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是一本由魏坤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一):感谢叨叨魏让养育更科学~
想给闺女做个好榜样,所以一定要自我提升,知道怎么科学养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努力做好一个好妈妈!书到之后,每晚都有抽时间看,加油!感谢叨叨魏让养育更科学~
想给闺女做个好榜样,所以一定要自我提升,知道怎么科学养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努力做好一个好妈妈!书到之后,每晚都有抽时间看,加油!感谢叨叨魏让养育更科学~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二):好一个“科学家”
从这书拿到四星以上,你就能知道此书的主要受众是什么类型的家长人群了(从行文风格,从毫无ref支撑,从通篇茫茫多笑死人的“有研究表明”,都能佐证,此书的受众家长是哪一类型),若是走严肃教育路线的家长,绝不可能给此书4星以上。
魏坤琳这位“科学家”,火了之后不想着怎么深究科研,却跟着团队鼓捣未来脑计划,索性其在本书中还算有所收敛,吃相并不难看,算是保住了印象分。
我知道有人会说“你有什么资格评论这位红人科学家?”,很抱歉,我确实有资格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三):教育孩子
所谓“神童”,并不像字面上所显示的那样仅仅是指其天赋,因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是怎么成功的?”正如王安石《伤仲永》这样的名篇所表明的,中国人在文化价值上其实一贯更偏向强调一个人成才过程中的后天因素,否则再好的天赋也会很快消耗殆尽。因此,当看到一个孩子智力出众时,中国人的本能反应会是“此人或此人的父母必定有一套特别的教育方法”。不难看出,这样的想法更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而不像西方那样偏重让孩子自由成长,师长则仅仅从旁进行引导。或许正是因此,当年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这样介绍“成功经验”的书才能在中国成为超级畅销书(抄袭测试)。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四):《最强大脑》Dr.魏: 这8大谣言会毁掉孩子的智商!
光荣地自夸一下,我也是一个当了8年妈的人了。
我还没试过,从事一个岗位这么长时间还这么有志向的。
当他还是0岁的时候,我立志,要把儿子培养成莫扎特。
于是我买了10张莫扎特钢琴曲的CD,每天都快听到想吐了,还是摸着肚子说:宝宝再听一会,出来你就会弹了哦!
当他1岁的时候,我立志,要把儿子培养成爱因斯坦。
于是我买了补铁的,补钙的,补锌的,各种号称吃了能让孩子更聪明的补品,虽然看着支付宝账单略有心疼,再想想爱因斯坦就立马止疼。
当他3岁的时候,我立志,要把儿子培养成李白。
于是,每当他全神贯注画画儿的时候,我硬是要他中途停下背唐诗,结果,“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总是“粒粒皆辛苦”,他还说,挺工整的。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五):科学养育,感性陪伴
女儿出生时,我三十六岁。对于吃饭计算热量、考虑食物营养成分,工作做时间追踪,购物做比价分析的强理性人,从一开始我就打算科学育儿。看了多本育儿书,定时喂奶,培养作息按点睡觉。可婴儿毕竟是婴儿,吃奶时边吃边玩儿,困了要睡觉时各种抗拒,四处张望,时而大哭,时而对着你笑,你可以有完美的计划,但却不能跟她讲理。你有两个选择,是严格执行计划(往往要面对来自家人尤其是长辈强大的压力),还是放轻松顺其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哄孩子睡觉上,老公做的更灵活,结合我传达的科学观念和他的悉心观察,在孩子极困却烦躁情绪高涨不肯睡觉时,他会轻松的和女儿玩耍,等到她的情绪平复,自然会很快入睡。
面对强有力的效果,我不由感叹,“科学养育的内核,还需要感性的包装。”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正是这样一本书,作者魏坤琳,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脑科学教授,儿童教育公司爱贝睿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两个女孩的爸爸。他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最新和最权威的研究结果,结合自己科学育儿的实践,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和鲜活的实例娓娓道来。
人的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何其多,每一个身体活动、思想活动调用的脑神经网络错综复杂,Dr.魏却根据人类认知和社会化特性提出“五脑”概念,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创意脑,从五个方面分别讲述相关的重要能力和养育要点。
养过孩子的人知道,育儿全是细节。表扬、批评有技巧,做好了培养出成长心智的孩子,不怕困难、直面挑战,做不好培养出固定心智的孩子,脆弱、害怕失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爱发脾气怎么办?怎样预防孩子近视?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百科全书式的难题和挑战,作为忙碌的上班族家长,几乎不可能抽出足够的时间去查阅每一个理论,找到足够落地和有技巧的操作更是难上加难。薄薄一本《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正好可以用作操作手册,有育儿困惑随时翻阅。我们不需要成为科学家,却可以借用最新和最权威的科学研究理论去实践科学养育,育儿也育己。
科学养育理念丰盈了我们的知识库,面对孩子,却需要用耐心和爱,给予其悉心照顾,滋养其心灵,陪伴他们成长。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六):育儿索引
这是一本买了大半年但是没看的书。
之前在“得到”听过他的专栏,觉得内容还可以,于是买回来看。
但是全书看完了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比较乱,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主旨,基本上是案例和他人学术观点的堆积。
作者似乎有很多东西想要写,但是每个点都没有深入地去做研究,就出现了这本书。
把育儿的方方面面都讲了,可是每一面都没有讲透彻,对于读者也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目录分类的方向很新颖,用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五部分来展开,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分类,才让作者什么都涉及了一点点。
这样的分类,基本上就涵盖了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也就给了家长一个思考的方向,在育儿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注意这些点的内容。
所以这五张图值得保存,作为一个索引来看待自己的育儿之路。
推荐指数2颗星。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七):内容来自科学源头 ,操作方法通俗易懂
深感时间不够用的中年父母,读到一本高质量的书,才不会觉得浪费生命。学习了几年育儿知识后,明显感觉到各类育儿博主的局限性,即使是最真诚的博主,为了转发量和体验有时也不得不牺牲内容。更不要说碎片化阅读不可能让学科成体系融会贯通了。碎片化阅读只适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参考了许多学霸的建议后,发现无论学习哪个学科,阅读内容都是需要分级的。
1. 最好能直接阅读高质量期刊的论文。
2. 其次是经典教材。
3. 接下来科学家本人写的科普书籍。
4. 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实践者写的真诚的分享也可供实用参考。
5. 非专业的深度业余爱好者写的内容
以上内容的含金量有先后次序。(其他既不专业也不爱好,纯靠转发量驱动的内容不计算在内。)
只是对于非学术圈的父母来说,不仅很难找到含金量高的论文、书籍,即便找得到,这些内容几乎都是专业的英语,普通人真的很难读下来,结结巴巴的读下来了也要花很长时间消化理解。最重要的是还要辨别优劣,来者不拒不仅浪费时间,万一学到错误、过时的内容就得不偿失了。
偶然看了魏坤琳博士的得到专栏,随后买了这本书来看,心里忍不住雀跃啊。一是开心,自己总结的路子是正确的,书中的内容印证了看过的论文、教材。而是好多内容似乎以前读过,但不甚理解。经过叨叨魏的解释和实践,不仅帮助理解,还能举一反三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值得买的原因是,在大多数人看一手资料困难的前提下,这本书里的理论和原理,都来自被反复验证、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换句话说,所有的理论都能在高质量的论文里找到来源。这就足够让信息不畅的非学霸惊喜了。
除此之外,叨叨魏举的各种例子和建议的方法,也都更符合中国国情,更贴近中国父母的养育环境。对于即使阅读了论文却苦于理解和实际操作的我来说,这些案例甚至无需思考,不仅可以直接用还能再激发我创造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认识了爱贝睿觉得很幸运,并不完全是为了孩子。如果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学习真是件有趣的事。前提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是不是可行、是不是正确。不必在众多被反复演绎的知识中推理辨别真伪,能直接靠近优秀科学家的结论,真的是节省了太多时间。虽然想要学习真正的一手知识,还是绕不开英语能力,但一边练习英语一边学习最靠近源头的知识,听从真正权威的专业人士指导,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八):笔记
0-6岁是人类大脑发育非常关键的一段时间,孩子早期经验及其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教育,能影响他 的一生。影响一生说得过于言重了。书中把儿童早期教育中家长最应该重视的内容概括为五部分: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
一、智力脑
1、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
2、认识到思维能力比知识重要,问孩子问题而不是仅仅提供答案,让孩子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多观察、多互动,这样才能保护他的科学思维本能。
3、空间认知能力对科学、建筑、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很重要。空间认知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提升的。想要提升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先要让孩子认知空间,在沟通时有意识多运用空间词汇,比如上下、左右、里外这些空间词;二可以玩建构类玩具,比如乐高、积木、橡皮泥等玩具;三可以玩寻宝小游戏;四可以让孩子用手机的摄影功能,拍拍风景照,鼓励孩子描述一下通过镜头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4、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1)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第一条就是当你看到她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打搅他。
2)排除环境里的干扰因素,给孩子营造一个没有那么多刺激的微环境
3)家长要做专注的榜样,比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别玩手机,拿一本书自己专注看书
提升专注力:
1)帮孩子把目标具体化
2)为孩子挑选适度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为他分解的小目标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3)在孩子做任务的过程中,适度的提供具体反馈
5、提升孩子的记忆力
1)重复越多,记得越牢。重复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区间内,小批次的重复背诵练习。
2)联结越多,记得越牢。记忆的关键是把新信息和旧信息联结起来。
3)越会分组,记得越牢。能够成功分组的前提是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知识,有体系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形成的记忆就更容易,记得也更牢。
6、把数学玩起来
1)数算思维:数代表量,数到几就是几
2)空间和几何思维:在和孩子玩的时候多用一些描述形状、空间的词语,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
3)测量和对比思维: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注意多用大小、轻重、长短这类比较词
数学即生活,把抽象的数字转化成具象的生活场景,从每天的生活中教孩子数学,用孩子身边就有的、直观的东西来教。数学即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情景式的、应用式的数学能力,会让枯燥的数字鲜活起来。
7、一万小时不靠谱,刻意练习是正道
一个人需要突破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才会进步和成长。学习区是位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比孩子目前的水平高一点,但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努努力、踮踮脚尖能够得着。在学习区练习,孩子会感到有些挑战,但这种挑战是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完成挑战之后,孩子会有成就感,这样他会更有动力继续学,并能不断进步。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九):育儿是门技术活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肯定会有很多,但再重要的事情也可以分出个轻重缓急,而育儿绝对是一件需要重点投入——不止是金钱,更主要的是精力——同时也需要技术运用的事情。市场上的养儿育儿书籍比比皆是,但很多都是似是而非,能够说到点子上、取得家长们共鸣的还真是不算多。而人称Dr.魏、“叨叨魏”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便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育儿书。
之所以《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值得选择,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Dr.魏的教育背景——魏坤琳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入选青年长江学者,也是《最强大脑》节目“科学判官”;其次是因为魏坤琳有两个女儿,在女儿出生后他与一群科学家朋友共同发起了新型科学养育计划——爱贝睿未来脑计划,而《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就是这个科学养育计划的产物,科学性、权威性值得信任。
养儿育儿已经不是很多年前人们戏说的多加一碗水就够了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也不是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聪慧班等培训班就可以的了,而是需要家长们也成为懂得养儿育儿知识、并且在其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首席培训师”,解决诸如“如何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怎么才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如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等看似简单实则一点也不容易解决、而对孩子的未来成长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小”问题。要知道,如今的教育环境已经不同于“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家长们成长时的环境,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运用已经无处不在,信息渠道更加通畅——当然另外一层含义也就意味着环境更为复杂,需要面对的考验更加不可预测,家长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好好学习,才能跟得上孩子们的成长步伐。
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中,Dr.魏的未来脑计划是分为了“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创意脑”五部分。五个部分的编排次序应该是大有讲究的,前两者就是众多家长们更加熟知的IQ、EQ——这两个英文简略语是什么含义自然不需要多说。Dr.魏在“前言”中认为,0~6岁是孩子大脑飞速发育的时期,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如果父母可以在脑科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科学养育,孩子的生命会更加精彩……”。说实话,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能够做到这几点还真是不容易。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首先值得好好阅读一下这本书,知道它都讲了些什么;然后就是加强自己的学习,至少要对相关的知识有一些了解,然后才是去针对性地养育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当。
人生苦短,遇见就是一种缘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科学育儿,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立刻付诸具体行动。就从此刻开始好了……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十):跨越大时间周期的底层能力
花了几天几段时间终于看完了书,感慨一下,Dr . 魏真是一个好爸爸,好羡慕他的女儿啊,哈哈。
阅读中,时不时会拍案叫绝!昨天早上当机立断买了两本书,送给亲戚。下面叨叨一下,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靠谱
市面上的很多育儿书,充斥着落后的观点和方法,你我却分辨不了是真是假,我们在这股信息的荒流中失去了方向。有一些被商家、机构曲解、篡改的观念,我们信以为真,比如“右脑开发”,Dr . 魏会告诉你,在正常的完整大脑中,左右两个脑半球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合作。
2011年Dr . 魏大女儿出生后,开始疯狂接触各种育儿方法,结果发现社会里流行着各种育儿伪科学。“在科学领域批判了那么N年的东西,竟然还有那么多人信!”科学家那股较劲儿促使他在育儿领域发声呐喊。这本书就是他3年来在科学养育领域中科普文章集结。
基于个人经验的养育大V的文章 vs 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询证导向的科学家的文章,你更信哪个?
面向未来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我想你一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不用说二十年前,十几年前的你也想象不到今天互联网、智能手机会如此改变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时代已来!十几二十年后,我们的孩子又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哪些东西会改变?哪些工种会消失?我无法预料。
也许你有过和我一样的焦虑和疑问:我们该如何养育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去面对未来的世界?。答案之一也许是:底层基础能力。
在大时间周期上适用、需要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底层基础能力。有一些能力是能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突破时空限制,在任何时代都适用、都需要的能力,比如专注力、情绪理解和沟通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里,Dr . 魏把这些能力归结为5个方面: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创意脑,从这里入手,根据孩子的大脑发展规律,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养育之道。
易懂
我们人类天生爱故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喜欢看例子,里面例子很多,Dr . 魏和他女儿的,其他孩子和爸爸妈妈的。这些例子,就像一则一则小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抽象的脑和认知科学理论、概念,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育儿育己
做父母很难!很辛苦!有时会感叹这么多东西要学,好累!可是时光小艇向前流,一去不回头,你我和孩子的人生不可以重来。很喜欢Dr . 魏常说的一句话,育儿育己!养育孩子的道路,也是一段自我成长之路。书中的很多概念,不止孩子适用,大人也一样,比如刻意练习、自我决定论等。实践是更好的学,教是更好的学。让我们在和孩子早期一起走的这段旅程(后面会渐行渐远),走得开心点、轻松点、同时有所得。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