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人格》是一本由[澳] 海伦·麦格拉斯 / [澳] 哈泽尔·爱德华兹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形人格》读后感(一):把握思维和行为的尺度,通往安全社交
《隐形人格》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那些最极端的人格类型。阅读的时候有些心惊、喘不过来气,因为发现自己和他人的日常行为或多或少会有这些极端人格类型的特征。面对《隐形人格》这本人格地图,我们需要去对照检视和反省,在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动中思维和行为的尺度有没有逾越界限,到“令人抓狂、令人困扰、令人受伤”的地步,以及如果到了这种极端状况,应该如何应对和调整。
一、人格特质的合理差异
关于人格特质,先不做价值判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个体是有差异的。海伦麦格拉斯对差异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解读,外向型内向型、计划型与即兴选择型、思考型与感觉型。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同,但都可能是合理的。
这种解读和区分的意义在于,让你把握自身的人格特质,辨识出他人的人格特质。就拿经典美剧老友记里的角色来说,如果在职场中,你遇到了一位Monica那样的同事,喜欢做计划,有非常强的掌控欲。
待续。
《隐形人格》读后感(二):我们都不普通
不知何时起,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倾向,加上娱乐时间限制,电影、综艺、自媒体甚至纸质书籍纷纷宣传简单人物理解行为原因的方法。
回顾以往的热点新闻,会发现大众理解个人行为的方式越发简单粗暴:罗尔骗捐、武汉面馆砍头事件、江歌案、中兴跳楼事件等等。在这些惨剧发生之前,事件中的人物会像你我一样默默无名在一角终老。不论是当事人,还是网上评论反转比事件本身还精彩的网友,都忘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不普通。
诚如海伦·麦格拉斯所著《隐形人格》所展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结果; 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和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这样你便可以理解他人的行为。 海伦·麦格拉斯将以MBTI中的四个维度,抽取其中对于人际关系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并且对一些令人苦恼的人格类型做了总结。《隐形人格》最为可贵的是,针对每一个书中提及的人格类型,都是采用定义—分析—应对三个层次来展开的。而分析,以及应对的部分,作者会站在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凭借丰富的从业经历剖析当这些人格类型是自身所具备的情况如何分析、应对,当这些人格类型是别人所具备时,建议你如何去分析、应对这种人格类型的人。
在阅读《隐形人格》的过程中,会不时汗毛炸起。因为,字里行间你会看到自己不愿意表露出来的人格,如这本书名一样,是深藏在内心深处的“隐形人格”。又或者,眼前会浮现一些自己认识的人,平淡的人或普通的人,会在某一时不经意表露出与他平时性格不符的“另一人格”。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有效社交呢?在与自己不愿意面对的痛苦情境中,都有四种行为可供我们选择:
改变(Change):尽可能改变并改善情景
接受(Accept):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学会忍耐
留下受苦:(Stay and suffer):留在情境中,继续感受痛苦
离开(Take off):承认失败,彻底离开这个情景
但是,最好的方法是,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隐形人格”,理解我们的“不普通”,运用共情思维,开启与他人之间的和谐社交,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美好的多,世间惨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隐形人格》读后感(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评《隐形人格》
古人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他人的是一种智慧,能懂得自己更是一种明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在战争中也能不输给他人,当然我们并非为了战争、竞争才去提升认知的。认知是一个过程。待人接物也是一个过程,从认识一个人开始,通过交流沟通懂得他的一些习惯爱好,通过日常相处懂得他的脾气秉性;从见到一个事物开始,从外表开始到内在的特征慢慢了解它的整体,试着和它相处,并通过互动懂得相处之道。
自从有了心理学、行为学之后,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理把握、对他人的认知又提升了一个水平。这本《隐形人格》是一本不错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工具书,书中利用内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计划控和即兴选择者、思考者与感觉者这三个维度来剖析一个人的人格,读者也可以用来自我分析。接着列举了三类病态人格:令人抓狂的人格类型、令人困扰的人格类型和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用分析的结果来解析每一种人格可能表现出来的特征和日常行为,把我们生活中、周边环境可能存在的各种病态人格进行了分析,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与他们的沟通之道,以及自我拯救之法(如果读者本人也存在某些病态人格的话)。书中的最后一部分是“有效社交心理指南”,懂得了每一种病态人格类型,就能理解他们背后的心理成因和动力机制,每个人在应对这些人的挑战时还应保持自己的正常心理,适度地坚持自己,利用一些方法去应对或防御:改变、接收、留下来受苦、离开。书中的很多故事案例简单明了,并且在案例分析中有相应的心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化。很多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意见建议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利用这些建议我们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能力。
“隐形人格”提醒我们对于人格认识的艰难程度。普通人,也没有那么普通。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就需要了解他人和自我的人格特征。通过与普通人的接触,慢慢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猜测他们的心理成因,进一步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不存在好坏,更没有优劣之分,它们的形成有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后天的形成与演化。分析一个人的人格,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去皮渐渐清晰,虽然有点辣眼睛,但是最终能见到真谛。
2018-6-21
《隐形人格》读后感(四):人啊,认识你自己
一直以来都想成为一个温和而理性的人,让别人也让自己觉得轻松和舒适。但理想归理想,做起来简直比其他拥有具体步骤的事情都更加不容易。
如果说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尚可以用一遍遍的心理暗示去约束自己,那么想要与自己和解,就真的太难了。焦虑时常有,偏执也避不开,在此支配下说出的很多话做出的许多行为即使没成为黑历史,也会常常令自己羞愧难当。“爱谁谁”、“关你P事”、“管我P事”的潇洒很多时候固然也很有用,但身为社会人还是有太多不可避免的交往。于是为了避免麻烦,大多数时候开始演变成一种尽可能地减少人际交往的鸵鸟行为。
这么多年来如若说有什么进步,那么大概就是开始有一点剖析和解读自我的勇气,承认所有的不堪,并愿意为其付出行动作出改变。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是那本看似哗众取宠的心灵鸡汤,实则有着刮骨疗毒之效的《被讨厌的勇气》。读《隐形人格》,虽然两者理论和观点有很大不同,但同样令人读之颤抖、痛苦,却也豁然开朗。
《隐形人格》的编排体例合理而富有逻辑。
首先介绍了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从宏观上端正我们看待各种人格的态度。
其次分别讲述了令人抓狂的人格类型、令人困扰的人格类型、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通过“案例——分析——定义——阐述——列举——建议”的方式,给出了几种对立性格的不同特征,面对对一个问题时会做出的不同反应、说出的不同话。同时也非常合理地指出了各种性格各自的特点,告之读者如何与之相处,而自己若是这种人格类型,那么又应该做一些积极的调整。
最后出具了一份有效社交心理指南——虽然并非每个人都用的到,但姑且可以成为想做出改变的人的一种思路和参考方式。
同时,整本书作为一本心理读物,语言表达温和而坚定有力。
以一种既科学又温和的方式在表达,大多时候都让人读来觉得,“没错,是这样的。”但又不会完全否定某种性格——哪怕那是令人抓狂的、令人困扰的、令人受伤的……这些传统意义上似乎并不太受人欢迎的人格。这与我的认知不谋而合:即便更喜欢吃苹果或者说从科学上讲苹果的营养价值最高,但是我们也要尊重香蕉、西瓜、草莓……等等的存在,更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吃苹果,那不是人类生活的世界。
最后分享一段非常认同的话,彼此共勉。
将冲突重新界定为差异。人们总以为别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和自己一样,但事实上这往往是挫败和冲突的根源。另一方面,你也有可能太过执着于差异,而忽略了共同之处。所以,重要的是理解并尊重差异,努力包容与协调。理解他人是如何思考的,将会减少家庭中和职场上的潜在冲突。你需要接受这个事实: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和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这样你便可以理解他人的行为。将冲突重新界定为“差异”,而不是一些无法容忍的事情。是非常有用的。记住,它们是差异,不是缺陷;需要理解、尊重、接纳和包容。”《隐形人格》读后感(五):认知,不是为了去伤害,而是为了避免伤害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发生了“空姐打车遇害”的事情。试想,一个人只是因为有事外出打了一辆车,或者只是上同事或者老师的车(章莹颖),结果就走上了不归路,生命何其脆弱,而这种小概率事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是百分百的事情。
魔鬼通常是不会把狰狞的面孔直接给你看的。
当然,书籍非万能。或许能做到的只是提醒你,这世界并非繁花遍地的童话世界,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也有可能遇到不普通的事情,所以,请小心。
小心那些反社会人格者,因为,这人格通常是隐形的,你看不到的。走夜路,因为视线受限,才更要加倍小心。
关于“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的界定,大多数读过类似的书的读者都不会陌生。对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的区分,虽然书与书略有不同,但是大同小异;所谓的“内向型和外向型”、“计划控与即兴选择者”、“思考者与感觉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术上的分野,因为人是复杂的,这些在本书里作者也有论述,经常是几种人格互相融合的,没有“单一的”模式,行为背后的原因也从来不是“单一的”,甚至可以说“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所谓的“合理正当”针对一些与人相处有困难的人而言,是充满理性光辉的,是要我们相信“世界万物皆如其本然”,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要接受什么样的自己,这样的自己也许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喜爱,但是因为没有必要勉强自己成为别人;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强迫症人格、焦虑型人格、索取型人格、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甚至是反社会人格,他们本人相信自己是“合理正当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小心了。认知——从人群中辨认出人的隐形人格,不是为了去伤害,而是为了避免伤害。
关于人格的论述,本书与大多数这类书籍类似,没有太多展开论述的必要。我想说的是本书最后给出的“有效社交心理指南”——CAST四步法。
改变CHANGE
接受ACCEPT
留下受苦 STAY AND SUFFER
离开 TAKE OFF
CAST四步法甚至有些禅意。曾经读过林青霞访谈,她谈到自己艰难的时刻总是想着圣严法师说过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CAST针对普通人,首先是改变,某种程度上改变意味着面对。
首先改变你的想法,然后改变你的做法。如果你是被某些他人隐形人格所困扰的人,你要改变你的想法,他们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你是困扰别人的隐形人格者,你首先要做的还是面对,接受与改变。只有改变了想法,才能改变做法。
接受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放弃任何认为其他人会改变的想法。我想,在江歌案中,善良的女孩也一度想要改变自己的朋友,帮助她摆脱噩梦,让她变得坚强,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这样的悲伤。大多数的反社会人格者是不会改变的,善良虽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品质,但是它不是万能的。在世间行走,很重要的一点是,接受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是有黑暗存在的,也有魔鬼在出没,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到底还是选择了留在情境中受苦,还一种可能是承认自己的失败——不管是改变他人还是改变环境,然后离开。
大多数时候这四步不是循序渐进的,有时候甚至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对于普通人,认清眼前的情境,自己和他人,还是有借鉴作用的。
《隐形人格》读后感(六):大家都有病:如何与难以相处的自己及他人好好相处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情绪变得很多,感觉变得很少:心思变得很复杂,行为变得很单一。
大家都病了,找不到来时的路,所以我们想知道该如何治病。
《隐形人格》的出现,也许能治病,这本书的英文名是,difficult personalities ,就是难以相处的人格。这本书剖析了九种人格的思维行动模式,还提供了与他们交往的行动指南,倘若我们自身也有这样的人格特征,也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办法。
这本书将人格分为三大类型:令人抓狂的人格类型,令人困扰的人格类型,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
每种人格类型下又包含三种不同的人格特性。令人抓狂的人格类型包括: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令人困扰的人格类型包括: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直到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包括: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
拿专制型人格举例子。
1.专制型人格的特点
事实上,所有人都会武断专制,尤其在手中握有权力的时候,作为父母拥有权力,随着孩子长大成人,这种权利越来越少。
典型的行为,过度的热心善良和助人为乐,这类人让人难以招架,他们想关怀别人,却往往弄巧成拙,他们往往不征求你的意见,就为你作出决定而期待,你会为此感到高兴。比如家长为孩子报名还喜不喜欢的补习班。
拿着鸡毛当令箭,喜欢权力的人,坚持的是法律的字眼,原本可以通融一下的时候,也坚持认为自己是,自己的规则,钉是钉,铆是铆,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焦虑,缺乏信任,常常导致专制。
害怕自己得不到尊重,这可能与他们曾经经历过巨大的失望有关,信任被辜负,因为害怕,再次失望,就会变得专制。
喜欢过度控制别人和无法放权,常与专制相伴而行,他们往往因为担心无法控制结果而感到焦虑,他们只相信知己,不敢让他人做出关键决定,只有在确定自己能够掌控局面的时候,将焦虑才会减轻。
2.如何面对专制的人
努力理解,宽恕他们的行为,提醒自己,如果同事或者家人一意孤行,可能因为焦虑,他们正在通过把你支使的团团转来控制焦虑感,如果他们的专制只是整个人的一小部分,你可以偶尔坚持自己的主张。
一旦发现了专制的行为模式,不要置之不理,如果他们不知道你生气,就会重复专制行为。
坚持自我,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没有权力指挥你时,那就礼貌的说不,我欣赏这个点子,但是我会……
或者来点幽默,例如,如果你能保证不拖欠咖啡钱,我就能把我的统计数据随时更新。
也可以适时给予奖励,比如说谢谢你信任我做的那些工作。
最后如果其他策略都没有带来任何变化,即便小小的变化也会有帮助,那么考虑请求转岗,从而趁机从专制行为中退出,或者转身离开。
3.如果你是一个专制的人
要承认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直接询问你信任的人,我是有的时候太武断了吗?
如果你常被指责为专制,那你当时是不是非常疲惫?
不断的核实,可以这样吗?征求朋友和同事的意见,比如关于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客观化,不要对人吆来喝去,比如你可以说灯泡需要换了,而不是说你应该去修修灯。
我们代替你,例如不要说我想让你张贴海报,而是说我们需要张贴一张海报。
时间上留出余地,我们需要在本周内完成,而不是说你需要现在就做。
谦恭有礼,你是否认为既然没有领头的,就需要有人统领这支队伍,于是你挺身而出,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礼貌的向其他人核实一下是否介意,比如问他们,由我来监督全局怎么样?
书中对每个人格都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讲解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翻书找解决办法。
最后,介绍一下最简单的通用方法。
几乎每一种令人痛苦的情境中,都有四个行为可以供我们选择:改变,接受,留下受苦,离开。
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
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
留在情境中受苦,这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承认失败然后离开。如果你面对的是特别有害的行为,这是合适的战术,事实上你留下不走可能很危险。
当学会这些人格特征,对自己调整人际关系以及与他人相处都有很大帮助,让大家都有病的状态得以扭转。
《隐形人格》读后感(七):书 摘录
隐形人格
个人感觉本书最受用的一句:我的身体在愚弄我的大脑,就是导致焦虑的化学物质才会让我这样想。
思考者&感觉者 感觉者应该尊重思考者的想法,但要指出还有一个情感视角,坚定的表明情感视角和逻辑视角的重要性。不要退让,即使思考者努力劝说你相信逻辑才是唯一的方法。 思考者一般不畏惧对抗,而感觉者为了维持和睦,往往对此避之不及。两者都需要往中间走一步。
(这一章对照生活就是我和男友的吵架方式,他是典型的思考者,我是感觉者,普遍来说感受因为更私人化,所以很难得到对方的重视。吵架时最好要表达感受的具体事实来源,会让对方清楚:噢原来这件事你是这么想的) 消极人格 消极人格的前提和假设是:在别人的生活中找到错误和瑕疵,就可以打败他们,让自己感觉高高在上。 一些轻微抑郁但尚未被确诊的人可能非常消极和挑剔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不了解,做不到或者控制不了的事情。幸运或者不幸,都是随机发生。
(常见:七大姑八大姨) 霸凌型人格 对于被欺凌的人,这会变成一种痛苦、羞愧、耻辱和恐惧交织而成的无声噩梦。受害者不再相信别人,自尊心受损。 职场中的霸凌者,更可能技巧高超,善于操纵摆布他人。通常很自信,并不焦虑,受欢迎程度在平均水平或以上。有超出常人的支配欲。认为通过支配比较弱势的人来维持人气,地位和赞赏是一种可接受的做法。他们最可能挑选如下特征的人:焦虑,不如其他人坚决,口齿不伶俐,个头矮小,发现自己无人支持,年纪小或新员工,脾气暴躁/敏感,年轻,离异/未婚女性。 焦虑型人格 具有焦虑倾向的人身体内频繁充溢着恐惧激素,其中两种主要的恐惧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因此,我们称具有焦虑倾向的人为“涌动者”。
长期习惯性焦虑(习惯性紧张)导致人们无法应对重大事件,自信心受到重创。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太暴躁易怒,太情绪化,太容易失控。
研究展示,近30%的人有焦虑倾向。
(对待他们)记住,只要可能,在他们“涌动”之后,给他们一个小时的恢复期。
记住,他们的不完美和弱点并不比你的更差劲,只是和你的不同而已。
运用如下句式:当你……我觉得……因为…… 例如:当你像那样抨击我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不公平,因为我说的话不至于让你这样对待我。你能否不要用言语攻击我,而是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或者不如我们“暂停一下”,稍后再讨论?
(自己怎么做)接受你是个不完美的人的事实,承认这个问题。不过这只是你的一部分多关注你的积极方面。 释放内啡肽(镇静+快乐)对抗恐惧荷尔蒙: 日常锻炼,做让自己愉快的事 面对现实:与信任的人交谈,了解别人的感觉,以此调整你对危险的认知, 理性自我对话: 我的焦虑正在扭曲我的思考 如果我感觉不好,那我就让自己忙起来 我太关注自己身体里的不良感觉了
生理机制只是部分原因,不是一个借口,我仍然要控制焦虑 我不能完全摆脱焦虑,不过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我可以控制它。 事实与数据:关注那些可以安慰自己的事实和数据,它们会告诉你,某种危险没有你以为的那么严重。 冷静期:涌动时,不要做决定,尤其是开除员工,辞职,分手,事情可能没你想的那么严重。日后可能会后悔。需要一小时的恢复期。 措施:拼命眨眼努力忘记脑子里焦虑的感觉,深呼吸,整理文件(控制感),工作,避免吃咖啡因,伪麻黄碱,做有理性的自我对话提示卡,想想快乐的事情(电视剧,盆友,爱好,假期,成就,渴望的事情)。 学会忍受模糊不明和未知:接受现实,你不能控制生活中所有影响到你的事情。 如果让人痛苦,承认并道歉。 行为一:过度担忧 绝大多熟人不会把大把时间用在这上面,这会让他们变得像废人一样。 典型思维模式:如果……怎么办 绝大多数过度担忧者都被看做消极悲观的人,因为他们经常寻找潜在的问题,忘记认同和享受当下,其他人也受够了他们的杯弓蛇影。但是过度担忧者能唤起人们对潜在困难或威胁的关注。 女性会因为过度担忧而得到“过多鼓励”,可能会沉迷于此。 应对:尽你所能的阻止你担心的事情发生,然后对自己说:担心和忧虑不会解决或改变任何事。不要和你的同类一起工作(两个人一起担忧,雪上加霜),和淡定一点的人搭档(不会冷嘲热讽,不容易焦虑,有耐心)当开始担忧,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运用眨眼停止思维法。列一张与你担心的事情有关的“待办清单”。营造它已在控制之中的氛围 典型的消极行为包括忽视自己的权利,允许他人侵犯你的权利,不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让他人为你做出选择或决定。消极行为损伤自尊,也许会鼓励他人掠夺或欺凌你。 极度的愤怒或焦虑能够触发攻击行为
《隐形人格》读后感(八):当别人三十而立,而你只有三十而焦虑
30岁的这一年我做了妈妈,工作上几经辗转依然处在公司底层,一眨眼似乎所有同龄人都跑在了你的前面……一瞬间受到了来自社会、工作、父母、同龄人全方位的暴击,育儿的辛苦让身体每天都陷在疲惫之中,那些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全变得有心无力,焦虑让自己变成一头没有方向的困兽。这一年自我怀疑达到顶峰,想逃避所有的社交,害怕做错事害怕每个人都会笑话我的无能。
很偶然的在老师那里拿到这本书,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这本《隐形人格-思维和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一开始以为又是一本要么满满的心理学理论,要么满满的心灵鸡汤的所谓心理读本,结果全都不是,《隐性人简格》看完让我放下心理包袱,原来自己的“病情”并没有那么重,作者给的建议单易操作,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也能流畅读完并跃跃欲试去实践书中给的方法。
作者海伦.麦格拉斯是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医生,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教授,著有多本探讨社交技巧、婚恋关系与幸福人生的畅销书,并在相关领域发表了许多广受瞩目的论文。哈泽尔.爱德华是咨询师,作家,许多作品被翻译成他国文字,改编成舞台剧和电影。
《隐形人格》从人格三个维度说起,其实没有哪个人格类型是最好的,只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在与自我相处和与人社交中,有令人抓狂的消极型人格、有令人困扰焦虑型的人格、还有令人受伤的被动攻击型人格,人的行为背后藏着太多的人格秘密,我们知晓了这些秘密,也就更加理解了自己和他人,书里有个老师在恳切地告诉你:不要怕。
如果感到自尊和被需要,人会变得不那么消极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个喜爱抱怨的妈妈,我小时候受够了妈妈的抱怨,不是抱怨自己嫁错了人就是抱怨丈夫不体贴孩子不懂事,妈妈永远不满意, 永远在抱怨。那时候总是在想,我们真的这么差吗?为什么妈妈总是对我们不满呢?后来长大了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回家被妈妈照顾都心存感恩也会常常表达对她的感谢,突然发现妈妈不再抱怨了,原来所有的抱怨只是因为消极地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自己的牺牲没有被重视,于是通过抱怨的方式来博取关注,向身边人表明这一点。
如果你身边也有一个爱抱怨的家人或同事,试着去肯定他们的付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会变得不那么消极爱抱怨。
你自己可以决定是否被焦虑情绪包围
我不是三十岁这一年才第一次感受到焦虑,只是这一年的焦虑比以往更严重。前几天老公一个人在书房关着房门在电脑前忙到深夜,我在卧室床上辗转反侧,一会儿想他是不是瞒着我出轨了,一会儿又想就算没出轨他会不会猝死……带了一天孩子明明很累很困却还是花费大量时间担心那些根本不存在也没发生的事。还有严重的拖延症,越是焦虑自己三十而立不起来,越是拖延症上身什么都没做,“如果有什么事需要我去做,可我又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做得好,我最好一直拖着,那么我将永远无须面对那种焦虑”,《隐性人格》看得最心里发麻的就是焦虑型人格这一章,因为完完全全说的就是我自己!
知道了问题所在就要解决问题,我开始实践作者介绍的小方法,接受这样的自己,它只是我的一部分,在感到焦虑的时候,就让自己忙起来,是身体里的肾上腺素欺骗我的大脑,让我觉得害怕,觉得一些不好是事情要发生,其实它们从来没有发生过。我的情绪可以由我做主。
因为无力反击,便被动攻击
一直以来最害怕职场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跟他们合作总是害怕最后又出什么幺蛾子,而且他们每每都能找出各种理由。现在知道这些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被动攻击型人格,也许他们小时候有一个强势、严厉或过度控制的父母,他们无力反击,长大后他们依然在演童年的剧本,这一次对于不想做的事情他们反击了,只不过是以隐蔽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给他的伴侣、同事带来很大的困扰,如何对待这类人呢?最简单的办法是保持冷静,如果你失去控制那么正中他们的下怀,让你产生失控行为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满足,然后拒绝玩他们的游戏,坚定你的立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的三十而立,立的不是事业更多的是人自己,如果我们能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放下无谓的焦虑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沉沦,只是不断修正迷茫的自我,那么,三十岁会是“立”得越来越好的开始。
《隐形人格》读后感(九):你身上隐藏着什么样的性格你知道吗?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温文尔雅的人,在网上却冲动莽撞,披着马甲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或事无所顾忌的开骂。网上形象和现实形象判若两人的不在少数,这就像是人脸上的面具面对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表现。极端点的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人一样。我们之前也听过有些人具有被害妄想症,总是怀疑有人要害自己。那么你自己身上隐藏着什么样的性格没被发现你知道吗?
为什么看了很多心理书依旧改变不了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为什么我们被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吸引,为什么我们与自己性格不同人交流沟通时会出现问题。了解不同性格的人的在日常行为会有什么表现,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更能懂得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自己隐藏的性格,你都可以通过《隐形人格:思维和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了解你身上隐藏的性格。《隐形人格》一书不仅会从内向/外向、计划/即兴、思考/感觉三个维度帮你理清错综复杂人格类型,还会帮你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给予你一些建议。
《隐形人格》的作者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从人际互动角度,分析隐藏在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背后的人格因素。海伦‧麦格拉斯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教授,著有多本探讨社交技巧、婚恋关系与幸福人生的畅销书。哈泽尔·爱德华兹不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还是一名作家,她的许多作品深受大家欢迎不仅被翻译成他国文字,还被改编成舞台剧和电影。
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不仅在书中提出了9种人格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更是给出了建议,我们要如何解决因性格不同带来的行为差异。
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因内向和外向人性格的不同所带来的行为差异。有时会因为性格不同,在处理生活或者工作中遇见的事情的节奏便会产生差异。
面对冲突时,外向者会想立刻着手敦促内向的人展开讨论并解决,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讨论得到答案,但是内向的人不喜欢对抗,希望以逃跑来推迟讨论和反思,外向者不理解内向者的后退一步的思考需求,而内向的人则会感到被外向的人困住一样。关于谈话,外向的人习惯通过滔滔不绝的说话来理顺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但是他们的话不一定是最终的想法,而且在谈话过程中思维是不断的跳来跳去。但对于内向的人来说,说的少而且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再说出的话就很难被别人动摇。
正因为外向的人与内向者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处理事情上会出现矛盾和争执,但这矛盾不是针对谁的对与错,而是性格不同造成的选择不同。面对如此不同的性格要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呢?
《隐形人格》一书中便提出了解决方法,外向的人需要自律给予内向的人说话的机会,要相信自己有说话的机会,先试着理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不能因害怕说出来之前就把这些想法丢了而害怕沉默。内向的人需要果断一些,不要被别人干扰到自己的想法,在处理事情时思考结束后给外向人一个反馈并要重新开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内向的人还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你应该是放慢脚步给思考留一点时间,而不是停下整件事情。
除了内向和外向之外,还有一种人格令人困扰那就是焦虑型人格。对于焦虑型人格来说,当危险对其他人不明显,没有真实发生,只是被预测到的时候,他们就会习惯性的露出不安,而且这种不安忧虑会出现在大多数时间和多种环境中。
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有可能也会引发抑郁。研究表示,在全部人口中有30%的人有焦虑倾向,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等,而因为现在社会环境带给人的压力及个人所能承受的力度不同,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看到抑郁症带来的不好结果,那么你是否有意识到自己有时也会有轻微的焦虑呢?
因焦虑产生的一些行为有:频繁的过度担忧、中度的完美主义倾向或者悲观主义倾向、时不时的过度谨慎、在轻微的危险环境反应过激、会恐慌变得情绪化。
你是否有过焦虑行为,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一些焦虑行为,你被焦虑控制了情绪,那么你要学会停止思考,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能沉浸在痛苦焦虑的情绪中,学会把精力集中在美好的事物上。尝试理性的自我对话,使用克制语言,挑战你的前提假设,学会接受现实,忍受模糊不明和未知,不让焦躁不安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在面对令我们痛苦的情境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接受、留下受苦、离开的行为解决我们面临的痛苦情境。
除了已经提到的三种维度中的内向/外向和九种人格中的焦虑型人格,还有消极、自负、专制、强迫、索取、被动攻击型、霸凌型、反社会人格。《隐形人格》中提出的这三种维度九种人格类型不仅是帮助我们了解别人,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再纠结能够客观看待,找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恰当方式。
《隐形人格》读后感(十):知人知面更知心,是通往社交成功的坦途
人面兽心,说的是看上去与人无害,实际却如禽兽般残忍的人。
当杭州商人林生斌告别妻小去广州出差时,绝不会想到这竟是永别。2017年6月22日,他的妻子和三个儿女被烧死在自己家中,而纵火者就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保姆。如果林生斌夫妇能分析莫焕晶的行为模式,辨识她的人格类型,明白只有远离这种人格,才能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可能就不会有如此绝望的悲剧。
人们常预设他人有着与自己相同的待人接物方式,这往往是沟通障碍的来源;而有时,却只看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完全拒绝沟通,看不到共同之处,造成更大的社交损失。如何理解人格差异,尊重他人的处事方式,避免家庭和职场上的潜在冲突,是有效社交的基础。这也正是《隐形人格》最想告诉你的。
《隐形人格》是一张结构清晰的人格地图。这本书教会你分析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重点阐述九种人格障碍,并带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交方法,可以让各位按图索骥,把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人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从而获取更好的人际关系。
本书有两位作者,第一作者海伦·麦格拉斯是位执业心理咨询医生,还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教授,著有多本探讨社交技巧、婚恋关系与幸福人生的畅销书。第二作者哈泽尔·爱德华兹是心理咨询师,有趣的是,他著有经典童书《屋顶上的河马》系列,这本书被改编成木偶剧,电影等形式,同时,他还是位极地探险家,丰富的阅历让哈泽尔·爱德华兹深知有效社交的收益。
#1、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
《隐形人格》把人格特质分成三个维度,外向和内向,计划和即兴,思考和感觉,这三个维度中的倾向共同构成你的人格类型,反映出你的本能倾向。对于不同的人格特质,作者不断强调三点,人格特质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差异不是优劣的标准,相似和互补的人格特质都可以愉快共处。
#2、九种不同的人格障碍
按照对待社交障碍的强弱关系,本书重点阐述了在社交中需要给予共情,令人困扰的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还介绍了在社交中被厌恶嫌弃,令人抓狂的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最后还警告读者一定要远离的社交破坏者,令人受伤的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
这九种人格障碍中最好相处的是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理解人格特征的缺点,进入他人情境,一起感同身受,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相处自然迎刃而解。
另外,九种人格障碍还有令人讨厌,甚至抓狂的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本书告诉我们与这三种人格相处因为难以产生共鸣,很难做到共情,更不要说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最多也就能做到理解和容忍,在理解和容忍的同时,在时机合适,指出他们的不足。
九种人格障碍中最危险的就是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这三种危险的人格障碍有格共同的特征就是隐蔽性高,难以辨识,因此伤害极大。杭州的纵火保姆莫焕晶,她赌博成瘾,从老家东莞到杭州做保姆,也是为了躲避债务纠纷,还不知悔改,多次偷盗雇主家财物变卖继续赌博,被雇主发现,要辞退她之际,冲动之下就放火烧了雇主的家,这就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他们极其擅于伪装和隐藏自己的邪恶本性,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辨认出他们。
九种人格障碍都是社交关系中的冲突制造者,按照本书介绍的九种人格障碍特征,快速分类,精确识别,区别对待,对有效社交起着指南针一样的作用。
#3、有效社交的心理指南
《隐形人格》还归纳出一个面对社交困境的通用法则,被称为CAST四步法,C代表Change,A代表Accept,S代表Stay and Suffer,T代表Take off。意思就是遇到社交困境时,先改变自己去适应,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对方,并忍受这个社交困境,如无法忍受只能放弃继续交往。
#4、共情是什么?
“有能力并愿意与人共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纵火保姆莫焕晶就是不懂得共情的“兽”。《隐形人格》强调共情是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要素。那究竟什么是共情呢?
中国有句老话讲“养儿方知父母恩”,就精确表达出共情的概念。自己没生孩子以前,对父母养育的艰辛最多就是口头上表达理解,只有当我们自己生了孩子后,真正体验到养育儿女的不易,才会与父母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看待养育的艰辛。这才是共情,可以看出,共情需要三个关键步骤,先理解,再共鸣,要从对方角度看问题。
“重要的是理解并尊重差异,努力包容与协调。”共情其实就是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是高级的情商秘籍。
社交中的高情商不仅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懂得“己所欲更勿施于人”。中国的父母经常打着“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来教育子女,把自己为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岂知子女也有不同的独立人格,教育子女并不是要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要知道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高情商的父母从来都是去“发现”才能,而不是去“发明”人才。这就是共情的作用。
人格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存在即合理”,识别不同的人格,分析不同的人格,应对不同的人格,是社交中需要面对的永恒问题,其实社交最重要的原则是:既要看到人格差异是社交障碍的基础,也要懂得人格差异不是社交成功的鸿沟。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