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一本由(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琼·托雷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恋》读后感(一):为什么自己孩子难教育呢?
心理学家发现有很多的心理问题是源于早年一对一的抚养也就是依恋。依恋情感它有什么特点呢,它只对抚养人形成,这种依恋情感它源于抚养过程。一般一岁到青春期前,年龄越小依恋感就越强,这个阶段它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他依恋你的时候,你说什么他都会听的,所以这个阶段就很容易教养。依恋,是父母牵制孩子的“心理资本”。依恋是很重要的教育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后边的教育就会很困难。
《依恋》读后感(二):我是控制型渣男!
看完书后,我发现结婚5年来,我特别对不起我老婆,我是典型的控制型男人,无数次对老婆进行言语精神上的虐待,在此我接受所有豆瓣书友的批判。这么多年我一直认为自己属于忍让者,依恋者。我错了,错的很离谱,很没人性,感谢让我及时遇到这套书,昨天刚看的《原生家庭》,震撼人心,全程是满是愤怒心情看完的,因为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原生家庭受害者,而我的性格养成,深受原生家庭毒害。今天看《依恋》,满是愧疚感看完。强烈的自责。这么多年我对我老婆都做了什么,老婆对不起!不求原谅!我一定要改!请书友批判。再次强调,如果结婚,大家不要找我这种控制型渣男,虽然我未曾出轨,未曾打老婆,但尖酸刻薄的言语虐待,更可怕!换位思考,如果这个过程选择离婚,也很正常!另外找老公,必须找原生家庭优秀的,如果原生家庭问题特别多,老公存在的性格缺陷会很严重!我是男士书友,为女性书友发声,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必须慎之又慎!切莫感情冲动!
《依恋》读后感(三):摘录
1控制型男人的终极控制手段是要求女性为了证明她的真爱,放弃她与众不同的特质,放弃她的一部分重要的本性。为了让两人维持和平稳定的关系,控制型男人要求伴侣必须缩小。2 钱不单纯是一张纸,还暗含着诸多情感和象征意义。一个人掌管多少钱往往表明婚姻中另一个人对他的信任程度,因为那个挣到钱、分配钱、决定如何花钱的人一般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这种情况下,钱远远不是货币或交换手段那么简单。钱象征着能力、身份和自由,同时也代表着夫妻关系中爱的多寡,因为给不给钱也是衡量爱意的一种方式。我常听女人说:“如果他肯在我身上花钱,说明他爱我。”认为爱在于给妻子零花钱或在她们身上花钱的男人也为数不少。
3 在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为紧张气氛是爱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女孩是风流倜傥、脾气暴躁的控制型男人的最佳伴侣人选。夫妻打架、战战兢兢、事事夸张对她来说是再正常和熟悉不过的事。她认为只有经历过从绝望到欣喜、从恨到爱、从谩骂到甜言蜜语才算得上是真
《依恋》读后感(四):非常真情实感
苏珊的令一本心理学著作,真好,看过原生家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这个情节相似而对象不同,但是写的很好,翻译的也很好,真好。 我就是不断的通过这些书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不伤害自我,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的人。人处于世的道理很多,希望自己可以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更加做一个有力量的人。 谈谈这本书,我看到了父母,看到了我自己。父母是一对典型的控制性父母,我也对我男朋友做了控制性的事情,这让他很难过。所以,一来自省,二来衡量父母做错了哪些地方,三来更好的了解抑郁症吧。 控制性人往往控制,发脾气,把错误归咎到对方身上,把所做的苦恼归因于别人。原因是他们童年经受了父母的控制或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苦恼,而作为痛苦的一方,他们愤怒,卑微,压抑愤怒,逐渐走向了抑郁的边缘。人不能压抑情感,不管是压力,还是愤怒,还是伤悲,人要合理的去释放自己的情绪,接受爱与尊重,能够友好的面对这个社会。其次要合理表达,认识到是对方有问题而不是把愤怒压抑于自己身上,去找到一个合理的支持系统,能够正面自己的痛苦并且把他埋葬。而施暴者呢,也是扮可怜,或者更加极端,或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等等等等。
不要做一个施暴者,也不要做一个承受者,释放自己的个人情感,达到心境美好的统一。还有,永远都不要做一个放弃了自我价值的人,不要因为婚姻放弃工作,那是你成就感的来源。
《依恋》读后感(五):饮毒需克制
最近读《依恋》,讲如何走出有毒关系。走出有毒关系,一方面要自己下定决心,不要抽刀断水水更流;另一方面,可能会受到家人、朋友的阻力,介个就更要态度坚定而温和。你要大吵大闹,别个说不定还认为你情绪不稳定,所以,淡定。 如果真的要离开一段有毒关系,断舍离很重要,九十天内断绝往来。实在不行,旁边有第三者陪着。毕竟,如果做不到心理隔绝,就先物理隔绝。你想,异地恋除非双方很用心,一般谈不了多久就散了,所以你就可以用异地恋模式来cover这个问题。 如果那段关系还有挽救的空间,不妨教他如何表现。负面态度和行为该说说,不要让自个儿委屈着。因为你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承受力,时间久了,火山大爆发反而吓着别个,原来以为你是温柔平和款,转变如此突然,组织表示无法接受。所以,有事立马说,不过夜。别人往往没有办法get你玻璃心的点儿,所以,您得自个儿说,别害羞。 另一方面,对方亲切体贴的时候,给对方正向反馈,你做什么的时候,我真的很感激。千万不要傲娇地认为对方做什么事都是理所应当。世界上到底有什么理所当然的事儿?即使是父母,不还有对子女不理不睬的吗? 再说,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打游戏?就因为游戏有及时回馈机制,而且时不时还能爆出个大装备,让人惊喜。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思路,该夸的夸,反正夸人不要钱。而且,我是没发现这世界上还有人不爱甜言蜜语的。然后,时不时给对方一个惊喜,不要一直用一种套路去解所有的题,那样你不觉得很偷懒。而且,吃一个馒头很开心,吃n个馒头会腻的,会腻的。
《依恋》读后感(六):先通过语言认识自己
这本书主要针对女性依恋,以及对方是控制型的人格这两种。(较为典型的)特别是依恋型人格的人,让我想起了《被嫌弃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无法通过一本书使自己的生活发生本质的变化,但却是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或有了认识自己的空间。
处在依恋关系里,更或者处在虐待与被虐待的关系里的人,许多时候都失去了一种客观的判断力,如果这样并不健康的关系持续了两三年甚至更久,那么再怎么样一个受过完整教育,无论他/她的原声家庭如何,虐待和被虐待者都不可能很好的认识自己。
所以,对待我个人而言,有类似经历的,更多的阅读体验是,在这种本书的语言里,我是被接纳的,在一种平和的接纳和娓娓道来的语言中,我才有空间审视自己正在发生的生活。
长达三年,我一直处在一种失语的状态,对于我而言,原生家庭的问题促使了我注定遇见一个施虐的伴侣(这种认知在本书中更有了一种依恋者把错误归因到自己身上),更甚由于童年父亲的离开,长大之后更刻意在及其不稳定的“浪子”中,求得关于与爱,以弥补父亲的缺席。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几乎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伴侣的离开,而遗憾的是,似乎是自己的害怕迫使伴侣不得不离开来完成自己从小被抛弃的本象。
令我好奇的是,这样依恋与被控制的关系,几乎都是女性依恋,男性充当一个控制的角色。这让我想到弗洛姆在 《爱的艺术》中所说的: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奉献的;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需要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多数女性在情感关系中更容易陷入“自我牺牲”下的自我感动,而男性则在更多的时间会问自己:我能得到什么。
在本书,作者给得答案是,关注自己的感受,建立自我的价值,因为唯有一个拥有自我价值的人才是有魅力的,值得被爱的。
所以,我也愿意按着书中作者建议的那样,慢慢的将自己遗失的自我找出来。先退回到自己这里,慢慢修复,重新出发。以及抱着一定会更好的希望。
《依恋》读后感(七):依恋的是自己而非他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就是有些女人长期忍受家暴,却不愿意摆脱这样畸形的家庭关系,甚至还为另一半——施暴者开脱,辩护。就像电影《记忆大师》中大家都在分析谁是凶手,但是很少有人去分析为什么李慧兰和沈汉强的母亲为什么会不离婚,也是酿成一切悲剧的根源。电影中并没有明确解释,在百度百科角色解析中。沈汉强母亲有斯德哥尔摩症,长期受到暴打默默忍受,因为她很爱她的孩子,想要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她并不知道这样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更大的伤害。孩子为了帮助母亲脱离这个环境,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长大后,在看到有相似经历的李慧兰时在一起以自己的方式“帮助“李慧兰。作者在这本《依恋:为什么我们爱的如此卑微》中通过事例对于这种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出对策。
一、疯狂的控制型关系
爱情的甜蜜蒙蔽了人们的双眼,看不到危险信号,将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造成这个局面,女性的参与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一旦女性接受了对方的贬低和侮辱,其实就是为进一步的伤害打开了方便之门。
控制型男人就像一个婴儿一样,希望另一半为他奉献一切,精神上崇拜他、支持他、关心他,生活上还要挣钱养他,达不到就会发货。而且会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不愉快完全归结于女性,这时女性如果为了让男生不失望,对自我本身产生怀疑,进而失去信心,过分依赖男性,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控制型男人会控制每一个方方面面,穿着,金钱,社交。而且控制方式多样化,暴躁的或示弱说:“你这样就是不爱我”,“我对你很失望......”
这时就需要女性做到:千万不能妥协,否则他会得寸进尺。学会属于自己的权利。
二、女人的重建
首先,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所做的一切不是基于另一半的满意,行为要基于自身的感受。对于来自控制型男人的指责,找到自己的朋友了解到真实的评价,重拾信心。
其次,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触动到自己原则的事情明确表示反对,反抗他捍卫自己的权利。
最后,当断则断,不要恐惧未来的生活,不要说为了孩子。
一段健康的关系是基于关注自己的感受,无论男女,一味迎合另一半的需求,他的喜好。平衡不再,发生冲突是早晚的事情。一旦一次妥协,都会为下一次更大的冲突埋下祸根。每一次的妥协都在酝酿更大的暴风雨。我认为,如果一段关系不会互相造就对方反而受这段关系所累,让自己走下坡路,那么这样的关系不要也罢。
有时候心理上的暴力比身体上的暴力更加可怕。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每一个女性都能够擦亮眼睛去寻找伴侣,处于这种糟糕关系中的女性能够重新找回自我。
《依恋》读后感(八):女人的幸福,到底去哪儿了?
在这些年的婚姻咨询中,我见过无数活得非常痛苦的女性,当她们找到我咨询时,我以为她们会借此机会好好看看关系是怎么回事,然而我听到更多的期待却是这样:我想知道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想提升自己的安全感?我想知道如何才能变得不敏感?
当我进一步问她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待时,她们会说:主要是因为丈夫不喜欢,自己也觉得这样不好。除了丈夫的要求,当她们自己的父母、朋友、各类文章也在不断告诉她们如何做女人才是更好的,她们开始进一步怀疑自己。
作为一个多年工作在婚姻情感领域的咨询师,我知道想通过压抑自己来维持关系和谐的女性不在少数。但如果她们只是将所有的问题都习惯归罪于自己的话,她们就既无法改变自己,也无法改变她们的婚姻,只能深陷在痛苦的关系里进退两难。
她们总觉得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却又因为无法自控或无法改变自己而挫败。实际上,情绪失控、安全感缺失、对关系敏感看起来好像是她们的问题,其实却只是关系的一个信号灯,暴露出来是他们的相处模式出现问题。
看着许许多多的女性在关系里变得歇斯底里,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自责时,我的脑海中常常冒出这样的问题:女人的幸福,到底去哪儿了?是什么让她们看不清自己的处境?
我多么希望有一本书能让她们稍微多一点看看关系,哪怕只是从冰山的一角开始,也可能让她们更有机会去触碰到真实的自己和关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幻想中的关系去伤害自己。
《依恋:为何我们爱得如此卑微》这本书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清晰展现了控制型关系发展的路线图,既有丰富的案例,也有专业的心理分析,既可以作为女性的自我成长指南,也可以作为专业咨询师评估案例的延伸思考。
我想当任何一个对亲密关系有着更多期待的人,当他们拿起这本书时,最直接的改变不是从书中学到什么,而是通过书中大量的案例开始思考自己,并非只是一味的否定自己,而这是所有想要从痛苦关系里走出来的第一步。
很多在关系中痛苦的女性以为,只有先改变自己,或者是改变自己的伴侣,现状就会好起来!实际上,只有她们从关系中退后一步,才能清楚地认识你自己、婚姻和人生走向!既看到关系的本质,也看见自己是如何支持这样一段不平等的关系时,这样作为个人在关系里的能力和力量就开始被看见。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很多人不敢回顾造成他们性格和经历的根源,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回首往事无异于顾影自怜,沉浸在旧伤中不能自拔。不过自我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激动人心的新选择,我们越是了解自己性格的成因,就越能顺利的摒弃我们无意的行为和态度。”
不管你正在什么样的处境中,只有你足够了解自己,了解你身处的关系,你才会开始重建自己,夺回你在关系里作为成人的权利。当你能管住自己时,你就准备好要管住你的伴侣了,因为不依赖另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女性找回自己幸福人生的前提。
《依恋》读后感(九):觉醒吧,是时候摆脱依恋了
依恋,看着多么暖心的一个词。或许是正受着某种煎熬,想借一种美好的幸福治愈(或用麻醉更妥贴些)一些伤痛,我拿下了这本书。 拿到书,却是直戳痛处,书中列出的情况正是自己所经受的,说实话看第一部分《疯狂的控制关系》,真是心如刀绞。中国比不得美国,在中国,妻子被丈夫无故指责、诋毁乃至伤害似乎都是妻子的错,旁人纷纷来指责是妻子的种种不好才会导致男人如此对你,是妻子的反抗才会让这个家鸡犬不宁,更是婆家同仇敌忾虐待你的正当理由,是让娘家颜面无存的罪魁祸首。 所幸第二部分《女人的重建》,慢慢给了些光明和力量,慢慢让你重做回女人,做回人。 作者在序言《为何我们爱得如此卑微中》,甚至说到了自己,在婚姻中也面临着和我一样的困境中,着实令人惊讶。 作者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他的著作有《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执迷:如何正常的爱与被爱》《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目前,她的作品已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他经常出现在媒体访谈节目中,存在于美国广播公司饮食谈话节目长达六年,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 一个如此出色的美国女性也会在婚姻中处于如此劣势。作者作为一名出色的心理治疗师,接待了越来越多的在婚姻中遭遇类似情况的女性,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思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同事探讨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作者在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探讨这个问题,得到了更加热烈的反响,信件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说明这个问题戳到了非常多女性的伤心处,都希望深入的了解这个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这么多女性朋友在信中倾诉的经历,让我知道我在婚姻生活中的感受并不“荒唐”,我们并非是一小撮人。当我知道这一切,心里安宁了不少,事情或许有解决的方法。 接着就看作者苏姗如何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出困境。 一、是正视自己。 找回自己的真实感受。你为什么在婚姻中处于这么无助与痛苦的境地,真的是你不好和你做得不不够好吗? 打消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对方把你的优点变为不耻,把你的能力划为愚钝,不要受其影响,多走出去与人交流,在心中确立真实的自己,中肯地评价自己。 给内心的小孩一个家。直面童年阴影,化解往日愁绪,信息积怨;改变过去的观念,学会重新培养内心的小孩。 二、积极面对 处理愤怒情绪。多进行户外锻炼,缓解苦闷;重拾兴趣,专注某件事,将愤怒转化为体能;夺回你作为成年人的权利。 设定底线转变你对伴侣的态度。从逆来顺受开始明确坚持自我,不被对方情绪与态度干扰。 选择合适的咨询师。打算摆脱脆弱无助,必须寻求积极帮助,千万不能是你身边的亲戚朋友,他们会告诉你对方的行为是多么理所当然,你为了这为了那忍一下就好了。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并对男性和女性持平等态度的咨询师。 三、开始着手准备新生活 应对分手恐惧。经济状况与抚养孩子会是最大的困扰,安置好孩子,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一份可供养活自己的工作,为坚决分手做好准备。 找回作为女人的平衡点。重拾自我,开始你以前为家庭放弃的梦想或捡起你以前的爱好,开拓新的可能。带着自信与孩子一起奔向美好的明天。 摆脱控制型男人,重新定义依恋的意义,迎向崭新的人生。
《依恋》读后感(十):自尊是亲密关系中的定海神针
《依恋》这本书讲得是另外一种不健康的情感模式——控制型关系。
其实,情感关系(亲密关系)中总会存在话语权的问题,哪怕是相对健康的关系也不会有绝对的均衡,其中既有性格特质和个人能力的因素,还有社会文化背景的问题。当然,这跟“控制型的关系”还是不一样的,怎么区分这个度呢?书中给出一个简单的测试——
◎你的爱人是不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有权管制你的日常生活和行为?
◎你是不是经常会放弃一些重要的活动或朋友来迎合他?
◎他是不是经常嫉妒或者占有欲很强?
◎他是不是经常毫无预兆地就突然从高兴变得愤怒了?
◎他是否总是贬低你的意见、你的感情或你的成就?
◎他是不是动不动就不理你,用钱、用性来惩罚你?是
◎不是你出一点点错他就责怪你?
……
如果你的答案有一半以上“是”,那么你遇到的多半是个“控制型男人”。他靠不断贬低女人来获取掌控权,推卸责任,在情感关系中占据主动。久而久之,你的自尊心土崩瓦解,极易抑郁、焦躁,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和不良反应。
当然,这个“他”也可以换成“她”。“控制型女人”也是存在的,只不过,作者认为女人对男性的杀伤力大不过男人对女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的),所以没有出现在本书的视野之内。
从目录和内容来看,这本书为我们清晰展现了控制型关系发展的路线图,既有丰富的案例,也有专业的心理分析。对于尚未进入亲密关系的女性来说,它可以作为“渣男预防手册”;对于深受关系之苦的女性朋友,可以参考书中的案例进行自我评估。
如果这两种需求暂时都没有(就像我),也可以将视野拓展到自己的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网中来。分享两个读者的反馈——
读者1:这本书在读中,目前最大的乐趣是看案例,因为会发现这个不是我爸么,这个不是我妈么,这个是奶奶,这个是外婆,这个是叔叔,这个是舅舅,还有我自己。各种“啊,这不是在讲我家么”的感慨。真是如此贴近生活却让我心情很坏。反观自己的角色也不是好的,就格外愤怒。
读者2:读完以后,觉得这本书很好,现实,案例非常的生活,并且给出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读到许多案例都让人想哭,有时候真想让我爸妈看看,既可以解决夫妻问题,也可以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只可惜我父母都拒绝看书。
在我看来,这本书指向的是情感关系中“低自尊”的问题。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意,就很难开启一段真正的关系,健康的关系更无从谈起。
根据几十年的咨询经验,据苏珊博士发现:情感关系中的低自尊,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经历。哪怕是疯狂的控制者也有太多的童年负担。“成年人之所以会像小孩子一样,对爱和肯定索求无度,甚至近乎疯狂,都是因为内心那个小孩子背负了太多他不应该背负的东西。”
如何给内在的小孩找一个家?作者给了非常负责任的建议——完整的支持系统。
“要说单靠这本书,你就能解决这个难题,那是不负责任的说法。一名女性接受辅导时,无论是单独咨询还是集体辅导,她始终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持系统,来处理她强烈的情绪反应。
如果身边没有这种支持系统,你最好别做这项练习。你应该找一个能提供安全场所,并能应对你强烈情绪的咨询师、咨询团队,或妇女保护中心。”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