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或者与某人第一次打交道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要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忠告,就是因为首因效应的存在。要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人与人相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主要是因为首因效应的存在。首因效应,也被称为“第一印象效应”,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来的。
1957年,洛钦斯做了一个实验。他杜撰了两个故事,都是描写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段。不同的是,在一个故事中,他将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而且外向的人;在另一个故事中,他将詹姆描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他将这两个故事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拿给A、B、C、D四组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
其中,A、B两组中学生读到的故事一样,只不过顺序不同:A组中学生先阅读描写詹姆热情且外向的故事,然后再阅读描写他性格冷淡而内向的故事;B组中学生阅读故事的顺序正好与A组的相反。C组中学生只阅读描写詹姆性格外向的故事,D组中学生只阅读描写詹姆性格内向的故事。
在各组中学生读完故事后,洛钦斯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的性格是热情而外向的,B组中有82%的人认为詹姆的性格是冷淡而内向的,C组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属于外向性格,D组中有97%的人认为詹姆属于内向性格。
洛钦斯的这个实验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也就是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具体来说,首因效应指的是:
初次与某人或者某事接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其带有感情因素的定式。如果某人在第一印象中使别人形成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式,那么在之后的相处中,对方会偏向于了解他的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如果他使别人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那么在之后的相处中,对方会偏向于揭露他的令人厌恶的部分。
一般来说,如果第一印象良好,那么双方进一步交往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良好的关系就可能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反之,双方就可能无法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有时源于他人的评价,但更多的时候,则来自一个人的视觉观感。这就是所谓的“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其实是首因效应的直观反映。这是因为,从一个人的外表和精神面貌,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出他的身份和个性。但是,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美往往很难,需要较长的时间。
因此,在与他人第一次接触时,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包括得体的仪容仪表、优雅大方的言谈举止等,极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