后完成之际,我们却发现,郭芙这个人留给我们的印象已经悄然彻底地改变了。简单地说,就是那个“讨厌”的郭芙,到最后居然变成了可怜的郭芙。这一转变,无疑使得这一形象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更崇高的艺术成就。再回过头来看郭芙,看郭芙与杨过之间的恩怨纠葛,看郭芙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遭遇,或许就会带着一种悲悯的目光。而在此种目光的注视之下,同一个情节或场景就会显现出超乎我们理解和想象的丰富内涵。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再看郭芙斩断杨过手臂这一情节时,就不会仅仅是为郭芙的创造性、浮躁的行为而感到震惊、愤怒,还会看到郭芙蓉本人当时的那种喜悦、娇羞、焦虑、惶恐、茫然汇集面成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习惯性的行为冲动。郭芙做事的确是经常不假思索,这不假思索也的确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后果,同时也在不断铸造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毕竟,她在斩断杨过手臂的同时,也在无意之间斩断了她与杨过之间最重要的一座情感的桥梁。如此,我们就不再会仅仅是数落郭芙的种种过失,以及在这些过失中所表现出来的“讨厌”的、浮躁的性格,同时也会为郭芙的性格和命运悲剧而感叹、再思索。其实,郭芙的性格并非一个“浮”字所能概括。严格地说,郭芙的性格,其实是一种病态,或者更不如说是一种早忆存在便函一直未被命名的人格心理的残疾。在此,我们不妨称之为“郭芙综合症”。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家境条件优越,从小骄纵创造性,心智发育不良,独立意识薄弱,人格缺失明显。郭芙智商几何,或许很难评定,但如果查她的情商,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那就是,在“发现”自己的心事之前,郭芙在人格精神上始终没有真正地长大成人。实际上,小说中提供了足够的有关郭芙的“孩子气”的例证,缺的只是我们的“发现”。对我来说,小说《神》中真正惊心动魄的情景还不是郭芙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心事,而是第三十五回书中的一个常常被人忽略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圣因师太、张一氓等武林奇人秘密来到郭襄的闺房祝贺小姑娘的生日,监走之际,将一把写明情况的纸扇插在离地四丈有余的树杈中,书中写道:“郭芙自忖不能一跃而上,叫道:‘妈!’黄蓉点了点头,轻轻纵起……拔出纸记扇,落下地来。”我之所以说这个小小的细节使我感到惊心动魄,是因为郭芙这一声“妈!”喊得这样自然而然,毫不脸红,就仿佛她不是三十多岁,而是才三岁。有人或许会为她辩护说,这只是因为郭芙知道自己武功不够,所以才请妈妈帮忙。但这种说法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是,永远有妈妈帮忙,郭芙的武功和人格就永远也不能提高到能独立运用的程度。我个人认为,郭芙的这一声“妈”,实在是泄露了郭芙精神人格严重残障的最大天机。再贴一段陈墨的原话
【对于影视创作界以外的读者,只要喜爱金庸小说或喜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作品,这本书也有一些可以分享的东西。例如,其一,从影视改编的角度看金庸小说与纯粹地看金庸小说文本角度大不相同,因而看法和所见都会有所不同。其二,通过这本书,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金庸小说改编及其影视制作的思路、流程及其相关的内部消息。其三,备忘录说到底仍只不过是一种设想,一种讨论的草案,与最终形成的影视作品还有相当的距离,了解其中的差异,或将此作为一种观看或评价影视作品的参照系,或许不无补益。】
说白了陈墨这本影像金庸,完全就是为改编电视剧服务的。
《神雕侠侣(全四册)》读后感(四):杨过爱谁?小龙女还是郭芙?
近些年网络上流传,杨过的真爱是郭芙。
下面整理了一些想法。
记得金庸创作神雕时,最初定的书名,貌似是天残地缺。金庸想写的是一对不完美的情侣,断臂男子与失贞女子的爱情故事。反传统的爱情故事。
神雕整个故事也是在反传统,反成规。娶师傅的徒弟,失去贞洁的新娘,承袭狂字的大侠,戴面具不见故人的英雄。
这些才是神雕着重表现的东西。
过芙恋的一些依据是陈墨先生的点评。但事实上,陈墨先生的说法不一定是对的。
陈墨提出过芙恋是07年,金庸肯定的陈墨点评是02年,金庸从没说过什么过芙恋是对的。且陈墨先生也没说 过芙恋一定存在。
小龙女是当之无愧的女主,杨过的心头好。不然你看,每次神雕开拍,金庸关心的是小龙女和杨过的扮演者,哪里提过郭芙?
杨过与郭芙的感情
首先杨过对很多女孩都动过心,他也是男人,喜欢貌美女子。程英等为他孤身一生,公孙绿萼因他而死,他难道不怜惜,不看重吗?
所有小龙女之外的女配角,都发挥了一个共同作用——衬托杨过。一方面,衬托杨过的魅力,另一方面,凸显他对小龙女的情深。有太多嘴里心里都爱着杨过的女配了,郭芙就是那个嘴里不爱却心里爱他的重要配角。
因为郭芙承认的晚,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深些。
同时对杨过来说,郭芙带着多重的身份。一方面是曾看不起自己的高位者,一方面又是郭靖黄蓉两位恩人的女儿。郭芙身上特质的多面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杨过对郭芙矛盾的态度。事实上,杨过最开始对黄蓉表现得更别扭。杨过和郭靖黄蓉和解之后,本该慢慢对郭芙态度改观,可惜她又砍了杨过的手,且不知悔改。这种情况下,谁能不恼?将杨过对郭芙的恼恨又当作爱,恐怕过分附会了。
其他女配都讨厌郭芙,貌似也只讨厌郭芙,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只有她又骄纵,又愚蠢,又仗着出身好趾高气扬。这样的人虽然性格真实、接地气,但是放到现实生活中也没几个人会喜欢。
金庸先生想突出杨过的反叛性格,突出他不断追逐小龙女的过程,所以安排杨龙二人长期分离。只有小龙女离开,杨过才不断在世间寻找,不断反抗世俗压力(不然二人早归隐古墓了)。只有离开小龙女,杨过才能理解侠之大者的道理。
这些情节安排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没必要将二人的分离强行与郭芙扯上联系。
某些评论研究者的归纳思考,未必是金庸先生本人的想法。
来自百度账号:园怡晨,对陈墨过芙恋的反驳,https://tieba.baidu.com/p/3303584485?pn=0&
原帖摘录如下,侵权删
给小药罐(过芙恋支持者,百度账号)当成宝的陈墨支持过芙恋的就是这本《影像金庸》。。。这本书的神雕侠侣改变备忘录第七节《重要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里提到了杨过,郭芙。。。但是小药罐的说法至少有两个很明显的漏洞,下楼说
影像金庸第一个问题就是,陈墨自己都承认自己这本书不够客观。在这本书的自序中陈墨这样说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间我本人也曾参与过几部金庸小说的改编工作,我对金庸小说改编作品批评的公正性可能会受到质疑,也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丧失了充当公正的批评家的资格。在这里,我不再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说话,而是以一个金庸小说改编的参与者的身份说话。】
陈墨自己说了,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正批评的资格。
第二问题是小药罐说金庸很认可陈墨的金评,她举了这一段话【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
这一段话见于新修版金庸作品集的序言,时间是二○○二年四月于香港。
而陈墨的影像金庸后记里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从未出版过的新书。】在第三自然段陈墨又说【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第一次发表。只有第一篇即《金庸小说与电影》曾收入上海三联版《孤独之侠》一书以及台湾远流版《视觉金庸》一书。现在让它“归队”,而在原《孤独之侠》即《金庸小说散论》一书中补充新的论文。】
而后记里写到时间是2007年1月,【说明金庸认可陈墨的时候绝没有看过影像金庸这本书】
也就是说小药罐试图用金庸2002年的话来证明陈墨2007年的话,而且陈墨自己都已经说了自己并不客观公正。
其实还有第三个逻辑硬伤,就是小药罐废了老鼻子劲用金庸的话试图证明陈墨的观点,再用陈墨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是新修版神雕侠侣后记金庸明明白白写了【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恬淡,再加上自幼的修炼,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
小药罐却视而不见。
那么陈墨对杨过,小龙女,郭芙的评价如何呢?
陈墨被人称为大陆第一金学家,写了很多关于金庸的评论,涉及方方面面,出版了很多本书,关于相同的话题,不同的书里观点大同小异,等下贴一篇他在九十年代出的《金庸小说的爱情》这本书里写杨龙的一篇文章。关于郭芙的评价,在《人物金庸》这本书里他专门有一篇文章。
陈墨评价杨龙的是《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第四章”爱之秘“ 。下面是全文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是金庸小说中最出名、也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们被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最为曲折、最为生动、最令人激动和痴迷。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剧意味的故事。自他们相爱之日起,就离多合少,往往旧劫未去,新劫又生,历尽曲折悲欢,充满苦涩苍凉。然而他们又坚贞不渝、锲而不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海枯石烂情不变。从而迷醉了无数的读者。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像杨过和小龙女一样,在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中,不自觉地坠入了一场迷梦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骗。这场欺骗并非来自小说的作者——也许作者也像其主人公及读者一样受了欺骗——而是来自“爱的幻觉”,来自人性及其爱情心理。杨过和小龙女当真是值得称羡的佳侣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不能完全肯定。这倒并不是因为杨过比小龙女要年轻几岁晚一辈,也不是因为杨过失去一条臂膀和小龙女失去处女的贞操——这一切小说的作者都一一安排了圆满的解决方法,而主人公也确实是克服了这些微不足道的障碍。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的真正危机是他们的个性的极端对立,他们的人生理想及其喜爱的生活方式的极端矛盾。他们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人,当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走到一起本就是一次偶然,一种命运的捉弄,而他们的相爱更恐怕是一场误会,一场不自觉的自我欺骗。“异性相吸”,也许是产生这种误会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异性”不仅是指男女性别的差异,而且是指男女性格上的差异。我们常常见到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爱上一个沉默稳重的人,一个聪明灵俐的人爱上一个木讷刚毅的人,一个外向的人爱上一个内向的人..等等,而都得到了相对完满的结局,甚至可以归纳为一种“规律”,即异性相吸、相反相存。我们不否定这一点,也承认性格的相互补充是爱情与婚姻的和谐或妥协的一种较为有利的情形。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对“另一极”性格的自然的倾慕,源于一个古老的审美法则,那就是隔岸观景。我们总是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有距离的事物较自己身边的、眼前的、熟悉的事物更美。我们总容易让那些使我们“不明白”及我们不具备(没有或没见过)的东西迷惑。..可是我们一旦“获得”,这种审美距离一旦消失,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杨过和小龙女的情形大致如此。在古墓之中,两人只觉得互相关怀,是师父和弟子间应有之义,既然古墓中只有他们两人,如果不关怀不体惜对方,那么又去关怀体惜谁呢?——有意味的是,小龙女第一次离开杨过,是因为杨过根本不懂得爱情:小龙女正色道:“你怎么仍是叫我姑姑?难道你没真心待我么?”她见杨过不答,心中焦急起来,颤声道:“你到底当我是什么人?”杨过诚诚恳恳的道:“你是我师父,你怜我教我,我发过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听你的话。”小龙女大声道:“难道你不当我是你妻子?”杨过从未想到过这件事,突然被她问到,不由得张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的妻子,我怎么配?你是我师父,是我姑姑。”小龙女气得全身发抖,突然“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第七回)这里有—个小小的误会,欧阳锋找到杨过,疯疯癫癫地点了小龙女的穴道(那时她正与杨过脱了衣服练“玉女心经”),被对小龙女心仪已久的全真派道士尹志平乘虚而入。小龙女以为是杨过,也就坦然失身了,等到杨过找到小龙女时,尹志平早已离去。杨过不知就里,而小龙女则以为杨过在装疯卖傻,不负责任。因而见他仍不叫她是“妻子”(她以为杨过占有了她)而气愤急怒,想要杀了杨过,终觉不忍,因而只有转身疾奔下去,离他而去。可是杨过确确实实是不知道前因后果。不知道如何得罪了师父,不明白“何以她神情如此特异,一时温柔缠绵,一时却又怨愤决绝?为什么说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许叫她姑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只有以为“此事定然与我义父有关,必是他得罪师父了。”杨过对他的师父小龙女,其实只有敬爱之心,却没有性爱之情;有亲近和依恋的关系,却没有热烈的爱情冲动。那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不懂爱情,不懂性,不懂男女之爱有别于师徒之爱、姑侄之爱。等到小龙女离开他以后,在寻找小龙女的过程中,才慢慢地意识到小龙女所要的男女之情是什么。因而,他在追寻“白衣少女”(小龙女也总是一身白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陆无双、完颜萍,并把她们当成小龙女的幻影。他以为(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爱上了小龙女却不知小龙女此人也只是一种幻影:爱的幻影。这幻影正是被他情窦初开的心创造出来的。同时,这幻影也是最初环境激发出来的。因为从此以后,他与小龙女就开始了离多合少,劫难重重的日子。除了这第一次分离以外,还有三次重要的或长久的分离,一是相聚不久,又因“礼教大防”而分离;再一次是小龙女因明白自己失身于尹志平,同时又以为杨过要娶郭芙而再度悄然离去;最后一次则是小龙女为了让杨过吃药治毒,跳进了绝情谷底,从而使他们之间分离十六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分离虽然各有外部原因造成,然而都是小龙女主动离去的。虽然她每一次离去,都有足够的“为了爱”的理由,谁能说这不正是她的本能的逃避呢!?无论是理智的回避或是本能的逃避,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分离和悬念。而这种分离与悬念又恰恰是激发杨过的强烈的情感及其爱的幻觉的最好的动力。分离造成的是美感及其审美心理的距离。一次次分离之后的悬念总会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和放大。更何况每一次分离,都伴有使杨过不得不去追寻的理由,比如第一次他是要找到小龙女,以便弄清他是怎样得罪了她;第二次知道小龙女是迫于“礼教大防”而离去,激发了杨过的反抗命运的热情(这在杨过的个性及生命中是一贯的);第三次知道小龙女对他误解而离去,使他加倍地歉疚;第四次则是为了一句诺言..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一爱情——我们权且称这种模糊不清的激烈情感为爱情——的追逐中,杨过始终是以热烈的追求者而存在的。而这恰恰合乎杨过的性格,这种大苦大热的曲折追寻,正合杨过的口味。在他而言——在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如此——追求本身,追求的过程本身已经比追求的对象更为重要。追求和期待虽然不无痛苦,但也是一种热烈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都充满最美好的期待和幻想。幻想中的情侣,期待中的恋人总是要比真实的人美妙得多。这一切乃是杨过的性格决定的。命运的障碍和外物的干扰,总会激起他的强烈的逆反心理,仅是为了“反抗”本身,他也会不顾一切不计生死的(这在他反叛全真派时已经有过充分的显示)。他和小龙女的关系遭到旁人的非议时,便又是如此。小说中写道:..黄蓉道:“好,你既要我直言,我也不跟你绕弯儿。龙姑娘既是你师父,那便是你尊长,便不能有男女私情。”这个规矩,杨过并不像小龙女那样一无所知,但他就是不服气,为什么只因为姑姑教过他武功。便不能做他的妻子?为什么他与姑姑绝无苟且,却连郭伯伯也不肯信?想到此处,胸头怒气涌将上来。他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刚烈之人,此时受了冤枉更是甩出来什么也不理会了,大声说道:“我做错了什么事碍你们了?我又害了谁啦?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第十四回)这一段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性格,但并没有表明他对小龙女的爱本身。——在这样一个激动的时刻,你就是让杨过为了反抗命运而娶任何人为妻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干的。这就是他的性格。因此,如果没有这些冲突,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冲突所引起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及反叛精神,那又如何呢?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分离,那又会如何呢?——这样的疑问是意味深长的,也是触及本质的。强烈的爱的期待美化了爱的对象。热情的爱的追求掩盖了对爱的对象及爱本身的无知。这才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真正的悲剧。十六年以后,这对情人重新聚首,恍若隔世。经过数十年的曲折和分离,这一对有情之人大概能不再分离地过几天平安的日子了。然而,也许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会不会发现)之间的爱情悲剧及无法调和的性格冲突才会真正地拉开序幕。而以前这几十年的故事只仅仅是这一悲剧的长长的“引言”?——遗憾的是,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使我们保留了最为美好而强烈的印象,而无法猜度他们的“后事如何”。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作者。因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教科书,它只负责将美丽的情感悲喜(无论真正的结局如何)带给我们,将最为华采的乐章展示给我们,至于真实而琐细的平凡生活么,那就不是作者的事了。我们说过杨过和小龙女是不会幸福的。这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杨过是一个多情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无情无欲”的人。——这是她的古墓生涯的结晶,也是她的武功的必要基础。——那古墓派玉女功养生修练,有“十二少、十二多”的正反要诀:“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肠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宁。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第39 回)显然,小龙女将此要诀练得很好,否则她无法在古墓中长大,尤其无法在绝情谷底一个人生活十六年之久。其二,杨过是一个热情如火、活泼激烈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宁静冲虚、恬淡幽闭的人。这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出现极大的反差和冲突。杨过曾说:“不错,大苦大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第29 回)。而小龙女则恰恰相反。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小龙女则至淡至虚,如何为伴?其三,杨过属于这个风尘劳苦、多劫多难的苍凉人生,而小龙女则属于古墓。她像是幽灵,又像是仙女。总之,她属于空谷,属于绝域,是花瓶加温室里的花,一经人间风雨就会惶然失措,本性迷失,如坠地狱。以此种种,台湾学者曾昭旭先生也有过很好的论述:“现在我们要谈到像杨过,小龙女这样的结合,中间含有怎样的困难与缺憾呢?我们前文已提到这冲虚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极圆满的,这刚猛的生命也不是冲虚和清畅的生命。因此在本质上这种结合就只是暂时的。小龙女之下凡是暂时应迹,杨过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冲动也只是一种心灵受伤时的暂时要求。到末了,小龙女还是要回归空境,杨过也还是要再涉人间的。所以他们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云之聚散,缘尽了,彼此挥挥手,各奔前程,则小龙女不失其应迹渡化,杨过也如其暂时小憩。而一定要归宿于此,而谋长久的结合,则不但处境磨难多多,内在的缺憾也是极深沉的。而杨过因种种外缘,毕竟决心归宿于小龙女了。于是,这一份感情便显现出悲剧性质来。这悲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借自己冲至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①从本性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仙灵(只有小说中才会有这样的人物),而杨过则是凡肠如火、风流热烈、活泼多变、偏激刚烈的世间英雄。小龙女之爱杨过,那是因为杨过热情依恋并不断“追求”(她则常常回避或逃避);杨过之爱小龙女,则是隔岸观景、追光逐影要比苍凉的人间更有魅力。他们的恋爱起于古墓中没有外人的孤独的自然,而后饱经磨难、生死相许,历尽尘劫,反而显得格外的多姿,加强了追求本身的意义而夸张了情感的度数。当然,我们只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只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分析或综合。我们无法也不能去“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爱情?他们是否感到幸福?他们是否能在一起过和平宁静的日子?这一切小说中都没有写,而我们也不是杨过或小龙女本人,所以我们无法判定。这些也不能让任何外人来判定,因为爱情与幸福乃是(当事者)心理的感受。感受如何?甘苦寸心知。这便是爱情的神秘处、诱人处。我们只能说,他们的这种感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分离所造成,被期待所激发,被磨难所巩固、所推动。我们只能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是毅力惊人的人。尤其是杨过,小龙女因为无欲少情,反而能宁静长久。然而不论怎样,我们都还要感谢金庸,他为我们写出了这种若即若离、曲折悬念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觉得美好、越是想要”这种人性心理的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人类情感的秘密和人性的秘密。① 曾昭旭《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论(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形态》,见《诸子百家论金庸》,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版。陈墨先生写的《郭芙不知心里事》
说起郭芙,我猜很多人对她没什么好印象,或者干脆就没什么印象。所以,一般的读者,对谈论郭芙,恐怕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作为一代大侠郭靖和一代女杰黄蓉的长女,郭芙的形象,实在没多少闪光点,就是她的妹妹郭襄小姑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要比郭芙美好、深刻得多。但要是换一个角度看,所得出的结论或许会完全不同。在纯粹的文学意义上,尤其是在“人学”或心理学意义上,郭芙的形象,比她的父亲郭靖、母亲黄蓉、妹妹郭襄以及她的外公东邪黄药师、师爷飞天蝙蝠柯镇恶等武侠名人,只怕是更有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不仅谈武侠,而且谈人文,那么郭芙的形象,实际上就比她的那些著名的亲人更值得研究。一 首先,作者对郭芙这一名门之后的形象设计,就颇具匠心。作者并没有按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那种中国传统思维逻辑来设计郭芙的形象,而是尽量别出心裁,按照生活逻辑及其可能性来塑造郭芙的个性形象。结果是,一方面,郭芙的外形继承了父母的做优点,从小就艳光照人,让诸多少年为她的美色心神迷醉;而另一方面,郭芙的内在品质却又继承了父母的缺点,即像她父亲郭靖那样迟钝愚拙,像她母亲那样创造性妄为。 我常常想,有郭芙这个女儿,简直就是对郭靖、黄蓉夫妇的一种讽刺。或者,按照老话,就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报应。为什么郭芙没有结合郭靖的朴实宽厚、黄蓉的聪明伶俐这两样优点,而恰恰是继承了父母亲的缺点?这需要遗传工程学家去作研究。我所能想到的,是除了遗传的因素之外,还有家教的因素。这一点书中写得明明白白,黄蓉对她的这个长女从小百般纵容、溺爱无度、放任自流而郭靖即使想要管教,也被黄蓉挡了回去,因而每一次管教都只能是虎头蛇尾、空有雷声,这使得郭鞭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桃花岛上的蛇虫鸟兽,饱受郭芙的摧残迫害,桃花岛上狗跳鸡飞,无妄之灾日复一日。对此,母亲黄蓉视若无睹,父亲郭靖有苦难言。结果是,郭大侠、黄女杰的掌上明珠郭芙姑娘,虽然像芙蓉一样清丽动人,却也像芙蓉一样浮于水面、徒有其表。郭芙的“芙”字,想必也包含了浮躁、轻浮的“浮”字的谐音。 郭芙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纨绔子弟,想到“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想到为什么中国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美梦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破碎落空。因此,郭芙的形象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文化的启示:忠厚如郭靖、聪明如黄蓉,都不能养育出优秀的儿女,遑论其他无知无识、不厚不实的家庭。当然,金庸的小说并非老式的“劝世贤文”,而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大谈教育哲学,作什么醒世恒言。我所感兴趣的,只是郭芙的性格及其依据或来源。我只想说的是,金庸的这种写法,显然打破了武侠小说的常规,融会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如上所说,郭芙的性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一个“浮”字。仔细想来,郭芙其实并不像她父亲郭靖那样迟钝愚拙,用今天的话说,她的智商应该不低。郭芙之所以不能成才,武功始终在二三流之间,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在这个“浮”字上,心浮气躁的郭芙,不可能像她父亲郭靖那样刻苦用功,同时又不像她母亲那样闻一知十,既无巧智又无恒,当然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武功高手,超一流的境界更是难以企及。骄骄之心、浮躁之气,实际上成了郭芙心乔发展的最大的障碍。这一点,与其说是智力不足,不如说是性格的局限。二其次,郭芙的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她的成才之路不通,也在于她的成人之路的曲折。郭芙之“浮”不仅表现在练武上,更表现在她的恋爱上。郭芙的恋爱生活,明显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阶段,是郭芙与武氏兄弟青梅竹马,在这两个人之间始终难作选择。这个故事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武敦儒虽非儒雅,却也沉稳敦厚;武修文虽非文秀,倒也活泼伶俐。两个人各有优点,因而使得郭芙始终左右为难在少男少女的成长过程之中,不免会遇上这样尴尬的境况,难得作者将这种境况写出得那样惟妙惟肖。更妙的是,当武氏兄弟要为争夺郭芙而自相残杀之际,杨过七施釜底抽薪之计,使得武氏兄弟绝望离开。但不久他们就一一移情别恋,而郭芙也同样将自己爱恋的目光,投向新结识的耶律齐。原来那样欲死欲活、拼死拼活、苦绕苦缠、难解难分的情感纠葛,居然只是年轻心灵短暂的梦幻。事后想起青春情梦,反觉当时如此荒唐。这就进入了这个爱情故事及其情感心理的一个更深层次。 爱上耶律齐并最终与之结合,是郭芙的情感生活的第二阶段,也是她的精神境界的第二层次。无论是武功还是人品,耶律齐比武氏兄弟都要高明得多,但这还不是郭芙爱上耶律齐的最重要的理由。当然郭芙始终也未必明白自己爱上耶律齐的理由是什么,她的爱一向是情不自禁、身不由己。这理由,需要我们帮她寻找。我们能找到的第一层理由是,耶律齐的性格和人品都很像郭靖,这要牵涉到恋父情结。对于一向心智不深的郭芙,她所敬重和爱戴的父亲郭靖的形象,实际上正是对此种模式不假思索的接受。再进一层,武氏兄弟性格相异,但对郭芙而言却又有一点重要的相同,那就是他们都对郭芙无条件地低声下气。郭芙习惯并喜欢在武氏兄弟面前扮演骄傲的公主,为所欲为,但心目中的王子毕竟不是这种可以随便呼来喝去的奴才。这就是郭芙心中本能的矛盾,她喜欢武式兄弟,敬重的却是耶律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她当然要舍弃两条小鱼,而取一只熊掌。 最出人意料的是,当我们和郭芙一样,以为耶律齐就是她的最后的情感归宿之时,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却又揭开了郭芙心中最大的隐秘。那就是,郭芙在自己三十多岁、结婚多年之后,才“突然”明白自己最隐秘的心事:原来自己心中的最爱,还是那个自小到大的冤家对头,数十年恩恩怨怨纠缠不休并一向看不上、合不来、离不开、得不到的杨过!作为郭芙情感生活的第三阶段——应该说是第三层次——的这一情节,堪称金庸小说的绝妙之笔。妙处之一,是始终都出人意料。在小说开始之际,按照郭、杨两家绵延三代的深厚渊源,大家猜想年轻的杨过与郭芙一定会结成连理,了却上几代的夙愿,作者偏偏让这两个人越离越远;而在小说结束之际,大家早已接受了郭芙、杨过各有钟情之人的事实,作都却又是回过头来,揭开郭芙心理的惊人的秘密。妙处之二,是事事在情理之中。一开始,杨过和郭芙,就像就小说《红楼梦》中所言,“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到后来,则又是疏远之态终于掩不住亲切之心。妙处之三,是对郭芙的情感层次的描写历历分明,简单地说,就是郭芙对武氏兄弟的情感是喜欢,对耶律齐的情感是敬重,而对杨过的情感才是刻骨铭心的至爱!换一种说法是,对武氏兄弟的情感出于本能,对耶律齐的情感掺和了理智,而对杨过才真正是既超出于本能,也超乎理智,说不清又道不明、像是爱又像是恨的一往情深。 这一情节最大的妙处,当然还是对郭芙的性格和心理惊人的发掘。郭芙几乎过了半辈子之后,才偶然地在生死拼争的战场上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隐秘心事,读懂自己的情感真相,这表明郭芙的行为、心理和全部人生一直都“浮”在半空之中。其实,这个世界上何止是心浮气躁的郭芙如此心事混沌?不然,何以聪明的古希腊人会说“认识你自己,乃是人类最大的智慧”?三 最后,直到彻底揭开郭芙的心理秘密,作者才算是最后完成了郭芙的形象。奇妙的是,等到这个形象最后完成之际,我们却发现,郭芙这个人留给我们的印象已经悄然彻底地改变了。简单地说,就是那个“讨厌”的郭芙,到最后居然变成了可怜的郭芙。这一转变,无疑使得这一形象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更崇高的艺术成就。再回过头来看郭芙,看郭芙与杨过之间的恩怨纠葛,看郭芙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遭遇,或许就会带着一种悲悯的目光。而在此种目光的注视之下,同一个情节或场景就会显现出超乎我们理解和想象的丰富内涵。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再看郭芙斩断杨过手臂这一情节时,就不会仅仅是为郭芙的创造性、浮躁的行为而感到震惊、愤怒,还会看到郭芙蓉本人当时的那种喜悦、娇羞、焦虑、惶恐、茫然汇集面成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习惯性的行为冲动。郭芙做事的确是经常不假思索,这不假思索也的确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后果,同时也在不断铸造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毕竟,她在斩断杨过手臂的同时,也在无意之间斩断了她与杨过之间最重要的一座情感的桥梁。如此,我们就不再会仅仅是数落郭芙的种种过失,以及在这些过失中所表现出来的“讨厌”的、浮躁的性格,同时也会为郭芙的性格和命运悲剧而感叹、再思索。 其实,郭芙的性格并非一个“浮”字所能概括。严格地说,郭芙的性格,其实是一种病态,或者更不如说是一种早忆存在便函一直未被命名的人格心理的残疾。在此,我们不妨称之为“郭芙综合症”。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家境条件优越,从小骄纵创造性,心智发育不良,独立意识薄弱,人格缺失明显。郭芙智商几何,或许很难评定,但如果查她的情商,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那就是,在“发现”自己的心事之前,郭芙在人格精神上始终没有真正地长大成人。实际上,小说中提供了足够的有关郭芙的“孩子气”的例证,缺的只是我们的“发现”。对我来说,小说《神》中真正惊心动魄的情景还不是郭芙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心事,而是第三十五回书中的一个常常被人忽略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圣因师太、张一氓等武林奇人秘密来到郭襄的闺房祝贺小姑娘的生日,监走之际,将一把写明情况的纸扇插在离地四丈有余的树杈中,书中写道:“郭芙自忖不能一跃而上,叫道:‘妈!’黄蓉点了点头,轻轻纵起……拔出纸记扇,落下地来。”我之所以说这个小小的细节使我感到惊心动魄,是因为郭芙这一声“妈!”喊得这样自然而然,毫不脸红,就仿佛她不是三十多岁,而是才三岁。有人或许会为她辩护说,这只是因为郭芙知道自己武功不够,所以才请妈妈帮忙。但这种说法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是,永远有妈妈帮忙,郭芙的武功和人格就永远也不能提高到能独立运用的程度。我个人认为,郭芙的这一声“妈”,实在是泄露了郭芙精神人格严重残障的最大天机。再贴一段陈墨的原话
【对于影视创作界以外的读者,只要喜爱金庸小说或喜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作品,这本书也有一些可以分享的东西。例如,其一,从影视改编的角度看金庸小说与纯粹地看金庸小说文本角度大不相同,因而看法和所见都会有所不同。其二,通过这本书,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金庸小说改编及其影视制作的思路、流程及其相关的内部消息。其三,备忘录说到底仍只不过是一种设想,一种讨论的草案,与最终形成的影视作品还有相当的距离,了解其中的差异,或将此作为一种观看或评价影视作品的参照系,或许不无补益。】
说白了陈墨这本影像金庸,完全就是为改编电视剧服务的。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