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婆媳关系都是一个大难题,从各个方面都会有矛盾的产生,比如要是在一起生活的话,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同,会有代沟问题。
有时候老公没做好中间人,也会出现婆媳矛盾。我们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只要搞清楚了根本原因所在,我们才能够更好的面对和解决问题。一些常见育儿方法和生活习惯只是难相处的表面原因,我们要往心理层面去寻找解决方案。当你了解了这个原因之后就能够更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婆媳关系难处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中国婆媳相处难
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结果两方都不满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对各种人际关系分类时,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父母儿女以血脉相连,在以父子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里,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会弱一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这些关系在情感表达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区别。对此,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等差之爱”。意思是说,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手足之间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应有之情”。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伦理规范,也有不同的情感类型。
一般来说,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不仅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且还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同时具有最切近的应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二、分单过家影响中国婆媳关系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嫁到夫家后,对于娘家来说,已经是一盆泼出去的水。姓名被改变,或是只保留娘家的姓氏,变成“王李氏”、“张刘氏”,或是本名前冠以夫姓,成为夫家父子轴上的一个配角。娘家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家,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真情表达受到了限制,而夫家也还不是自己的家,要对陌生人生出真有之情并非易事。因此,媳妇处在卑微的地位上,一熬就要几十年,直到成了婆婆,夫家才终于变成了自己家。
现代都市青年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农村青年婚后“分家单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于是,婚后的媳妇就有了三个意味不同的家———娘家、夫家与自己家。自己家是一种以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维系夫妻感情的主要是真有之情,而不是血亲关系。而夫家是丈夫的娘家,娘家是自己的娘家。一些已婚女性总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则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娘家排在第三位。这就是一些夫妻冲突的来源。很多夫妻争吵的理由往往是“你妈是妈,我妈就不是妈吗?”要求对方把顺序排列与自己相同。
三、传统影响带来婆媳冲突
中国社会里传统的“父系”制度强化了生男嗣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媳妇而言,要巩固自己在夫家家族中的地位就得靠替夫家生出子嗣,惟有如此才能延绵夫家家族的香火并提供祖先祭拜时主要奉祭的人员。但若生不出子嗣,则恐遭休妻或纳妾的命运。在这重重压力之下媳妇由年轻到熬成婆婆的这一路上,儿子便成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寄托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依靠。然而,这种因文化结构限制而更形强化的母子连结不但造成婆婆对儿子的绝对偏袒,更对婆媳关系而言成了一大致命伤。
婆媳关系难相处,其实还有历史传统的影响。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中国的婆媳关系就比较难相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对于女性的约束比较多,也特别地重视孝道,婆婆面对儿媳妇的时候,有着绝对的权威。甚至是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说法。很多婆婆年轻的时候要被自己的婆婆管,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
说呢情感专家 | 莫循解析: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婆媳间难相处的问题真的不仅仅是平时的一些生活习惯罢了,更深层次的是从以前开始就有的一些各种传统观念之类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婚后都不会和父母同住,这样家庭关系之间的顺序也会成为矛盾所在。更有很多家庭是从以前开始留下的重男轻女的传统,只有生了儿子才有家庭地位,这样是婆婆对儿子就有绝对的偏袒,也是造成了婆媳关系的一大致命伤。同时,也很注重孝道,百善孝为先,婆婆在对儿媳妇的时候也是有着绝大的权威,地位是较高的,所以很多婆婆年轻时候都是一代代熬出来的。
如有想咨询的,欢迎大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